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態倫理

2017-01-28 08:13
科學中國人 2017年14期
關鍵詞:天人合一荀子儒家

梁 鈺

江西師范大學

“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態倫理

梁 鈺

江西師范大學

文章簡述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產生,論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內涵并展開論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簡述了“天人合一”的在人性與理性的價值,并從當代生態倫理思潮著重探討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現代社會發展的價值。

天人合一;儒家;人與自然;生態倫理

一、“天人合一”思想歷史淵源概述

“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最早產生于原始農耕文化中,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業生產主要依賴于自然環境。因此,古人秉持著“天時地利人和”的理念,在農業實踐中漸漸的摸索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耕種規律,總結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自然界的供給,由此逐漸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認知,并催生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先秦時期“天人合一”思想已經基本成型,孔子時期隨未形成“天人合一”觀,但孔子提出“知天命”然后“畏天命”進而“樂山樂水”,將“天”與“人”聯系到一起。到孟子時期,孟子將“天”賦予了德性,利用“道德”這一橋梁,將“天”與“人”連接在一起強調人性是“天”賦予的。到荀子時期“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了進一步闡述。荀子認為所有生命都是源于自然,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荀子的這一認知使天道和人道達到了統一,為“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累積了充足的理論基礎。到西漢時期,“天人合一”思想逐漸成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更為細致,他進一步闡述了“天”、“地”、“人”的關系,認為“天”、“地”、“人”是構成萬物的根本,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使“天人合一”思想進一步成熟。到宋明時期明確出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張載首次提從“天”與“人”的關系出發,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此基礎上,張載還進一步提出天地之體就是人類之體,天地之性就是人類之性。之后,二程從“天理”的角度闡述了天人關系,朱熹通過“理”這座橋,把天與人都歸于“理”。

“天人合一”思想再經歷了萌芽→成型→成熟→完善,最終明確提出了天人關系的學說。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和意義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古老的天人觀,它源于先哲對天人關系的探索和認知、對自然萬物的探索和認知,是先哲的人文結晶與理論碩果??梢哉f,“天人合一”觀是一種大智慧、大眼界、大境界[3]。

(一)“天人合一”明確了天人關系,指明了人的責任和擔當?!疤烊撕弦弧钡暮诵膬热菔恰疤烊艘惑w”“天人之分”“天人相參”。對于“天人一體”,孟子曰:“天地萬物為一體?!雹購堓d曰:“性者,萬物之一源”②“萬物雖多,其實一物?!雹弁蹶柮髟唬骸耙暼霜q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雹茏钤缑鞔_提出“天人之分”的是荀子,其中荀子對“天人之分”中“分”的理解尤為重要。所謂“天人之分”,就是認為“天”是客觀現實即自然界中萬事萬物,是有其自身的變化發展規律的,既不受外在力量的支配,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影響。而“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超脫自然能動的主體,所以天與人職能各不相同,正如“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⑤所說,天與人都不能超越各自的職能。但人可以通過對天的認識和適應,從而“制天命而用之”⑥。荀子還認為“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奔慈俗顬樘煜轮F⑦。不獨如此,儒家認為“故人者,天地之心也?!雹唷拔ㄈ巳f物之靈?!雹帷叭?,超然萬物之上?!雹獾?。人既然在天地萬物間有如此至高超然的地位,那該怎樣做才能無愧于此?又該怎樣和這樣的地位匹配呢?最重要的是人要有責任和擔當,人應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薄?1為使命,做到盡人之性和盡物之性。通俗講這個責任和擔當,就是維護天地萬物運行發展的自然性、完整性、連續性,也就是維護人類進化發展的自然性、完整性、連續性。[4]

(二)“天人合一”思想明確了人對天地萬物的責任。儒家在肯定天地萬物價值的同時,將“親親”惠及整個人類,又進一步推及到自然萬物,提出“仁愛好生、長養萬物”○12,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在一起,充分體現了儒家生態倫理思想中的生態保護觀。儒家從“仁”出發,以“仁愛”為基點,把對人的仁愛推行于自然界;認為人要博愛生靈,兼利宇宙萬物?!抖Y記·祭義》中還甚至指出“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鬃幼l責“不以其時”,提倡“時禁”,把草木、禽獸的命運與孝道、仁道、天道聯系在一起考究這具有非凡的意義。實際上,孔子“仁”“孝”“義”“禮”這些道德范疇從人推及物是“天人合一”最好的寫照。

三、“天人合一”思想中蘊含的生態倫理

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思想。儒家以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為說,道家以“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13為宗,禪宗以“法界緣起”、“依正不二”為旨,都是把天地萬物與人類看作一個整體。這種中國古代的整體論哲學通常也被概括為“天人合一”思想。[1]

(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主張“天人合一”,把天當作自然萬物的本原,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其在生態倫理上的體現私以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1.人要敬天并感恩天的賜予??鬃釉凇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4明確指出天是包括了日月律動、四時運行、萬物生長在內的自然界。由此出發,孔子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薄?5主張敬天法天。孟子也認為要“知天”,先需對天要“盡心”。朱熹也曰:“天地以生物為心,天包著地,別無所作為,只是生物而已,亙古至今,生生不息?!薄?6也就是說,天地以生物為心,以萬物生生不息為心,朱熹之“知天”,真正達到極致,短短數語,敬天之心,顯露無遺。宋代哲學家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與”○17的思想。在他看來,宇宙是一個大家庭,天地為父母,人類為兒女,人與萬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萬物都是我的朋友。

2.人應有仁愛萬物之心。儒家認為“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參天地之化育;可以參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矣?!薄?8通過尊重自然規律,善待萬物,使之“養長”“豐長”。孟子的“盡物之性”說也特別強調“時”,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薄?9荀子繼承發揚了孔孟思想,認為“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斲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為猛矣,然君子剝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薄?0所以人除了愛物之外,還應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荀子認為植物正在生長時,不能進山砍樹;魚鱉水產的繁殖時期,不能用網和藥捕捉;播種莊稼順應時節變化,這樣莊稼才會豐收,百姓才有充足的糧食;伐木要在恰當的時候進行還要注意育林,這樣樹林才能長久存活。此真乃“愛物”“盡物之性”“致其用”的精粹。荀子還創造性提出了人本原則,在《荀子·天論》中他說“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避髯痈嬖V我們,與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當作物一樣蓄養起來而控制著它呢?與其順從天而贊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呢?放棄人對自然的責任,而只是被動地依賴自然的功能,是違背萬物發生發展的實際的,是無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儒家還認為愛物應納入行政的律令,自秦漢以后各時期頒布的法律中都有保護動植物和生態環境的條文:“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入夏三月川澤不網罟,以成魚鱉之長?!薄?1這是規矩。西周時期有“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的法令?!?2漢代也有“賊伐樹木禾稼,……準盜論?!薄?3的處罰條例。

3.人應“節用”。天地萬物雖生生不息,但自然資源并非無窮無盡,須知“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薄?4“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薄?5,因此人類需節制貪欲,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所以孔子明確指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薄?6反對奢侈淫欲、鋪張浪費。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嚴厲斥責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認為統治者“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薄?7荀子亦強調“節用”,主張“節用御欲、收斂蓄藏以繼?!薄?8“節用”是和“愛物”“養長”一致的,都是生態鏈條上重要的一環。[2]

(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也主天人一體論,它強調“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主張尊重自然、強調天道不可忽視,這充分體現出了一種生態倫理。道家以“道”或“無”為宇宙本體,認為道是永恒的,個人如果體悟到道,與道合一,那便與天地同存,這也是道家的不朽。莊子在《莊子.大宗師》中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他以自然為最高追求,以誠于道為根本,以此作為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并與自然共進退,同變化。他明確提出“人與天一也”的說法,如:“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29,“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30。強調天道對人道的相關性和優先性,認為人的一切源于自然,因而也必須回歸自然。莊子的回歸自然是指人精神上對自然本性的一種回歸。

(三)禪宗的“天人合一”思想

生態倫理可以說貫穿了禪宗的整個思想。禪宗認為眾生平等與萬物平等,從“青春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31可以看出禪宗認為哪怕是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都是充滿生意和趣味,值得被愛護的。他們承認有情的眾生和無情的花草都具有自己的內在價值。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于世俗的觀念、欲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真如本性自然顯現,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32從某種意義來看,有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薄?3

四、“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資源

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日益嚴重以及“能源危機”的巨大沖擊,引發了人們對以征服自然為特征的工業文明的嚴肅反思,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

中華文明,雖然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但極有可能成為生態文明的響應者和先行者。這是因為,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驚人的一致。毫不夸張地說,早在兩千多年前中華文明就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驅。而今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無疑是中國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道路上的良好借鑒。

提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主張的“天人合一”認為仁者要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視為最大快樂。這一點從層出不窮的如歐陽修、謝靈運等縱情山水的大儒就可見一斑??陀^地審視這一學說,我們可以發現“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的統一的肯定:“天地變化,圣人效之”①、“與天地相似,故不違”②、“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③……種種說法無不肯定了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和天理人倫的統一,兩千多年前的倫理思想,竟暗暗與現代生態倫理學相合!儒家的“天人合一”還要求人們“畏天命”然后“知天命”最后達到“制天命”既要了解自然然后利用自然。這正是滿足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一直走下去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道家的“天人合一”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同在”④,肯定“物”“我”相合,與當今的人與環境友好相通的意識相符,也與當今生態倫理學相合。道家還提倡“知?!?、“知和”、“知止”、“知足”,本質上仍是對自然、對萬物的敬畏。人類在建設工業文明時忘記了保持這種敬畏,一味地追求征服自熱,并最終自食惡果。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重拾對自熱的敬畏,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學習力學會建設真正的生態文明。

從歷朝歷代有關生態保護的律令就看得出古人對環保的重視?!吨芏Y》上說:“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草木以時入山林,這是多么樸實的道理,也恰是生態文明所要求的。還有“殷之法,棄灰于公道這,斷其手”⑤這樣的刑罰,雖然殘酷但足以體現出當時人們對環境的重視。這些保護環境的制度,并非某位統治者的個人自覺,而是的中華名族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所決定的。作為傳統文化中對現代生態文明治理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天人合一”思想,我們更應深刻思考,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好的建設生態文明。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巴黎,他們得出結論:“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這一說法或許有些偏頗,卻是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現實意義的肯定,“天人合一”作為古代思想智慧的結晶在今天依然閃耀。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域,我們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天人合一”這一傳統思想便是途中不可缺少的基石。

注釋:

①《孟子·盡心上》

②《正蒙·誠明》

③《正蒙·誠明》

④《傳習錄》

⑤《茍子·富國》

⑥《荀子··天論》

⑦《荀子·天論》

⑧《禮記·禮運》

⑨《周易·秦誓上》

⑩《春秋繁露·天地陰陽》

○11《張載語錄》

○12《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13《莊子·齊物論》

○14《論語·陽貨》

○15《論語·泰伯》

○16《朱子語類》

○17《西銘》

○18《禮記·中庸》

○19《孟子·梁惠王上》

○20《荀子·王制》

○21《逸周書·大聚》

○22《伐崇令》

○23《漢律類纂·盜律》

○24《禮記·中庸》

○25《呂氏春秋·義賞》

○26《論語·述而》

○27《孟子·梁惠王》上

○28《荀子·榮辱》

○29《易經·系辭》

○30《易·系辭上》

○31《易·系辭上》

○32《齊物論》

○33《韓非子》

[1]陳文.“天人合一”思想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J].《前沿》,2008年11期

[2]徐誠壽.“天人合一”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思想資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4

[3]徐誠,壽揚賓.“天人合一”及其現代意義[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0(3):8-11

[4]徐誠,壽揚賓.說和·說儒[M].香港:孔子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106期

梁鈺(1992-),女,山東省萊蕪人,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猜你喜歡
天人合一荀子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經典語錄
劉濤《音調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來關于孔子的論爭·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知識小詞條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