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基礎美學教育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2017-02-13 08:36□曾
美術文獻 2017年11期
關鍵詞:美麗中國審美觀美學

□曾 莉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號召“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表明了我們黨持之以恒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美麗中國”構想,一個“美”字,把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定在了一個更高的境地。到本世紀中葉,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中國,不僅富裕、強盛,而且美輪美奐,讓人賞心悅目。

筆者以為,建設“美麗中國”,首要的是培養全體國民正確認識美、感知美的正確的審美觀。一個人的審美觀和對美的鑒賞能力直接影響著他對美麗的認可和對美麗的創造?!懊利愔袊笔侨珖嗣裢ㄟ^宏大的社會活動而追求的社會成果。由此,它與社會的主體——每個個體的人,息息相關。而正確審美觀的培養,要從小培養,從基礎美學教育抓起,充分發揮中小學美學教育對人的審美觀的積極引導作用。

一、“美”需要人的認可和創造

美的本質是使人產生“愉悅”心理的認可,它既是一個抽象概念,又是很實在的表象。由于是心理認可,所以往往同一事物,由于各人的認知不同而給出不同的詮釋,因而“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成為千百年來的哲學命題。中央電視臺獨具匠心的外型,有人視為大氣,有人鄙為俗氣;被譽為“第四代體育館”的偉大建筑作品的“鳥巢”,有人看到的是力量,也有人感之為雜亂。反差如此大的認知是審美個體的審美觀的差異造成的。一般來講,“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對美的認識層次也會越高,從而對美的鑒賞能力也會越強。如果把“美麗中國”看成是由青山綠水與繁榮昌盛,以及和諧社會組合而成的美麗圖畫,那么,社會的審美的標準也須獲得廣泛認同。譬如,古之中國式審美,對于女子之美,先是奉行“頎長”為美,莊姜出嫁時“碩人其頎”,“領如蝤蠐”,“齒如瓠犀”;漢魏以“體輕”為美,趙飛燕“嬌軀翩轉”,“踽步而行”;唐則一改之前的審美觀,擇人之法曰“體貌豐腴”楊貴妃,“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認同了的審美觀才是實實在在的審美觀,才具有代表性。

二、“美”需要人去構建

我們每一個個體民眾既是“美麗中國”這幅圖畫的認同者、欣賞者,更是這幅圖畫的繪制者和保護者。這幅圖畫是壯美的又是具體的。大到如雄安新區城市發展規劃的科學設計、長江流域澤被后世的生態保護,小到一座座城市建筑、一個個村莊發展、一座座橋梁建設、一個個歷史遺跡的保存,都離不開習總書記“寧要綠山青水,不要金山銀山”的尊重自然、保護人文的理念的具體指導。

建國初期,民眾溫飽尚未解決,“美”確實還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人們普遍缺乏藝術審美意識,而如今這一群體已處于社會中堅力量,引領社會審美風氣,構建者的弊端就表現出來了。例如,城市建設有綠化,沒有山水;有建筑,沒有棲居;有規劃,沒有特色;有指標,沒有記憶……英國學者湯姆·米勒在《中國十億城民》里提出中國城市難看之現狀,千篇一律,方塊形建筑物包裹水泥或瓷磚,既不美觀,也缺乏人情味和歷史文化?!半y看”意味著審美力低下。筆者認為,提高國民審美水平補上一堂“美術課”很有必要,審美要與時俱進?!懊利愔袊崩砟钕碌男鲁鞘薪ㄔO應該具備空間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國家住建部提出的打造中國一千個特色小鎮,也表明“美”就是協調,宜居、舒適、持續和特色,所以審美能力強才能構建真正美麗的中國,為之添彩,反之,則為涂鴉而已。

三、“美”需要教育去“澆灌”,去提高

今天的中小學生就是明天的勞動者,他們將是“美麗中國”的繪制者,他們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美麗中國”的建設。美有肩負著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塑造完美人格的重任,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必須精通琴棋書畫?;厥孜覀冞@一代人讀書時,美術課經常被語數外取代,缺乏藝術的熏陶。于今,二十一世紀孩子們的美術課堂依然沒有改變,沒有藝術課的孩子們也表示“習以為?!?。而由于在孩童時期沒有建立起美好的美感,長大即使做了設計師,設計的產品也必然缺少美感;做了領導,也難選擇好的方案;做了工人,同樣缺少對產品質量的追求。正是如此的累積,才使得我們的產品,無論是設計的精巧、制造的精良,還是感官的質感,總達不到最好。華東師大的李政濤教授曾講,到了2030年,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們更重要的素養不再是科學技術素養,而是藝術素養。藝術、美學、文學、哲學等學科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試想誰還記得在歷史長河中唐宋的GDP總值是多少?但是人們記得李白、杜甫和《清明上河圖》,記得宋瓷多精品,“平淡中原”、“質材天成”,崇尚審美的風氣提高了勞動者的智慧,使其不俗的氣韻通過器皿保存下來,歷經千年而不衰。

筆者認為,抓好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美學教育,培養中小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藝術的正確的審美觀和感知、鑒賞美的能力,將直接影響整個社會審美觀的啟蒙和導向,是打造“美麗中國”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之一。這個基礎打好了,審美和創造美的主體就處在了較高的層次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戰略投資,意識形態范疇的審美作用到社會實踐中,必然催生出璀燦的花朵。因此,加強中小學美育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科學的審美觀,提高廣大中小學生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和水平,對推進“美麗中國”的建設具有奠基作用,意義重大。

猜你喜歡
美麗中國審美觀美學
論唐代琴論中的主“靜”審美觀——以《昭文不鼓琴賦》《無弦琴賦》《琴訣》為例
盤中的意式美學
外婆的美學
純白美學
淺論美術基礎課程在廣告學專業構成中的必要性
美術欣賞深度介入促生學生幸福感研究
論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觀的培養
“妝”飾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