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01-16 18:08鄭睿
中國經貿 2016年22期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

鄭睿

【摘 要】隨著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我國經濟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減速,國內市場出現疲緩狀態,產能出現過剩的情況。面對經濟新常態這一新的階段,我國經濟如何能夠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是需要關注的重點?;谶@樣的要求,我國政府從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結構性矛盾等問題出發,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變供給體系從而拉動經濟的發展。本文通過對經濟新常態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分析,說明經濟新常態下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

一、經濟新常態

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從快速轉變為放緩甚至減速,預示著我國的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經濟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下,整體經濟增長減速,產能過剩,內需、投資均出現不足的狀況,企業也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壓力。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政府在工作會議中提出開展經濟工作,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變供給體系來推動經濟的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經濟、市場與要素方面的改革。簡單來說,是經濟結構的精細化改革,也就是把經濟活動的管理由粗放式改為精細化管理。比如,你住的附近有一家早餐店,每天早上供應面食早點。剛開始的時候,店主只是為了讓大家吃飽,就做了很多饅頭來增加供應量。經過一段時間,消費者吃膩了不再光顧這家店。饅頭賣不出去囤積了很多,使得經營陷于困境,甚至面臨倒閉。店主為了挽救店面,改變之前單一的早點,用面粉做出各種各樣的早點:水餃、花卷、面條,油條等。消費者又一次被吸引,生意開始好了。從簡單追求產品數量來推動消費,變成提升產品的價值與多樣化來刺激消費,消費者從被動消費變成主動消費,供應變得精細化多元化,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主席說過: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梢姽┙o側結構性改革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三、經濟新常態下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供給關系的轉變。一方面,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產能出現過剩的狀況,大量產品的銷售量遞減,積壓很多;另一方面,之前我國的消費動力不夠,刺激消費是重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從吃飽穿暖轉變為吃飽吃好,穿飽但也要時尚。消費動力是存在的,但供給的產品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就是說,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沒有或很少,“供”與“求”失去平衡?!榜R桶蓋現象”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實例。富裕起來的我們對生活質量很講究,對馬桶蓋的選用的都要求很高,專門跑到日本去買馬桶蓋。這一現象說明我國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有剩余的錢去國外進行消費,同時也反映了我國供給結構的不合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會相應地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但我們生產的東西還是與之前一樣,沒有創新性與新穎性,就像早餐店一成不變的饅頭,沒有了市場需求,大量產品被積壓,造成浪費。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針對供給結構的改革,使粗放型的供給達到精準化與多元化,達到“精準扶貧”。根據市場需求與供給關系,生產出適應人們需求的產品,達到供給的平衡,同時使產能得到最大的利用,避免浪費。

第二,實現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平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經濟體制來看,最大的改革還是市場化的改革,政府將會從直接干預者的角色,退出到宏觀調控者的角色當中去,也就是簡化政權,深度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關鍵性作用。深化市場化的改革,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結構性改革,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政府對經濟與市場的直接干預,為市場的主體創造了一個自由平等寬松的生存環境,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而且能夠加強市場主體的主動性與競爭意識。企業面對賣不掉的產品自然不會再進行一致的生產;馬桶蓋在市場有很大競爭力,企業就會去生產馬桶蓋,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政府在這一過程中負責制定相應的規則,規定產品質量的標準,同時制定法律法規以懲罰不符合要求不守規矩的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了市場主體的信心,又能提高政府在宏觀調控方面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平衡與和諧,為各自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保證。

第三,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推動企業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于調整經濟結構,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它既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改革,還包括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的提升等要素的改革。也就是說,從供給側入手,通過減少企業稅負、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使企業的生產力得到最大程度地釋放,來提升企業競爭力,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淘汰落后產能,培育新產能,來推動企業的創造性與積極性,最終達到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穩定發展。

四、總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經濟新常態這一背景下的新的戰略要求。它通過改變供給關系,減少產能過剩,使粗放型供給實現精準化與多樣化,實現供給關系的平衡;通過市場化的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關鍵性作用,實現了市場與政府關系的平衡;通過實現要素間的最優配置,促進企業的創新性與主動性。整體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推動力,也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要求,同時是經濟增長一個新的動力,對于推動經濟可持續和創新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所以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參考文獻:

[1]魏杰,楊林. 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及相關改革[J].經濟縱橫. 2015(6).

[2]李停.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路徑選擇現代經濟探討[J]. 2016(6):20-24.

猜你喜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
學習習近平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 扎實推進淮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與現實依據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十三五”規劃
淺論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究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韓媒:抓住中國“供給側改革”新機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