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丘陵地區傳統農業村的現代農業之路

2017-02-14 18:40顧鵬
農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12期
關鍵詞:西部丘陵示范區

顧鵬

摘 要: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在西部丘陵地區,大部分農村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面臨著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等突出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農村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引領下,走上了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通過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三會鎮牌坊溝村開展駐村調研,全面考察了南充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情況,并對西部丘陵地區傳統農業村如何發展現代農業進行了深入思考。

關鍵詞:傳統農業;現代化;西部;丘陵;示范區;建議

一、牌坊溝村:西部丘陵地區傳統農業村的典型代表

牌坊溝村是一個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區農業村。全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209戶,730口人,目前只有170多人留在村里,不到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一。全村總面積1394畝,耕地面積688畝(其中水田340畝),林地107畝。農民人均純收入在5200元,在西部丘陵山區中屬于中等偏下水平,遠低于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7919元的平均水平。牌坊溝村現代農業的發展基礎還很薄弱,其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反映了西部丘陵地區傳統農業村的共性特征。

1.務農效益偏低,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

在牌坊溝村,務農的效益偏低,農戶收入來源絕大部分來自非農產業。從調查村民的收入情況看,農業收入占比不到20%。村主任王新東說:“種一畝水稻,平均產量800多斤,目前在村里的收購價格約1.2元/斤(國家保護價1.35元/斤),每畝的補貼150元左右,毛收入也就1100元左右,但是扣除種子40元、農膜20元、農藥80元、肥料200元,每畝收益也就800元左右,正常的年份抽水還要花錢,算上人工投入,一年下來掙不了幾個錢,不如到外面打幾天工”。因此,村里20-40歲的青壯年勞動力幾乎都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60歲以上占60%左右,40-60歲占20%左右,其余多為留守兒童。60歲左右的農民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這些人員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勞動能力偏弱、接受技術能力不強,對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措施難以落實到位。

2.支農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

在牌坊溝村,由于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中央和省級的支農項目資金難以覆蓋,市縣級的項目資金也鮮有顧及,村民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全村缺乏灌溉水源,沒有水利設施,水稻只種一季,8月收割后,田就空著等來年插秧,如果放掉水,種點別的作物,第二年就種不了水稻,其它的旱地也都是“望天田”。由于田塊條件限制,也沒有機耕道,農機無法下田作業,村里只有脫粒機,沒有耕種收等農業機械,村里的農業生產主要依靠人畜力。

3.簡單種植和養殖為主,主導產業尚未形成

在牌坊溝村,目前還處于簡單種植和養殖階段,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房前屋后還有一些果樹,養些雞、鴨、豬,也就是解決農戶自家的口糧問題,基本上屬于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雖然村里草山草坡和飼料資源比較豐富,可以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同時還有種植柚子的歷史傳統,“三會柚”在南充也小有名氣,但由于缺乏規劃引導和資金投入,難以培育成為優勢主導產業,形成商品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更談不上加工轉化增值。

4.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滯后

在牌坊溝村,經營方式還是以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從抽樣調查的10戶數據看,戶均耕地面積4.07畝,最多的8.55畝,最少的1.74畝;地塊總數106塊,平均每塊地面積0.38畝,最大的1.5畝,最小的0.05畝;平均每戶地塊10.6塊,最多的18塊,最少的6塊。過于細碎化、分散經營的土地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一方面,導致了部分耕地撂荒;另一方面,影響了土地規模流轉。村里土地流轉費用效益偏低,土地沒有集中連片,種養大戶不愿意接手,新型經營主體也難以發育,很難實現規模經營。

5.資產資本化難,農民創業發展受制約

在牌坊溝村,農戶最大的資產就是住房,很多農戶花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在村里蓋房。但是,根據現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規定,農村宅基地不能在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外流轉,農村住房無法抵押貸款。與城鎮住房可以抵押貸款、可以升值不一樣,農民花光積蓄甚至借款建造的農村住房形成了大量沉淀的資產,變成“沉睡的資本”,不能有效地滿足農民創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并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加速貶值。

但是,我們也欣喜的看到,隨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在這樣的傳統農業村,有了越來越多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和“雨露滋潤”,農民享受到更多的農村低保、新農保、新農合等民生福祉,衷心擁護黨和政府領導;同樣,隨著各級政府對現代農業建設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在這樣的傳統農業村,只要精心呵護,不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培育好主導產業,現代農業的種子一定能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二、南充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實踐與探索

南充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0年8月正式設立,為國家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也是該批51個示范區中唯一跨縣(區)實施的示范區,建設范圍涵蓋順慶、高坪、嘉陵和西充三區一縣,共31個鄉鎮、478個村、488平方公里,惠及58萬農民。多年來,示范區著力打造在丘陵地區能復制、易推廣的農業改革與建設樣板,努力走出了一條丘陵地區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1.在建設模式上積極探索創新

示范區內的三區一縣結合各自實際,開拓創新,探索了各具特點、各有優勢的發展模式。

(1)順慶區的“四方合一”模式?!八姆胶弦弧?,指的是農民、企業、金融機構、政府等四方合作、共同建設農民產業園區,讓農民成為產業園區的投資者、生產者和管理者。模式有四個特點:一是農民自主建設。農民產業自選、資金自籌、設施自建、園區自管,在“四方合一”中發揮主體作用。在政府引導下,農民選定自己熟悉的種養殖業,集體表決選擇企業參與合作,通過使用自有資金、自借、貸款等方式,按照統一標準和要求自建設施。成立專業協會,訂立管理公約,實施自我管理。二是企業自愿參與。企業通過品牌參與、技術參與和銷售參與,在“四方合一”中發揮帶動作用。通過“公司+園區+農戶”形式,改變了農民的傳統種養模式,使農民有效規避了缺乏技術、不善管理、難闖市場的風險,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農民收益。企業在參與中擴大了經營規模和市場規模,獲得了較大利潤。三是金融積極介入。信用聯社尋求信貸擔保、優化服務介入,在“四方合一”中發揮催化劑作用。四是政府大力推動。政府通過推動農民更新觀念、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牽線搭橋引進龍頭企業、大力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在“四方合一”中發揮組織推動作用。

(2)嘉陵區的“項目整合”和“民辦公助”模式。嘉陵區創新現代農業資金投入機制,發揮財政資金的集聚效益,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等投向示范區。一手抓項目整合,實現了“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入,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形成合力”的原則,以規劃引導,促進支農資金整合,把性質相同、用途相近、來源不同的各項支農資金集中投入,積極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平臺。另一手抓民辦公助,實現了“四兩撥千斤”。實行農業基礎設施先建后補、以獎代補,具體操作是:業主(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的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成后,區里組織農牧業局、農工辦、水利局、財政局等主管部門對項目進行考核驗收,村委會干部、村民代表全程參與;驗收結束出具驗收報告,并由負責驗收的相關單位及村民監督小組代表簽字同意;驗收合格后,財政、審計等相關部門對項目進行評審,評審后的最終價格作為“民辦公助”獎補資金發放的依據,由區級政府按照一定比例確定補助標準,實行定額補助。

(3)高坪區的“勞務承包”模式。為破解傳統農業經營效益低下,青壯勞力大量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現象加劇等難題,高坪區青居鎮團結村創新產業發展機制,實行“勞務承包”模式,把農戶從“零散工”變成了“固定工”,既有土地租金、管理工資兩項固定收益,在超過既定目標時還有浮動提成,獲得“二次返利”,在家門口就能獲得以前三四倍的收入。一是政府抓服務。當地政府利用土地整治項目集中整治土地1000余畝,引進天豐農業有限公司發展柑橘產業,實行“以獎代補”對公司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政策支持。同時,引導成立了團結村青居智力勞務合作社。二是合作社當“紅娘”。青居智力勞務合作社負責組織、培訓和調配勞力,并組織農戶與公司簽訂“1(柑橘種植)+N(套種在柑橘基地的其他作物)”的長效勞務承包協議。三是公司建基地。公司以平均600元/畝·年的價格租種農戶土地,建立規模連片柑橘種植基地。公司負責統一采購種苗、統一栽植標準、統一機械耕作、統一配送物資、統一管護技術、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市場營銷。四是農戶出勞力。農戶定期有組織地接受公司提供的免費技術培訓,按照技術要求承擔日常管護,對承包地塊從育苗到收獲、從除草到防病進行精細化管理。

(4)西充縣的“兩統兩返”模式。西充百科有機種養公司采取“兩統兩返”新型模式,帶動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800戶農戶參與發展有機農業,戶均收入在3萬元以上。一是土地量化入社,企業統租建園。農民把土地折資入股合作社,明確其在園區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公司按標準將土地統一租賃,并高標準配套了基礎設施以及機械設備。二是龍頭企業引領,專合統管生產。公司提供生產營銷計劃,按有機生產標準引領合作社和農戶實行訂單生產;合作社在生產標準、產品質量、技術指導、機耕服務、病蟲統防等方面加強管理服務,實現分工協作。三是風險基金儲備,農民返包創業。公司先期出資建立風險保證金,由合作社、農民代表、公司三方共同監管。在生產經營中,按照農產品銷售純利潤的比例提取風險保證金,對農民因自然災害及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損失提供補償,保障農民生產“零風險”。四是保底價格營銷,二次返利互贏。公司與合作社、農戶簽定訂單前就確定保底收購價格,一個返給返包種植的農戶和專業合作社,另一個返給以土地入股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實現企業、合作社、農民三方互利共贏。

2.在建設內容上突出“現代”特色

示范區圍繞“西部領先、國內一流”的目標,高標準建設現代產業基地。

(1)高標準規劃產業。規劃所有產業必須實行種養配套、循環利用、水旱輪作、綜合開發,一般采用“畜沼果(菜)”、“菜稻菜”、“稻菇”等方式,提高耕地循環利用和綜合產出水平,緩解加快發展與環境承載的矛盾。

(2)高標準配套設施。圍繞田、水、路、電“四網”配套要求,完成土地調形和培肥,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建設標準糧田、連棟大棚和集約化育苗場,建修蓄水池、提灌站,產業基地基本實現“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

(3)高標準科技武裝。加強與中國農科院、西南大學、四川農大、南充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打造科技研發與孵化中心。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推廣水肥一體滴滲、“三誘”綠色防控、避害栽培等新技術,應用節水滴(噴)灌、智能化畜禽良繁養殖設施等現代化生產裝備,推廣現代化耕種收機械裝備。

(4)高標準打造品牌。引進匯源果汁、雨潤食品等上市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國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著力將張飛牛肉、保寧醋、廣豐有機蔬菜、天兆種豬、百科“三寶”等打造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盡管南充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但是,示范區探索的一些好機制、好模式還更多停留在點上,南充所轄的1.25萬平方公里中僅有不到4%的面積覆蓋到。而在面上,很多問題需要改進:一是基層對“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還需加強。中央強調“三農”工作是“重中之重”,而越往基層重視程度越是遞減,到了縣以下基本成了“輕中之輕”,有的地方縣委書記、縣長一年甚至開不了一次專題會聽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匯報;有的地方“重城輕農”,城區的道路可以拿錢每年翻修,新建的過街橋可以建了又拆,但給農業的基礎設施投入卻十分吝嗇;有的地方“重工輕農”,熱衷于招商引資,工業用地可以低價甚至零地價拿給企業,而農業需要的倉儲、加工等用地卻給錢也拿不到。二是財政支農項目資金投入需要加強整合。如,農業、財政、國土部門都有高標準良田建設項目,其中,農業部每畝平均400元/畝,財政部1500元/畝,國土資源部2000元/畝,而丘陵地區進行高標準農業建設投資一般要6000-8000元/畝。由于資金缺口太大,且項目各自為陣,存在著低水平建設、無序建設和無效建設,特別是國土部門的國土整治項目更多是重“量”不重“質”,整治出的土地不符合農業生產的要求,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三是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需要加強引導。如,有的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只是為了圈地或者套取項目,并不是真心實意搞農業;有的龍頭企業只顧自己發展,沒有與農戶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甚至有的不講商業誠信、不講社會責任,拖欠農民土地租金、產品收購資金,隨意排污造成環境污染。

三、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相關政策建議

結合西部丘陵傳統農業村的具體實際以及南充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實踐探索,建議從“三規”(規劃、規格、規模)和“三新”(新產業、新模式、新主體)著手,逐步推進西部丘陵地區傳統農業村的現代農業建設。

1.搞好規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一是搞好總體規劃,從“產村相融”(新村建設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促進新村建設)角度,統籌考慮新村和產業的布局,統籌安排現代農業建設推進時間、地點、建設重點等內容。二是搞好區域規劃,對區域內與產業發展有關的山、水、田、林、路、農房等進行全方位規劃布局。三是搞好資金規劃,按照“規劃統籌地點、地點統籌項目、項目統籌資金”的原則,對符合國家與地方相關專項建設規劃的示范區項目,優先謀劃、優先安排。

2.提升規格

結合本地實際,確定適宜的標準。一是提升領導重視的規格,建立起“第一把手抓第一產業”的縣級干部考核評價機制,使中央“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貫徹到基層、落實到行動。二是提升農田建設規格,統一標準、集中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三是提升農產品規格,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強“三品一標”認定、品牌建設等,提高產業效益。

3.擴大規模

規模產生效益,要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是擴大投入規模。建議中央財政加大對現代農業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在總量上要有更大的增量;建立現代農業項目資金整合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集聚效益;更多地實行以獎代補機制,以更好地激勵社會資金投入現代農業;擴大農業投融資和擔保資本金規模,提升金融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擴大流轉規模。按照“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創新機制推進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三是擴大示范區規模。及時總結推廣示范區建設的成功經驗,逐步擴大示范區建設規模。

4.打造新產業

結合各地產業優勢和地域特點,按照“區域化布局、規?;a”的總體要求,采取“一線一品”或“一鄉一品”、“幾村一品”的發展模式,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村支柱產業,同時做好相關產業的兼容和配套。

5.培育新主體

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重點。一是鼓勵支持外出務工農民、個體工商戶等返鄉從事農業開發,支持高校、職校畢業生和農業科技人員等從事農業創業。二是強化農民職業培訓,培育一批種養業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等新型農民。三是多渠道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種養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四是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

6.推廣新模式

積極推廣適宜本地的新型經營模式。一是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為基本模式,結合具體實際,推廣示范區探索的各種有利于產業發展、助農增收的模式。二是積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收購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基地”、“專業市場+新型經營主體+基地”等訂單農業模式。三是積極創新農業保險與信貸有機結合模式,不斷開辟農業風險防范新路徑。四是積極探索“新型經營主體+訂單農業+財政資金+金融資金+保險資金+其他資金”有機結合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模式。

猜你喜歡
西部丘陵示范區
河灘地建起中藥材示范區
加快推進丘陵山區農業生產托管服務
中國第三個國家級入境再制造示范區通過驗收
胡丘陵《栽樹》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的通知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地區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基于不確定多屬性決策模型的西部國際型物流樞紐城市選擇問題研究
關于推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思考
關于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