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推進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若干問題

2017-02-15 18:37沈貴銀
江蘇農業科學 2016年8期

摘要:江蘇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結構取得顯著成績,但同時供給側也積累了一些問題。如農產品供給不能適應消費結構升級需要,農業經營效率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大,區域農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要堅持生產面向市場,供給契合消費,大力實施農業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供給由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躍升;二要堅持以提高供給效率為核心,優化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三要堅持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抓手,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供給效率;農業發展方式

中圖分類號: F321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8-0001-04[HS)][HT9.SS]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聯省決策咨詢基地立項課題(編號:16SSL023)。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首次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益,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2015年12月下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1充分認識推進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緊迫性

江蘇既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業大省,21世紀以來,江蘇省圍繞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結構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保障省內糧食自給和國家糧食安全,保證全省城鄉居民菜籃子產品的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農村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同時也必須看到,江蘇農業發展中也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一方面帶有周期性,另一方面也帶有結構性。從農業的情況來看,結構性的矛盾更突出一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農產品供給如何有效地適應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的需要,實現市場導向的生產。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需求,而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斷變化。2015年江蘇省人均GDP超過14 000美元,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 17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 257元。城鎮化率達到66.5%。按照世界銀行標準,江蘇省已經實現第三次跨越,總體上進入了“高收入階段”,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消費已經進入結構轉型和提檔升級階段。同時,江蘇省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毗鄰上海等大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消費需求多樣,對農產品質量、品質及口感等要求更高,中高檔農產品與食品消費市場潛力巨大,農業觀光旅游休閑服務產品需求日益增長。迫切需要創新農產品供給方式,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僅要滿足數量上的要求,更要在結構、品種、品質、質量等方面適應消費需求出現的新變化,使供給更加契合消費需求[1]。二是農產品供給如何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果和收益,實現有效益的生產。近年來,江蘇省農業生產受到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壓頂和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的雙重制約,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生產效益下降,農民增收乏力等問題。2011—2014年,江蘇省農民人均家庭經營凈收入中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增長率由16.9%下降到7.2%,其中2013年增幅只有3.5%,農業生產總體效益呈現效益逐年下降趨勢[2]。以江蘇省水稻生產為例,因人工、農資投入品等價格的上漲,667 m2水稻生產投入由 2004 年的 556.8元上升到1 210.2元,凈利潤由 419.8元增加到 466.45元,增加幅度分別為 117.3%、11.1%,凈利潤增加的幅度顯著小于總投入的增加。與此同時,2011—2014年間,農民人均家庭經營凈收入中來自第二、第三產業的收入也呈持續下降態勢,農民分享產后環節增值偏少依然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由此也顯現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圍繞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的目標,迫切需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業產業綜合素質穩步提升,降本增效,增加農業生產經營效益。三是如何在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緩解資源環境面臨的壓力,實現可持續生產。江蘇省人多地少、人均耕田面積比全國平均低0.03 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不均勻。單位面積化肥及農藥使用量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與3倍。按照國際公認的防止化肥對水體污染而設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對比,絕大部分地區單位耕地負載的氮素水平超過500 kg/hm2(我國化肥平均施用量達400 kg/hm2以上,再加上過剩氮素 100 kg/hm2,粗略估算單位耕地負載超過500 kg/hm2),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已經出現資源環境透支,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如何根據區域農業發展階段的實際,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實現區域協調生產。江蘇省農業現代化總體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但省內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相當突出。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農業資源生態特點不同、農業發展階段與重點不一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問題與矛盾也不同,需要分區施策,分類解決。

農業領域面臨的這種情況與當前制造業、服務業面臨的情況非常相似,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顯現。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在化解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上著力,核心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擴大有效供給,增加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圍繞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優化資源配置,增加農業產出效益,促進農民增收;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轉變發展方式,合理布局主要農產品產能。真正形成契合消費需求,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產品供給體系。

2準確把握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

推進江蘇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結合江蘇省資源稟賦條件、環境承載能力與農業生態區域特點,適應城鎮化快速推進、消費結構升級、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全面形成等新形勢與新要求,重點要在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降成本、補短板上下功夫,緊緊圍繞穩糧、增效、開放、可持續,推動江蘇省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

2.1堅持生產面向市場、供給契合消費,大力實施農業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供求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躍升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到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加工和營銷等整個供給環節,涵蓋從產品到商品和品牌的各個階段。既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農業結構與產能布局,把農產品結構調優調高調安全,又創新流通方式與渠道,推進加工轉化,銜接第三產業,推動融合發展,提高附加值。同時還要著力提升農產品品牌效應,促進農產品生產向高端化、綠色化與特色化轉型,實現有效益的生產。

2.1.1堅持把穩糧放在首位,確保全省糧食產能不低于 350億 kg全省穩定水稻播種面積在226.67萬hm2以上、小麥播種面積213.33萬 hm2可適當調減,可用于增加油菜面積和種植綠肥飼草等。穩定玉米播種面積43.33萬 hm2左右,同時優化玉米種植品種結構,適度增加青貯玉米與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確保稻麥現有產能基礎上,實施“藏糧于地”與“藏糧于技”戰略,通過糧食高產創建與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在提高品質與單產上實現新突破,輻射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與品質提升。

2.1.2強化農業主導產業優勢,形成適合消費需求新變化的產業結構多年來,江蘇省根據資源稟賦與生態特點,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經過多輪農業結構調整與生產力布局優化,已經基本形成蔬菜、水產、畜牧、谷物(稻麥)等四大主導產業,其總產值分別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22.61%、21.94%、1985%、16.18%。這一產業結構占比演變,基本契合江蘇省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對農產品品種結構提出的新要求,也符合引導農民增收的農業結構調整方向。面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三五”規劃),農業主導產業發展與結構優化重點在穩定總量、保障供給的基礎上,向高端化、綠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一是優化農業產能布局。江蘇省農業資源有限,環境負荷過重,在農業產能布局上必須有保有放、發揮比較優勢,強化特色與重點,優化種養業結構。穩定糧食生產面積,適度擴大油菜面積,調減棉花種植面積。擴大蔬菜,特別是高效設施蔬菜種植面積,依據資源稟賦優勢推動果樹種植向丘陵地帶、沿海灘涂和黃河古道沿線三大區域集聚。在穩定豬禽生產,提高規?;B殖比例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牛羊等節糧型草食畜牧業。立足我省境內江河湖泊眾多,海岸線較長的優勢,做大做強高效水產產業。二是提升農產品品質與質量。加強優質稻米、專用小麥、特色雜糧優勢產業區建設。推進實施“粳提優”工程,擴大優質食味粳稻種植面積,提升粳稻產品品質,穩定適合加工的秈稻面積和產量。繼續實施專用小麥建設工程,提升專用小麥產品品質。主抓南京都市圈蔬菜產區和(滬)蘇通、錫常泰城郊精細蔬菜產區向高端蔬菜、精致葉菜以及功能性蔬菜等方向的調整,徐州都市圈蔬菜產業在滿足當地消費的同時,通過品質、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重點向外向型發展。優化畜禽、水產品供給結構,提高草食畜產品、水產品等高蛋白肉魚類產品的供給比例。實施“放心肉”工程,提升畜產品與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三是著力打造江蘇地域特色農產品品牌。江蘇省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農業生態特征多樣,深入挖掘地方品種資源,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潛力巨大。要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依托具有江蘇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農產品,培育一批市場影響力大、產品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品牌。著力打造優質大米、特色雜糧、地方特色畜禽、綠色蔬菜、特色水產等產業。如無錫市、淮安市等優質大米、高粱和花生、山藥、芋頭等根莖類特色雜糧,黃河故道根莖類蔬菜、海門市山羊、地方豬、水禽等特色畜牧產業,陽澄湖大閘蟹、克氏原螯蝦水產產業等。同時要以特色產業為依托,全力打造外向型農業產業帶,如以徐州市邳州市為中心的出口大蒜產業聚集區,以南通市如皋市為中心的出口腸衣產業聚集區,以泰州市興化市為中心的出口脫水蔬菜產業聚集區,以連云港市灌南縣和灌云縣為中心的出口菌菇聚集區,以南通市、連云港市為中心的出口紫菜產業聚集區,以宿遷市為中心的出口河蟹產業聚集區等。

2.1.3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推動加工轉化,提升附加值依托優勢產業帶、縣域農業主導產業和沿江、沿海及沿線交通便捷優勢,集中打造一批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支持精深加工裝備改造升級,力爭使農產品加工比值達到2.8 ∶[KG-*3]1。一是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推進糧食加工減損增效,順應居民食用農產品消費的“廚房革命”,加強菜籃子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滿足個性化、多樣性的食用農產品消費需求。二是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積極采用生物工程等精深加工技術,在提取蛋白質、脂肪、纖維、新營養成分、藥用成分以及活性物質等方面取得突破,著力培育營養食品、功能食品、休閑食品、保健食品、生物醫藥等產業。三是大力發展主食加工業。以挖掘、培育與壯大江蘇省食品老字號等品牌主食加工企業為抓手,重點發展畜禽、蔬菜和水產調理制品、米面食品等主食加工業,唱響名優特品牌,彰顯江蘇省地方特色,豐富品牌文化內涵。四是培育農副產品以及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工業。重點針對秸稈、稻殼米糠等外果以及果皮渣、畜禽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品,主攻循環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實現環境友好、資源化利用與增值增效有機結合,提高農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拓展農產品加工新興增長點。

2.1.4積極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把加工業發展、農產品主產區與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和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有機結合,優二接一連三。以加工業聯通生產與銷售,以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利用江蘇省地處東南沿海,交通便利、物流發達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業。加強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加大農產品促銷扶持力度,發展連鎖專賣、配送直供、流通業態和“一村一品一店”、網絡營銷等新型流通業態,提升農戶營銷能力。挖掘江蘇省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景觀、農耕文化積淀、名鎮名村資源等,推動休閑農業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強化休閑農業經營場所的創意設計,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休閑農業的文化軟實力和持續競爭力。

2.2堅持以提高供給效率為核心,優化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隨著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江蘇農業正逐步走向以資金和技術替代勞動力和土地投入的資金技術密集型農業發展模式。從資本投入結構整體來看,農林牧漁業中間消耗呈現波動上升態勢,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農業機械綜合利用率達到80%,要素投入結構的變化有力推動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提高。2000—2014年,江蘇省農業勞動力人均農林牧漁業產出由9 888元提高到70 125元,人均糧食產出由1 643 kg提高到3 725 kg,人均肉類產出由171 kg提高到402 kg,土地產出由 37 320元/hm2 提高到134 055元/hm2。下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要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依靠物質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進步轉變,著力全要素生產率,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水平提高與農業競爭力增強。為此,一是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效率。要在守住耕地紅線基礎上,重點加強糧食主產區與規模經營農戶耕地質量建設與提升,完善農田基礎設施,進一步擴大高產穩產的農田數量與規模?!坝械夭怀顩]糧,有好地才有優質高產糧”。加快種業科技創新步伐,育種方向既關注單產水平的提高,更注重品質改善與質量的提高,同時加強江蘇省地方優良品種與特色品種資源的挖掘整理與推廣應用,加快高效栽培管理技術與病蟲綜合防治技術應用。二是提高規模效率。穩步推進各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土地、勞動要素、技術服務等)。鼓勵支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規模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發展,著力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的素質。三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推廣節勞、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等關鍵技術,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大力發展農機和農藝相結合的生產技術,創新省工省力等輕簡化栽培技術,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技術綜合利用,降低生產要素成本,提高產出效益[3]。四是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應立足江蘇省經濟發達、流通便捷、科技先進、人才密集優勢,著力化解農業勞動力短缺、素質不高矛盾,通過金融資本、科學技術、組織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的集約投入和深度開發,形成新的要素組合方式,促進全要素生產率與農業綜合素質穩定提高,使農業成為既有產出,更有效益的“體面產業”。

2.3堅持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抓手,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江蘇省大力推進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在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進秸稈收儲利用和規模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業生態保護與修復上持續增加政策支持力度,著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向綠色、生態、可持續轉型,全省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面積占比已達72.4%,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89%。下一步要通過供給體系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4]。一是優化輪作種植制度。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仍需要傳承江蘇省精耕細作與輪作套種等優良傳統,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科學輪作、間套種,優化種植結構。推廣淮北地區的稻麥與玉米、大豆、花生、蔬菜輪作模式,里下河地區的稻麥與水生特色作物輪作模式,沿海地區的稻麥與玉米、鮮食豆類、蔬菜等輪作模式,蘇南及沿江丘陵地區的稻麥與蔬菜瓜果類及特種經濟作物輪作模式等。二是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推進新型肥料產品研發與推廣,集成推廣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鼓勵開展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合理調整施肥結構,積極探索有機養分資源利用有效模式。大力實施化學農藥減量控害工程,強化病蟲監測及決策能力建設,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三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從農業生產源頭、農業生產過程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全過程,實現產業間的種養平衡、資源循環發展和有機耦合。根據土地承載能力合理確定養殖規模,推進種養業協調發展,鼓勵發展農牧結合的復合型家庭農場、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培育種養結合型的循環農業試點。四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行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建設,示范、引導、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實現生產設施、過程和產品標準化。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構建全程可監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保障舌尖上安全。

3正確處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大關系

3.1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關系問題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涉及到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匹配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力布局調整、生產要素組合方式創新、生產方式轉變等問題,也涉及到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勞動者素質提升、農業經營體系創新,土地、金融等要素資源供給的制度創新等生產關系調整的問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完善農村產權制度、農業基本經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和農村社會治理制度等,將通過釋放制度紅利,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機制。一是要在確權登記頒證基礎上,推進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在保護農戶承包權益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形成土地集中型規模經營,通過土地經營權共享形成服務集中型規模經營等多種形式,促進土地經營權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二是著力優化勞動力供給結構,大力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引導返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大學生、工商企業家等從事農村一、二、三產業,解決“誰來種糧”的問題。三是創新農村金融保險制度。推動金融資源向農村傾斜,向優化農業供給傾斜,創新金融保險產品供給、擴大金融保險產品覆蓋面、降低融資成本,完善金融保障風險管控機制,著力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增強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能力。四是創新城鄉發展一體體制機制。大力推進城鄉資源要素的平等交換,引導和規范城市工商資本下鄉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動要素資源向農業優勢產業集中。統籌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努力形成城鄉對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電、郵電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網絡。優化配置城鄉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資源,努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為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與外部環境。

3.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管理政策如何同時發力問題

江蘇作為農業大省,農業仍是基礎性產業和弱質產業,農業現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農民小康仍然是全面小康的短腿,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全面協調發展的短處。當前江蘇省農業雖然也有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但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穩住糧食整體產能任務依然艱巨,農產品結構、品質與質量也難以滿足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農業生產效率偏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過大等。因此,破解這些問題,既要從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與效率入手,形成有效的、面向中高端需求的農產品供給體系。同時,也要繼續實施有效的需求管理政策,在優化投資結構過程中,加大選擇性“聰明投資”[5]來實現補農業農村短板、保有效供給、促農民增收、優生態環境的目標。堅持對農業農村投入力度不減,資金使用聚焦,突出重點環節、關鍵領域、新型主體,提高投資效率。為此,一是補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短板。應集中圍繞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基礎設施、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公共服務領域資金投入,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完善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第三產業所必需的路、電、水等相關配套設施等,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二是補農業生態建設投入不足的短板。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源頭防治、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等環節的投入力度與財政保障。完善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生態補償機制,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綠色農藥使用、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等補貼制度,加大退耕還林、還牧、還草、還濕及還湖等補貼支持力度。三是補全農業產業鏈支持政策不足的短板。在穩定并增加對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扶持力度的同時,加大對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流通、出口以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補貼力度與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實現各類產業支持政策的全覆蓋。

3.3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關系問題

要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有機結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政府政策支持與市場環境優化保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3.3.1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一是要在尊重農民自主權,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土地、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符合家庭經營規模要求的生產要素配置體系,最大程度提高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效率。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主動調整生產結構,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調動流通領域各主體的積極性,讓各類經營主體合理共享流通環節利益,最大限度提高農產品供給效率。三是推動生產要素價格全面市場化和市場導向的水土資源價格動態調整機制,要根據產出效益與市場價格變化等情況,合理控制土地流轉中租金水平,最大限度提高農業產出效率。四是讓生產、流通與消費主要由市場價格信號引導,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積極落實好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和目標價格保險制度。因地制宜,積極推動健全蔬菜、重要畜產品等“菜籃子”產品分類調控制度,最大限度保證農民生產收益。

3.3.2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一是健全農業投入、農產品生產、流通、貿易、價格等基礎信息采集系統,完善農產品信息發布機制,推進各類涉農信息互聯互通,公開共享共用,構建區域性重要農產品市場預警體系,及時為生產經營者提供信息服務。二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著力解決農產品營銷過程中市場“劣幣逐良幣”問題,確保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從而確保農業生產經營者在農業結構調優調高過程中的合理收益,調動實施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以質量與品牌提升農產品有效供給能力。切實加大對各級各類市場的監管力度,營造農民放心交易、市民放心消費的市場氛圍。三是加快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信息平臺與質量安全。完善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體系,落實政府監管主體責任。

參考文獻:

[1]賈康. 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54-55.

[2]江蘇省統計局. 江蘇統計年鑒:2015[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3]徐鳴. 全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 [J]. 江蘇農村經濟,2016(2):4-7.

[4]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選題研究中心.重點領域改革節點研判:供給側與需求側[J]. 改革,2016(1):35-51.

[5]沈貴銀,張雯麗. 新常態、新趨勢與我國現代農業發展[J]. 現代經濟探討,2016(2):68-7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