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詩經》英譯本中文化意象詞的翻譯

2017-01-19 13:06譚晴文
讀與寫·上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文化意象國風翻譯

譚晴文

摘要:翻譯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突破了單純從語言分析和文本對照上升到一種文化上的反思,翻譯界學者認識到文化和社會對翻譯產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翻譯不單單是語言層次上的轉換,更是社會和文化的產物。本文以《詩經·國風》的英譯本為例,從生態、社會、物質三方面討論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

關鍵詞:《詩經·國風》;文化意象;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99-01

1.引言

《詩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詩集之一,對中國文化以及世界文學史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由于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古往今來,各國譯者紛紛將其譯成各種文字,僅英語翻譯也已有了過百年的歷史,各種譯本的《詩經》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優秀文學與文化的交流與溝通。世界上第一部《詩經》英文全譯本出自英國漢學家理雅各之手。1993年,我國著名的翻譯學家許淵沖教授出版了自我國建國以來第一本《詩經》英文全譯本。

眾所周知,《詩經》中最好的作品來自于《國風》,其主要內容是東周時期采集的民歌民謠,純樸自然是其最大特點。在《國風》以及在整本《詩經》中包含了大量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信息。如何將文化信息準確傳遞出來是各翻譯家在翻譯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因為翻譯不僅僅是從語言文字層面上的語言活動,更是傳播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圖里說過,翻譯作為一種活動,不可避免地介入了至少兩種或更多語言以及這些語言承載的文化。奈達也曾指出,如果沒有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作一番謹慎的斟酌,任何語篇都無法完整地表述這種語言在其文化影響下的作用及其詞匯、習語的含義。

2.《詩經·國風》中文化意象詞的翻譯

文化意象就是文化與意象的結合,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智慧的結晶,是"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民族觀念、思維模式、甚至是文字等的積淀,并經過歷史的發展、社會文化群體的反復運用而逐漸形成的一種自成系統的帶有豐富聯想意義的文化符號,具有相對固定的特征和獨特的文化內涵。(蔣冰清,2006:75)本文中討論的文化意象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敘述,即生態文化、社會文化以及物質文化。

2.1生態文化意象詞。生態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動物,如松、竹、梅、龍、鳳等;也可以是高山、長河、大江及建筑等,如長江,黃河、長城等。它指的是具有文化特征的生物個體與它本身及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特定文化含義。

通過賦、比、興三種手法,《詩經》中一共出現178種植物和126種動物,并紛紛被賦上了文化內涵。在翻譯中,僅僅在目標語中找出這些動植物相對應的說法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將其在源語言文化中所特有的風韻傳遞出去才能達到更傳神、更準確的效果。

例如,《魏風·碩鼠》中碩鼠指代的是古代殘暴的統治者。通過《碩鼠》,古代勞動人民表達出對于壓迫的悲苦與憤怒。"碩"在漢語中是"大"的意思,"碩鼠"即為大老鼠。在許淵沖和理雅各的英譯本中,兩人都將"碩鼠"直譯為"large rats", 但通過后幾行詩的敘述,目標語讀者能夠很明白的了解到碩鼠的深層意味。

又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桃"指的就是桃樹。在周朝時期,因其開花時節桃花嫩紅,桃實紅白,桃葉青蔥,人們便用桃樹開花的季節來比喻女子新婚時的美好。對于這一點,理雅各在翻譯過程中并沒有理解到,雖然他將"桃"譯為"peach tree",但他的譯文中桃樹只是"young and elegant",沒有體現出葉蔥蔥、花灼灼的美妙,也就未能向目標語讀者傳遞出這一層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文化意味。然而,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許淵沖教授則在譯文中將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了出來,所以雖然他也將"桃"譯為"peach tree",但他譯文中的桃樹是"beams so red",完全將桃花盛開的美麗畫面呈現在讀者眼前,也就成功地將桃樹這一植物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準確地傳遞了出去。

2.2社會文化意象詞。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工作形式有著不同的稱謂,在《詩經》的翻譯過程中,如何把握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是譯者面臨的最大難題。

例如在《關睢》一詩譯文中,兩位主角的稱呼為"君子"、"淑女"。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君子"用于稱呼受過良好教育,舉止得體,有教養的男子,"淑女"在本詩中從事的工作是采荇菜,是勤勞的勞動人民的形象,眾所周知,"淑女"是對女子的褒揚,指的是賢良美好的女子,這一點與本詩中女主解的形象相吻合。在理雅各的譯本中,"君子"、"淑女"分別被譯為"prince"和"lady",許淵沖教授則將其譯為"a young man"和"a fair maiden"。相較而方,雖然許氏譯本在"君子"的翻譯用詞選譯上出現了一定的瑕疵,但是理雅各版本的"prince"則和原詩中出現的人物形象以及其所從事的工作相差太大,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人物身份,因為《國風》反映的是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

2.3物質文化意象詞。物質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的物質,包括經濟、食品、服裝、交通等其他具有本群體特色的物品。通于對于物質文化的翻譯,有助于讀者理解原文中人物的工作活動以及源語言文化獨特的傳統特點。

例如,在周代,一個人身著的衣物往往能體現其身份以及社會地位,在《檜風·羔裘》詩中"羔裘"通常應在正式場合穿著,但昏君卻在尋歡作樂時穿著它,并在正式上朝處理朝政時穿著"羔裘",由此可看出當時皇帝的昏庸及無能,普通百姓也通過這首詩歌表達了對當時統治者的腐敗無為的痛恨。在理氏和許氏的譯本中,兩位譯者分別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譯法:理雅各選擇直譯,將"羔裘" "羔裘"分別譯為"lamb's fur"和"fox's fur",對于西方讀者來講,或許他們并不能從此譯本中理解到穿著這兩種不同服裝的不當之處,也就無法感受到古代普通勞動人民對于昏庸無能的統治者的憤怒。而在許淵沖教授的版本中,他將這兩詞直接省略不譯,但是從整體來講卻并不會影響到讀者對于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3.結論

通過上述對于理雅各以及許淵沖版本的簡要分析,不難看出,由于譯者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受到不同文化傳統的影響,在翻譯包含文化信息的源文時具有很大的困難。翻譯不僅僅是在語言文字上面的工作,同時更多地包含了其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的傳遞;翻譯不僅僅要從語言角度上進行考慮,也要將文化因素納入到翻譯過程當中。只有通過對源語言文化的理解,將源語言文化的獨特魅力進行傳遞,才能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從而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理雅各以及許淵沖兩位譯者的兩種不同的版本在處理文化意象詞時采取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及技巧,但都是處在自己所處的文化背景下對于《詩經》作出了自己的理解,通過這些優秀的譯者的不懈努力,才能將中國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成功地向外輸出,向外界傳遞了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文化,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許淵沖. 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4.

[2]許淵沖. 中詩英韻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李玉良,《<詩經>英譯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7

猜你喜歡
文化意象國風翻譯
國風·陳風·月出
煥活青花瓷國風之美
尋找“國風少年”
國風
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意象的傳遞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