?

《黃帝內經》中“陽氣”“陰氣”概念之探微

2017-01-16 05:05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250355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7年8期
關鍵詞:陰氣衛氣內經

劉 媛(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 250355)

【理論探討】

《黃帝內經》中“陽氣”“陰氣”概念之探微

劉 媛
(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 250355)

目前一般認為,“陽氣”“陰氣”分別指“具有溫煦、推動、興奮、升發作用的氣”和“具有涼潤、寧靜、抑制、沉降作用的氣”。然而筆者在閱讀《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過程中發現,這樣的概念無法完全解釋原文。筆者認為《內經》中“陽氣”“陰氣”中之“陽”“陰”常取其部位的含義,其中“陽”可泛指體表、陽經、六腑,“陰”可泛指體內、陰經、五臟;“氣”因其分布部位的不同而擁有不同名稱,“陽氣”“陰氣”分別指代“分布于陽位之氣”“分布于陰位之氣”;陽氣、陰氣相互貫通、互相流動,許多生理現象為陰陽之氣正常流動產生,許多疾病的發生亦為陰陽之氣分布異常所致,而針灸的治療機理則為調節陰陽之氣的分布。

陽氣;陰氣;概念;《黃帝內經》

“陽氣”“陰氣”為《內經》中的重要概念,常用于描述人體的生理現象、病理機制及治療機理,因此準確地理解二者的含義,對于我們體察《內經》的本義具有重要意義。通用的《中醫基礎理論》教材對“陽氣”“陰氣”定義為:“人體之氣,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為陰氣與陽氣:陰氣主涼潤、寧靜、抑制、沉降;陽氣主溫煦、推動、興奮、升發。[1]”可見教材使用以“性質”分陰陽的觀點,將推動、興奮等特性歸屬于陽,寧靜、抑制等特性歸屬于陰,分別具有這些特性的氣即為“陽氣”與“陰氣”。目前我們解讀《內經》時多引入此觀點。然而以此閱讀《內經》原文,卻會發現有不少難以索解之處。如《素問·瘧論》云:“夫瘧之始發也,陽氣并于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栗也?!比魧⑸鲜觥瓣枤狻薄瓣帤狻钡母拍畲肫渲?,則很難解釋圓滿。筆者認為,《內經》常以部位論“陰”“陽”,陰陽各有其指代所在,分布于陽位之氣為“陽氣”,分布于陰位之氣為“陰氣”。以下對此觀點進行闡述,并依據原文。闡述陽氣、陰氣的相互關系、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以期為《內經》的學習、研究者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1 以“陰陽”表部位是《內經》的普遍用法

“陰陽”二字現在一般理解為“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這種“哲學之陰陽”的思想在《內經》中有充分體現,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對陰陽規律的論述。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在很多時候《內經》中的“陰陽”保留其更古老、更樸素的含義,即表示一定的位置和部位。

1.1 “陰陽”的部位性內涵

“陽”“陰”二字之本義與部位有密不可分的關系[2]。從字形來看,“陰”“陽”二字從“阜”,阜者土山之義?!墩f文解字》云:“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凡阜之屬皆從阜。[3]”從用法來看,考先秦主要文獻,戰國以前“陰”“陽”二字多是作為部位概念來使用的。對確信成書于老子及孔子以前的4部著作(《易經》《儀禮》《詩經》《尚書》)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其中出現的“陰”“陽”二字60%以上是用來作為地理位置、部位的代稱,如《易經》中的“鶴鳴在陰,其子和之”,“陰”即指背陰之處。事實上,直到戰國以后方才形成賦予陰陽二字哲學含義,并將其作為對立兩面之代稱的慣例[4]。

一般認為,《內經》成書于戰國至兩漢時期,由此來看,很可能橫跨這個“陰陽”二字由樸素而升華的過程;更何況其內容豐富完備,可能在更早的時期已成就其理論規模。因此在《內經》的許多篇章中,“陰陽”仍舊保留其樸素的“位置”“部位”的語言習慣,是很有可能的。如“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痹”“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瘧氣者,并于陽則陽勝,并于陰則陰勝”等,在這些文字中,我們可明顯觀察到《內經》對“陰陽”部位性內涵的保留。

1.2 《內經》中“陽”“陰”所指代的部位

《內經》中,“陰陽”在沿用其部位內涵時,常用來指代人體的部位,具體而言有以下3種劃分方式:一是以內外論陰陽?!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即明確提出:“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痹偃纭端貑枴ぬ庩柮髡摗罚骸胺纲\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意為虛邪賊風等因素致病先侵及外部,飲食、起居等因素致病先侵及內部;二是以經絡論陰陽,陽經為“陽”,陰經為“陰”。如《靈樞·口問》云:“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薄端貑枴ふ{經論》云:“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于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此時均應宜以經絡來理解;三是以臟腑論陰陽,臟為陰,腑為陽。如《素問·方盛衰論》云:“此皆五藏氣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蔽迮K屬陰,故五臟氣虛時陰氣不足,陽氣有余。

事實上,因陰經多循行于體內而連屬于臟,陽經多循行于體表而連屬于腑,故三者實質上是統一的并不矛盾。

2 《內經》中“陽氣”“陰氣”的含義

2.1 “陽氣”“陰氣”的主要含義

在大多數情況下,《內經》中的“陽氣”“陰氣”沿用“部位之陰陽”的含義,即“行于陽位之氣”為“陽氣”,“行于陰位之氣”為“陰氣”。故“陽氣”可指代外部、陽經、六腑之氣,“陰氣”可指代內部、陰經、五臟之氣。根據描述對象的不同,可能有所偏重。

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贝颂幹瓣枴币詢韧庹?,“陽氣”指衛外之氣?!端貑枴ぬ庩柮髡摗吩疲骸肮赎帤鈴淖闵闲兄令^,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此處的“陰氣”為陰經之氣,“陽氣”為陽經之氣?!端貑枴し绞⑺フ摗吩疲骸按私晕宀貧馓?,陽氣有余,陰氣不足”,此時以臟腑論陰陽,五臟屬陰,故五臟氣虛時陰氣不足,陽氣有余。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原文并不出現“氣”字,僅以陰陽代指,其實還是取陽氣、陰氣之義。如“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一句,實為“陽氣偏傾,流注于陰經,故陰經氣實,而陽經氣虛”之意。

對《內經》統計可發現,《素問》中“陽氣”出現85次,其中表部位者66次(77.65%);“陰氣”一詞出現56次,其中表部位者43次(76.79%)?!鹅`樞》中“陽氣”出現45次,其中表部位者44次(97.78%);“陰氣”出現35次,其中表部位者35次(100%)??梢?,“陽氣”“陰氣”表部位的用法在《內經》中十分普遍。

2.2 “陽氣”“陰氣”的其他含義

在不取其“部位”內涵時,“陽氣”“陰氣”主要還有如下含義:一是天地之氣分陰陽,屬陽者稱“陽氣”,屬陰者稱“陰氣”。如“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這種用法出現于22處原文;二是陽邪、陰邪的代稱?!胺蚝?,陰氣也,風者,陽氣也”,該用法僅見于1處;三是特殊用法。如“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此處“陽氣”不能算一個詞匯,此句其語意為“味”屬陰,走下竅;“氣”屬陽,出上竅,因此此處的“陽氣”其實為“氣屬陽”之意。

由此觀之,在《內經》絕大多數篇章中,陰氣、陽氣仍取其“部位”之意。故下文的討論仍圍繞此含義進行。

3 “陽氣”“陰氣”相互關系、生理規律、病理變化及其與治療的關系

3.1 “陽氣”“陰氣”的相互關系

“陽氣”為外部、陽經之氣,“陰氣”為內部、陰經之氣,二者之間相互貫通、互相流注。正如《素問·離合真邪論》云:“氣之盛衰,左右傾移?!痹谏頎顩r下,二者保持動態的平衡,陽經氣滿可向內注入陰經,陰經氣滿可向外溢入陽經,陰陽二經充盈均勻為平人之象。正如《素問·調經論》云:“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于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痹诓±頎顩r下,二者發生異常偏傾,如《素問·瘧論》云:“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即瘧病的機理為陰陽之脈相互偏傾、更虛更實,從而導致一系列癥狀。在治療中也常運用陰陽相互流注的特性,如陽虛陰盛則補陽瀉陰,即將氣從陰經調動至陽經,反之亦然。由于陰陽之氣相互流注,因此在針刺治療中不存在同時補陰補陽的情況。

3.2 “陽氣”“陰氣”的生理規律

3.2.1 一日之中隨衛氣周流更虛更實 一日之間衛氣于陰陽間周流,行于陽經則陽氣盛,行于陰經則陰氣盛,因此陰陽之氣在一日之中是交替虛實的?!端貑枴く懻摗吩疲骸靶l氣者,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薄鹅`樞·營衛生會》云:“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笨梢妼⑿l氣一日周流分為五十度,陰陽經脈各二十五度,清晨入于陽經(陰盡陽生),正午陽氣最盛,傍晚入于陰經(陽盡陰生),夜半陰氣最盛。

這種陰陽之氣變化的節律與睡眠有密切關系?!鹅`樞·口問》云:“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笨梢娦l氣入于陰經,陰盛陽衰則進入睡眠;反之則蘇醒。陰陽之氣節律異常則導致睡眠障礙?!鹅`樞·大惑論》云:“衛氣……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p>

3.2.2 一年之中隨季節變化更虛更實 人與天地相參,與四時相應。陽氣、陰氣的盛衰亦隨季節而變化?!端貑枴っ}要精微論》云:“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倍林箨枤庵饾u增多,陰氣逐漸減少,夏至之后陰氣逐漸增多,陽氣逐漸減少?!端貑枴へ收摗吩疲骸按合膭t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笨梢娙梭w陰陽之氣的盛衰,與天陽之氣的變化是一致的。冬至以后白晝漸長,天陽之氣漸增;夏至以后白晝漸短,天陽之氣漸衰,人體陰陽之氣亦與之相應。

3.3 “陽氣”“陰氣”的病理變化

《內經》常以陰陽之氣的分布異常解釋疾病發生的機理。

3.3.1 陰陽二經氣血的異常歸并 原文常以“并”來形容主要有以下3種情況:一是陰經、陽經相互貫通,在病理因素作用下,一經之氣偏傾,流入對面之經可稱為“并”。如“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夫瘧之始發也,陽氣并于陰”;二是一經之氣異常歸并于一處亦稱為“并”。如“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三是邪氣歸并于正氣,亦可稱之為“并”。如“夫瘧氣者,并于陽則陽勝,并于陰則陰勝”“喘咳者,是水氣并陽明也”。

3.3.2 陰陽二氣的交爭 原文常用“薄”來形容,“薄”通“迫”,有侵逼之意。如“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氨 币嗫梢悦枋鲂皻鈱φ龤獾那直?,如“其氣之舍深,內薄于陰,陽氣獨發”“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于五臟”。

3.3.3 陰陽二氣的盛衰 原文常用“盛”“虛”來形容。陽氣、陰氣的盛衰,可導致人體寒熱的變化。如“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3.4 “陽氣”“陰氣”與針灸治療的關系

針對陰陽之氣分布異常的病理基礎,針刺治療時應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調動陰陽二經的氣血使之恢復平衡。如《靈樞·終始》云:“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备鶕庩栂嗷チ髯⒌奶匦?,針刺治療時應特別注意以下情況:一是不可違反“虛者實之”“實者虛之”的原則,否則會產生“重陽死”“重陰死”的危險。如《靈樞·小針解》云:“五臟之氣已絕于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奔搓幗浿畾獗疽烟撋?,而仍采取補陽的方法,將陰經之氣調動至陽經,就會導致陰經之氣枯竭(“內重竭”),從而導致病人的死亡;二是陰陽形氣俱不足時,此時應“調以甘藥”,而慎用補瀉之法,即《靈樞·終始》所謂“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p>

4 討論

明確陰陽的含義是深入解讀《內經》的基礎,將“陽氣”“陰氣”理解為“行于陽位之氣”“行于陰位之氣”,是符合《內經》語言文字習慣的。一旦忽略了陰陽本身的部位屬性,在閱讀《內經》時就會產生困難。后世對陰陽思想的研究和發揮,使“陰陽”二字的含義得到了極大的衍生和豐富,然而若將后世的定義過多代入《內經》,則會造成不少理解上的瓶頸。從還原作者的真實意圖考慮,如果一個字本身有其明確的含義,就不應當對其進行過度解讀?;貧w《內經》的固有語境,更有利于我們貼近古人的思維方式,更好地體察《內經》的本義,在閱讀中方能生出諄諄教導、娓娓道來之感。

[1] 孫廣仁. 中醫基礎理論[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 42.

[2] 劉寶義. 明于陰陽[M].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7: 2.

[3]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731.

[4] 彭華. 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D].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 2004.

Concept of Yinqi and Yangqi intheInnerCanonofHuangdi

LIU Yuan
(ShandongChineseMedicineUniversity,Jinan250035,China)

In common sense, “Yang Qi” means the qi with the function of warming, propelling and inspiring, while “Yin Qi” means the Qi with the function of cooling, restraining and preventing. However, inInnerCanonofHuangdi, those concepts can’t make sense in many chapter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holds that in most chapters of the book, Yin and Yang respectively indicates certain locations. Yang means the surface of the human body, the Yang meridian or the six Fu organs, while Yin means the interior of the human body, the Yin meridian or the five Zang organs. Thus, Yang Qi is the Qi distributed in Yang locations and Yin Qi is the Qi distributed in Yin locations.

Yang Qi; Yin Qi; Concepts;InnerCanonofHuangdi

劉 媛(1989-),女,山東東營人,醫學博士,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

R226

A

1006-3250(2017)08-1042-02

2017-02-20

猜你喜歡
陰氣衛氣內經
從“陰氣”概念探討芍藥“益氣”功效在經方中的應用
從衛氣與經脈關系論“審察衛氣,為百病母”*
《內經》“脾(胃)-腦”神識系統的理論濫觴及內涵延伸
論“衛出三焦”與臟腑的關系※
秋天失眠、嗜睡,《黃帝內經》提醒你注意腸胃保健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體現和嬗變
覽百年《內經》 集研究大成
——讀《黃帝內經百年研究大成》
青梨
淺談“生病起于過用”與養生
腔內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治療腎結石42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