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學習札記

2017-01-21 00:09李琪天
知音勵志·社科版 2016年12期
關鍵詞:中國古代行為音樂教育

摘 要《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是一本藝術教育類通史系列書籍,以朝代分段形式論述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相關內容。全文從“品味作者的學術人生”、“品觀該書的知識體系”、“品嘗該書的優長得失”三個部分展開,究其學術和教育價值。

【關鍵詞】中國古代;音樂教育;行為;思想

1 品味作者的學術人生

修海林是中國研究古代音樂史以及音樂美學等領域的泰斗級音樂學家,1983 年,從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順利畢業,先后在中央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任教,并曾兼任了多項專業領域的職務,發表學術論文近兩百余篇,著作十余本,其中包括《古樂的沉浮──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歷史考察》、《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等等,為音樂學、音樂教育發展做出一定貢獻。

2 品觀該書的知識體系

本書是一本音樂類通史書籍,論述中國各朝代音樂教育活動和思想主張,以史料為基礎,涵蓋相關制度、設施、代表人物、傳承方式等內容,著重關注與整個社會文化之間發展關系??偨Y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發展經驗和規律,每個時期主要包括音樂教育行為和思想兩個內容。

氏族社會,音樂教育起源和發展歸結于宗教性祭祀樂舞活動。通過人類對神靈的敬畏所產生的祈禱活動沿襲,音樂教育才有一定的雛形。夏商周時期,社會制度的過渡,音樂功能改變,逐漸往享樂音樂偏移。商代樂教發達,擁有大量禮器和樂器。西周的禮樂制度包括國學和鄉學,其音樂教育思想當屬以周公的“敬德”、“保民”為主要內容。

春秋戰國,隨著私學興起,教育重心轉移,對官學造成影響?!岸Y崩樂壞”背景下,音樂教育職能從樂教向專業技能教學轉變,大量樂師、樂工轉至民間,使音樂教育社會化。該時期的音樂教育思想,以孔、孟、荀三位的儒家思想為代表??鬃影褬方套鳛槿苏w的教育,從美學角度論述音樂審美體驗,保持“和”的情感態度,主張樂教知行合一,是為立人行事。孟子主張性善論,通過君王實施仁政來穩固民心,提出君王應“與民同樂”的觀點。荀子在孔孟的樂教思想基礎上,主張“性惡論”。

秦朝的文化統一,使音樂教育從培養人才轉變學習各種音樂知識。秦漢樂府的成立,音樂教育以樂師音樂技藝傳授為主。專業機構的建立,使教育活動更豐富、目的更明確。漢代琴學文化已成為代表性社會教育,同時注重專業技能及音樂素質的培養。在音樂教育思想上以《淮南子》、董仲舒以及《禮記·樂記》的儒家思想為代表。

魏晉南北朝隨著西域文化的廣泛傳入,所謂的“社會文化背景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體現在經學、官學衰落、女樂興盛、玄學發達及佛學傳播。這些音樂傳教活動,從人類學的角度是作為音樂文化沿革的方式。清商署作為宮廷俗樂機構,滿足娛樂需求并留下大量作品史籍,不僅作為客觀的音樂作品,間接地作為廣泛傳播這些作品的音樂行為。相比下,雅樂已陷入發展的低谷,只能承擔著俗樂所不能承擔的歌功頌德功能。中原的“清樂”、西域的“龜茲樂”,以及兩種文化相互交融產生的新樂種“西涼樂”使音樂呈現多元化,不同的音樂衍生出不同音樂傳習活動。

漢至魏晉的琴學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社會音樂教育,分為世家傳承和師徒傳承兩種教育模式,不僅對琴技的傳授,更是文人修養的教育方式,注重自然形成。該時期音樂教育思想體現在嵇康《聲無哀樂論》、阮籍《樂論》中。嵇康的“聲無哀樂”是一個音樂美學的命題,主張“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思想,他認為自然的教育更能達到教化的功能。

隋唐時期,音樂教育非常發達,官學專業機構日益完善,各類音樂傳教內容日漸豐富,宮廷音樂活動重新繁榮,帶動了宮廷與社會在音樂教育上的發展。琴學教育繼續發展,涌現了如王通、趙耶利等文人琴師。音樂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王通、白居易的禮樂教化思想,其基礎也是建立于儒家思想本源。

宋、遼、金、元時期,音樂教育呈現世俗性和民間性特點。戲曲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社會音樂教育發展,使教育行為商業化。其聲腔體系的發展和傳播,離不開藝人不斷學習和創新,這種相互促進的關系,使傳教行為更為普遍。元代,早期的中西音樂交流活動開始,對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有一定影響。宋明理學的興起,成為宋代典型代表。周敦頤提出“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強調音樂對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度。朱熹作為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強調教育是為國家招賢納士的途徑,忽視傳統樂教之重要性。

明清時期,皇權專制下的官學教育進一步加強。宮廷音樂教育極力恢復雅樂,為皇權服務,文本中大量史料論證明代在雅樂活動中規模之大。琴學傳教發展逐漸形成流派傳承的形式,例如“浙派”、“虞山派”等,流派各有自身獨特風格。戲曲音樂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并通過民間戲班完成音樂傳教,從而該時期戲班成為社會中非?;钴S的群體,昆腔經改革逐漸成為“官腔”。清代戲曲在此基礎上發展,音樂教育活動以世俗性和社會性為主要特點。音樂教育思想并沒有發生重大改變,主要受原始儒家影響。

3 品嘗該書的優長得失

從氏族社會起,歷經各朝各代的發展、變化,中國古代音樂教育逐漸形成一部完整發展史。影響音樂教育活動發展的因素,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朝代的更新一方面推動音樂教育發展,同時舊的音樂教習消失。除此之外,音樂活動機構的建立也會影響音樂教育活動。該書在行文上有專業性、歷史性以及邏輯性,讓人讀起來沒有費勁之感,對古代音樂教育的總結概括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值得各位學者閱讀。對于此書的建議,在各時期的音樂教育思想中涵蓋面不夠廣,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教育思想只收錄了儒家的代表思想。除此之外,文中沒有圖片、譜例等內容,缺乏觀賞性,建議編者進行適當補充。

參考文獻

[1]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李琪天,女,現為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5級音樂教育學方向在讀碩士研究生。

導師:楊和平教授。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浙江省金華市 321004

猜你喜歡
中國古代行為音樂教育
戰國諸子敘事與中國古代史傳文的成熟
社區老年人跌倒認知和行為調查與分析
兒童玩具設計要素
反腐敗從正人心開始
論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音樂美學基本原理對音樂教育的幾點啟示
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探討
中國古代文學桃花題材與意象研究
中國與希臘古代洪水神話比較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