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小視“例子”的作用

2017-01-29 08:08邢克良
課外語文·上 2017年9期
關鍵詞:例子反思文言文

邢克良

【摘要】近年來中考文言文越來越注重能力的考查,本文針對中考文言文考查方向的變化,反思日常文言文教學,闡述了以課文為例子,從“注意常用字詞用法的拓展”“注意特殊句式的拓展”“注意段和篇內容的拓展”“注意寫作方法的拓展”“注意閱讀感受的拓展”提出文言文教學的策略,進而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文言文;考查;例子;反思;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中考的考查內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的注重基本知識的考查轉為注重基本技能的考查。反映在文言文上,變化最大的是由原來的取材課內改為取材課外。以往的文言文考試,完全“忠實”于課文,只要死記硬背就行,無法體現課標的 “三維目標”思想,別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是方法與能力都沒有辦法體現。所以,試題的變革是順應課程改革要求的。既然這樣,那就必須領會課標精神,對文言文教學進行一系列的革新。

其實,中考文言文的考查,盡管選材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仔細分析,考查的內容并沒有脫離課本。也就是說,“神”在課內,“形”在課外,只要課本的內容熟練掌握,不管試題怎樣變化,“萬變不離其宗”。這就要求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要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課內學習的是知識與方法,課外注重的是運用。簡言之,要答好中考文言文試題,務必夯實文言文基礎,注重課內文言文的教學。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就像數學課本中的例題一樣,文中的字、詞、句、段、篇以及寫法,有代表性的,都務必把它講深、講透,讓學生熟練掌握,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才能舉一反三,用方法這個武器去解答同類問題。

一、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注意常用字詞用法的拓展

有些常用詞,用法相對固定,對于這種情況,應多找出幾個例句,在學習訓練中達到鞏固的目的。如“嘗”解釋為“曾經”:“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凹取苯忉尀椤耙呀洝保骸凹瓤?,公問其故”(《曹劌論戰》);“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記》)?!爸弊鲃釉~解釋為“去、到、往”:“吾欲之南?!保ā稙閷W》);“輟耕之壟上”“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陳涉世家》)。學習《桃花源記》中的“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時,回顧“卻看妻子愁何在”中“妻子”的解釋,再追問“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中“祖父”“子孫”的解釋,同時還討論此“無論”與“無論魏晉”之“無論”是否同解。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這一類屬于古今異義詞,要注意積累和體會。學習《小石潭記》中的“斗折蛇行”,就聯想到《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引導分析“斗折”“蛇行”和“犬坐”構詞特點(名詞用在動詞之前,用來描述動作的狀態),引導學生試說說“斗”“蛇”“犬”在句中的解釋。通過這種方式,將新學的知識與舊知識聯系起來,溫故而知新。我用課內的例子,目的在于佐證,在于加深理解,如果能找一兩個課外例子,空間就會更寬廣,對學生也更有幫助。如“既”的句子有:“既來之,則安之”和“既往不咎”兩個常用語,它們都解釋為“已經”。

二、在文言文教學中注意特殊句式的拓展

文言文中有幾種常用的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和互文等,要分析理解它們各自的結構特點,才能正確地把握,以免造成望文生義的差錯。如《陳涉世家》的首段,有兩個相同的句式:“陳勝者,陽城人也”“吳廣者,陽夏人也”,這是典型的判斷句式——兩個小句,前一句句末用“者”,后一句句末用“也”。譯成現代漢語時,要注意兩點:一是“者”“也”不譯,它們是判斷句的標志;既是判斷句,就得加上判斷動詞“是”;二是譯文應把兩小句并為一句,前一小句成為主語,后一小句成為謂語。這種句式,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許多例句。聯系《曹劌論戰》中的“忠之屬也”和“夫戰,勇氣也”,《醉翁亭記》中的“環滁皆山也”等,要注意“也”也是判斷句的標志(但并非所有“也”字為句末的都是判斷句,如《扁鵲見蔡桓公》中的“無奈何也”“臣是以無請也”就不是判斷句,要聯系上下文,注意區分。)文言文中倒裝句有多種形式,如“甚矣,汝之不惠”“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吾誰與歸”,最好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與它的原型對比,領會在文中作者運用倒裝的用意?;ノ脑谖难晕闹谐霈F得不多,但有些句子很有代表性,如《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木蘭詩》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杜牧的詩句“煙籠寒水月籠沙”也屬此類。如果沒有領會互文見義的特點,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偏頗。對于特殊句式,要注意分析它的類型特點,有意識地牢記典型的例句,為觸類旁通做好準備工作。

三、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注意段和篇內容的拓展

可以說,課內文言文是一個“點”,我們可以由這個點拓展開來,形成更寬更廣的“面”,從而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如學習了《〈論語〉十則》后,我們可以學習《論語》的其他內容;學習了《陳涉世家》的節選部分后,我們可以再去讀一讀后續部分,試著尋找一下陳勝、吳廣起義前期那樣興盛,最后卻難免敗局的原因,也可以試著分析一下陳勝本人在起義前后的性格變化,看看這種變化對于他最終的失敗有著怎樣的影響;學習了《畫蛇添足》之后,可以翻開成語字典,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指鹿為馬”“狐假虎威”等其他成語的來源。這樣學習,“面”就寬了,既拓寬了知識面,豐富了文言文詞匯的儲備,又訓練了文言文的閱讀能力,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

四、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注意寫作方法的拓展

近年來的文言文中考試題,比較注重寫法分析,如對寫作特點的歸納概括;對文章突出的寫法特點作用的分析等,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文言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引導。如學習《口技》一文,注意分析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學習《愛蓮說》,注意正襯與反襯的運用,并體會這種寫法的作用;學習《狼》一文,注意敘議結合的寫法分析,并分析記敘與議論在文章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學習《岳陽樓記》,注意體會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的綜合運用;學習《孫權勸學》《扁鵲見蔡桓公》,注意對比手法的不同運用……如果我們能充分運用課文中這些“例子”,平時教學注意這方面的引導和分析,學生在應對這類題型時,就不會感到束手無策。

五、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注意閱讀感受的拓展

中考文言文很重視“拓展探究”。這個考點在課改試卷中出現得比較多。主要有兩種題型:感悟型和發表見解型。感悟型試題要注意兩點:一是要答出所給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它是感悟的前提;二是提出的觀點在文中要能找到依據,理由要充分,觀點應鮮明。針對這一特點,在日常文言文教學中,要加強閱讀感受的訓練,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感受,學會將相關課外知識與所學習的文言文聯系起來,注意體會古代優秀人物的品格、精神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比如學習了《曹劌論戰》一文,可以思考一下曹劌認定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是什么,而自己學過的歷史知識、軍事知識中一些著名戰斗或者戰役取勝的先決條件又是什么,將兩者聯系起來,作以比較,想一想自己還有沒有其他的看法,然后寫下來。學習了《愚公移山》一文,也可以引導學生對文中所寫的“愚公”“智叟”這兩個人物進行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及依據。如果平時注意充分發揮課文這個“例子”的作用,進行有的放矢的訓練,學生對這一類試題答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綜上所述,不管中考文言文的考查方向如何變化,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課內學習的是知識和方法,課外考查的是運用。我們只要充分地利用好課內文言文這些“例子”,充分地發揮這些“例子”的作用,并在中考復習中進行針對性訓練,文言文是可以學好的,更可以考好。

(編輯:郭恒)

猜你喜歡
例子反思文言文
小題精練(二) 文言文翻譯
小題精練(一) 文言文翻譯
《團圓之后》:“戲改”的“一個鮮明的例子”
初中英語課堂妙用“舉例子”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初中文言文的“教”與“學”
縮宮素聯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