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關系新常態下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

2017-01-17 16:27張旭軍張楠
職業教育研究 2016年12期
關鍵詞:勞動關系培養對策新常態

張旭軍+張楠

摘要:勞動關系新常態下,需重新設計大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培養體系,以適應勞動關系變化趨勢。通過對天津市濱海新區企業的調查研究,總結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勞動關系運行的新特點和出現的新問題,探索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對策。更加寬泛深厚的理論知識框架、更富柔性的職業適應能力有助于學生成功應對復雜環境中的勞動關系。

關鍵詞:勞動關系;新常態;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6)12-0047-05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正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其特點是中央強力推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換經濟增長引擎,促使經濟增長從需求側投資驅動型向供給側創新驅動型轉化,從重增長速度向重增長質量轉變。由此,勞動關系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呈現出新常態下的新特點,主要表現在:勞動關系主體多元化、準則國際化、信息傳播網絡化、社會化、動蕩化、勞動爭議顯性化、常態化、多樣化等方面。凡此種種,使高等院校在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方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

一、經濟環境新常態

“十二五”后期,我國國內生產要素與約束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產值5.2萬元。第二,勞動力成本正大幅提高,并處于持續上升的通道,企業用人成本大大增加。第三,人工成本高企之下,其他生產成本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傳統的、由低人工成本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喪失。第四,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被集約型增長方式所取代,政府對企業的環保要求在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的資源環境成本約束在加大,支撐高速增長的傳統比較優勢正在弱化。第五,國際經濟環境態勢疲軟,各國的經濟復蘇之路走得并不順暢,2013年,90%以上的新興經濟體都出現了增長減速,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態勢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疲弱的狀況。在此背景下,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相繼實施了深度調整政策以應對危機。2015年,雖然各個經濟體的情況得到改善,正在努力保持穩定并向好發展,但傳統出口優勢逐步削弱,投資增長后勁不足卻是不爭的事實。第六,產能過剩矛盾依舊突出,未來經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經濟進入中速增長的新常態。

二、新常態下企業面臨的新變化

受“三期疊加”的影響,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的經濟增長調整遠未到位,相當數量的企業經營困難加劇,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繁重。天津濱海新區社保局2016年4月至7月組織開展的濱海新區勞動關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表明,目前企業正面臨著新的變化。

首先,企業2013年到2015年三年間經營狀況呈現出下降趨勢,其變化情況都明顯地體現出新常態的一些特點(見表1)。

由表1可知,三年來,無論企業用工總量、企業年度收入總額、企業年度利潤總額都表出現了下降趨勢,四項指標的數據表現出了較強的相關性。企業的盈利在不斷下滑,而用工成本卻在逐年上升,更加增加了企業的壓力并直接導致了企業用工總量的逐年減少。區域用工總量的減少,是造成區域勞動關系緊張的重要宏觀指標,應該引起足夠重視。更應引起重視的情況是,2015年企業人工成本已經占到了企業總成本的27.46%,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而在人工成本中,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占48.10%,保險費用占14.87%,培訓費用占12.54,福利費用占0.30%,教育經費占0.33%,住房費用占5.5%,其他人工成本占18.36%。

其次,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也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利潤率,從圖1可以看出,盡管企業利潤率波動較小,但三年來的趨勢也是下滑的。

以上分析表明,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面臨的新變化有:一是企業經營困難加劇,主要表現在收入下降、訂單量也呈下降趨勢;二是企業用工成本呈上升趨勢,占企業總成本的比例不斷提高;三是利潤額持續下滑,利潤率也略有降低;四是用工總量下降,勞動者就業穩定性降低;五是勞動關系運行風險增加,勞動爭議數量增多,集體爭議占比增加。

三、企業勞動關系新常態

經濟發展新常態使企業勞動關系運行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企業勞動關系產生著重要影響。一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經濟增長率下降、勞動力供求狀況變動、信息技術和現代傳媒高速發展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經濟環境變化使勞動、資本、信息、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和資源重新配置,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勞動過程正在并將繼續發生重要變化,企業勞動關系的建構和運行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勞動關系矛盾觸點多、燃點低、傳導快、交織關聯性強且更加多樣、多發、多變;另一方面,在經濟結構加快調整、混合所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勞動力供求狀況變動、勞動者代際更替和勞動法律法規日趨完善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勞資雙方互動博弈也受到新的制約。在經濟結構調整加速,勞動者利益訴求日益多元化的綜合作用下,勞動關系呈現出新的復雜化特點。

第一,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產業轉型、供給側改革等新形勢對勞動關系整體造成不良影響,勞動關系的反應更敏感、更直接、更快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任務更艱巨。產業轉型、供給側改革等都對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寬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新常態下企業內部的結構調整、管理方式變更等因素對勞動關系穩定運行產生負面影響,勞動者須對變化迅速的企業文化有快速適應的能力。

第三,企業面臨的精細化管理、規范管理等實際問題,必須著力解決。產業升級、企業調整,人力資源成本上升、就業壓力加大等引發了企業不增資、職工不增收、參保繳費不及時或不足額乃至中斷繳費、規?;瘻p員等。勞動者需要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一定的對未來行業發展趨勢的準確預測能力,同時,勞動者還應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善于審時度勢迅速調適自己的心態,以應對企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變故。

第四,在創新創業、眾籌、“互聯網+”等新經濟模式催生的新業態之下,勞動關系主體社會化、多元化,總體更加復雜。勞動者應一專多能或者多專多能,能夠同時適應多個職業角色的要求,同時勝任多項工作。

第五,保障網絡平臺從業者權益的法律及政策、制度領域目前基本處于空白?!盎ヂ摼W+”服務領域的公司,大多數僅與經營管理者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保費用,而一線勞動者即使是全職員工,也極少簽訂勞動合同,缺少合同給勞動法律關系的認定帶來了困難。另外,新業態和新生產方式催生的多種勞動關系方式,使得雇主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不同于傳統雇傭關系而更像商業合作關系,為雙方勞動關系的定性增加了難度,爭議經常出現。這一變化也要求高等院校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時注意增加勞動法律法規知識的普及,引入相應的案例,提高學生防范意識。

第六,出于綠色環保、安全等方面的考慮,需要提升改造如化工、冶金、糧油、輕紡等傳統產業,供給側改革正是要求對這些行業去產能。在限產、減產、停產、轉產時,勞動關系矛盾容易出現激化現象,勞動爭議案件總量高位運行。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勞動就業轉移分化,會加大不同群體收入分配差距,勢必會增強低收入人群的不公平感。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進行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一些新行業快速發展,新業態快速出現,勞動關系的構建和運行可能沒有先例可循,對勞動關系主管部門和企業勞動關系管理部門形成挑戰。高等院校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研究國家產業規劃,預測產業發展趨勢,以市場需求為指引,在培養學生過程中積極引入能夠提升大學生職業快速適應能力的教學設計。

四、勞動關系新常態下人才職業能力特點

(一)交叉融合型能力

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變革正在影響用工形勢,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需要的人才悄然發生著變化,主要有:工業4.0萌芽下,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機器換人”行動大規模推進,大量低端勞動力被機器替換而退出傳統行業,而具有操作機器技能的中高端技術人才需求量在快速增大,2015年,浙江省這類人才的求人倍率已經達到了3.47。天津秋季人才招聘市場的情況表明,交叉融合型人才是當前和未來最受企業青睞的人才,這類人才的共同特點是“一體化”:會營銷、善服務、懂設計,能夠為客戶提供問題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高端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新興行業用工需求在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數量逐年加大,目前已經占據用工需求的半壁江山,缺人比較嚴重,其中住宿餐飲業最缺人,2015上半年比下半年行業缺工率提高25%。缺人最為嚴重的是電商產業,缺乏專業人才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電子商務的發展帶動了與之相關的計算機、文案策劃、美工設計、物流等相關人才的需求上升。

(二)職業規劃能力

在勞動關系新常態特征下,大學生就業難度越來越大,要求大學生調整擇業觀,對職業生涯進行充分的規劃和準備?!拌F飯碗”工作極其難找,到小企業發展不見得比到大企業發展更差,到私企發展也可能比到國企發展更為有利,薪資的高低不再是崗位吸引力的決定性條件,發展潛力成為決定崗位吸引力的關鍵性指標。

經濟新常態要求從業者必須擁有扎實的技能和真實的本領,為此,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就要對未來的職業生涯進行較為成熟的規劃,學習掌握優秀的工作技能,培養社會交際能力、溝通能力、專業能力、應對工作壓力的抗壓能力等。擁有完整的理論知識、嫻熟的技能和實實在在的本領,加上成熟的職業規劃是應對勞動關系新常態的組合利器。

(三)創業意識和能力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不系統,創新創業教育的環境欠佳。在創新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宣傳多、效果差,缺少新模式,難以形成新突破,比賽多但取得成果少。大學生創業普遍存在激情有余、素質不足。具體表現在:項目方向選擇脫離實際、缺乏創業基礎知識的儲備、團隊合作意識欠缺、項目開展缺少必要的資金來源、欠缺對項目包裝的能力、對項目盲目自信、過于注重高科技、忽視市場需求、創業團隊延續性問題難于解決等。

(四)職業道德

我國從古至今都注重對人的道德考量。東漢時期的哲學家王符在《潛夫論·忠貴》中提出:德不勝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吨芤住氛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典籍都認為道德對于國家的事業和個人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價值觀對我國歷代都影響至深并傳承至今。在當代,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在用人時無不注重個人的修養和道德修為,職業道德在勞動者職業生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類社會組織在人員甄選、配置、提拔時都無一例外地對職業道德提出相應要求,大學生作為社會上一個具有較高素質的群體,應該具有相應的職業道德。這不僅是時代賦予大學生群體的責任和使命,更是保證大學生職業生涯順利發展的基礎。

(五)法律意識

當今社會是法制社會,知法守法是每個公民的社會責任。大學生應該做知法守法的模范,同時也需要懂得在必要的時候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無庸諱言,社會上有相當數量的用人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著侵犯勞動者權益的現象,這集中體現在勞動合同簽訂解除過程中對勞動者利益的傷害,勞動合同存續期間組織各種違規用工現象等。上述種種,輕則對勞動者經濟利益造成損失,重則對勞動者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都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倡導和踐行的價值觀相背離。大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規知識,對于保障自身合法權益、把勞動關系矛盾控制或消滅在萌芽狀態有積極的作用。

五、勞動關系新常態下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對策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歷史階段,職業教育肩負著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面對經濟新常態帶來的勞動關系新常態的變化,職業教育應充分認識新常態、迎接新常態的挑戰,捕捉新常態下的新機遇,適應新常態,服務新常態,在人才培養上更加注重增強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市場為導向,建立與人才市場互聯互通的平臺,增加技術教育的比重,引導人才培養向切合未來產業需求的中高端發展。

在中國經濟增長引擎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過程中,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應順勢而為,果斷調整辦學重點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潛力。面向未來,需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升學生的敬業精神、技術能力、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人力資源素質,為勞動關系新常態下的社會組織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一,學校的人才培養應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深入建設和完善“平臺模塊式”、“1+X”教學模式。以大學生職業生涯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為根本,特別是要主動及時地把握最新人才需求信息,動態更新教學內容,適時完善課程體系,理順課程的遞進關系,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

第二,教育主管部門、就業主管部門應牽頭成立由高等院校、職業院校、人才市場、企業協會等機構共同組成的工作組,構建信息網絡平臺,實時傳遞社會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需求信息,供教育部門和學校調整專業結構和辦學方向的參考。教育部門應賦予學校一定的辦學自主權,允許學校根據市場需求自行調整辦學方向和專業設置并向主管部門備案。

第三,從知識結構、內容、各課程關系、特色教學要求和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界定和優化課程內容,使內容更加邏輯化、系統化、明晰化,實現課程及課程間的緊密銜接,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專業基礎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采取涵蓋現代服務業的寬口徑模式。

第四,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應強調“文理結合”、“專通結合”和“復合型 ”教育,加強數學、外語、計算機科學、經濟和管理大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一些自然科學課程以及勞動法律法規、企業相關法律法規等與人文素質相關課程。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應包含本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方法和技術,解決好專業知識的交叉復合,為培養交叉融合型人才打下基礎。

第五,在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設置方面,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按職業或崗位素質需要與培養學生技能的需要設置理論課和實踐環節。注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以及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要求,靈活設置選修課程。重視實驗、實訓、實習課程教學,建立“分層次、多階段”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技能的培養。加大學生學習上的自由度,促進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第六,應加強學校人才建設工作,建立人才使用制度,理順各種利益關系,樹立“不為我有,但為我用”的現代科學用人觀,為社會上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提供廣闊的校內才華展示平臺。提升創新創業類課程地位和份量,大學生創業培訓應納入正常教學管理,對在校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普及化,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科學評價體系,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經濟新常態帶來的勞動關系變化情況進行的調查研究獲取的數據,分析、總結了勞動關系新常態對勞動者職業能力要求的新特點以及勞動關系新常態給勞動關系運行帶來的新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學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應增強時代感,做到更寬基礎、更加靈活,切合市場變化,使人才能夠適應新常態下勞動主體多元化、勞動關系社會化、網絡化、虛擬化趨勢的培養對策。

參考文獻:

[1]高佳晨.擁有全國15%工業機器人 浙江“機器換人”走在全國前列[EB/OL].[2016-04-01].http://n.cztv.com/news/11986533.html.

[2]張金英.新常態下,職教應培養什么人?[N/OL]. [2015-09-15].http://news.gmw.cn/2015-09/15/content_

17041070.htm.

[3]馬瑞娜,王澤龍,杜安.淺談新常態下大學生職業規劃[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6(2):26-28.

[4]劉剛.“大眾創業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思維的養成[C].決策論壇——系統科學在工程決策中的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2015.

[5]陳明,云紹輝.地方本科院校經管類大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途徑——以九江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6(1):56-61.

[6]王佳卉.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8):217-219.

(責任編輯:張維佳)

猜你喜歡
勞動關系培養對策新常態
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淺議
公安專業學生計算思維能力培養對策初探
競業禁止協議探究
創新發展背景下的高職本科人才培養對策
對我國文化經紀人的素質培養探討
構建社會主義新型和諧勞動關系實證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