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學的人文學科基礎研究

2017-01-21 17:02黃琳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文化功能社會管理

黃琳

摘 要:怎樣更好的了解新聞學這門學科所屬的門類,理論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進行論述。但至今,在國內的學界與新聞業界十分的重視新聞在社會管理方面的功能,對于新聞學在人文學科方面的特征基本很少進行描述。新聞學對于在人文學科方面的特點,最重要的表現是研究方法、關于新聞傳播的最終目標的方向與關于傳媒的文化功能方面上等三個層面上。

關鍵詞:學科歸屬;社會管理;文化功能;

1 新聞學的學科歸屬之爭

總的來講,20世紀里在中國的學術研究的方面上,一方面有研究人文學科,另一方面有關于社會學科的,可是從來都是只有哲學社會科學與社會科學有關的說法,卻無人文學科(雖然在《辭?!分幸呀涀鳛槠渲械囊粋€條目,這是區別于社會科學的)這樣的說法。僅僅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有學者來想把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進行區別的想法。所以,新聞學很早之前討論新聞學科如何的劃分不列入此文所探討的范圍里,本文的重點是很多學者爭論新聞學的如何歸屬。通過觀察來判斷新聞學科到底是在社會學科還是在人文學科中,學界里這樣的爭論一直到如今。但也由此可以看出,新聞學是有人文學基礎的。

2 人文學科的內容

人文學科的內容,簡單的描述就是把人當作研究的對象、把人的生存意義與人的生存價值作為研究的內容;社會科學的定義就是研究社會的學科、更好的對社會進行管理作為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的科學。從以前到現在,對于社會的管理人員、新聞的實務界中、有一些新聞的學者,十分的重視新聞在社會管理方面的作用,對新聞如何在社會中傳播、進行社會動員和對社會的控制,把這些作為對新聞教育的要求,本質上就是新聞學看到社會科學內容中。實際上,新聞學有兩方面的特征即:新聞傳播在社會管理方面上的效果與社會科學的特性需要得到肯定,可是我們不要就此對新聞學關于人文學科方面的特性不重視。如1958年新聞媒體有關大躍進等三面紅旗的宣傳鼓動,文化大革命期間有關打倒走資派、橫掃牛鬼蛇神的社會動員,但是其中的新聞關于人文學科的特性被否定,不在意新聞傳播方面的人文精神,這樣的話社會就會質疑新聞傳播關于社會管理職能的合理性與正當性。新聞傳播如何違背了人文的本性,不但無法起到社會管理方面的功能,同時會給社會造成很壞的惡果。

3 人文學科在新聞學里的表現

(一)新聞傳播是以知情權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基礎的

新聞學雖把傳播者當作主體進行研究,可是其傳播的最終目標是受眾,新聞學通過對新聞傳播的規律進行研究主要的目的是讓新聞傳播能很好的服務、適應受眾群體,只有滿足了受眾群體的需求才可以使傳播者更好的生存,否則的話新聞傳播將沒有實際意義。而受眾的需求主要內容是滿足他們的知情權。特別是我國由威權社會轉向民主、法治社會,在愈來愈重視公民權利的社會語境中,滿足受眾知情權更應當視為整個新聞傳播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由于知情權方面的新聞傳播活動不但可以讓人能自由的全面的進行發展,而且可知新聞傳播最根本的規律是,新聞來源以及進行的傳播活動是合乎國家法律的。我們能從知情權展開把新聞學中的相關的核心的概念串聯起來,這樣的概念能由知情權來引出相關的解釋,全部新聞學中的知識譜系就此來進行開展:新聞傳播與價值想要對受眾起到認知上的確定性只有一定堅持好新聞的價值標準,讓公眾可以知道他所該知道的外界實時的動態,只有這樣,能讓公眾的知情權更好的實現。對于新聞的客觀性、新聞的真實性以及公正性--如此新聞傳播的最根本的原則,可以讓公眾的知情權得到保障。

目前人所想獲得的知情權,也就是人本身的權利意識能夠覺醒;但是在新聞傳播上人獲得的知情權,就是對人的如何尊重,即是把人看成人。搞欺騙,那就是不尊重人,新聞傳播方面的人文精神,依大家看來,第一要能真實、公正、客觀地進行新聞報道,既是對于新聞傳播規律所進行的表現,同時也是個人的人權中所包括的。并且,如果新聞無法做到客觀公正,無法做到真實報道、,那就是對大眾輿論的污染,因公眾針對媒介的報道的對象(對象往往是不確定的)來發表自己的意見,而這樣的意見通常其本身是不真實的。如果民眾的輿論被誤導的話,那么在這種輿論之下的民主將是虛假的民主,當年的李普曼針對西方民主政治發出的擔憂和進行的批判正是如此。

(二)傳媒的精神文化中心功能

新聞傳播不要只局限在信息(新聞)功能上,傳播學的先驅拉斯韋爾就說大眾傳媒具備三大功能即是:傳承文化、巡視環境與組合社會。這里通常所指的“監視者”與“巡視環境”,通常說的是傳媒在信息方面的功能,別的“教育”、“組合社會”、“論壇”等這些和公眾的輿論以及文化是有聯系的,其中有意義與價值。我們新聞傳媒僅僅局限在對于新聞的傳播上,它同時是人類能動的行為,它進行的是一種對于精神文化產品的制造。傳媒對新聞進行傳播的時候一定要擔負它的價值和意義,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新聞媒體需要加強對自身文化屬性的重視,秉持特有的人文方面的精神,如果沒有這一點的話,“傳媒只是傳達意義方面的組織結構、工具、科技,假如認為新聞就是傳媒的話,無異于把‘魚和魚的故事混為一談”。新聞媒體不但要能很好的對于魚進行關注,并且要更好的對于魚的故事進行關注;不要只注重收視率與銷量,重點要注重人生與社會

新聞傳播的人文取向,導致了新聞學一定有人文學科的相關的特點。新聞學作為“人文學科其中的人文性是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人對人自己的最終關懷這是他的體現,人的精神表現與人的存在價值是其討論的重點內容,把美,信仰、情感和道德等內容是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正是這樣,新聞教育一定要“回歸到他的人文品質,對以人為中心的主體價值進行維護,對于人在美感經驗層面、身心活動層面、政治社會層面、歷史文化層面的價值進行認知”,以此起到對公眾輿論的滋養,對于民主政治的健全,對于新聞傳媒關于精神文化中心這一功能得到實現。

(三)以人文主義為主的研究方法

再就研究力一法而言。在人文社科方面上,不同立法的使用將會互滲與融合,新聞學中的人文方面的特點也顯示了如此的大趨勢,將更加的廣泛的使用精確,客觀的科學力一法對新聞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大家還是一致認為,“新聞學是人文學科,他所對力一法的研究通常是定性的、思辨的”,新聞學“研究立場通常上是主觀的,它所研究的結論通常是無法進行證偽或是證真”。對于力一法的研究通常要和研究的對象進行相互的匹配,問題的性質將對于選擇力一法起很大作用。新聞學中的人文學科特性,具體來說,比如新聞的客觀性、新聞的真實、新聞的倫理道德、新聞和政府以及社會的關系等眾多的問題,很多只是用人文主義方面的力一法進行的研究。同時從一個力一面對新聞學的人文學科特性進行印證,所以引進自然科學、量化需要“人文--歷史--哲學的邏輯分析與單純的量化分析進行對比的話凸顯了人的思維特征”。

4 結語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卡萊(JamesW.Carey)教授的觀點是,新聞學的學術來源主要是人文類的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里,人文學科基礎與特定的“人文價值因素”十分的明顯。通過以上對新聞學科的歸屬之爭以及人文學科的內容進行闡述,分析出新聞學在三個層面上體現了人文學科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丁柏銓.論新聞學的學科影響力[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06:24-27.

[2]陳娜.論新聞學的學科定位與新聞史的意義——從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合談起[J].新聞知識,2011,10:14-16.

[3]馬勁.新聞學的學科性質和新聞的使命[J].滁州學院學報,2013,04:93-96.

[4]劉銳.新聞學是具有強烈人文底蘊的社會科學——新聞學的學科屬性之辨[J].編輯之友,2013,10:95-98.

猜你喜歡
文化功能社會管理
服裝廣告
行政法治視野中的社會管理創新
社會管理創新過程中基層政府責任建設問題探討
馬克思的管理思想對加強中國社會管理的啟示
CUBA新賽制對高?;@球運動的推動及其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