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民俗視角的“旅游古鎮不古”問題研究

2017-02-15 17:37梁音
現代交際 2016年20期
關鍵詞:民俗古鎮

梁音

[摘要]歷史悠久、文化淳樸的古鎮近年來一直是旅游的熱點,隨著旅游開發的不斷深入,旅游古鎮呈現出的各種問題也越來越多,其中“古鎮不古”即是突出問題之一。民俗是傳統文化最集中的代表,古鎮民俗是旅游古鎮的精髓,對民俗的輕視是“古鎮不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鍵詞]民俗 旅游規劃 古鎮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060-02

歷史悠久、文化淳樸的古鎮近年來一直是旅游的熱點。隨著旅游開發的不斷深入,一方面加速推進了這些古鎮的城市化進程,提高了古鎮居民的現代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一些古鎮過度商品化、雷同化的現象也引起了中央級媒體的關注。那么,作為古鎮精髓的傳統民俗文化在這些旅游古鎮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發揮了什么作用呢?對此,學界一直沒有詳細的調查與研究。本文即從民俗的角度對旅游古鎮古韻漸失、古鎮不古的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何為“古鎮”

在我國,古鎮的概念源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同濟大學朱曉明認為古鎮是建于民國以前、保留有較好的歷史沿革,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風民俗且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認為古鎮應該滿足以下6個特點:(1)年代久遠;(2)科名成就很高;(3)與自然融為一體;(4)村落規劃出色;(5)有公共園林;(6)有書院和村塾。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也對古鎮進行了界定。他認為古鎮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同時這個歷史要被記憶在村莊中;二是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的;三是基本保留原來村莊的建筑體系,不是殘余;四是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依據上述界定,很多旅游名鎮都是非常好的古鎮樣本,但為何很多游客、學者還是認為這些旅游古鎮不古呢?筆者認為這主要因為大家對“古鎮”的理解并不僅限于上文提到的那些偏重物質形式的特征,還對“古鎮”有更多的“古文化”期待。游客總是希望看到古老悠久的傳統文化,希望看到與現代都市生活不相同的衣食住行,希望看到頗具古韻的節慶儀禮。如果說各種古建是古鎮的形,那么“古文化”才是古鎮的神,二者缺一不可并且神重于形,否則即會出現“古鎮不古”的問題。

二、何為“民俗”

到底何為“民俗”?筆者實地調查發現,很多古鎮居民、基層官員甚至一些從事旅游規劃的工作人員對民俗的誤解相當廣泛,其中以如下幾種觀點為代表:

民俗都是那些古老的、以前的東西,現在已經沒有什么民俗了;民俗都記載在歷史書籍上,與現實的生活相去甚遠;民俗是那些跟“封建迷信”沾邊的東西;民俗是那些被旅游開發后的特定節目;民俗是旅游古鎮的主題之一,但旅游開發最重要的是建筑風貌上修舊如舊,而不是民俗。

從理論上看,將民俗界定為舊時的殘存遺風也曾是學術界的一種觀點。鐘敬文認為,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它是民間文化中帶有集體性、傳承性、模式性的現象,主要以口耳相傳,行為示范和心理影響的方式擴布和傳承。陶立藩認為,民俗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文化模式。它涵蓋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民俗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頭和行為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的;三,民俗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烏丙安對民俗學有如下定義:民俗學是研究各民族最廣泛的人民傳承文化事項的科學,它具有以下一些概念因素:民俗學研究的事象是世代傳襲下來的、同時繼續在現實生活中有影響的事象;民俗學研究的事象是形成了許多類型的事象;民俗學研究的事象是有比較相對穩定形式的事象;民俗學研究的事象是表現在人們的行為上、口頭上、心理上的事象;它研究的是反復出現的深層文化事象。具體包括四個方面:經濟的、社會的、信仰的和游藝的。

雖然具體表述上有些許的差異,但總結來看,上述定義中的民俗有以下幾個共同的重要特征:一,民俗是一種文化事象;二,這些文化事象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三,存在于人們現實的日常生活之中;四,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傳承;五,在行為和心理上影響和規范人們的生活。同時,在三位大師的理論論述中提及但沒有明確寫入定義的還包括:這些文化事象在內容上的地方性和傳承中的變異性。

通過上述定義,可以發現,民俗是在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世代傳承的文化事象,這些文化事象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普通百姓則是民俗傳承的主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傳承和遵循的那些生活模式、歲時年節的各種規矩及慶?;顒?、婚喪嫁娶的儀式程序甚至一年四季的吃食其實都是民俗,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些民俗其實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上文提到,傳統文化才是旅游古鎮的神,推而言之,傳統民俗才是旅游古鎮文化展示的精髓。

三、為何“古鎮不古”

(一)旅游規劃中的“民俗”似有實無

隨著“旅游開發,規劃先行”觀念的普及,很多旅游古鎮對規劃工作非常重視,甚至多次外聘專家或機構編制或修編旅游相關規劃。在這些規劃中,民俗常常被規劃設計者提及,但除了依托節慶民俗設計旅游節會,更多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傳統民俗并未作為文化展示的重點。結合實際調查,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1)對古鎮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調查不夠深入,主要表現在:規劃編制者對古鎮歷史和民俗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分配給歷史和民俗文化的調查時間有限,導致對歷史和民俗文化的了解、挖掘不夠;調查資料來源集中于地方志、個別民間文化人,缺乏深度和廣度。

(2)主要領導意見在規劃編制中占據非常重要地位,規劃編制的客觀科學性有待提高。

(3)規劃普遍將民俗文化定位為古鎮旅游的主題,但在具體保護要求和保護措施中卻普遍缺乏相關具體內容,泛泛而談;在旅游項目策劃中以市場和經濟效益為導向原則,缺乏對非物質的地方文化和民俗變遷影響程度的關注。

(4)規劃評審缺乏對非物質的地方文化和民俗變遷影響程度的考量。

(5)規劃的法律效力有限,規劃實施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給予保障。

(6)領導更替對規劃編修、實施的影響巨大,“人治”色彩濃厚。

(7)一些古鎮政府認為地產開發商的開發規劃做得比古鎮的規劃好,并成為古鎮規劃實際上的編制依據,或者干脆直接替代之。

(二)重古建風貌輕民俗文化

現階段,古鎮旅游開發流行一個詞叫作“打造”,打造的漢語解釋為“比喻創造或造就”。選擇進行旅游開發后,旅游規劃編制好后,古鎮政府即自籌資或邀請開發商出資,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鎮原有的古建進行修葺、對古街風貌進行整治,或者再根據旅游項目策劃要求修建新的主題廣場、休閑設施等,臨街店鋪按照統一要求進行門面布置,或進行餐飲住宿,或售賣旅游商品。在這個過程中,古鎮外在的建筑風貌改造是重中之重。

從廣義上說,旅游開發的“打造”除了建筑風貌的修舊如舊,還包含文化展示的內容,但事實上,最能展現古鎮旅游吸引力的傳統文化在很多古鎮并未予以很好的展示。古鎮傳統文化的展示內容原本非常豐富,包含傳統經濟生產方式、衣食住行、歲時節慶、信仰娛樂、手工技藝等方方面面,遺憾的是,現在游客所能看到的多半只有建筑文化的成果展示——老民居、老廟子、老會館、老街道,非物質文化也集中在當地特色飲食的些許傳承和旅游節會上。

根據當地歲時傳統或特色物產設計舉辦的旅游節會不僅是旅游古鎮而且幾乎是所有人文旅游景區吸引游客的必設項目?,F在,很多古鎮在旅游節會內容相當豐富,除了當地傳統民俗的展演,主辦方還會邀請許多來自異域異地的各種文藝表演者,以其作為吸引游客的一大噱頭。實際上,這些表演對展示古鎮自身傳統文化益處并不大,反倒讓很多游客覺得很混亂。因此,旅游節會的重點應是當地傳統文化的展示而不是其他,應該切實將古鎮自身優秀文化事象運用合適的方式予以展示,不能顧此失彼,不分主次。

當然,游客總是希望看到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但隨著時代發展、民俗文化的自然流變,有很多傳統的民俗活動在當地已鮮有開展。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刻意追求所謂傳統民俗,對于失去傳承條件和傳承環境的民俗事象,只能參考圖片、劇目、電子等途徑做文化展示。對那些還具備傳承條件傳承環境的,必須加強傳承保護,因為只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才是古鎮文化的精髓,如果精髓盡失,不但今天“不古”的古鎮無法“復古”,古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也將成為泡影。

(三)過度商業化影響民俗傳承

現在的很多旅游古鎮,街道兩邊滿是售賣旅游商品的店鋪,其中絕大部分商品與本地文化毫無關聯,買東西的和賣東西的都是外地人,游客所看到、接觸到的不再是古鎮真實的生活狀態,古鎮已然成了一個各種小店云集的商品購物街。以成都洛帶為例,古鎮古街上共有店鋪約404家,其中售賣旅游商品的有191家,占47.3%;小吃和餐飲店141家,占34.9%;海洋館、4D影院、服裝照相并套圈等游藝店57家,占14.1%;旅店4家,占1%;另有公共服務類的超市、藥店、銀行等共計鋪面11家,占2.7%。同時,經營項目的同質率和雷同性非常高,如旅游商品以銀飾、蕎麥枕、人像杯、千年蟲、牛角梳、創意飾品、北京布鞋、印巴服飾、上海故事、棕絲鞋、蠶絲被、洋火堂、藝術皂等重復較多;小吃以大錘酥、麻花、烤肉串、臭豆腐、豆鼓、涼粉、艾蒿饃饃、天鵝蛋、河鮮、奶茶等重復較多;游藝類以服裝照相最多,有35家同時經營。

另一方面,隨著大量專業商人在古鎮間的流動,選擇將店鋪出租給這些商人的古鎮原住民越來越多。目前,洛帶大約有三分之二多的店鋪是出租給外地商人經營。如此一來,售賣古鎮自己特色物產、展示當地傳統民俗的店家在減少,過多外來商人的入住也無形中影響著古鎮原住居民的文化生態,對古鎮民俗的自然流變產生了影響。

過度商業化的最根本原因是旅游經營的刺激,旅游接待淹沒了古鎮傳統的經濟生態,擠占了古鎮傳統民俗傳承的時間和空間。為了增加旅游收入,古鎮居民越來越多地參與旅游經營,原來的生計模式被打破,或者因為參與游客接待失掉參加傳統民俗活動的時間,或者因為提供給旅游經營而失掉舉辦傳統民俗活動的場地,傳統民俗的傳承隨之改變,古鎮傳統文化隨之改變,古鎮不能再古。

【參考文獻】

[1]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陶立藩.民俗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高有鵬.關于民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封建迷信”的誤讀問題[J].河南社會科學,2010(03).

[4]杜聰賢.基于旅游凝視理論的民俗文化變遷研究[J].經濟視角(中旬),2011(08).

[5]廖建華.古鎮活力喪失與旅游活鎮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

[6]閆喜琴.論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與防治[J].貴州民族研究,2006(01).

[7]張述林,胡科翔.古鎮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途徑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1).

責任編輯:楊柳

猜你喜歡
民俗古鎮
尋夢江南春 熱鬧的民俗節日
漫畫民俗
漫畫民俗
周莊古鎮
同里古鎮
千年古鎮
西塘古鎮
光福古鎮
錦溪古鎮
印度漢娜,一定要民俗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