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2016-10-09 10:36
考試周刊 2016年77期
關鍵詞:翻譯

歐陽智英

摘 要: 翻譯等值理論是語言翻譯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翻譯者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翻譯理論強調原文在翻譯過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譯文中必須保留原文的文本特征。千百年來,翻譯等值理論一直在翻譯領域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翻譯學者。翻譯等值理論在運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翻譯等值理論觀點、概念及流派,并且仍在不斷完善。

關鍵詞: 翻譯 等值理論 理論運用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自從有語言交流以來,翻譯就伴隨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千百年來,人們在交流翻譯活動中不斷積累翻譯經驗,逐步改進翻譯方法,產生了許多翻譯流派,建立了完整的翻譯體系,創立了不同的翻譯理論,翻譯等值理論便是不同的翻譯理論之一。翻譯等值理論從產生之日起,就一直在翻譯領域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翻譯學者。

一、翻譯等值論的起源

翻譯等值理論是語言翻譯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學的翻譯理論強調原文在翻譯過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譯文中必須保留原文的文本特征,也就是翻譯的對等理論。我國古代的佛經翻譯是最早的對等翻譯,至唐宋之前大部分佛經是以詞對詞、句對句的翻譯。三國時期支謙在《語法經序》中提出“因循本旨,不加文飾”的譯經原則。隋朝彥琮在《辨證論》中主張譯經“寧貴樸而正理,不用巧而背源”的觀點。此時期的譯文以“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為標準,甚至為了力求保全原來面目,“辭質多胡音”。但是,這一階段的譯文由于過于忠實原文而顯得譯文晦澀難懂,甚至不明就里。

系統的等值翻譯理論最初在歐洲萌芽、發展,其后為世界各國的翻譯理論家和翻譯工作者所接受并運用,是對翻譯活動影響最大的翻譯理論。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同等效果論的是十八世紀英國翻譯理論家泰特勒(Tytler),他在1790年的著作《翻譯原理簡論》中提出“好的翻譯是把原作的優點完全移注到另一種語言中,使得譯文語言國家的人們能夠像使用原作語言的人們一樣清晰地領悟、強烈地感受”。我國著名的翻譯大家嚴復所提出的翻譯三要素“信、達、雅”中的“信”便是翻譯等值理論的具體體現,是指原文和譯文在思想內容和語義上的等值?,F代第一個明確提出等值翻譯理論的是前蘇聯語言學家費道羅夫(Fedolov),他在1953年出版的《翻譯理論概要》中提出了“翻譯等值”理論:“翻譯就是用一種語言把另外一種語言在內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統一中所業已表達出來的東西準確而完全地表達出來?!敝链?,翻譯等值論就正式產生了。

二、翻譯等值論的發展

翻譯等值理論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貫穿整個世界翻譯史,翻譯學家和翻譯工作者都力求把最準確、最流暢、最符合原文的譯作呈現給譯語讀者。然而,翻譯行為所涉及的是不同語言中的對應等值的信息,即“在不同的語言現象中求得等值”。由于語言之間的非對稱關系及語言信息在翻譯中要實現“等值”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各翻譯流派對翻譯等值概念本身的界定,以及對其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中的價值和作用的認定不盡一致。我國唐朝玄奘法師在把佛經由梵文譯成漢文的過程中提出了翻譯的標準應“既需求真,又須喻俗”。西方有翻譯理論家提出用含義相對溫和的術語來取代“等值”一詞,如相似(similarity)、類似(analogy)、對應(correspondence)、相配(matching)、適合(adequacy)等。美國語言學家雅克布森(R.Jakobson)在《論翻譯中的語言學問題》一文中指出“有差異的等值(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是語言中的基本問題,也是語言學所關心的關鍵問題”。1964年,美國語言學家奈達(E.A.Nida)在《翻譯科學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動態對等”的概念,強調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和動態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兩個方面,主張翻譯的等值首先是意義上的等值,其次是風格上的等值。德國翻譯家科勒(Koller)則認為翻譯過程中需要兼顧諸多非語言因素的觀點,主張以目的為主導的翻譯標準多元化體系,把翻譯等值內容分為外延等值(denotative equivalence)、內涵等值(connotative equivalence)、語言規范等值(text-normative equivalence)、語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形式等值(formal-aesthetic equivalence)等方面。我國清代翻譯家馬建忠在《擬設翻譯書院議》中提出了“善譯”的概念,“譯成之文,適其所譯而止,而曾無毫發出入其間,夫而后,能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是則為善譯”。

隨著人們對外交流的機會增多,需要翻譯的材料越來越多,因此西方現代翻譯理論中的等值、等效理論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被引入中國翻譯界,極大地促進了翻譯學研究的發展,加深了人們對翻譯的認識,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了我國的翻譯實踐。著名翻譯家金隄認為“翻譯對接受者(聽眾或讀者)的效果,應該與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奈達等人的動態對等概念為翻譯等值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對兩千年來西方翻譯家們相持不下的直譯和自由譯之爭,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三、翻譯等值論的運用

翻譯活動中的等值概念,不僅是千百年來西方翻譯理論中的一個富有爭議的問題,而且是現代翻譯學中的一個根本問題。等值翻譯理論強調譯文和原文在內容、文體、風格等方面達到等值,譯文語言的表達符合原文語言的表達,以實現兩種語言間的交流。一種語言的原文材料,翻譯成不同的語言就會有諸多不同之處。在兩種語言互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直譯法、意譯法、分譯法、增譯法、減譯法等手法達到等值翻譯的效果。

運用直譯法使得翻譯達到表層等值。直譯是在譯文中不僅傳達原文的內容,還盡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辭風格及組句形式。翻譯雖然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符號轉換,但是兩種語言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處。因此,直譯是翻譯活動中最基本的方法。直譯要求能盡量保持原作的語言形式,包括詞匯運用、句子結構、比喻手段等,同時譯語語言流暢、簡潔易懂。翻譯時首選直譯不僅有利于避免歧義,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豐富語匯。當兩種語言有相同或相似之處時,只需通過直譯便能實現翻譯等值的目標。這在翻譯一些簡短的句子或當原文與譯文的結構相同時經常運用。直譯能最大限度地達到原文和譯文在詞法、屬分、文體、篇章等方面的等值。

運用意譯法使得翻譯達到深層等值。意譯是翻譯活動中的另一重要方法。每種語言都有各自獨立和分明的系統,在形態和句法方面均存在很大差異。一味地直譯會使譯文產生生硬晦澀的弊病,甚至會讓譯語讀者無法領略原文的內容。意譯是從原文的意義出發,只要求將原文大意表達出來,只求譯文自然流暢,最大限度地符合譯語讀者的思維習慣而不拘泥原文的形式。當源語的意思無法直接用目的語表達時,意譯便可以將整個句子甚至一段話作為一個整體的翻譯單位而不注重源語和目的語詞語的對應,使目標語的翻譯盡量貼近源語的文化背景及習慣。通過意譯的方法,使原文和譯文達到意義、邏輯、動態等方面的等值。

運用其他方法使得翻譯達到語用等值。翻譯等值論一貫主張,當譯文語言與原文語言無法完全對等時,就只能尋求其他手段達到譯文語言中大致與原文語言相同的表達。這便是語用功能上的對等形式。運用分譯、增譯、減譯等方法使原文和譯文,達到修辭、審美等方面的等值。

翻譯等值論是翻譯理論研究與現代語言學理論相結合的產物,代表了翻譯理論研究的方向,是翻譯者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翻譯等值理論是翻譯理論轉中的核心理念,等值翻譯是翻譯活動的最終目標。無論在我們在翻譯實踐中運用何種翻譯理論,都必須明確任何一種理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十全十美的。我們應看到翻譯等值理論與同類型理論相比所顯示出來的優越性。翻譯理論必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脫離特定的民族語言與文化的環球式的翻譯理論體系實際不存在。

參考文獻:

[1]費道羅夫.翻譯理論概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3]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范仲英.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5]金隄.等效翻譯探索.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6]貝克.換言之: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7]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翻譯
英語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探微
從意識形態角度對《麥田里的守望者》兩譯本的研究
計算機輔助翻譯與教學設計探討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望文生義現象
從句子層面淺析英漢語言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淺談漢語顏色詞的解析及英譯
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改革與實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
淺析跨文化交際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