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歌教學的反思

2017-02-13 14:37王國范
考試周刊 2016年105期
關鍵詞:思想內容中學語文

王國范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理念、新思想正在逐漸形成,怎樣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大家都關注的問題,我們應在繼承傳統時有所創新。

關鍵詞: 中學語文 古詩歌教學 思想內容 明確情感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理念、新思想正在逐漸形成。怎樣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大家都關注的問題,我們應在繼承傳統時有所創新。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復習提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這種講授型教學從流程看,主要是傳遞—接受,以教師為主體,重視知識的系統傳授,忽視智能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創新發展。

古詩歌教學也沿用這種模式:解題—作者簡介—字音—朗讀—串講—總結思想感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時也視情況設計一些問題或創設情境,供學生討論思考。但問題和活動都是圍繞“考試”展開的,即針對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進行分析講授。乍一看,教師教學沒有問題,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精心準備的“大餐”,但忽略“食客”的口味是多種多樣的,從而既累了老師,又苦了學生。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學模式多元化,如“情景教學”、“問題教學”、“探究教學”。古詩歌教學在發揚傳統教方式的基礎上,還應明確下面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掌握理解詩歌思想內容基本的過程

1.讀標題,搜取信息。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詩歌題目就交代了很多信息。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題目暗示了很多內容:誰恨?恨什么?為什么恨?怎樣表現恨?有了這些信息,讀詩的時候就會有興趣、有目的;陸游的《書憤》,題目不但點名了感情基調,而且指引學生尋找那個“憤”,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商隱的《馬嵬》,包含了歷史事件,暗示了內容。這些題目中的信息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讀標題,讓學生有意地讀,有意地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再現一些哪怕是不形象的情景,也為學習下文打好鋪墊。

2.看作者,知人論世。高考大多選名家作品,這些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作品風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麗,或哀婉。知其人,曉其風格,對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自然要了解其“但使愿無為違”的理想人格;讀蘇軾的《赤壁懷古》,自然要明白“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體驗;讀杜甫的《登高》,自然要清楚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偉大人生理想。有時可把作者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中把握其思想傾向,如晉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實;“三吏”、“三別”時的“安史之亂”;“春花秋月何時了”時的離愁別緒。當然,這些需要積累,也需要點撥,更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3.看注釋,破解難點。課本注釋是中學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充分發揮注釋可增長百科知識,掌握足夠的字詞,能提升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注釋主要有題目注釋、生字注釋、詞語注釋、知識型注釋。題目注釋中有詩歌出處,或有詩歌體裁(如詞牌名的注釋),或有重點詞語,或有作者和背景;生字、詞語和知識型注釋不但是積累的需要,而且是進一步讀詩的基礎。在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應是掃除字詞障礙的學習,而是善于發現注釋中潛在知識的功能。閱讀注釋可以說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門檻。

4.抓整體,全面參照,以意逆志。在閱讀時要教學生善于抓住詩中的重要信息。這就要求抓抓詩后及題干中的補注和交代及某些詞語的含義,往往可以了解其寫作背景、寫作目的;二抓全詩情感意象;三抓尾聯末句。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此詩的語言特點是慷慨悲涼,詩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征人的戍邊生活?!榜R策”即馬鞭?!暗董h”,刀柄上的銅環。馬策,刀環雖小而微,足以引起對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聯想。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而且可以感受到征人轉戰跋涉的辛苦,征人的怨情也躍然紙上?!罢魅嗽埂?,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在前文敘事寫景的基礎上,最后抒情議論,畫龍點睛,這是中國詩歌的一大特色。而尾句通常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弊詈笠宦撁黠@地透露出作者對賈生的同情和對孝文帝的諷刺。

二、明確情感,全面賞析

在基本了解思想內容的前提下,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再明確情感線索,全面賞析。詩眼是詩歌的眼目,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在“映階碧草自春色,映階碧草空好音”一句中,映階碧草,映階碧草本是賞心悅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兩字周旋,抒情狀態便幡然改異。讀詩時,抓住詩眼,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象是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往往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完美結合。古詩中有許多具有固定象征義的意象,如孤篷、浮云、長亭、南浦等表達離愁別緒,明月、楊柳、芳草、鴻雁、杜鵑等表達思鄉懷人,落花、流水、夕陽等表達時光流逝、美人遲暮,梅花、菊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隱喻正道直行、堅貞孤傲的君子等。利用這些“情感載體”,可整體把握全詩抒發的情思。

詩歌意境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抓住這幾個關鍵處,學生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了解詩詞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總之,古代詩歌教學還是要教給學生自主賞析詩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賞析.

猜你喜歡
思想內容中學語文
加強中學語文朗讀訓練的思考
淺論李安電影中民族文化的表現
簡論謝靈運與柳宗元山水詩思想內容之異同
中學語文略讀策略初探
創新是藝術的長青樹
如何讓現代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課外閱讀走出“零散”困境的路徑
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的培養
對中學語文情趣化學習的思考
中學語文四美賞析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