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學校的防災教育

2017-02-20 14:52王倩
教學與管理(中學版) 2016年11期
關鍵詞:自然災害

王倩

摘要 在自然災害頻發的今天,如何開展面向全民、特別是面向青少年的防災教育是一個重大課題。在災害多發的日本,政府一直以來積極推進全民的防災教育,東京都在中小學的學校教育中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防災教育體系,提出了適合各個年齡階段特點的防災目標,最終完成以培養“生存能力”為中心任務的防災教育,并期望通過該教育讓青少年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中有自救、互救能力,在災后重建中發揮作用。

關鍵詞 自然災害 防災教育 生存能力 防災教育手冊 防災教育輔助教材

近年來世界各大地區、國家自然災害頻發,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特別是地震往往帶給人們慘痛的記憶。在自然災害頻發的今天如何保障生命安全已然成為一項重大課題,除了在硬件方面修建抗震性能良好的房屋之外,開展面向全民的防災教育也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道路。通過防災教育不僅可以提高民眾的防災意識,而且在教育中獲得的防災技能可以幫助民眾在災害發生時從容應對。

2008年的“5·12”大地震后,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都曾提出過開展防災教育,而有不少學校也在積極嘗試。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防災教育并沒有得到普及,即使開展的學校也只是簡單地搞些避難訓練,不系統也缺乏深度。日本有句俗語“災害總是在被遺忘時發生”,這是災害多發國日本的教訓,所以,即便在較為穩定的時期也應該著眼于未來,防患于未然。本文以地震災害為中心,介紹日本防災教育的目標以及防災教育體系的建立,并以防災教育輔助教材的中學版為例,探討防災教育的內容,旨在能夠給我國的防災教育帶來啟迪。

一、日本防災教育的總體目標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多發國,歷史上曾發生過無數次帶來巨大人員傷亡的地震、火山爆發以及海嘯、臺風等,所以,一直以來日本政府十分重視針對各種自然災害的防災教育。在日本,所謂“防災教育”簡言之即為培養“生存能力”的教育。該理念是1996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上的《展望21世紀我國的教育方針》咨文中提出來的:即將擔負起未來重任的青少年們應該知道可能發生的災害;明確現在應該做的準備,以備在災害發生時降低受害程度;培養抗災能力,以及災后社會重建能力。該咨文明確了面向未來,現在的青少年們應該接受什么樣的防災教育Ⅲ。

2006年4月第十七屆內閣中央防災會議上通過了《有關推進防災抗災國民運動的基本方針》,其中具體提出了在中小學開展防災教育的四個重要目標:具備保護自己生命的手段;了解災害發生的原理;掌握應對災害的方法;清楚自己所在地區的地理、社會結構。該基本方針中提出的四大目標為防災教育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二、日本防災教育體系的構建

1.防災教育內容的提出

在《有關推進防災抗災國民運動的基本方針》的基礎上,2008年鈴木康弘提出了建立一個“促進自我救助的防災教育體系”,其主要內容有兩個:一是“防災基礎教育”,二是“實踐性防災教育”。

所謂“防災基礎教育”就是讓學生了解最基本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這些環境與自然災害發生之間的關系,其主要內容有:地震、暴雨等自然現象發生的機制;自然現象引發災害的過程;掌握所在地區的“風土特征”,分析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潛藏的危機,并理解危險不僅僅存在于自然環境中,也潛藏于人口過密或過疏等人文環境中。所謂“實踐性防災教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災害發生時能實現“自我救助·互相救助”的具體實施辦法,其主要內容為:制作地區安全地圖;利用DIG(Disaster Imagination Game災害預想游戲)法,讓學生們想象一旦所在地區發生災害后的受害狀況和受害范圍,思考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實現“自救”和“互救”;了解各個防災機構的具體功能以及它們的局限性。

2.《防火防災教育手冊》的制定

防災教育體系的建立是從《防火防災教育手冊》的出臺開始的。近二十年來,日本關東地區將發生大地震的預測一直沒有停止過,這讓防災教育變得迫在眉睫。2008年由東京都教育廳、部分中小學校長、以及東京都綜合防災部防災管理科、防災研究所等相關人員,機構聯合制定了《防火防災教育手冊》(下面稱《手冊》),其宗旨是加強學校與地方消防局的合作,使之更有效地開展防災教育。該《手冊》的對象涵蓋了從幼兒到大學生的整個青少年群體,并根據年齡層的不同分為五個階段,即“幼兒階段”“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大學階段”,并詳細制定了各個階段的教育目標。

(1)保育院·幼兒園階段

這個階段的目標為“自救”,具體內容是在災害發生時能做出防身動作,主要為“能夠按照大人的指示行動”“能夠自主地做出防身動作”。

(2)小學階段

小學階段又細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階段,低年級與中年級的主要目標“自救”,即在“發生災害時能夠保護自身安全”,其具體內容為“能夠按照大人指示行動”“沒有大人指示也能采取行動保護自身安全”“能采取行動規避危險”等。

而小學高年級階段則除了“自救”外還增加了“互救”的內容,并需要“掌握地震、火災以及日常生活中災害發生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說從這個階段開始增加了理論知識的學習。

(3)初中階段

初中階段需要做到“自救”與“互救”,并要求承擔部分地區性的防災工作。通過學習和訓練了解地震、火災以及日常生活中災害發生的原理,并培養基本的防災行動能力。

(4)高中階段

高中階段的目標為“自救”與“互救”,并特別提出“要為防災作出一定的貢獻”。其具體內容為“災害發生時,能獨立作出判斷,采取應急措施開展救援活動”,同時“能夠承擔初期防火工作”。

(5)大學階段

大學階段的目標也是“自救”與“互救”,但相較于高中階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大學生們“當災害發生時,參加自愿者活動等為抗災作出貢獻”,具體內容為“能夠承擔防火防災工作”“能夠以幼兒為對象開展防火防災教育”。

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看出,《手冊》分年齡段制定的不同目標給教育者提供了一個標桿,構建起了一套完善的防災教育體系。

三、防災教育的內容

1.《防災教育輔助教材》的編制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發生特大地震之后,為應對在今后數年內有可能發生的關東大地震,東京都教育委員會為加強青少年的防災教育,以《手冊》為依據,于2011年10月編制了高中版的防災教育輔助教材——《災害的發生與安全·健康一不忘3·11》,并發放到都內的公立高中。后來又于2012年1月分別編制了以初中生、小學生為對象的教材,名稱仍然為《不忘3·11》,并于2012年1月發放到東京都內的公立初中和小學。2015年對“初中版”與“小學版”進行了修訂,重新發行。

2.防災教育輔助教材《不忘3·11》(初中版)的內容

初中版《不忘3·11》的扉頁上有這樣幾句話:“我們的目標是:首先保護好自己的生命,而后救助身邊的人,進而為地區作出貢獻?!苯滩牡男蜓岳镞@樣寫道:“我們所居住的東京都過去曾經歷關東大地震,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還會發生同樣的災難。在此生活學習的我們要牢記東日本大地震帶來的災害,提高防災意識?!边@些充滿憂患意識的話語充分體現了該教材的基本理念。

該教材一共分為三章二十四節,第一章為“了解各種各樣的災害”,第二章為“防災準備和對策”,第三章為“災害發生時自救·互救的準備”。由此可見教材依次從“了解”到“準備”再到“救助”等幾個環節構建起了一套完整的防災教育內容。另外,教材的特點是使用了大量的照片和圖片,具體而生動地展示了地震發生時以及災后重建的情形,對理論常識的描述淺顯易懂,同時設計了多個問題供學生思考,這些均符合中學生的學習特點。

(1)第一章“了解各種各樣的災害”

這一章共分九小節,主要內容為:“從年表看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地震帶來的災害”“火山噴發帶來的災害”“臺風帶來的災害”“震災帶給我們的經驗教訓”“古人教給我們的防災對策”等。

這一章用較大篇幅介紹了從古到今發生在日本的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以及這類災害發生的原理、特征等,理論知識地講解淺顯易懂,并附有大量彩色圖片和照片,學生易于吸收。在“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地震”這一節里列舉了古典名著或詩歌中關于地震的描述,以感性的方式將古代的災害帶到人們的眼前。而在“震災帶給我們的經驗教訓”這節里談到了災后的重建,把“災難會發生但一定能重生”的信念灌輸給學生,并設問“作為中學生在災后重建中應該作出什么樣的貢獻”。

該章內容信息量大,通過學習可以讓學生較為全面地掌握從古至今發生在日本的地震等自然災害情況,引發學生的憂患意識。

(2)第二章“防災準備和對策”

這一章包括“首都圈可能發生的大地震”“思考地震發生時應該怎么做”“防震用品的準備”“制作地區防災地圖”“受傷后的處置”“地震發生后信息的收集與利用”等內容,也就是“預想→思考→準備→處理”這一過程。首先預想在不久的將來東京都內可能發生的大地震,并將人員傷亡數字以及建筑物的損壞情況作了詳細預測,給人一種災害已經發生的實景之感。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在不同場合遭遇地震時的不同應對方法,并通過圖畫方式講解地震發生時需要采取的10項主要對策?!皽蕚洹彪A段有兩個內容,一是防災用品的準備,二是防災地圖的準備。這里讓學生親自制作學校和住家附近的地圖,旨在讓學生明確周邊的道路情況,準確把握避難場所,以便在地震發生時能做到有序的避難?!皩Σ摺彪A段也包含兩個內容,一是受傷后的自我簡單處置和處理他人傷口的方式;二是對各種信息的收集和辨別。特別是在各種信息混雜并快速傳播的災后環境中,如何辨別正確的信息顯得尤為重要,教材上一一列出了發布消息的各種官方渠道,同時告誡大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會辨別正誤信息。

這部分內容可以說是防災教育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其訓練的廣度與深度會直接影響到災害發生后的應對是否冷靜、科學、合理。

(3)第三章“災害發生時自救·互救的準備”

這一章主要從地震發生時“保護自己生命→救助他人生命”的理念出發,談到積極參加防災訓練是地震發生時做到自救、互救的根本。訓練的內容包括“避難”“滅火”、制作簡單擔架“救助他人”、能使用AED(自動體外心臟起搏器)“救人之生命”等,同時了解東京救援隊的活動,旨在讓學生全方位地掌握從理論到實踐的一系列知識,以應對今后災害的發生。

從這本初中版防災教育輔助教材中可以看出日本在長期的防災教育中已經總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防災教育內容,該內容全面、具體,既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具體的實踐,這一點與鈴木康弘提出的“防災基礎教育”和“實踐性防災教育”相吻合。

3.《不忘3·11》(初中版)的使用方式

該教材并沒有設置一門專門的課程來講授,而是按內容不同插入已有的其他課程中開展教學活動,其中一門叫“社會”的課程承擔了大部分的講授任務。其他如理科課程中學習“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在體育課上實施“參加地區防災演習”;在英語課上學習“海外媒體對東日本大地震的報道以及對日本的評價”;在國語課上學習“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地震”等,這種分散式的學習可以讓防災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并始終貫穿于整個學習階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日本的防災教育旨在培養青少年的四個“能力”,即想象力:提高防災意識,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以及發生之后的狀況;學習能力:知道災害為什么會發生,了解災害發生的原理;應對能力:災害發生之后的應對措施;行動能力:具備戰略性對策,以防患于未然。這四種能力歸結在一起就是“生存能力”,而培養“生存能力”正是防災教育的中心任務。

[責任編輯 郭振玲]

猜你喜歡
自然災害
日本學校的防災教育
城市公共安全系統可靠性研究
三年困難時期的背景原因分析與思考
自然災害應急物流問題及對策研究
面對自然災害我國應急物流管理運作體系的完善研究
清水江下游地區自然災害初步研究(1459—1949)
試論清代河湟地區自然災害及救災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