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邕東南亞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現狀的實證研究

2017-03-01 20:41陸舒旻趙雯雯陳晨李金鍵??
商情 2016年49期
關鍵詞:跨文化適應

陸舒旻++趙雯雯++陳晨++李金鍵??

【摘要】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東南亞留學生選擇來華學習,這對中國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加強與東南亞的合作交流有著重大的影響,而異域文化的沖擊又容易給在華留學生帶來跨文化適應問題。因此,加強對東南亞留學生在華的適應性研究分析,并對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議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以廣西財經學院的東南亞留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及訪談的形式,了解留學生在華學習生活狀況,從學習、生活、交際、心理等四個方面分析并給出建議,以便提高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幫助留學生更好地融入在廣西的生活。

【關鍵詞】跨文化適應;東南亞留學生;廣西財經學院

一、引言

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家在教育領域合作的逐步深入和“雙十萬學生流動計劃”的展開,越來越多的東盟留學生來到中國高校學習。預計2020年,東盟來華留學生將達到10萬人規模。由此,東盟留學生在中國高校的跨文化適應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留學生來到中國,不僅面臨著語言學習的困難,更要面對中外文化差異與生活習慣差異帶來的各種不適。因此,研究來華留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尤為重要。

本研究以廣西財經學院留學生為對象,使用問卷調查法和開放式訪談法,收集他們在學業、生活、交際、心理調適四個方面的數據,以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態度、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技能為維度,綜合分析研究來邕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現狀,以期采取適當的調適手段、有效管理對策,提高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幫助留學生更好地融入在廣西的生活。

二、調查結果分析

在此次調查的廣西財經學院留學的東南亞學生中,女生占大多數,有26名,男生僅有4名。從國籍分布看,泰國學生就有20名,是本校內比較龐大的留學生群體,其余則是印度尼西亞有4名,馬來西亞有3名,而越南是最少的僅有2名。留學生大部分已經在中國待了兩年至三年,并且全部學生都是在讀的大學本科生。Ward和Kennedy認為跨文化適應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考慮,即社會文化適應,主要指適應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的能力,包括與當地居民建立并保持關系的能力,有效交際的能力;心理適應,主要指以情感反應為基礎,考察跨文化交往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程度。而這次調查研究也是基于這兩個維度的擴展與詳細分析。

(一)留學生的語言問題成為主要教學難點

在學業方面我們設置了十個問題,大致可從學生本身及教學環境方面來研究。在總共36名東南亞學生中,大部分學生都是抱著學好漢語的心態來華求學,自身感覺漢語水平一般的有18名,其余學生都覺得自身漢語水平不太好。出勤方面,只有26%左右的學生是從不缺課的,其余同學多少都有缺課行為,甚至缺課占課

(注:橫軸數字表示認同度,數值越高認同度越高)時半數的同學就占了大約30%。學生缺課的原因可能是學生無法適應本校的課堂設置及教學方式,導致了對一些課程的學習興趣喪失。在課程設置方面,覺得課業難或者很難的同學就占60%左右,這可能也是部分東南亞學生不按時出勤的原因。對于是否習慣教學方法這個問題,將近90%的同學選擇習慣或一般。在采集東南亞學生對于學校教學方面的意見時,發現許多同學希望多一些與中國學生一起的課外活動,希望能有多一些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深入了解專業知識,課堂活動可以不僅僅局限于室內。在與中國學生一起上課時,部分東南亞學生會表示老師講解的太快,而他們聽不懂,不能理解課堂內容,畢竟全漢語授課對于留學生來說還是個巨大挑戰。此外,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剛來中國的留學生普遍使用英文問卷,因為他們的中文水平較低,看不懂中文問卷,而已經留學了兩年或三年的留學生則更傾向使用中文問卷。由此可見,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如何把握中英文的使用比例,成為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

(二)留學生普遍適應留學生活

在生活方面我們詢問了有關食宿、出行以及娛樂等問題。由于東南亞地區臨近我國南部地區,歷史上又曾是西方列國的殖民地,在飲食方面受到中國和西方的飲食文化影響比較大,以酸、辣,煎炸為主,與我國兩廣地區的飲食習慣有些類似。對于食宿方面,大約83%的同學是覺得比較吃得慣廣西的食物,對學校住宿條件是滿意的,而有少數同學是不能習慣本地食物以及學校住宿條件的,所以在中國學校的生活節奏習慣程度這個問題,這部分學生都

圖2生活方面分析

(注:橫軸數字表示認同度,數值越高認同度越高)

選擇了不是很習慣。調查可以發現本校的東南亞學生對于學校周邊環境還是比較了解的,因為大部分學生都認得學校附近的道路,以及在課余時間還會結伴出去逛街。在娛樂方面,有90%左右的東南亞學生都會在網上購物,他們也會通過網絡來了解社會新聞,對于新聞類型,自己國家、中國或者國際新聞他們都會關注。大部

分學生會觀看中國節目,其中,談話性節目和歌唱類節目是比較受歡迎的。有的東南亞留學生還表示平時想家會很難過,這也體現了在學校他們身邊老師和學生對他們的關注度不夠,讓他們感覺孤獨。從問卷一些答案還發現,部分學生希望學??梢蕴峁╆P于如何在中國入讀研究生和就業方面的幫助,還希望學??梢詼p少水電費以及給予一些交通方面的幫助。

(三)語言和文化差異成為留學生的社交障礙

在交際方面我們設置的問題有是否使用中文交流、社交平臺以及參與校內活動方面的問題。關于是否使用中文交流,有一半的留學生可以與中國學生使用中文進行簡單的交流,33%左右的留學生是使用中英結合的方式交流或者全英,也有極少數學生因為中文不通的原因不愿意交流的;40%的學生能使用現今中文流行語,但也有60%是理解卻不會使用的。

此外,文化的差異也是阻礙留學生和中國學生交往的因素之一。文化的差異和價值觀的不同會增加留學生在與中國學生溝通的難度,因此留學生會更傾向于與自己國家的人交流。在校內活動方面,大部分留學生都會參加學校舉辦的聚會或文化活動,他們有些會樂意通過帶來一些當地唱歌或舞蹈節目來參與到活動中,這也使中國的學生更加了解他們與他們的文化,例如藍海之夜這類比較大型的院內文化活動,經??梢钥吹接闪魧W生帶來的泰國、印度尼西亞的傳統表演節目,但是也有少數東南亞同學是不了解這個活動的。

總體來看,大部分東南亞學生愿意與中國學生交流并且成為朋友,他們覺得交到中國朋友可以更快地提高漢語水平,并能在生活中得到中國朋友的幫助,但是,語言和文化風俗成為他們與中國學生交流的兩大障礙。我們也詢問東南亞留學生在這方面希望得到什么幫助,有的同學希望中國的學生可以主動與他們交流,并希望能有中國朋友,這其實也是留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往往只在本國的留學生圈子內交流,與他國學生交流很少,語言的不通使留學生不自覺地與本地學生劃出界限;而有的同學本身比較害羞放不開,則更難跨出與他國學生交流的第一步。

(四)留學生易產生孤獨感

在研究東南亞學生心理方面,我們主要從廣西本地的風俗節日與留學生思鄉情感上著手。因為廣西有比較獨特的節日文化,例如三月三歌圩節,這是廣西壯族地區的傳統歌節,一般這個時候廣西地區都會放假,留學生對于這個節日大部分是基本了解的狀況,對于其他的中國風俗習慣大部分也是基本了解,這也使得這些東南亞學生能夠基本融入到廣西生活中。

留學生在中國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接觸中國文化,也會逐漸產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同屬于東亞文化圈,而東亞文化中的漢字、儒學以及中國化佛教等要素都給東南亞各國的語言文字、思想意識帶來深刻影響。風俗文化的些許不同并沒有造成他們在中國生活太多的不便。這些留學生會遇到的比較大的問題即是對家人的思念,他們解決的方式則是與父母電話或者視頻溝通,有的也不愿意與父母聯系,覺得這樣做會更加思念父母。思念父母是每個在外學習的學生都無可避免的,這個時候可能大部分需要靠學生自我調節。本地人本身對外國人抱有極大的好奇心,有時候會盯著外國人看,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有大概76%的東南亞學生會遭遇到被路人盯著看的尷尬境地,當詢問他們的感受時,會有少部分人感覺到不舒服。

三、如何幫助東南亞留學生適應留學生活

(一)解決語言問題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留學生來華學習面臨最大的困難應該是對中文的不熟悉,對中文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他們是否能聽懂課堂上老師講解的專業知識,如果不能克服語言障礙,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會使留學生產生極大的無力感、挫敗感和焦慮感。根據古迪昆斯特(W.B.Gudukunst)的焦慮/不確定性管理理論(簡稱AUM理論),消除焦慮與不確定性,是與陌生人交流的關鍵,而且需從動機因素、知識因素、技能知識等三方面入手,進入一個陌生的文化環境,離開了熟悉的話語、手勢及習慣,語言是阻擋我們去繼續獲取新的知識和社會技能的一大難題。對于語言問題,學校應該嚴格監控生源質量,要求來華的東南亞學生須具備一定的漢語水平能力,與專業漢語評級單位合作,制定適宜的語言能力入學要求,并且給予漢語學習的幫助,例如給沒有達到語言水平的留學生提供專業的社會語言機構來學習漢語。在他們的來華學習的過程中,學校也需將語言學習貫穿其中,采取多樣的形式鼓勵留學生去與當地學生進行交流,例如幫助東南亞學生找到中國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來完成特定的功課,這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也是一個互利的學習語言的過程。而在教學設置這一塊,學校對授課老師的要求應該是需懂得英語或者東南亞地區語言的,并且老師在課程準備上應該選擇留學生和本地學生都能適應的方式,對于個別的留學生可以適量進行課后輔導。留學生的出勤監督應該嚴格把關,可以采取適當的懲罰措施,當然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也是非常重要,充分了解留學生的教學需求和缺課的原因并適當調整課程設置是有必要的。

(二)了解當地風俗可以讓留學生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

如果留學生缺乏對中國本土風俗習慣的了解,可能就會在生活中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對東南亞學生的留學生活造成不利影響。馬洛斯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把人類的需要按重要性分為五級,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留學生的跨境適應內容與人類需求的五個層次一樣,也是從低層次到高層次依次實現的。生活節奏、食物和其他生活環境因素都是留學生的低層次需求,這些變化都會造成留學生的不適應性,學校在幫助留學生適應就需要從這些低層次需求開始滿足。學??梢园才殴潭ǖ闹袊幕瘜W習的課程,風俗文化的學習課程可以幽默風趣,配合相應的典故知識,這樣會更加吸引留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像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節目和電影都可以作為教學輔助材料。學校組織帶領留學生體驗學校周圍或者南寧本土的特色美食也能促進留學生融入到當地生活中,并且學生還可以熟悉當地環境,熟悉當地人而不必拘束于校內交流,例如組織班級春游活動,讓兩國學生有一個輕松的溝通環境。此外,鼓勵東南亞留學生參與校內社團活動及大型晚會也是必要的。

(三)為留學生創造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機會

來華留學生能夠使用QQ、微信、微博等中國的社交網絡平臺并能夠理解部分中文中的流行用語,表明多數學生普遍存在較強的主動交流和學習的意愿,但是當真正出現與外國人交流機會時,他們卻不一定會積極參與。東盟來華留學生大多偏向與自己國家的人交往,這是由于內心的文化認同所致,擁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受群體內文化影響擁有共同的行為與偏好,也更容易結成穩定的交際圈。留學生只有真正具備良好的跨文化態度或意愿,才能與本地學生進行積極而有效的交流互動,從而可以提高其跨文化能力。就留學生而言,中文能力的不足及風俗習慣的差異是可以通過積極參與學校社團活動與使用社交平臺來改善的。廣西財經學院中就存在著專門為留學生適應文化而開展的留學生茶話會、學生交流結對子活動及歌舞晚會。只有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才能夠了解到不同的價值觀、飲食習慣、禁忌等等。使用中文進行成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較弱,其原因歸結為與外國人接觸的太少,平時使用語言的機會太少。因此,各高等學校應將創造更多的海外跨文化交流的機會,比如積極運用留學生母語在學校公眾平臺上發布活動信息邀請更多的留學生參與其中來。而作為本地學生,我們也應該包容留學生與我們的差異性。

(四)減輕跨文化沖擊給留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可以緩解留學生的孤獨感

壓力——應對模式指出,在接觸到新的文化環境時,人們慣有的生活習性和思維觀念會受到沖擊,帶來壓力的同時造成一些心理和認知上的內在失衡。來華留學生印象中的中國與城市南寧之間的差距對其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作用顯著,說明文化沖擊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留學生的適應狀況,并影響到其心理健康。此外留學生的思鄉情緒對其心理健康問題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根據調查,我們在現實的留學生管理中需要留意到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加強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在實際的學習開始之前,學校應該首先做好文化的適應工作,科普廣西風土人情,懂得南寧與其所在地區之間的差異,當面對在南寧生活時的一些負面情況,留學生能夠較為坦然的面對;其二,注意因材施教,這不僅僅適用于中國學生,于留學生我們也應該做到這點。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為其在中國的學習生活提供幫助,比如,對于那些中文水平明顯不足的同學應更多開展中文輔導課,對于那些因被注視而感到不舒服的留學生應加強心理輔導,坦然接受自己的留學生身份等等;其三,關心留學生生活狀況。作為異地求學的留學生,可能會有較重的思鄉情緒。除了在物質上我們應該給與最大支持以外,還應加強對其生活的關心。讓他們更多的參與到本地學生的生活中來,緩解孤獨感。

參考文獻:

[1]Ward C,Kennedy A.Locus of control,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2

[2]肖耀科,陳路芳.在中國的東南亞留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對廣西民族大學東南亞留學生的調查[J].東南亞縱橫,2012

[3][4]周敏波.東盟留學生跨境適應理論與實證研究——以廣西高校為例[D].廣西:廣西大學,2012

[5]姜良杰,湯明潤.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及對策[J].人民論壇,2012(356):136137

[6]陳慧.留學生中國社會文化適應性的社會心理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3(6):135141

[7]韓靜.文化認同理論研究綜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5556

[8]馬洛斯.科學心理學[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910

[9]萬梅.關于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的綜述[J].高教研究(現代教育科學),2008(6):1921

[10]柯威,王毅鳳.東南亞留學生的跨文化學習適應性調查——以廣西高校為例[J].廣西教育C(職業與高等教育版),2015(3):2325

[11]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12]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陸舒旻(1995-),廣西田陽人,廣西財經學院會計專業本科生;

趙雯雯(1995-),廣西玉林人,廣西財經學院會計專業本科生;

陳晨(1995-),廣西南寧人,廣西財經學院會計專業本科生;

李金鍵(1995-),廣西岑溪人,廣西財經學院會計專業本科生。

猜你喜歡
跨文化適應
公派出國交流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實證研究
淺談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及改進措施
非洲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探析
在華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研究
對Colleen Ward雙維度模型中影響因素的研究
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
淺談西醫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
團體輔導在來華留學生文化適應中的應用研究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適應研究
大學社團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