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客源國對中國入境旅游市場的貢獻分析

2017-02-09 13:46王克軍
旅游學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時空演變概念指標

[摘 要]文章以經濟學投入產出理論為依據,以定量分析法為主,提出了入境旅游市場貢獻概念,為其構建了人口份額貢獻、經濟份額貢獻和貢獻指數3項關鍵指標,并就17個主要客源國近14年對我國入境旅游市場的貢獻指標進行了單項和交叉分析。研究發現:(1)亞洲客源國是我國入境旅游人口份額貢獻的主要市場,我國入境旅游雖已步入擺脫對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4個傳統客源大國過度依賴的初始階段,但未來很長時期內他們的人口份額貢獻主導地位不會改變,人口份額貢獻呈現出國別過度集中特征。(2)經濟份額高貢獻國較少,來華外國游客在單位旅游時間(天)內的旅游花費高低和停留時間長短是影響其對我國入境旅游經濟份額貢獻高低的兩項重要因素。(3)客源國對華入境旅游市場貢獻指數在“十一五”規劃期內得到明顯改善,研究期內樣本整體的市場貢獻指數雖得到增長,但整體水平不高,市場貢獻高指數國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

[關鍵詞]入境旅游市場貢獻;概念;指標;時空演變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7)01-0032-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1.009

引言

據《2014中國旅游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入境過夜旅游人次和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分別為5568.59萬人次、516.64億美元,兩項指標的世界排名皆為第4。這表明我國已成為世界旅游接待大國之一??驮磭俏覈刖陈糜问袌龅脑慈?。因此,加強我國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研究對改善入境旅游接待要素、優化入境旅游決策、進一步激發入境旅游市場快速優質增長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在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研究方面,國外以季節性指數[1]、月度季節性指數[2]、TRAMO-SEATS和ARIMA模型[3]對案例國入境游客的季節變動規律、分布規律及人均花費的季節變動規律類成果居多,部分學者也關注案例國的國際旅游市場空間結構[4]等研究。國內學者則以SSM分析、波士頓矩陣、地理集中指數、年度集中指數、親景度、競爭態模、轉移數量模型等方法為主,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入境旅游者的旅游消費和活動行為[5-6]、空間動態分布[7]、空間轉移及時空演變[8]、客源市場聚類[9]、客源市場格局及發展預測[10]、入境客源旅游流流質演變[11]、宏觀或微觀因素對入境旅游客源市場需求及目的地選擇的影響[12-14]等。這些成果雖為入境旅游市場研究奠定了一定理論基礎,但他們的視角多局限于市場的“現實環境”,給實踐帶來諸多不利。如在國際旅游營銷中,我國應以每年來華游客人次最多的國家為主還是旅游花費額最大的國家為主?從經濟學投入產出分析角度來看應取決于他們的貢獻大小。在此實踐及理論研究方面,1988年,美國夏威夷州州長旅游大會決定“該州關心的已不再僅僅是增大游客的數量,還應集中精力吸引‘高質量游客”……同年,美國夏威夷大學學者Liu采用地區乘數法對在夏威夷的游客對該州經濟的相對貢獻及游客的“質量”進行了分析,并指出就游客的消費而言,日本和加拿大市場的價值顯而易見[15-16]。但這一視角并未得到國內外學界的持續關注,且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仍為空白。

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以“現實環境”及“實際貢獻”雙視角,基于主要客源國近14年提供給我國的旅游人口及經濟規模,從“實際貢獻”角度刻畫他們對華入境旅游市場的貢獻值及特征,為我國未來在入境旅游國際目標市場、營銷策略、經營戰略等方面提供甄選參考。

1 概念界定與研究模型

1.1 概念界定

市場貢獻一詞雖頻頻出現在政府及企業的經濟報告中,但學界并未對其給予一個明確的定義。事實上,市場貢獻是一個廣義的經濟學術語。筆者認為,它既指某領域企業對消費者、社會公眾、其他關聯企業(組織或團體)、國家等創造的一切價值,也指該領域消費市場對企業的市場人口份額、經濟份額、這兩者的增長率、市場機會提供與創造等做出的正負貢獻。本文市場貢獻含義為后者,它可表達為式(1)函數:

[y=f1(a0x1+b0x2+c0x3+???n0xn)- f2(a1z1+b1z2+c1z3???n1zn)] (1)

式(1)中,y為特定消費市場對某領域企業的市場綜合貢獻,x1~xn為市場貢獻因子,a0~n0為相應貢獻因子的貢獻系數,z1~zn為企業在相應市場中的成本因子,a1~n1為相應成本因子的成本系數。

入境旅游市場貢獻,即在特定經營周期(月、季、年)內,世界客源國對旅游目的國的入境旅游市場人口或經濟份額(或對應增長率)、市場機會創造、他國或地區市場帶動等方面的綜合貢獻。

1.2 研究模型

入境旅游市場貢獻仍遵循式(1)的函數關系,但消費市場和企業成本投入部分因子的貢獻極具隱蔽性,且實際統計工作也難以獲取或剝離它們的相應數據。不過,在觀察期內各客源國對目的國的入境旅游市場人口份額、旅游收入份額的貢獻是最為直接、顯性、重要的。因此,在一國的入境旅游市場中,客源國提供的人口和經濟份額貢獻是觀測客源國對該國入境旅游市場貢獻最基本的兩項指標。

1.2.1 入境旅游市場人口份額貢獻

入境旅游市場是由他國欲到某目的國旅游人群的集合。這一集合的大小是目的國獲得入境旅游發展機會與經濟收益規模大小、提高國內旅游成本綜合貢獻高低等的前提。在入境旅游市場人口結構中,客源國對目的國的入境旅游市場人口份額貢獻(以下簡稱人口份額貢獻)既反映出“客對主”的喜好傾向也反映出“主對客”的吸引力。在實踐中,目的國可根據各客源國的人口份額貢獻高低,結合入境旅游產業發展目標,科學地制定宏觀層面的入境旅游要素改善、產品改良、營銷傾斜等戰略,以促進入境旅游健康、快速發展。人口份額貢獻即在特定研究期內,某客源國為某目的國提供的入境旅游人口規模份額,其計算公式見式(2)。

式(2)中,Qp為特定時期內客源國對目的國的入境旅游人口份額貢獻;Xit表示第i客源國第t期造訪某目的國的游客總人次;yit表示第t期目的國接待的入境游客總人次。Qp值越大,表明觀測客源國對該目的國的入境旅游市場人口份額貢獻越大。

[Qp=xtii=1nxtiytii=1nyti×100%] (2)

1.2.2 入境旅游市場經濟份額貢獻

規模人口流入是旅游出口國獲得經濟收益的前提,但受各客源國游客的支付能力、出游動機及買賣市場的空間距離等差異影響,各國同一單位的人口流帶給同一目的國的經濟收益并非一致。因此,入境旅游市場經濟份額貢獻(以下簡稱經濟份額貢獻)是衡量客源國對目的國入境旅游市場貢獻的另一重要指標。經濟份額貢獻即在特定研究期內,某客源國為某目的國提供的入境旅游經濟規模份額,其計算公式見式(3):

[Qe=xtii=1np×e×ttiytii=1nyti×100%] (3)

式(3)中,Qe為特定期內客源國對目的國的經濟份額貢獻;Xit表示第t期內造訪某目的國的i客源國游客的總花費,p、e、t分別代表第i客源國第t期到目的國的游客總人次、人均天花費、平均停留天數;yit表示第t期目的國的國際旅游(外匯)總收入。

1.2.3 入境旅游市場貢獻指數

客觀地講,客源國的經濟貢獻份額大小并不代表對應的利潤貢獻高低。因為各客源國游客在目的國的平均停留天數、游覽城市座數、對公共資源的使用情況等有較大差異,實踐中難以判斷相應入境旅游綜合成本。且我國旅游統計中,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即客源國游客在此的花費實為毛收入。在入境旅游實踐中,企業或政府如僅以人口或經濟份額貢獻值為決策依據將會為其經濟負收益埋下隱患。原理同式(1),但其成本具有“國家和企業”的雙重性。為此,研究提出入境旅游市場貢獻指數(以下簡稱市場貢獻指數),以衡量觀測國的貢獻質量高低,從而降低Qp和Qe值對理論研究和實踐決策的錯覺或干擾。這一指數并非表示觀測客源國對目的國入境旅游市場總貢獻度大小,而是其單位人口份額貢獻帶來的相應經濟份額貢獻。其計算公式見式(4):

[Q=QetiQpti] (4)

式(4)中,Q為特定時期內客源國對目的國的入境旅游市場貢獻指數;Qeit為第t期第i客源國對目的國的經濟份額貢獻值;Qpit為第t期第i客源國對目的國的人口份額貢獻值。為更好觀測市場貢獻指數的橫縱動態變化或空間特征,研究在有益觀察及比較原則下按梯度遞減法將Q值的等級判定劃分為:Q≥1,屬于優質貢獻;0.9≤Q<1,屬于潛優質貢獻;0.8≤Q<0.9,屬于良質貢獻;0.6≤Q<0.8,屬于中質貢獻;0.5≤Q<0.6屬于低質貢獻;Q<0.5,屬于極低質貢獻。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論研究及行業實踐中,該指數不能單用,否則將失去其實際意義。

2 數據來源及處理

我國入境旅游市場中,部分鄰國的游客來往頻繁。為降低一日游對后期分析的影響和干擾,本文使用的數據為入境過夜外國人數據??紤]到后文將基于人口與經濟份額貢獻“原點分割”交叉分析對稱性的需要及樣本國數據的連續與完整性,研究據《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和《入境旅游者抽樣調查資料》整理了2000—2013年間日本、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蒙古、印度、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17國到中國旅游的年度總人次、人均天花費(按國別分組)、停留天數(按國別分組)。同時搜集了此間我國的入境旅游過夜外國人總人次、當年我國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國際旅游(外匯)收入來源中外國人所占比例。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出各國游客相應年份在中國的停留天數,再根據式(2)、式(3)、式(4)求出相應值。其中,因受2003年非典影響該年各客源國的人均天花費和停留時間的統計數據缺失。但這并不代表該年無外國人游客到中國旅游。為觀察這14年內相應指數的整體變化,研究根據2002和2004年的統計數據,采用算數平均法推測出各客源國該年的對應數據并參與節點計算。統計結果顯示,自2000年以來,除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9年H1N1和新疆“7.5事件”、2013年“雅安廬山大地震”等特殊事件影響年份外,我國入境旅游外國人年總人次均呈快速上升態勢。在我國國際旅游(外匯)收入中,入境外國游客的貢獻占比已由2000年的43.4%上升至2004年后的5成以上,2012始該項值達到60%以上。這表明,近14年中,我國入境旅游發展迅猛,整體呈增長態勢,入境外國人游客是我國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主要貢獻市場。

3 統計結果分析

3.1 人口份額貢獻

研究期內,樣本國整體的人口份額貢獻由2000年的86.80%下降至2013年的77.29%,下降了9.51%。據該值的增降變化可將研究期分為以下兩個階段:(1)微弱增長階段(2000—2002年),此期我國入境旅游雖受2001年“9·11”事件和次年歐元發行的影響,但整體人口份額貢獻仍得到0.37%增長。(2)明顯下降階段(2003—2013年),樣本整體的人口份額貢獻值一直呈下降趨勢,共下降9.88%。在2003年、2008年、2009年、2013年等危機年份,樣本整體的人口份額貢獻均呈有下降。這表明,瘟疫、自然災害、社會騷亂、國際金融環境等對入境旅游的影響是直接易見的。期內,日本、俄羅斯、韓國、美國的人口份額貢獻均為凈下降,下降值分別為10.82%、1.12%、0.71%、0.41%,分別占此階段凈下降總額的78.9%、8.12%、5.16、3.28%;泰國、新加坡、英國、荷蘭4國的人口貢獻值雖皆出現凈下降,但他們的合計僅為0.62%,占此階段凈下降總額的4.54%;其他國家則在0.1%~0.45%范圍呈不同水平增長。研究期內除危機年份外,我國入境旅游外國人總人次呈迅猛上升趨勢,入境旅游客流占世界市場份額的比值也在不斷上升且于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6.1%水平[11]97。但樣本整體的人口份額貢獻卻呈現上述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為,隨著我國入境旅游由政治接待轉為市場化,在我國綜合國力與入境旅游事業雙提升的基礎上,我國“世界旅游目的地國家”的地位日益突出,更多國家來華旅游的人次增長致使樣本國的人口份額貢獻有所下降,且傳統4大客源國尤為明顯。這表明,我國入境旅游轉型發展已初見成效,我國已步入擺脫對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4個傳統客源大國過度依賴的初始階段。

從圖1可看出,各樣本國在人口份額貢獻方面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一直雄踞前4名。其中,日本在2000—2002年期間以兩成左右的貢獻率成為我國最大的人口份額貢獻國,但2003年始其貢獻率持續下降至2013年的10.95%。韓國的人口份額貢獻在2001—2003年年內以1個點位以上的速度增長,2004年開始出現上下波動,2010年開始基本保持在15.43%水平,2005年始超過日本并長期位居第一(除2009年外)。雖中日經濟與文化聯系緊密,日本有1.26億人口、周邊鄰國是其出境旅游的首選、對中國出境旅游偏好逐年增高[17]178,但研究期內日本到中國的游客累計凈增長僅為49.18萬人次、對華人口份額貢獻持續下降。韓國的人口雖不足日本的一半,但其對中國出境旅游偏好長期高于日 本[17]178,中韓雙邊關系雖還存在民間負面情緒等問題[18],但相對好于中日關系。研究初期韓國訪華游客絕對數雖僅為日本的61.1%,但其后期絕對量增幅極為顯著,其由2000年的134.47萬人次增至2013年的396.9萬人次,增長2.95倍,累計凈增長262.43萬人次。因此,我國入境旅游內部發展與提升、外部市場結構變化、國際區域間的旅游依賴度與雙邊關系、日韓游客對華旅游情感動機[19]差異等是導致日、韓人口份額貢獻趨勢及兩者序位變化的綜合原因。俄羅斯的人口份額貢獻一直位于第三,但自2009年后該國的貢獻值逐年下降。這主要是其來華游客多以購物目的為主所致。此外,除了受經濟危機的負面影響外,俄聯邦海關嚴格的限制政策也成為俄羅斯來華游客人數銳減的另一個原因[20]。美國的人口份額貢獻則較為平穩,一直位于第四。蒙古、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人口份額貢獻則長期位于3%~4.8%水平之間成為第二組群。荷蘭和意大利兩國以長期低于1%的人口份額貢獻位于列尾,其他國家的這一貢獻值則長期介于1%~2.9%之間。據17個客源國在研究期內的人口份額貢獻均值顯示:亞洲各國貢獻合計51.56%。其中,日本與韓國的貢獻合計為32.42%,占該區域的62.88%。歐美各國貢獻合計30.12%。其中,俄羅斯與美國的貢獻合計為17.92%,占該區域的59.49%。日、韓、俄、美4國的貢獻合計值為50.34%。這表明,亞洲客源國是我國入境旅游人口份額貢獻的主要市場;未來很長時期內,4個傳統客源大國對華人口份額貢獻的主導地位不會改變;各貢獻國中,高貢獻國國別過度集中。這一空間特征雖利于我國國際旅游營銷成本降低,但也為入境旅游經營帶來一定的風險性和脆弱性。

3.2 經濟份額貢獻

研究期內,樣本國整體對華的經濟份額貢獻呈增長趨勢且變動時間節點與其人口貢獻份額并不同步。按經濟份額貢獻的年度變化可將其劃分為以下兩個階段:(1)相對平穩階段(2000—2008年);經濟份額貢獻值由2000年的42.94%上升至次年的55.71%,2002年降至48.61%,此后一直保持在54.33%水平上下微弱波動。2008年達到研究期內歷史最高56.39%。(2)下降波動階段(2009—2013年);此期經濟份額貢獻在49.35±2%水平波動,但整體仍高于研究初始年份值。近14年中:樣本國整體對華的人口份額于2003年開始持續下降,但其經濟份額貢獻卻呈波動性增長;前者凈下降9.51%,但后者卻得到7.87%增長;在國別變量下,日本、美國、俄羅斯、新加坡、英國、荷蘭6國的人口份額貢獻出現不同程度的凈下降,但他們的經濟份額貢獻卻得以不同程度凈增長(日本和新加坡除外)。從前文式(3)可知,在目的國國際旅游(外匯)總收入不變條件下,經濟份額貢獻值高低不僅與入境旅游人次有關,還與他們在目的國的平均停留天數、人均天花費有關。2000—2013年間,樣本國游客在華的平均停留天數雖有微弱波動,但整體變動不大。雖受歐元發行、金融危機及樣本國國內經濟影響致使部分國家游客在華人均天花費在部分時間節點下降,但期內各國此值皆為累計凈增長,最高增長為俄羅斯112.49美元,最低增長為印度10.67美元,平均增長85.03美元。這是形成樣本國整體對華經濟份額貢獻增長的主要原因。上述人口和經濟份額貢獻的反向變動及成因表明,客源國游客在目的國單位時間(天)內人均花費高低是影響其對入境旅游接待國經濟份額貢獻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圖2看,日本、韓國、美國和俄羅斯在經濟份額貢獻方面仍位于前4名。日本2000年后的貢獻率超過10%,2004年達到研究期內峰值13.59%,2005年開始逐漸下降至2013年的6.8%。韓國的經濟份額貢獻雖有部分波動,但整體仍得到2.58%增長。2007年,韓國經濟份額貢獻超過日本,與人口份額貢獻排序相比滯后兩年。由日本與韓國游客來華人均天花費差異所致,研究期內前者的此均值高于后者32.99美元。美國的人口份額貢獻低于俄羅斯,但其經濟份額貢獻卻遠遠高于俄羅斯,位居第3名。研究期內,美國的年均訪華游客量和在華人均天花費分別低于俄羅斯42.25萬人、19.93美元/人/天,但其在華平均停留天數則高于俄羅斯5.67天。這一差異是形成兩國在此貢獻排序的主要原因。這表明,客源國游客在目的國的平均停留時間長短是影響其對入境旅游接待國經濟份額貢獻高低的另一重要因素。俄羅斯的經濟份額貢獻在3%~6%之間呈現出明顯的“M”形波動。這可能暗示著“以購物為目的的旅游消費市場存在某種行為或因素的周期性特征”,該隱示值得學界關注。荷蘭、意大利、蒙古的經濟份額貢獻長期低于1%而位于列尾。其他國家的該值則在2%~3%上下波動。整體看,經濟份額高貢獻客源國較少。近14年中,入境旅游市場經濟份額貢獻在6%以上的國家為日本、韓國、美國,占17.64%;在3%~6%之間的國家僅俄羅斯,占5.88%;在2%~3%左右的有10國,占比58.82%;在1%以下的有荷蘭、意大利和蒙古,占比17.6%。據17個客源國在研究期內對我國入境旅游市場經濟份額的貢獻均值顯示:日本與韓國的貢獻合計為18.89%,占亞洲樣本國貢獻值的71.42%;俄羅斯與美國的貢獻合計為11.32%,占歐美樣本國貢獻值的45.77%;這4國的貢獻合計值為30.22%;最高貢獻國為日本10.08%,最低貢獻國為荷蘭0.6%。各國人口份額貢獻與經濟份額貢獻均值排名差異方面,澳大利亞的人口份額貢獻為第11,但其經濟貢獻卻為第7;蒙古的人口份額排名第8,但其經濟貢獻卻為第15;加拿大的人口份額貢獻為第12,但其經濟貢獻卻為第9。這一排名變化印證了前文所述人口份額貢獻和經濟份額貢獻之間的邏輯推理。

3.3 市場貢獻指數

據表1可測算出2000—2013年期間,17國整體對華的年度市場貢獻指數均值。其中,最小值為0.56,最大值為0.77,年均值為0.67。此間,各國整體的市場貢獻指數有微小波動,但仍得到0.14增長,各客源國的貢獻指數較穩定。研究期內,樣本國的貢獻指數均值排名為:美國(0.92)、德國(0.82)、加拿大(0.82)、澳大利亞(0.81)、荷蘭(0.8)、意大利(0.78)、英國(0.75)、法國(0.73)、印度(0.67)、新加坡(0.65)、馬來西亞(0.65)、日本(0.61)、泰國(0.59)、菲律賓(0.57)、韓國(0.55)、俄羅斯(0.41)、蒙古(0.34)。前10名中,歐美發達國家居多,市場貢獻指數等級方面,美國為潛優質貢獻級,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為良質等級,意大利、英國、法國為中質等級。特定觀測期內,在客源國造訪目的國的人口規模不變條件下,客源國的市場貢獻指數大小取決于這一人口規模的總花費高低。這一花費大小則受客源國游客的支付能力、購買欲望、支付意愿度和目的國對其購買欲望和支付意愿的刺激度共同作用與影響。如意大利游客在我國旅游期間,從他們自身的旅游狀況來看,并不是不愿意“花錢”,而是“值不值”的問題[21]。上述表明,長期以來,我國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增長主要依賴于龐大的人口容量增長,而基于“東道主”的刺激性增長并不顯著。如長期以來,成都市入境旅游導游服務質量未得到明顯改善,致使入境游客在對該市的旅游服務質量評價中對此最為不滿[22]。這勢必影響入境游客在該市的相應消費欲望。

研究期內,樣本國的市場貢獻指數等級整體偏低。在國別變量下,僅有荷蘭(2006年)、美國(2007年、2008年、2011年)、澳大利亞(2007年)4國在部分年份進入優質貢獻等級。屬于相對較高等級的市場貢獻指數國家集中于歐美地區。其中,英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在部分年份進入潛優質等級。但英國僅在2008年中進入潛優質等級,2007年、2010年、2011年屬于良質等級,其他年份則主要在中質組群內。長期以來,蒙古和韓國分別處于極低質和低質等級,其他亞洲國家則主要處于中質等級。2000—2013年中,各國的市場貢獻指數相對穩定。在2003年、2008年、2013年3個中國自然災害及社會危機年份中,各國的市場貢獻指數并未發生下降。而在2002年、2009年、2012年3個年份中,各國的這一指數卻整體下降。其主要是歐元的正式流通及金融危機影響所致。這表明,客源國對目的國的入境旅游市場貢獻指數不受旅游接待國自然災害及社會危機影響,但地區或國際金融環境對其作用明顯。俄羅斯的人口與經濟貢獻排名分別為第3和第4名,但其市場貢獻指數排名卻為第16名;荷蘭的人口與經濟貢獻排名皆為第17名,但其市場貢獻指數排名卻為第5名;韓國的人口與經濟貢獻排名皆為第2名,但其市場貢獻指數排名卻為第15名。這一實例印證了研究邏輯推理。

3.4 基于三項值的組群特征分析

鑒于人口份額貢獻、經濟份額貢獻和市場貢獻指數三者的邏輯關系,在入境旅游市場貢獻研究與實踐中須將它們結合使用方能得出更為科學、合理、可靠的理論及實踐指導決策。為了探究各樣本國在三項值中的組群特征,研究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各國的人口和經濟份額貢獻值及各國在研究期內的兩項均值分別按降序排列得到相應排序值,以人口份額貢獻排序值為X軸,以經濟份額貢獻排序值為Y軸,以“兩項排序值=9”為分割點,同時以對應貢獻指數為各國單位市場貢獻差異標志繪制了圖3。之所以截取上述3年數據,是因為其分別是我國“九五”計劃、“十五”計劃、“十一五”規劃的期末年份,相應數據截圖可以觀測組群內的國別在計劃周期內的時空演變特征。

據圖3研究期內人口和經濟份額貢獻均值可將樣本國分為4個組群,即人口和經濟份額貢獻雙高組: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經濟份額高貢獻人口份額低貢獻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人口和經濟份額雙低貢獻組:德國、英國、印度、法國、意大利、荷蘭;人口份額高貢獻經濟份額低貢獻組:泰國和蒙古。從4組的國別雙值坐標或象限區域變動來看:人口和經濟貢獻份額雙高貢獻組的國別結構相對穩定。菲律賓僅在2005年位于第一象限,其他年份則處于第四象限,這表明該國的經濟份額貢獻具有波動性。經濟份額高貢獻人口份額低貢獻組內,加、澳兩國在觀測年份中先后出現小幅度上下移動和較明顯地水平移動。澳大利亞的第二次右移表明,2009年李克強副總理對該國正式友好訪問之后,隨著世界經濟和兩國關系的同步回暖,澳大利亞旅華市場也逐漸復蘇[23]。這也反映出,在國際旅游中,雙邊友好關系是促進主、客國游客往來的重要因素。人口和經濟份額雙低貢獻組中,德國出現小幅度上下移動,英國也如此并伴隨明顯的左右移動,印度則主要為較大幅度的左右移動,意大利、荷蘭與法國則表現出相對穩定狀態。這表明,該組中英國和印度對中國入境旅游的人口份額貢獻波動較大。人口份額高貢獻經濟份額低貢獻組中,泰國的人口份額貢獻具有較小波動,蒙古的人口與經濟份額貢獻相對穩定。在入境市場貢獻指數變化方面,在“九五”計劃期末最高等級為美國、加拿大、德國等中質貢獻;在“十五”計劃期末,逐漸出現1個潛優質和4個良質貢獻國分布于第二和第三象限內;在“十一五”規劃期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進入潛優質貢獻等級,并散落于第一、第二、第三象限內。整體來看,主要客源國對我國入境旅游市場貢獻呈現出相對穩定的國別組群特征,國別市場貢獻指數在“十五”計劃期內得以提升并在“十一五”規劃期內得到明顯改善。

4 結論及建議

研究對日本、韓國、俄羅斯等17個主要客源國在2000—2013年期間,對我國入境旅游市場的人口份額貢獻、經濟份額貢獻和市場貢獻指數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在人口份額貢獻方面,亞洲客源國是我國入境旅游人口份額的主要貢獻市場;我國入境旅游雖已步入擺脫對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4個傳統客源大國過度依賴的初始階段,但未來很長時期內他們的這一主導地位不會改變;各貢獻國中,高貢獻國呈國別過度集中特征。這一空間過度集中特征是誘發我國國際旅游風險和危機的潛在危機源之一。從主要客源國對我國入境旅游市場的人口份額貢獻現實性來看,我國仍應以韓國、日本、俄羅斯、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蒙古、菲律賓、泰國、印度、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15國為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場,但應進一步采取針對性營銷策略刺激意大利、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的人口份額貢獻增長。在保障我國入境旅游客源市場人口容量的同時,進一步降低對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傳統4國的客源依賴度,從而降低因貢獻國國別過度集中而帶來入境旅游經營風險的可能性。

(2)在經濟份額貢獻方面,高貢獻客源國較少;在我國客源國人口份額貢獻結構實情下,來華外國游客在單位旅游時間(天)內的消費額高低和停留時間長短是影響其對我國經濟份額貢獻高低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國區域入境旅游目的地和入境旅游企業應針對客源國旅華游客需求或瓶頸問題,通過提高入境旅游產品與服務的供需對接性、豐富入境旅游消費產品、增強組合產品的綜合深入體驗度、提升入境旅游產品及服務的品質,從而刺激入境游客在華的消費欲望、促進其在華單位時間(天)內的花費及停留時間增長,最終提升他們對華經濟貢獻份額的增長。

(3)在市場貢獻指數方面,客源國對華入境旅游市場貢獻指數在“十一五”規劃期內得到明顯改善;研究期內樣本客源國整體對我國的市場貢獻指數雖得到0.14增長但整體水平不高;各國的單位市場貢獻質量差異較大,高單位市場貢獻國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陳春花認為,企業需提供貢獻價值才可以稱雄市場[24]。Liu認為,“高質量游客”可能是一個被“創造的”,而不是被吸引的游客[16]75。因此,我國在入境旅游實踐中,一方面應從市場的“現實環境”著手針對市場需求差異及內部接待要素不足采取積極改進措施,通過提高對他國游客的貢獻價值,為培育高質量入境旅游市場夯實基礎。另一方面應針對現實市場的“實際貢獻”,結合入境旅游發展戰略目標,合理選擇國際旅游目標市場,基于貢獻實情科學制定國際旅游營銷傾斜戰略,從而為“創造”更多的“高質量游客”提供可能。這是推動我國由國際旅游接待大國轉為國際旅游經濟收益大國的必然之路。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Hui T, Yuen C C. A study 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Japanese tourist arrivals in Singapor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4): 127-131.

[2] Lima C, McAleer M. Monthly seasonal variations: Asian tourism to Australi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1): 68-82.

[3] Koc E, Altinay G. An analysis of seasonality in monthly per person tourist spending in Turkish inbound tourism from a market segmentation perspectiv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1): 227-237.

[4] Wade D J, Mwasag B C, Eagles P F J. A history and market analysis of tourism in Tanzani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1, 22(1): 93-101.

[5] Guo Yingzhi. The inbound tourist origin market features and marketing tactics[J]. Commercial Research, 2002, (22): 32-34. [郭英之. 入境旅游客源市場與營銷策略研究——以徐州市的入境旅游為例[J]. 商業研究, 2002, (22): 32-34.]

[6] Han Lining, Wu Jinfeng, Wang Yiqi,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of inbound foreigner tourists[J]. Soft Science, 2012, 26(11): 130-134. [韓立寧, 吳晉峰, 王奕祺, 等. 入境外國游客旅游行為性別差異研究[J]. 軟科學, 2012, 26(11): 130-134.]

[7] Wu Liangping, Zhang Jian.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s of inbound tourists in Chinas regions and dynamic distribution forecasts based on the ARIMA model with the dummy variables[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11): 74-84. [吳良平, 張健. 入境游客在中國區域的動態分布及其預測研究——基于帶虛擬變量的ARIMA模型[J]. 旅游學刊, 2015, 30(11): 74-84.]

[8] Liu Junsheng, Ma Yaofeng, Li Zhent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evolu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of inbound tourist flows in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in 1997-2010[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4): 450-455. [劉軍勝, 馬耀峰, 李振亭. 1997-2010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集散時空動態分析[J]. 地理科學, 2013, 33(4): 450-455.]

[9] Guo Anxi, Huang Fucai. Study on the competition state and preference scale of Hong Kongs inbound tourism market[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2, 31(1): 104-108. [郭安禧, 黃福才. 香港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競爭態與親景度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2, 31(1): 104-108.]

[10] Zhou Peng, Ren Jianlan. Analysis and anticipation on overseas inbound guest market of China[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4, 23(5): 68-72. [周鵬, 任建蘭. 中國入境旅游客源市場格局及發展預測[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4, 23(5): 68-72.]

[11] Li Zhenting, Ma Yaofeng, Li Chuangxin, et al.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to China in the latest 20 years[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 40(1): 94-99. [李振亭, 馬耀峰, 李創新等. 近20年來中國入境旅游流流量與流質的變化分析[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40(1): 94-99.]

[12] Sun Gennian, Zhang Yu, Xue Jia. Scenery attraction, location accessibility and trade connection: Three factor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destination choice of Japanese tourist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6): 1032-1042. [孫根年, 張毓, 薛佳. 資源-區位-貿易三大因素對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選擇的影響[J]. 地理研究, 2011, 30(6): 1032-1042.]

[13] Liu Changsheng, Jian Yufeng. The analysis on affecting factors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m market demand[J].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2006, 23(4): 54-60. [劉長生, 簡玉峰. 中國入境旅游市場需求的影響因素研究[J]. 產業經濟研究, 2006, 23(4): 54-60.]

[14] Tian Xiangli, Bai Kai. Assessment and policy response of unexpected event on Tibets inbound tourism market scale[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3): 38-44. [田祥利, 白凱. 旅游目的地突發事件對西藏入境旅游市場規模影響與政策響應[J]. 旅游學刊, 2013, 28(3): 38-44.]

[15] Liu J; Wang Guotang, trans.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ts in Hawaii[J]. Tourism Tribune, 1988, 3(1): 20-23. [Juanita Liu; 王國堂, 譯. 各類游客在夏威夷的相對經濟貢獻[J]. 旅游學刊, 1988, 3(1): 20-23.]

[16] Liu J; Wang Guotang, trans.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ts in Hawaii (continue )[J]. Tourism Tribune, 1988, 3(2): 68-75. [Juanita Liu; 王國堂, 譯. 各類游客在夏威夷的相對經濟貢獻(續)[J]. 旅游學刊, 1988, 3(2): 68-75.]

[17] Zhou Lu, Sun Gennian. The interaction analysis between inbound and outbound tourism of Japan, Korea and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8(1): 175-182. [周露, 孫根年. 20年來中日韓三國出入境旅游互動關系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4, 28(1): 175-182.]

[18] Zhang Huizhi, Wang Xiaoke. China South Korea relations two decades: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J].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3, (1): 20-27. [張慧智, 王簫軻. 中韓關系二十年: 成就與問題[J]. 現代國際關系, 2013, (1): 20-27.]

[19] Wang Kejun, Ma Yaofe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emotional motives of tourists[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5, 31(3): 111-116. [王克軍, 馬耀峰. 旅游者情感動機的實證研究[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5, 31(3): 111-116.]

[20] China Tourism Public Opinion Database. Public opinion survey report on Russian tourists in China [N]. China Tourism News, 2015-01-23(10). [中國旅游輿情傳播智庫. 俄羅斯來華旅游輿情調查報告[N]. 中國旅游報, 2015-01-23(010).]

[21] Qi Jiajin, Li Xinjian. Feasible strategy to develop the market of Italy touris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public opinion for Italian tourism in China [N]. China Tourism News, 2015-04-10(10). [漆家進, 厲新建. 開發意大利旅華市場的可行之策——《意大利來華旅游輿情調查報告》解讀[N]. 中國旅游報, 2015-04-10(10).]

[22] Wang Kejun, Ma Yaofeng. The perception study of inbound tourism and destination supply relationship: The case of Chengdu Ci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5, 37(1): 60-66. [王克軍, 馬耀峰. 入境旅游與目的地供給關系感知研究——以成都市為例[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5, 37(1): 60-66.]

[23] Xi Yubin, Li Yuezheng, Leng Hui.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stralian visiting—China market[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1, 20(4): 134-142. [席宇斌, 李悅錚, 冷慧. 澳大利亞旅華客源市場特征與拓展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1, 20(4): 134-142.]

[24] Chen Chunhua. Contribution value can dominate market[J]. 21st Century Business Review, 2006, (1): 51-52. [陳春花.貢獻價值才可以稱雄市場[J]. 21世紀商業評論, 2006, (1): 51-52.]

猜你喜歡
時空演變概念指標
一類帶臨界指標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最新引用指標
莫讓指標改變初衷
我國制造業區域格局時空演化研究
基于WebGIS的城市空氣質量時空演變動態可視化系統研究
江蘇省物流業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性的時空演變特征
山東省工業經濟增長的水資源效應及時空演變分析
Double圖的Kirchhoff指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