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人際信任研究綜述

2017-01-17 20:08馬蓉鄭雪艷
東方教育 2016年8期
關鍵詞:人際信任大學生

馬蓉++鄭雪艷

摘要:人際信任一直是教育的熱點話題,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后備力量,是今后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國內外學者對人際信任的研究也頗多,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從人際信任的理論來源、國內外學者對人際信任定義的觀點、大學生人際信任的研究現狀和人際信任相關變量的出發,進行整理。

關鍵詞:人際信任;大學生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離不開信任,信任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石,良好的信任關系有助于提高個人心理健康水平。大學生群體,隨著網絡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式越來越多樣化,人際信任的水平逐漸降低。

一、關于人際信任概念的研究

目前,學術界對于人際信任的概念還沒統一,國內外學者對人際信任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

國外對人際信任概念的觀點:(l)信任是個體對另外一個人的言詞,承諾以及口頭或書面的陳述為可靠的一種概括化的期望(Rotter,1967)。(2)信任是個體所有的一種構成其個人特質之一部分的信念,認為一般人都是有誠意善良及信任別人(Wrightman,1992)。(3)信任是交往雙方共同持有的,對于兩人都不會利用對付之對方弱點的信心(Sabel,1993)。(4)信任可由選擇相信他人的合作行為來顯示(Deutseh,1973)。

目前國內對人際信任的觀點:(1)陳介玄、高承?。?991)認為信任是一種由人際關系中衍生出來的人際信任,亦即是一種針對與特定的個人親近熟悉度所衍生出來的信任,是基于個人關系和后天成就形成的,這種信任是人情付出與理性計算的結果。(2)楊中芳、彭泅清(1999)認為人際信任是指在人際交往中,雙方對對方能夠履行他所被托付之義務及責任的一種保障感。用日常用語說,就是放心,不必提心吊膽,不要擔心對方會失信而完不成為自己做的事。在這一個概念化中,人際信任被視為是一個存在于兩人之間的概念"因此用兩人關系作為研究信任的單位。(3)張建新、張妙清和梁覺(2000)認為人際信任是人際交往的一方在或合作或競爭的不確定條件下,預期另一方對自己做出合作行為的心理預期。

目前在研究中,大部分學者最認可Rotter提出的對人際信任的概念:信任是個體對另外一個人的言詞,承諾以及口頭或書面的陳述為可靠的一種概括化的期望。

二、關于人際信任的理論研究

人際信任是從交往信用和交往規則的基礎上產生的安全感、可靠感,是人際交往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其理論基礎,基于以下三種觀點。對于人際信任的來源,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論觀點。

Erikson、吉登斯(1963)等從個體心理學角度研究信任產生的過程提出了認識發生論。他們認為人的信任來源于兒童早期的經驗,主要是嬰兒與看護人之間的關系。嬰兒面對的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包括自然與社會),看護人的行為直接影響了嬰兒心理發展過程,如果嬰兒受到看護人的定期良好的照顧,就會逐漸在嬰兒心中形成一種對于秩序的期待,這種期待就是信任:如果嬰兒得不到看護人的精心照料,那么他(她)不可能獲得安全需求的滿足,可能經常會處于恐懼與不安中,長大之后可能比較孤僻,不會太信任人。嬰兒時期形成的信任是一種基本信任,這種基本信任是他(她)以后所有形式信任的基礎。

美國學者福山(1995)提出了文化決定論。認為人際信任是從一個行為規范、誠實合作的社區中產生出的一種期待,它依賴于人們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群體成員的素質,信任不能單純的通過理性的投資決策來獲得,而是從宗教、傳統、習俗中產生。信任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象,它基于文化道德規范,是文化道德規范的產物,任何社會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密碼,信任作為某一社會文化密碼的一部分,具有遺傳的特點,在不同的文化道德規范環境下,其信任模式與程度是不同的。

道德基礎論。該理論認為信任可以劃分為兩類:對熟人的信任是策略性信任,即在以往的交往基礎上的習慣性、儀式化的信任;對陌生人的信任是道德性信任,道德性信任反映的是一種人生態度,樂觀的人會給自己所不認識的人更多的信任,即使偶爾吃過別人背信棄義的虧也.在所不惜,仍然保持自己的信任感。

三、大學生人際信任的研究現狀

從2002 年到2009 年,農村生源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顯著下降,而城市學生的人際信任卻沒有隨年代明顯變化,學生來源是信任水平逐年下降的調節變量。其原因也許在于,農村學生從生源地來到城市里學習、生活,往往也是經歷社會流動的群體之一,他們所感受到的周圍環境的變化更為明顯。此外,農村學生社會地位相對較低,面對信任風險的相對易損性也更高。而研究發現,個體對周圍事物產生越多的陌生感,社會地位越低,則越不易產生信任(王紹光,劉欣,2002)。

人際信任水平沒有男女差異,但無論男生還是女生,人際信任都呈下降的趨勢??梢钥闯?,性別差異不是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至少對于“人際信任量表”的測查結果而言),也不影響人際信任變化的模式。這與大部分人際信任研究結果一致(胡利人,劉義明,2000;羅任等,2006; 馮現剛,王青,2011)。

目前關于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取向主要有兩大類:人際信任的前因變量角度和后果變量角度,前因變量包括心理控制源、養育方式、人格特征、依戀、信仰狀況;后果變量包括進行主要有:自尊、自我價值感、社會支持、孤獨感、心理健康、應對方式、自我效能感、親社會行為等。

劉金平、郭志峰分別對河南和內蒙古地區大學生的心理控制源與人際信任進行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內外控傾向與人際信任存在極其顯著的負相關,且內控者比外控者有更高的信任性。伍業光等認為積極父母養育方式可使子女增加人際信任度,特別可增加子女樂于助人的行為,而消極的父母養育方式使子女人際信任降低,更多地產生自私自利,愛占便宜,互幫互助良好品質下降;蘇巧榮認為子女的人際信任與母親的拒絕、否認型養育方式呈負相關。戚少楓調查了西安高職大學生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的情況,發現情緒穩定性、精神質等人格特征與人際信任有顯著的正相關;伍明輝等對廣西大學生的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進行相關研究,研究顯示,外向型大學生人際信任度低,內向型大學生人際信任度高;而神經質、精神質人格維度與人際信任有顯著的正相關,由此可以看出人格特征的穩定發展可以增強人際信任水平。張詠梅對青少年依戀與人際信任進行分析,發現二者之間關系顯著,同伴、母親和父親的依戀質量均能較好地預測個體的人際信任水平,其中同伴依戀具有更好的預測力。李雪峰認為社會信仰越高,人際信任越高,而金錢崇拜越強烈,人際信任越低。

參考文獻:

[1]田可新,唐茂芹,吳昊等.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

[2]張楊.大學生成人依戀及其與自尊、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

[3]王霞霞.大學生人際信任的特征研究[D].西南大學,2008.

[4]張靜敏.大學生自尊、領悟社會支持與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5]王希平.大學生自我和諧、人際信任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1.

通訊作者:鄭雪艷

猜你喜歡
人際信任大學生
讀懂“人際氣泡”,避免尷尬
“人際氣泡”避免尷尬
表示信任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嚶嚶嚶,人與人的信任在哪里……
了解“人際氣泡”,避免尷尬難堪
從生到死有多遠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