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兩學相融”的初中語用模式實踐研究

2017-01-16 10:40蔣文華
東方教育 2016年14期
關鍵詞:相融學科語言

蔣文華

一、課題研究的提出

呂叔湘先生在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報》上發表《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的問題》一文,文中提到:“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很差,中學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對于少、慢、差、費的嚴重程度,恐怕還認識不足?!@個問題是不是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是不是應該研究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用較少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成績?”“十年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

2009年發布的《中國義務教育檢測質量報告》顯示,語文、數學、思想和科學四門學科中,語文的合格率最低,有近30%學生的語文成績處于基本合格水平。本次調查發現,在四門學科中,學生數學合格率最高,科學、品德與社會居中,語文最低。從上圖1中可以看到,數學達到合格及以上水平的學生最多,占78.3%,其次是科學、品德與社會,分別為71%和67.3%,語文最少,僅為62.8%。有近30%學生的語文成績是處于基本合格水平,即對一些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不足。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當下語文課時數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一半,效果卻60年代的沒有明顯區別。由此可見語文課多上、少上甚至不上,與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并沒有多大關系。在我市的一項初中生學習的調查中,學生最不喜歡上的是語文課——然而幾乎所有學校語文教師配備最多、學生用時最多、社會最重視的母語學科,竟然在學生心中淪落為附屬地位,幾乎是可有可無的狀態,實在令人痛心。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區域性初中語文課改依舊堪憂

2011年6月,浙江省以“學為中心,以學定教”為理念的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自上而下在全省范圍內逐步鋪開時,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廳下發了《關于深化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2015學年,全省各設區市、縣(市、區)都要選擇部分學校啟動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著重摸索經驗。2016學年,總結課改先進經驗,完善各項制度,在全省中小學全面推進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鼓勵有意愿有基礎的學校先行開展課程改革。

現象學鼻祖胡塞爾有一句名言:回到事物的本身??墒撬崖L的歸路筑成了一個巨大的迷宮,使許多追隨者身陷其中而不得出(轉引自周國平《街頭的自語》59頁)。語文教學如何回到它的本身,也同樣值得我們思考。為此,本課題組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兩學相融”這個概念,并且借助語用模式,試圖以此來撬開初中語文教學這塊巨石下面的一點縫隙,來窺視語文教學的真諦。下面具體闡述一下基于“兩學相融”的初中語文語用模式概念和構思。

三、課題研究的切入點和課題概念的闡述

(一)什么是“兩學相融”

“兩學”有中觀的的闡述:指能體現語文特性的學科性質和呈現學為中心的學習形態;從微觀的具體角度闡述,“兩學”是指以語言為核心的學科素養和以運用為中心的學習素養。

“相融”是“相互融合”的簡稱,融合,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樣融成一體,所謂“相互融合”是指不同的事物蓉成一體。比如可以用成語“水乳交融”來作比較,“水乳交融”是指像水和乳汁那樣融合在一起,比喻關系非常融洽或結合得很緊密。

因此,兩學相融是指將以語言為核心的語文學科素養和以運用為中心的學生學習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合,達到互為一體、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境地。

(二) 為什么基于“兩學相融”的實踐要選擇語用模式

首先要闡明的什么是語用?語用,顧名思義就是對語言的實際運用。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其實不然。如此簡單的道理卻在我們的實際語文教學中極少得到重視。研究語用的學科就叫語用學,語用學就是研究語言運用及其規律的學科。1993年,英國語用學家J.Thoms對語用學的定義做了新的研究,認為語義的生成與理解不是由單一要素構成的,單一話語的抽象意義不能生成語用學意義上的語義;說話人一人也不能生成這種語義,聽話人也不能獨自一人生成這種語義。語用意義的生成與理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能由四個要素參與才能完成:說話人與聽話人及對意義的相互商榷討論,話語發生的語境和話語本身所能表示的潛在的語義的可能性。(見王建華《語用學和語文教學》第5頁)在這段闡述中,我們可以明確語言雖然具有自身的固定意義,但是只有在真實的人際和語境的運用中才能產生實際的意義。這與課題組倡導的“兩學相融”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語文的知識可以分成文字、文章、文體、文學四個方面,但都要圍繞動態的語言(即言語形式與內容)來展開,而語言本身最大的語境即文化,因此,語言的整個運轉都必須依靠文化來進行,離開了文化,語言也就失去了任何意義。通過此圖我們就明確了本課題實踐和研究的核心內容。圍繞這個核心內容,我們嘗試了以下四種語用模式:主題整合式、任務達成式、批注點評式、課程拓展式。

1.基于“兩學相融”的初中語用模式之一:主題整合式

主題式教學(Thematic teaching),是指以以內容為載體,以文本的內涵為主體所進行的一種語言教學活動。它的中心是讓學生在良好的的、具有高動機的環境中進行語言學習。圍繞有意義的主題進行教學可以加速學生對新內容的內化及長期記憶。強調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主張語言教學情景化、生活化。把語言放到有意義的主題中去學習,把語言教學和"內容"教學結合起來。這里的主題正是指語用模式中的文化情景。

2.基于“兩學相融”的初中語用模式之二:任務達成式

任務達成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設計教學活動(教學任務),促使學生通過個人、小組、師生協作等多種交際活動方式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語言,在“干”中學,“用”中學,體現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同時將語文學習任務按照不同教學階段分成:前任務——主任務——后任務 。

3.基于“兩學相融”的初中語用模式之三:批注評點式

批注評點是一種傳統的讀書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根據個人的閱讀體驗,寫出自己的感悟或質疑,這既是一種閱讀鑒賞,也是一種智慧的啟迪。批注式閱讀是一種研究文本的閱讀方法,也是學生在自主狀態下用恰當的文字與文本進行的一種創造性對話,更是一種讀書的好習慣。我們把學生的讀書批注當作課堂生成的寶貴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借助批注開展閱讀交流,真正實現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對話。

4.基于“兩學相融”的初中語用模式之四:課程拓展式

語文的課程拓展主要滿足學生語文學習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開發和培育學生的語言潛能和語文特長。語文的拓展課程包括語文研究性學習、語文知識專題教育、地方歷史和文化教育等課程,旨在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通過拓展將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課外,由學校延伸社會,由書本延伸生活,由閱讀延伸表達,由語文延伸生命等等,適當的課程拓展是語文教學由僵化轉為靈動的重要手段。

以前我們課改不能全面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往往只提供一種模式,這讓老師們很反感,學科內容的變化、學情的不同、教師自身的特點等因素很難用一種模式來統一,必須在一定的原則下靈活變通,本課題就是根據大量的研究和分析,確定了四種模式從不同的角度來推動初中語文課改的多元化。

猜你喜歡
相融學科語言
科學構建超學科STEAM課程
心相融
深入學科本質的深度學習——以“表內除法”為例
我能讓水油相融哦
“超學科”來啦
學生獲獎及學科競賽
我有我語言
語言的將來
Action?。樱穑澹幔耄蟆。蹋铮酰洌澹颉。裕瑁幔睢。祝铮颍洌蟆∧銓χw語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語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