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理解視閾下茶文學作品的英譯翻譯方法研究

2017-02-03 23:21王德易鄧戀玫
福建茶葉 2017年6期
關鍵詞:英譯文學作品跨文化

王德易,鄧戀玫

(1.重慶文理學院;2.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永川 402160)

文化理解視閾下茶文學作品的英譯翻譯方法研究

王德易1,鄧戀玫2

(1.重慶文理學院;2.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永川 402160)

本文首先就翻譯學視角下“文化理解”的主要精神內涵進行簡要說明,并對文化理解視域下茶文學作品創新翻譯的主要原則加以分析,然后就基于“文化理解”的茶文學作品英譯的翻譯策略提出幾點看法。翻譯學視角下“文化理解”的主要精神內涵在于認為翻譯實踐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理性,本質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翻譯的對象不是“作品文本”,而是“文化文本”;翻譯的評價標準是“功能對等”,而不是“語言符號對等”。文化理解視域下茶文學作品創新翻譯的主要原則包括兩點:一是要從中國茶文化的“隱喻”中尋找翻譯的知識資源;二是要從英國茶文學作品的“觀照”中開展翻譯?;凇拔幕斫狻钡牟栉膶W作品英譯的翻譯策略可以嘗試文化融入翻譯策略、互文性觀照翻譯策略、通篇銜接翻譯策略。

文化理解;茶文學作品;英譯翻譯方法;跨文化交際;茶文化

無論學術界對于我國茶文化的發源持有何種看法,一般來講最早的茶文化發源于神農嘗百草時期。在幾千年的種茶、采茶、飲茶實踐中,中國人對于茶文化的認識和實踐是最深刻的,例如作為一種茶文化繁榮的標志,我國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結合社會大眾的茶文化實踐譜寫出了無數的茶文學作品,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對于茶文化精神心理追求的生動寫照。在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和茶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對外傳播中的茶文化一方面需要向世俗文化轉變,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世界當中;另一方面作為一種“以文謀錢”的產業融合需要,積極借助于茶文學作品的翻譯創新打開國際市場上的茶文化產業銷路也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近些年來,我們看到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在獲得世界認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作家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中國電影開始積極進軍好萊塢市場、中國資本在國際化的文化產業上也取得了品牌優勢等?;凇拔幕斫狻边@種翻譯學上的交際理念,加強我國茶文學作品的翻譯創新有利于讓國際社會“理解”我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為中國茶文化軟實力的生成、茶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茶葉產業的轉型升級插上文化的翅膀。同時,文化理解也是我們茶文化、茶文學學科在建設方面應當持有的一個基本立場,只有開放辦學、開放教育、開放翻譯才能回歸我國茶文化主張的“和而不同”的精神內涵。

1 翻譯學視角下“文化理解”的主要精神內涵透析

在我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傳承中,在缺乏跨文化交際的前提下,茶文化自身的延續不存在“文化理解”的問題,更多的是中國茶文化的“自說自話”和“區域之間的互相聯動”。對于“文化理解”的看待視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而文化理解的翻譯學視角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

1.1 翻譯實踐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理性,本質是一種跨文化交際

在“文化理解”這種新型的翻譯理念沒有提出之前,“形式主義翻譯范式”占據著翻譯理論的主導地位,這種翻譯范式將翻譯實踐看成是一種膚淺的技術理性行為——一種將一種文字轉化為另一種文字、只注重語言符號轉換但不從文化內涵等深層次角度進行轉換的翻譯理念。在這種理念的長期指導下,翻譯工作一度被狹隘地束縛在詞義、語法、直譯等方面,缺乏文化生命的價值指導,也就導致了包括茶文學作品的翻譯在內的翻譯實踐出現了走樣、扭曲原意、偏離母語文化的價值內涵等的現象。對此,“文化理解”這種理念認為,翻譯實踐要超越表面的符號轉換、深入到兩種文化不同的層面上開展“跨文化交際”,從符號背后的知識入手開展翻譯布局。

1.2 翻譯的對象不是“作品文本”,而是“文化文本”

一般的文化概念指向的是由主體創造出來的、具有人的屬性的物質符號和精神符號,本質上,文化是人的延伸、人的立場的延伸、人的價值觀的延伸、人的利益的延伸、人的宗教信仰的延伸等。文化理解提倡翻譯的起點不應當是具體的作品文本本身,而是背景性的一些知識資源,或者用認知語言學、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話來講就是“文化隱喻”,在此,我們姑且稱之為是“文化文本”。以我國茶文化、茶文學作品的翻譯實踐為例,文化理解下的翻譯思路并不是從具體的茶文學作品文本(比如《茶經》)等出發,而是從我國茶文化的深層次精神內涵(比如儒家思想)等入手開展翻譯。

1.3 翻譯的評價標準是“功能對等”,而不是“語言符號對等”

在知識的源流上,文化理解理念的產生離不開西方后現代主義哲學的闡釋學,闡釋學在反思現代性產生以來人們與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形成的“文化霸權”和僵化的翻譯理論時指出,為了跨文化交際的文化對話生成、為了克服沖突的文化符號,它提出了諸如“文化目的性理念”、“創造力的培育”、“創造性的叛逆”、“文化的重視理解”等策略。因此,綜合這些翻譯的思想內涵,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樣一種翻譯標準的評價依據——要注重兩種文本的交際功能對等之翻譯,而不是僵化地固守在語言符號的對等上。在這方面,對于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對不同性質的茶文學作品實施不同的翻譯策略,比如對于茶對聯要更注重其語言對稱屬性。

2 文化理解視域下茶文學作品創新翻譯的主要原則

“文化理解”的理念并不神秘,也不難理解,簡單來講,就是提倡不同文化與不同文化之間的“開放性對話”,同時要在翻譯中將“文化心態、文化生態、文化轉譯”作為其忠實于原文化文本的主要原則。具體來說,對于我國茶文學作品的英譯翻譯創新來講,基于“文化理解”的視閾,需要遵循這樣兩個原則:

2.1 從中國茶文化的“隱喻”中尋找翻譯的知識資源

文化理解的理念提倡翻譯要從母語的本原背景文化中尋找相關的“隱喻”、“知識資源”等“文化文本”作為其開展具體的“文學作品文本”翻譯的主要理論基礎。中國茶文學作品無論是專著性的《茶經》之類還是分散性的《詩經》、《神農本草經》之類,在翻譯時都需要從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的茶文化背景入手開展文本“解構”。比如說在分析和翻譯唐朝茶文學作品時就必須從唐詩文化、唐朝的文化結構等方面入手對顯得相對具體的茶文學作品(比如孟浩然的《清明即事》)進行翻譯。

2.2 從英國茶文學作品的“觀照”中開展翻譯

從文化源頭來看,英國本身沒有茶文化,是進入工業社會以后借助于工業文明從中國傳入的一種外來文化,但是這種外來的茶文化在幾百年的發展中形成了獨具英國文化特點的“作品”。我們在“文化理解”的視角下看待茶文學作品的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到中英茶文學作品的對話,比如說英國的文學家Jane Austen和Henry James等都在其文學作品中提到了英國的紅茶文化、女權主義的茶文化、“貴、雅、禮、和”的茶文化等,這警示我們對于中華茶文學作品的翻譯要積極對之進行回應和對比分析。

3 基于“文化理解”的茶文學作品英譯的翻譯策略例舉

現代文化學普遍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不同共同體之間開展的跨文化交際、文化對話成功的必要前提就是“文化理解”,這是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現實約束,和中國茶文化的“和而不同”具有共同的主張。

3.1 文化融入翻譯策略

文化理解是一種中介性狀態,而它的自然延伸就是“文化融入”。文化融入翻譯策略的基本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翻譯要將語言追求轉化為文化追求;二是翻譯工作要講究相關性、實用性原則。對此,在用英語翻譯我國茶文學作品的時候需要采取一種“以受眾為導向”的語言表達策略,例如茶文學作品的語態、語法結構、表達習慣、詞組組合等要充分考慮到西方人的閱讀習慣,在文化融入上充分根據受眾的實用性開展翻譯。

3.2 互文性觀照翻譯策略

“文化理解”本身倡導一種平等的文化對話關系,符合后現代主義翻譯理論的相關主張。在我們看來,互文性翻譯指的是在開展相關茶文學作品翻譯時要從這樣幾個方面開展“互相關照”:一是中國茶文學作品與茶文學作品之間的互相對應;二是中國茶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和西方同一時期、同一文學話題之間的互相比對、引用、闡釋、化典等。比如,在翻譯《茶經》這種茶學專著時可以和《續茶經》我國這種本土化的茶文學作品開展互文翻譯,同時,外部性地來看,又可以和英國的紅茶文化、下午茶文化等開展互文觀照。

3.3 通篇銜接翻譯策略

通篇翻譯策略指的是在翻譯長篇的茶文學作品時應當基于全文的核心主旨、跨文化交際的核心目的、故事情節的敘事結構、文本進展的邏輯線索等開展一個著眼于全文順暢、各部分之間互相銜接、遙相呼應的翻譯策略。在面對《茶經》、《續茶經》等之類的長篇茶文學作品的翻譯時,要遵循意向性、可接受性、情境性、信息性、連貫、銜接和互文性這幾個主要的技巧開展通篇布局的翻譯,確保上下文之間、漢英文本之間實現交際功能的互相對等。

4 結語

“文化理解”的另一種伴生狀態是“價值沖突”,因為跨文化交際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價值的分歧、立場的分歧等。尤其是我國茶文學作品主要是基于農業社會的審美形態、勞動實踐形成的,屬于一種慢節奏的閑情逸致消遣狀態;而西方接受的茶文化則是一種快節奏的、工業社會的文化形態,因此,在對待這種充滿東方閑情逸致的“茶文學”作品方面可能會存在著價值沖突的問題。而選擇“文化理解”作為切入翻譯的一個面向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一問題。

[1]程良宏.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實踐者:雙語教師的角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3(10):49-53.

[2]陳映戎.認知與文化并重:隱喻跨文化理解模式的建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59-63.

[3]姜孟.英語專業學習者隱喻能力發展實證研究[J]國外外語教學,2006(4):27-34.

[4]金學寧.基于文化理解的英語教學方法提高途徑探究[J].科教文匯,2008(1):57-58.

[5]杜金榜.從語言哲學的角度談意義和背景知識[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5):8.

王德易(1979-),男,重慶永川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化文學及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鄧戀玫(1980-),女,重慶永川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化文學及英語教學。

猜你喜歡
英譯文學作品跨文化
當文學作品扎堆影視化
為什么文學作品里總會出現“雨”
摘要英譯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話語分析角度看公示語的英譯及翻譯對策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文學作品與數學
《論語》英譯的轉喻分析
臺灣文學作品中的第一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