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醫學濕熱病的形成與學術特色?

2017-01-16 05:05周登威徐志偉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510405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7年8期
關鍵詞:溫病嶺南

周登威,徐志偉(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 510405)

【理論探討】

嶺南醫學濕熱病的形成與學術特色?

周登威,徐志偉△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 510405)

濕熱病是指由濕熱病邪所引起的諸多病證的總稱。以廣東地區為主體的嶺南,因其獨特的地理與氣象,其濕熱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故從地理、氣候、飲食習慣等因素分析嶺南醫學濕熱病的形成,并從發病不拘時令、病種范圍廣、病性復雜三焦俱見、伏氣與體質、常兼見脾胃氣虛、氣陰兩虛等方面總結其學術特色,研究其內在的原因,闡發中醫學因時因地制宜的科學實質,以期對中醫臨證與學術理論有所裨益。

嶺南醫學;濕熱??;學術特色

濕熱病是指由濕熱病邪所引起的諸多病證的總稱,在外感疾病和內傷雜病中均可見。嶺南醫學中的濕熱病理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研究嶺南醫學中的濕熱病,對傳承和發揚中醫藥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概述了嶺南醫學中濕熱病理論的學術特色,現就教于中醫同道。

1 濕熱病易發的原因

嶺南泛指大慶嶺、騎田嶺、都龐嶺、蔭諸嶺、越城嶺等五嶺以南的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港澳地區等,其中以廣東地區為主體。嶺南瀕臨南海,屬于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其氣溫炎熱,空氣潮濕;因近海,地下水資源豐富,水位高;又因常年多雨,地表水面積廣。由于這種地理學、氣候學特點,導致濕熱病很常見。正如清代名醫何夢瑤在《醫碥5卷六》中所論:“嶺南地卑土薄,土薄則陽氣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出,氣多上壅。地卑則潮濕特盛,晨夕昏霧,春夏淫雨,人多中濕?!睅X南溫病學家陳任枚、劉赤選編著的《溫病學講義》述曰:“東南瀕海之區,土地低洼,雨露時降,一至春夏二令,赤帝司權,熱力蒸動水濕,其潮氣上騰,則空氣中常含有多量之水蒸氣,人在其中,吸入為病,即成濕熱、濕溫。[1]”何夢瑤、陳任枚等皆從地理、氣候方面闡明了嶺南地區易于發生濕熱病的原因。

從飲食生活習慣看,現代人嗜食肥甘油膩食物,食物過于油膩,脾胃運化吸收不及則內蘊成濕熱;嶺南地區盛產瓜果與魚蟹螺蠔等陰濕之品,嶺南人嗜食之。陰濕之品易損傷脾胃之陽,脾胃傷、津液運化不利即成濕。外感濕熱之邪,機體內部又呈脾虛濕盛之相,外濕引發內濕,內濕招引外濕,內外合邪,蘊久而發濕熱。正如薛雪《濕熱病篇》所論:“太陰內傷,濕邪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p>

2 學術特色

因為嶺南鮮明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特點,其濕熱病也具有地方特色。

2.1 四季皆有,不為時令所拘

嶺南地區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每年的降雨量很多,地表水面積廣,常年溫度較高,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所謂“四時皆是夏”。炎熱之氣下逼,地表之水上蒸成濕?!皾瘛遍L時間處在“熱”中,則以霧氣的狀態長年彌漫于空中。這種霧氣狀態的“濕熱”,即是嶺南“瘴氣”“瘴鄉”的淵源, 所以有“嶺南凡病,皆謂之瘴”之說??肌罢巍敝畬嵸|,丹波元簡云:“瘴即溫濕之氣”[2];《辭?!吩唬骸澳戏缴搅珠g濕熱蒸郁致人疾病的氣?!比藗冮L時間處在這種環境下,濕熱侵犯機體則發濕熱病。嶺南地區四季多是濕熱的環境,所以四季亦多濕熱病。如廣州市名老中醫林月初所謂:“廣東地處東南,雨濕露風三者居多,與溫相合,使人感而成病。[3]”

江浙吳地等瀕海地區,雖然濕熱病也易見,如葉天士《溫熱論》說:“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钡愕鹊厮募痉置?,其濕邪為患有明確的季節性。嶺南地區年平均溫度和濕度均較高,較之江浙地區沒有明顯的四季之別,所以濕熱病更為普遍。

2.2 病種范圍廣,外感雜病皆分布

嶺南地區的濕熱病不僅在外感疾病中分布,內科雜病中亦多涉及。五臟六腑皆有濕熱病型的病變,且與內外婦兒各科廣泛關聯。正如近代嶺南名醫甘伊周先生所言:濕溫一癥,濕土為雜氣,寄旺于四時,藏垢納污,無所不受。[4]”

外感方面,濕熱導致的感冒、發熱、咳嗽屢見不鮮。濕熱引發的急性病、傳染病在嶺南更為常見,此亦是嶺南醫學的一大特色。從有文獻記載起,嶺南人民即與“瘴病”作斗爭,乃至新世紀以來,非典型肺炎、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等傳染病皆有濕熱病因的存在。

內科方面,濕熱眩暈、濕熱胸痹、濕熱泄瀉、濕熱黃疸、濕熱淋證、濕熱腰痛、濕熱痹癥、濕熱痛風等在嶺南地區司空見慣。嶺南醫家何夢瑤更在《醫碥·卷一》創立“破傷濕”之證,指出人體凡有破損傷口切勿澡浴,認為濕氣可從瘡口中入,濕不論多少皆能阻滯正氣,氣血郁滯不行逆而攻心,使人沉重昏迷。

婦科方面,嶺南醫家注重濕熱、濕毒、熱毒所致的婦科疾病,如帶下病、熱入血室、經病疼痛、月經過多、經行發熱、產后發熱等。善用清熱涼血、化濕除穢、解毒殺蟲等治法,按三焦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診治[5]。

兒科方面,廣東大埔楊鶴齡以兒科見著,特設“小兒濕溫證”,認為“粵地土卑濕,此癥常見,每年春夏即發”[6]。

2.3 “伏氣”常引發,體質是關鍵

“伏氣”理論的論述最早見于先秦時代?!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分^:“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薄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惫湃苏J為,春季溫病的流行和發生是由冬季感寒、邪伏于內,待到春天陽氣旺盛、伏邪妄動或受新感外邪引發。嶺南醫家對溫病“伏氣”學說多有闡發,并據此指導臨床實踐。劉赤選編著《溫病學講義》,受陳任枚先生“陽熱之氣內伏,陰精虧虛之體易致溫病”之說的影響,認為暑濕傷人,初起即見壯熱煩渴、傳變迅速,往往衛氣證未見,營血證已起,具有“伏氣溫病”的特征,且病勢較重難愈,容易釀成久熱不退之癥。劉赤選結合嶺南溫病的特點自創茵陳白薇湯,主用嶺南道地藥材土茵陳、南豆衣、藿香等辛涼宣通、淡滲利濕,臨證驗證效果頗佳。

嶺南醫家對“伏氣”理論的認知,已超越“感邪不即發,逾時而發”而注重于體質因素。

嶺南地區高溫而多雨,導致嶺南人多陽熱陰虛、胃腸濕熱的體質。人身陽熱之氣蘊積于體內郁伏而發,是為溫病,或由外感誘發伏熱而發者甚為多見?!巴飧胁幌抻跍刂粴庖?,凡風寒暑濕燥五氣皆稱外感,一有所感,皆是以觸發內伏之陽熱而為溫病,故溫病之外感,以兼他氣者為尤多。[7]”嶺南人的體質特點,容易招致陽熱之氣潛伏于體內。而嶺南炎熱的氣候特點又使伏熱易發,此與傳統的“感邪后,病氣伏藏,過時而發,病發于里”的伏氣溫病有一定差異。

2.4 三焦俱見,下非先受

嶺南之濕熱謂之“瘴氣”“濕氣”,其濕被熱所蒸而在空中呈現霧象,此不同于中原江浙等地濕在地表、“濕性重濁”之性。嶺南人感受空氣中的濕熱霧氣,病常三焦俱見,且“上先受之”的狀況在嶺南亦是多見。廣東地區常見原因不明的頑固性咳嗽,以常規治法多半難愈。究其原因,此咳嗽多為風熱挾濕或濕熱犯肺,而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濕之法治之,療效即顯。而清末嶺南名醫潘名熊則認為,嶺南暑濕證多見上焦心肺的病變,多以暑熱夾濕為臨床特點;暑濕之邪從口鼻侵入首先犯肺,故用輕清之品宣暢上焦肺氣,氣機調暢,濕氣乃化,濕不與暑熱互結則勢必分消,使暑濕病邪不犯中下二焦,病可速愈[8]。

嶺南有“骨火”證,其因是“濕困”,未能得到及時清透,則成濕郁化熱而周身骨節肌肉痛、疲乏重倦、內熱煩躁或口舌生瘡等,此是濕熱侵犯三焦證[9]。

2.5 兼見脾胃氣虛,久成氣陰兩虛

《嶺南衛生方》載:“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毖谉?,熱則耗氣;潮濕,濕則礙脾,二者均與脾胃相關。人常年處在這種炎熱潮濕的氣候之中,逐漸形成了嶺南人的特有體質,即脾氣虛弱兼有濕熱。如國醫大師鄧鐵濤診治胸痹,喜用溫膽湯加黨參、五指毛桃、黃芪等補氣藥,以溫膽湯清利濕熱,參芪補益脾胃之氣,收效頗速。這種患者常見舌苔白膩或黃膩,同時舌質淡、齒痕明顯,此異于北方常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等治法。

又嶺南氣候炎熱,夏季長冬季短,“一年皆是夏”。陽熱宣于外時多,導致平人體腠理疏松,汗液外泄。正如《嶺南衛生方》論曰:“人居其間,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膜理不密,蓋陽不反本而然?!焙螇衄幵凇夺t碥》中亦說:“熱盛傷氣,壯火食氣也。又氣為汗泄,則益耗散矣?!焙钩P?,陰津虧耗,氣隨汗泄,導致營陰不足則濕熱邪氣易侵。熱犯營血,直傷陰血,即成“濕邪留戀,陰液內耗”之證。所以嶺南地區濕熱病常兼見氣陰不足。此類患者其舌苔雖白厚或黃厚,卻干燥少津,甚者呈現裂紋舌。治療需清熱利濕、增液養陰并用。如嶺南溫病學家楊鶴齡論治濕溫證,?;瘽窠∑?、清營泄熱、涼血養陰兼顧,治以素馨花、白蓮花、玫瑰花、冬瓜子、玄參、葛根、紅條紫草等配伍應用[10]。

3 結語

基于嶺南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其濕熱病也具有不同于中原江浙地區的特點。嶺南醫家在長期的臨證中,不斷完善認知形成獨到的特色,在保障人民健康和防治疾病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梳理其特色、研究其內在原因,對于嶺南醫學的研究和濕熱病的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1] 張如青,黃瑛.近代國醫名家珍藏傳薪講稿[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2:41.

[2] 鄭洪,羅啟盛.嶺南醫學的瘴氣病因和瘴濕病機理論[J].中醫雜志,2014,55(12):995-998.

[3] 康旦霞.林月初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簡介[J].新中醫,1982,1:1-5.

[4] 劉小斌,鄭洪.嶺南醫學史(中)[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2:294.

[5] 羅頌平.嶺南醫學之婦科學術與臨證特色[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3):519-521.

[6] 王侃,秦霖.氣候因素對中醫學形成和發展的影響[J].中華醫史雜志,2004,34(2):30-33.

[7] 楊逸淦,劉耀崠,柯麗萍.嶺南近代名醫梁子居溫病學術思想淺析[J].新中醫,2013,45(1):168-169.

[8] 肖衍初.潘蘭坪及其學術成就[J].新中醫,1984,8:50-51.

[9] 孔炳耀.嶺南濕邪致病特點及其論治[J].新中醫,1998,30(5):4-6.

[10] 朱志華,容福慶.楊鶴齡.《兒科經驗述要》臨證用藥初探[J].中醫兒科雜志,2008,4(6):53-5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嶺南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國中醫藥科技發[2012]27)

周登威(1987-),男,山東菏澤人,醫學博士,從事中醫藥的臨床與研究。

△通訊作者:徐志偉(1954-),男,江蘇溧陽人,教授,醫學博士,從事中醫藥的臨床與研究,Tel:020-36585390。

R222.15

A

1006-3250(2017)08-1052-02

2017-01-18

猜你喜歡
溫病嶺南
憶嶺南
嶺南荔枝紅
基于復雜網絡社團分析開展葉天士溫病醫案癥藥規律的研究
基于溫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規律分析
嶺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嶺南
關于《溫病條辨》溫病初起使用桂枝湯的討論
不辭長作嶺南人
論傷寒春變溫病夏變熱病
溫病瘥后調理淺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