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標準化+”戰略助力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與建議1)

2017-01-25 15:36王益群
中國質量與標準導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結構性供給標準化

周 文 黃 萍 王益群

(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

新常態下“標準化+”戰略助力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與建議1)

周 文 黃 萍 王益群

(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

編者按:2016年,中國標準化協會以“標準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創新”為主題,組織了第13屆中國標準化論壇論文征集評選工作,最終在參評的430余篇論文中評出特等獎論文10篇、優秀獎論文30篇。本刊將選登其中部分獲獎論文,旨在啟迪創新思維、激發創新觀點、研討理論方法、分享實踐經驗,供從事標準化科學技術研究、教學、管理和企業生產制作和經營的科技工作者參考。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目前我國供給側面臨諸多問題:產品供給量過多且質量不高,多種生產要素的成本上升,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匹配。2015 年 12 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皹藴驶?”戰略是標準化與智能制造、技術創新、互聯網、金融服務、現代農業等各個領域的融合,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本論文抓住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舉措的這一契機,分析我國供給側存在的問題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要點,探究“標準化+”戰略支撐和服務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舉措,最后提出了“標準化+”戰略助力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建議,對我國標準化工作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標準化 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1 概述

結構調整陣痛、增長速度換擋、刺激政策消化的疊加效應對我國經濟帶來了明顯的影響。盡管我國實施了一些擴大總需求的財政貨幣政策,但仍收效甚微。從 2012 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速連續 3 年以7.7%、7.7%、7.4% 開始回落。與此同時,作為拉動增長“三駕馬車”的需求側出現了一些階段性變化。國際經濟疲軟乏力,外部性需求常態萎縮,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貿易出口值增速從 2011 年開始總體趨勢下滑,2015 年出口值負增長;國內市場消費需求增速下滑,由 2010 年第4 季度的 19.1% 下滑至 2015 年第 4 季度的 11.1%;投資增速持續放緩,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 2010 年第 4 季度的 24.5% 下滑至 2015 年第 4 季度的 10.2%。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連續性下滑,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從2015 年 8 月開始一直低于 50%。我國的工業增加值增速自 2011 年來持續性下滑,工業形勢比較嚴峻。通過數據研判,我國需求側對經濟的拉動力明顯不足,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因此,依靠刺激總需求拉動經濟的空間有限。2015 年 11 月,中央層面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這是國家對當前經濟社會形勢的基本分析與準確研判,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重大改革舉措。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又多次在國內外各種重要場合作了進一步闡發。一段時間以來,這一新的概念迅速成為熱詞,成為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經濟的風向標,引發了經濟學界、企業界等各方面高度關注。

2 我國的供給側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1 我國的供給側

供給和需求均屬經濟學范疇。傳統意義上的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主要從需求拉動角度來看問題,強調要素投入,短期效應比較明顯。與之對應的“供給側”問題,則是從供給角度出發,通過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這“三大發動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給。我國經濟學中供給包括產品的供給和生產要素的供給,通常認為供給側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等要素。我國供給側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2.1.1 產品供給量過多質不足

目前我國一些技術含量較低,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產品產能過剩情況普遍存在,如:造紙、水泥、煤炭、電解鋁、平板玻璃、鋼鐵、造船、石化、光伏和風電等產能過剩明顯。房地產總量過剩,2008 年房地產非意愿庫存加速上升,中國社科院2015 年 12 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商品住房過??値齑娓哌_ 21 億m2。此外,我國高技術產品生產方式多為加工貿易,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的一個環節,利潤薄弱,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眾多企業生產盲目跟風,無暇自主研發,過度依賴國外技術,整體產品質量不高。本土企業引進技術成本高,且面臨引進即落后、很快被淘汰的高風險。

2.1.2 多種生產要素成本上升

我國勞動生產率不高,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制造業表現更為明顯。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制造業全國城鎮人均工資 2005年 15934 元,2014 年 51369 元, 增長了 222.4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09.6%;2015 年 11 月PMI 為49.6%,又創新低,12 月 PMI 為49.7%,仍在榮枯線以下。我國在全球產業鏈條中加工制造環節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不再,不少高端制造業回流本土,低端制造業流向印度和東南亞。土地等自然資源成本上漲,房價和房租不斷上升。因制度環境待優化,人力資本才能發揮作用有限,不少人才流入歐美等發達國家。

2.1.3 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匹配

國內不少低附加值或低品質產品供給大于需求,利潤高、品質高的產品供給不足,即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在新常態下,我國市場需求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居民消費呈現出從量的滿足向質的提升、從有形產品向服務消費、從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等一系列轉變,產品供給的質量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品質要求,且我國還存在大量高品質的需求,有效供給仍存在很大的缺口。房地產一線城市供小于求,三四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供大于求。同一城市不同位置房子供需也不平衡。生產要素市場同樣有供需錯配的問題,尤以春節期間最為明顯,“普工荒”和“技工荒”反映出“荒”的特征均為結構性短缺。

2.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以供給側為改革突破口,在制度、機制和技術三個層面推進結構性改革:在制度層面,構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的現代金融、產業、財稅等制度體系,放松各種管制,打破行業壟斷,釋放民間資本的活力;在機制層面,通過教育制度改革,實現人力資本的跨越,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實現共享發展;在技術層面,通過營造激勵創新的生態,實現創新驅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資源要素實現最優配置,使經濟增長提質增效,最終必須落到結構改革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著重于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通過減免稅收,鼓勵生產者推動技術創新,來提高供給方資源的配置效率,以達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

總體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有一定的破壞性意義,而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需要“創造性破壞”才能達到“破舊立新”的效果。其實這種創造性破壞在經濟領域常常發生。每次發生的時候,總會有人從舊的產業轉向新的產業。實際上,創新的同時就是淘汰。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供給側在淘汰落后產業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一定的社會矛盾,這就需要政府進行適當的干預。但是,如果政府干預過多、過深、過激,就有可能產生權力腐敗,導致市場失靈、制度創新不能到位、破壞社會公正、透支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激化社會動蕩,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為此,要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正確解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通過規范公權力,保護私權利,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才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3 “標準化+”戰略支撐和服務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舉措

“標準化 +”,是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提出的重要理念,就是把標準化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制度和重要方法,“化”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層級,主動靠上去、融進去,引領新發展,催生新效益,達到“1+1>2”的效果。這符合標準化工作涉及多領域、多行業的特點,也符合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新常態下,我國標準化工作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標準需求與標準有效供給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國務委員王勇指出,當前我國標準化工作的緊要任務就是要加快推進標準化的結構性改革。其核心就是要大力提高標準供給質量和水平,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以標準化結構性改革支撐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提出:推動標準體系向二元結構轉變;推動標準水平向中高端邁進;推動標準化工作布局向國際拓展。

2016 年 1 月 22 日,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全國標準化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大力提高標準供給質量和水平,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要充分發揮“標準化 +”效應,以標準化結構性改革支撐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1 充分發揮“標準化+”的催化效應,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加快發展標準化服務業,建設一批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積極發展標準事務所等新業態,為“雙創”和“四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標準化服務,讓創業者少走彎路,為創新者鋪路搭橋。要加快建立并推行“標準領跑者”制度,讓更多的創業創新者追求高標準、爭做“風向標”,以先進適用標準引領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要加大行政審批、政務服務標準化工作力度,優化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營造更為寬松的創業創新政務環境。特別要加強標準化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推進標準大眾化、通俗化,在全社會樹立“人人懂點標準化”的新時尚,讓標準化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動力、新支點。

3.2 充分發揮“標準化+”的引領效應,服務質量安全水平提升

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是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和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導致大量的“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全國質檢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質量為本,狠抓供給質量提升,提升消費品質量,提升出口商品質量,提升服務質量,提升品牌競爭力,這就需要著力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通過標準引領,倒逼企業技術進步,開發適銷對路產品,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增加高質量、高水平有效供給。

3.3 充分發揮“標準化+”的門檻效應,服務“三去一降一補”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標準化工作要緊扣供給側改革,找準主戰場,打好攻堅戰,發揮好技術支撐作用。要加快急需標準的供給速度,嚴格市場準入標準,加強強制性標準實施監督。只有讓標準“嚴起來”“動起來”,才能促動企業“活起來”。

3.4 充分發揮“標準化+”的倍增效應,服務優進優出和互聯互通

標準是國際通行的“技術語言”,是促進互聯互通的橋梁紐帶。我們要更加注重標準國際化工作,以中國標準“走出去”,帶動中國產品、裝備、服務“走出去”。要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國標準的海外推廣應用。要鼓勵、支持我國專家擔任國際標準化技術機構領導職務,擴大我國標準化國際影響力和貢獻力。要全面謀劃和參與國際標準化戰略、政策和規則的制定,提高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2016年,第 39 屆 ISO 大會在我國舉行,這是國際標準化的盛會。我們高標準、高質量的辦好了這次大會,突出中國主題,體現了中國特色,產生了中國效應,留下了中國印象。

4 “標準化+”戰略助力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議

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皹藴驶?”戰略是實現標準化與裝備制造、技術創新、現代農業、生態文明、公共服務等各個領域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可有效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優化政務環境提高工作效率。

當前經濟新常態下,實施“標準化+”戰略助力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按照標準化客觀規律和實踐經驗,并借鑒目前我國的“互聯網+”“中國制造 2025”以及德國的“工業 4.0”和美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的成功模式來運行,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4.1 要注重政府推動

目前,在國務院頒布的《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已經明確提出了要充分發揮“標準化+”效應,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4.2 要強化主體示范

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實施“標準化+”戰略重要載體。要充分發揮企業的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拓寬標準覆蓋使用領域,催化“標準化+”的馬太效應,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引領企業嚴格執行標準,使標準化管理中的每一個決策都要有法可依、每一個環節都要有章可循、每一項考核都有依據、每一項工作都有標準,真正做到管理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引導各行業、各企業積極采用高水平的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縮短技術差距。要強化標準創新,引導和鼓勵科研單位主動參與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的研制和修訂工作,加快實現由被動執行標準向主動參與制定標準轉變,增強市場“話語權”,打造知名品牌。

4.3 要加強執法監督

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強制性國家標準執法的力度,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在推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過程中發揮調控作用。加強標準實施的社會監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社會組織和消費者對標準實施情況的監督作用,讓大眾監督倒逼標準化工作水平的提升。

4.4 要廣泛發動群眾

實施“標準化+”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實現標準化與技術創新、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生態文明、消費升級和公共服務的深度融合,必須要動員群眾、發動群眾,讓更多的創業創新者追求高標準、打造高質量,提高“標準化+”在生產經營和消費者中的認知度和普及率,使標準化走進社會、走進企業、走進千家萬戶,形成政府重視標準、部門推廣標準、企業提高標準、社會關注標準的良好氛圍。

1)第13屆中國標準化論壇特等獎論文。

猜你喜歡
結構性供給標準化
標準化簡述
化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強化思想引領 推進煤炭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黨支部基本組織制度標準化“三字訣”工作法
新時代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場化深化煤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標準化是綜合交通運輸的保障——解讀《交通運輸標準化體系》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