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知識共享與動態能力的供應鏈關系品質創新力研究

2017-02-28 18:41周榮虎
商業經濟研究 2017年2期
關鍵詞:動態能力知識共享創新能力

周榮虎

內容摘要:制造業廠商積極與上游供應商及下游顧客通過合作來建立關系,但是上下游廠商之間供應鏈關系的品質卻較少受到重視。本文深入探討在高度動態與競爭的環境中,供應鏈關系品質是否會促進知識的共享與廠商動態能力的培育,進而對廠商創新能力的增進產生實質的影響。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資料后,利用結構方程模式及LISREL8.7軟件進行驗證與檢定。實證結果顯示,供應鏈關系品質對知識的共享與廠商動態能力都呈現正向的顯著關系,并進而對廠商創新能力的增進產生顯著的影響,研究結果支持本研究所提出的概念化模式。

關鍵詞:供應鏈關系品質 知識共享 動態能力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供應鏈的運作順暢關鍵在于各環節、上下游廠商和顧客之間是否能密切支援,發展出無縫隙的協調網絡,形成一種互相依賴的關系,供應鏈的成員彼此合作越密切,就越能提升其競爭力,這樣的關系是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有效方法,這種觀點不同于以往的合作關系,也跳脫了原本以公司本身為主的觀點。隨著產品生命周期變短、定制化產品制造、產品服務多樣化等市場環境新特性,以供應鏈為探討目標的研究,除了關心供應鏈廠商合作關系外,更應該考慮供應鏈廠商間知識的傳遞,市場環境的變化也考驗著供應鏈廠商的動態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績效。因此,在經營環境激烈變化、新技術快速發展、產品生命周期變短的情況下,探討供應鏈關系品質如何影響廠商間知識的共享,并進而建立動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實證研究極為重要,且對供應鏈競爭優勢與績效的增進而言更是相當重要的研究課題。

文獻探討與研究假設

(一)供應鏈關系品質

對于關系品質該如何正確的衡量,或包含了哪些構面,一直是學者們討論的重點,且目前還沒有一致性的定論。本研究參照王宗光、王吟(2014)及葉飛、薛運普(2012)研究架構中所采用的供應鏈關系品質衡量變數,主要是將供應鏈關系品質分成:信任、適應、溝通與合作等構面來衡量。而葉飛、薛運普(2012)的實證研究也證明供應鏈關系品質對于績效有正面的影響。

(二)知識共享

知識共享有利于組織能力的強化、產生解決方案、迅速有效達成企業的目標來強化競爭優勢。供應鏈伙伴關系為雙方或多方成員所組成的一種合作關系,同享利益與分擔風險,并以此關系創造出競爭優勢(王宗光、王吟,2014)。本研究認為供應鏈關系品質程度對伙伴間知識共享的影響為正面,形成本研究假設:

H1:供應鏈關系品質程度越好對于伙伴間知識共享影響的程度越大。

(三)動態能力

動態能力是產生競爭優勢的新來源,透過創造、演化與重新結合其他資源而獲得。通過改善與供應鏈廠商間的關系,以及獲取其他合作廠商所提供的互補或重要資源,廠商后續的資源整合、配置、學習與回應的能力才會增加。Yong Cao(2012)的實證研究發現,企業透過策略聯盟與供應鏈網絡,增強廠商與合作伙伴的關系。綜合上述討論,本研究認為供應鏈關系品質程度對廠商動態能力的影響為正面,形成本研究假設:

H2:供應鏈關系品質程度越好對于廠商動態能力影響的程度越大。

一般而言,組織新知識的主要來源為外部取得與吸收。因此供應鏈伙伴間通過資訊的交換與知識的共享,取得外部重要與互補的知識資源,對于廠商資源的整合、新知識的學習與內外資源的布署與重新配置,必能有所助益。綜合上述討論,本研究認為供應鏈伙伴間知識共享程度對廠商動態能力的影響為正面,形成本研究假設:

H3:供應鏈伙伴間知識共享程度越廣泛對于廠商動態能力影響的程度越大。

(四)創新能力

Paul Gooderham,Dana B Minbaeva(2011)認為透過知識共享可激發出新的觀點與新知識,進而創造出新服務或產品。王宗光、王吟(2014)的實證研究指出知識共享與新產品發展具有顯著正向關系。綜合上述討論,本研究認為供應鏈伙伴間知識共享程度對于廠商創新能力的影響為正面,形成本研究假設:

H4:供應鏈伙伴間知識共享程度越廣泛對于廠商創新能力影響程度越大。

當產生技術的變動速度較快時,未來市場競爭將充滿更大的不確定性,這時,企業的創新反應能力就顯得極為重要。Paul Gooderham(2011)的實證研究發現,廠商能持續開發出新產品,主要在于廠商所擁有的動態能力。綜合上述討論,本研究認為廠商動態能力增進的程度對于廠商創新能力的影響為正面,形成本研究假設:

H5:廠商動態能力程度越好對于廠商創新能力影響程度越大。

根據上述文獻的探討與整理,提出本研究的假設及研究架構,如圖1。

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與問卷回收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536家江蘇地區制造業廠商,樣本涵蓋了冶金、機械、電子、紡織、化工等多個制造行業。問卷共寄出536份,總共回收131份,經過篩選后剔除無效樣本17份,有效樣本114份,整體的有效問卷回收率為21.3%。樣本特征變量統計如表1所示。

(二)指標衡量

供應鏈關系品質衡量:本研究主要參照王宗光、王吟(2014)及葉飛、薛運普(2012)提出的四個關系品質構面——信任、調適、溝通及合作,用13題觀測變項衡量。供應鏈伙伴間知識共享衡量:主要分為兩個構面——顧客知識共享、供應商知識共享。顧客知識共享的定義:廠商與供應鏈合作,對顧客愛好、需要、最有價值的特點,屬性等資訊共享的程度,用4題衡量(Yong Cao,2012)。供應商知識共享的定義:廠商與供應鏈彼此合作,對供應商的資源、設計、流程、成本管控與制造技術等資訊共享的程度,也是用4題衡量(王維、周鵬,2014)。廠商動態能力衡量:動態能力是指廠商整理合并、學習和重新配置內部與外部資源的能力,用5題衡量(王建剛等,2010)。廠商創新能力衡量:本研究主要參照Paul Gooderham(2011)提出的三個創新構面: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及管理創新,用11題觀測變項衡量(王宗光、王吟,2014),其中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各用4題衡量;管理創新用3題衡量。

數據分析與結果

本文采用二階段結構方程模式的方法進行分析。

(一)測量模式分析

先對觀測變量的測量值進行偏度與峰度的檢測,若測量值均低于建議的水準(偏度<2.0且峰度<7.0),結果代表觀測變量的資料沒有明顯偏離常態分配。再利用LISREL8.7軟件,進行測量模式的驗證性因素分析(CFA),評估觀測變量對潛在變量的反應程度。

在本研究中,測量模式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個一階和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供應鏈關系品質、知識共享和創新能力三個構面。第二部分是整體的驗證性因素分析。CFA的結果表示觀測變量與潛在變量間具有高度一致性的關系。觀測變量的完全標準化因素負荷值,經過t檢定后,都與對應的潛在變量呈顯著關系,詳細資料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

由表2供應鏈關系品質變量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得知,一階指標為:χ2/d.f.=1.62、GFI=0.95、AGFI=0.92、NFI=0.98、CFI=0.99、SRMR=0.033、RMSEA=0.048;二階指標為:χ2/d.f.=1.58、GFI=0.95、AGFI=0.92、NFI=0.98、CFI=0.99、SRMR=0.033、RMSEA=0.046,測量模式整體評估的適配度指標都在可接受的范圍。

表3知識共享變量CFA的結果,一階指標為:χ2/d.f.=1.2(χ2=22.74,d.f.=19)、GFI=0.98、AGFI=0.96、NFI=0.99、CFI=1.0、SRMR=0.027、RMSEA=0.027;二階指標為:χ2/d.f.=1.24(χ2=22.28,d.f.=18)、GFI=0.98、AGFI=0.96、NFI=0.99、CFI=0.99、SRMR=0.027、RMSEA=0.028,都在可接受的范圍。

表4創新能力變量CFA的結果,一階及二階適配度指標都為:χ2/d.f.=1.74、GFI=0.93、AGFI=0.91、NFI=0.97、CFI=0.99、SRMR=0.039、RMSEA=0.052,在可接受的范圍。最后,我們進行潛在變量整體測量模式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其指標為:χ2/d.f.=1.17、GFI=0.96、AGFI=0.94、NFI=0.96、CFI=1.0、SRMR=0.037、RMSEA=0.025,適配的情況十分良好(見表5)。

在信度及收斂效度方面,本研究采取曾文杰、馬士華(2010)所提出的判斷準則,考量個別觀測變量的信度、潛在變量組成信度(CR)與平均變異萃?。ˋVE)等三項指標。個別觀測變量的信度:考慮每個觀測變量的信度,本研究所有觀測變量之因素負荷都大于0.5,表示本研究的觀測變量具有良好的信度,所有觀測變量的SMC值都大于0.5,表示本研究的觀測指標具有良好的信度。潛在變量組成信度(CR):本研究潛在變量的CR值,從0.81到0.92,都大于0.7,表示本研究的潛在變量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平均變異萃?。ˋVE):本研究潛在變量的AVE值,從0.53到0.73,都大于0.5,表示本研究的潛在變量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見表2、表3、表4、表5)。

在區辨效度方面,本研究各變量AVE的平方根值,從0.78到0.85,值都大于潛在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值,潛在變量明顯不同,具有較好的區辨效果(見表6)。

本研究采用曾文杰、馬士華(2010)建議的Harman單一因素檢定法來進行檢驗。潛在變量的單一因素測量模式顯示共同方法變異對本研究結果的影響不嚴重。綜合上述對于潛在變量測量模式的驗證性分析結果,本研究在信度、收斂效度及區辨效度上均能符合學者建議的標準要求。

(二)結構模式分析與檢驗

在進行結構模式整體適配時,適配度指標都在可接受的范圍。指標如下:χ2/d.f.=1.19、GFI=0.96、AGFI=0.84、NFI=0.96、CFI=0.99、SRMR=0.039、RMSEA=0.027,表示結構模式的整體適配情況十分良好。在進行潛在變量間因果關系分析和檢驗時,如圖2所示(統計上顯著以實線表示),根據研究架構所提出的假設及其整體模式關系路徑檢測的結果顯示:第一,支持H1:供應鏈關系品質程度對于伙伴間知識共享影響的路徑參數估計值χ2=0.36***(t-value=4.64),表示有正向影響,且P值<0.001,檢驗結果呈現顯著關系,所以接受H1的假設。第二,支持H2:供應鏈關系品質程度對于廠商動態能力影響的路徑參數估計值χ2=0.19**(t-value=2.74),表示有正向影響,且P值<0.01,檢驗結果呈現顯著關系,所以接受H2的假設。第三,支持H3:供應鏈伙伴間知識共享程度對于廠商動態能力影響的路徑參數估計值χ2=0.32***(t-value=3.65),表示有正向影響,且P值<0.001,檢驗結果呈現顯著關系,所以接受H3的假設。第四,支持H4:供應鏈伙伴間知識共享程度對于廠商創新能力影響的路徑參數估計值χ2=0.52***(t-value=6.85),表示有正向影響,且P值<0.001,檢驗結果呈現顯著關系,所以接受H4的假設。第五,支持H5:廠商動態能力增進的程度對于廠商創新能力影響的路徑參數估計值χ2=0.24***(t-value=3.36),表示有正向影響,且P值<0.001,檢驗結果呈現顯著關系,所以接受H5的假設。

結論

供應鏈關系品質程度對伙伴間知識共享有顯著的正向影響(χ2=0.36***),表示如果廠商與供應商及企業顧客間具有高度友好的關系時,這樣的關系確實有助于伙伴彼此間資訊的交換與知識的共享。實證結果證實了供應鏈關系品質程度對廠商動態能力的增進有顯著的正向影響(χ2=0.19**)。沒有一家公司的規模與范圍,大到能夠每次獨立滿足顧客,所以能利用供應鏈網絡所有伙伴的資產、資源以反應并滿足客戶的需求是一種重要能力。

供應鏈伙伴間知識共享程度對廠商動態能力的增進有顯著的正向影響(χ2=0.32***)。當廠商對合作伙伴有系統性的認識與了解,就越能有效作出有利于合作關系的共同目標與各項決策,同時也越容易獲得成功。

供應鏈伙伴間知識共享程度對廠商創新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χ2=0.52***)。當廠商對伙伴知識與能力有充分的了解與吸收時,不但有利于廠商應變能力的增強;在原有競爭策略、產品與技術可能過時的時候,廠商也能經由供應鏈所獲取的深度知識來提升創新能力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同樣地,廠商動態能力的程度對廠商創新能力的提升有顯著正向影響(χ2=0.24***)。兩者均強調在供應鏈網絡中培育及時重新配置與布署資源的動態處理能力、持續提升員工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Per Hilletofth,Dag Ericsson,Kenth Lumsden. Coordinating new productdevelopment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alue Chain Management 2010

2.曾文杰,馬世華.制造行業供應鏈合作關系對協同及運作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0(8)

3.王建剛,吳潔,張青,施琴芬,張運華.動態能力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工業技術經濟,2010(12).

4.張誠.我國供應鏈管理研究綜述[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1(3)

5.Yong Cao,Yang Xiang.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governance on knowledge sharing[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2(4)

6.葉飛,薛運普.關系承諾對信息共享與運營績效的影響研究[J].管理科學,2012(5)

7.王宗光,王吟.企業信息共享與運營績效作用機理的實證研究[J].中國商貿,2014(16)

猜你喜歡
動態能力知識共享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信息自由與版權法的變革
新常態下的動態能力戰略理論的價值和企業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