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瑤民為何遷而復返?
——太和新農村系列調研

2017-03-02 12:54張曉雨曾鈺誠費楚君
中國科技財富 2017年2期
關鍵詞:瑤山族群移民

文/楊 帆 張曉雨 曾鈺誠 費楚君

瑤民為何遷而復返?
——太和新農村系列調研

文/楊 帆 張曉雨 曾鈺誠 費楚君

為解決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環境惡化和人口貧困問題,生態移民政策應運而生。近年來,各級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積極開展生態移民項目,同時配套實行諸多細化政策,鼓勵當地少數民族貧困人口搬離原來的居住地,在安置地重新定居。但是,調研組在貴州瑤山瑤族鄉生態移民安置點進行考察時發現,當地生態移民并未展現出預期中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甚至已經有不少曾經遷出的瑤民重新返回了遷出地。那么,瑤民在生態移民過程中的“返流”問題原因何在?面對這一尷尬的局面,政府應當如何應對?請看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調研組成員楊帆、張曉雨、曾鈺誠、費楚君的調查與分析。

一、遷出來:解決貧困的有效途徑

瑤山瑤族鄉位于貴州省荔波縣西南部,屬于喀斯特地貌,生態環境極端脆弱,土壤中度石漠化,是貴州深度貧困的“兩山”地區(雷公山和月亮山)之一。全鄉總面積206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83個瑤民小組,總人口10076人,其中瑤、布依、苗、水等少數民族占97%,瑤族占30%。鄉內瑤民大多居住在深山內,這一區域的地表植物遭受了嚴重破壞,土壤流失、土地退化現象嚴重,田地稀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5畝,人均水田面積不足0.15畝。人畜用水十分困難,僅依靠政府近年來修建的水窖勉強維持日常供給。近年來,政府通過一系列扶貧工作,使當地瑤民的生存、生活狀況有了一定改善,但是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存在且受綜合性社會因素影響的環境與貧困問題。

為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當地政府集中使用農村危房改造和移民搬遷資金,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全面展開移民區土地開發和居所修筑,逐步實現了水、電、路三通,以及農田水利、教育醫療保險等綜合配套措施的配置。該項目總投資1.2億元(其中移民住房投資1億元,配套基礎設施建設0.2億元),是貴州省投資最大的移民搬遷工程。

目前,該項目已推進到第三期,共建成房屋324套(192套移民住房;132棟安置房)。 前兩期,遷居瑤民在山下購買一套簡裝修的房子需花費7000元。第三期,雖然購買費用增加到3萬元,但仍明顯低于當地市場均價,因此帶有很強的社會福利與公益性質。安置點內新建房屋基本配套設施較為完備,新農村特點顯著。從具體鼓勵引導工作來看,當地政府根據李克強總理“把生態移民這一‘民心工程’繼續做實做好,讓更多困難瑤民感受到黨和政府關懷”的要求,深入瑤山瑤族鄉遍訪貧困瑤民,引導并鼓勵他們由小農經濟意識向文化資源市場意識轉變。同時,當地政府還進一步圍繞民俗旅游作文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瑤民自身的生產和生活能力。

截至2016年8月,鄉內共有352戶、1231名瑤民參與了瑤山瑤族鄉生態移民項目。生態移民工程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當地民眾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還推動學校、醫院、垃圾處理廠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提升了瑤山瑤族鄉的整體形象。同時,政府積極開發旅游資源,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提高了財政收入。由此,瑤山瑤族鄉生態移民項目也成為政府惠民的典范,為貴州省乃至全國推進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可參考的寶貴經驗。

二、返回去:為了生存與心靈的歸屬

照理說,在這種政策促動下,瑤山瑤族鄉安置點理應呈現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但調研組走訪探尋發現,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幧浆幾遴l安置點內,那些整齊排列、極具規模的安置房大多門窗緊閉,長期無人居住,形成了典型的“空心”安置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年輕瑤民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部分瑤民重新回到遷出地,出現了較大規模的“返流”現象——而這絕不是移民工作的正?,F象,甚至可能引發更為深層次的嚴重問題。首先,造成大量資源的閑置、浪費及損失,使“返流”后民眾的生活更加貧困。其次,瑤民遷出時的土地已經通過流轉方式轉移給其他留守居民使用。一旦遷出居民“返流”,必將造成土地的配置矛盾。再次,“返流”及準備“返流”者多為中老年人,青年一輩出于生活方便考慮大多仍愿意選擇在安置點定居,這客觀上造成了瑤民家庭的分散居住。淺層來看,家庭分散使得家庭成員彼此缺位,難以相互照料;深層來看, 長期分散居住容易使年輕一輩逐漸淡忘家庭文化的傳承責任,使民族文化的傳承出現斷裂。

“返流”現象不僅從一個側面說明瑤民對生態移民政策前景的不樂觀,更直接反映出生態移民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方面的問題。因為搬遷,瑤民失去了長期耕作的土地,原本穩定的牲畜養殖、區域林業等日常生產活動均無法再繼續,同時又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生產關系。當前,瑤山瑤族鄉旅游開發建設雖已基本完成,但發展尚未成熟,能夠提供的工作崗位少之又少,無法滿足遷入瑤民的求職需要。這使得一些長期貧困、思想落后、文化水平低的瑤民不得不“返流”回到老家。例如,一位準備返回的中年男子表示,他的兄弟去年在老家養本地山羊,賺的錢已經超過了他在外打工的收入;另一位婦女反映,她因僅會瑤語很難在附近找到合適的工作,政府補助又不高,因此只得返回老家再次通過傳統農業種植方式求得生存。

第二,文化方面的問題?,幾宸种П姸?,每個分支均有其獨特的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目前遷入安置點的瑤民均為白褲瑤民(因男子穿及膝白褲而得名),他們在常年的生產生活中早已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傳統與習俗。搬遷到安置點后,其生活方式必然要隨環境的改變而變化,這使得許多瑤民難以適應。例如,在白褲瑤民傳統喪葬禮俗中,人死后暫不報喪,由家人將其裝殮入棺,埋于家中堂屋土坑中。直至秋冬農閑時節,再請法師正式舉行砍牛、打木鼓、打銅鼓、點火鳴槍及“暖井”等一系列送葬儀式。而在生態移民區內,這一重要禮俗卻不得不大為簡化——砍牛、“暖井”等略顯血腥的重要環節因不符合現代文明被刪減;房屋內統一鋪滿水泥,遷入的瑤民不能擅自挖土,因此死者在自家堂屋內臨時入土的風俗也無法延續。此外,新修建筑并未充分考慮白褲瑤民的餐飲習俗,許多瑤民不會使用新的廚房設施,無法適應新的烹飪方式,只得在房屋前坪搭架生火做飯。這些情況均說明,遷居瑤民一時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難以獲得歸屬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的文化氛圍。

第三,管理方面的問題。白褲瑤民自古以來就有一套成熟的族群組織與管理制度。族群組織以族長為首,以家庭為單位,多則十幾戶,少則幾戶。成員在族長帶領下遵守共同的組織紀律,和睦相處。時至今日, 族群制度依然是一些深山瑤民的重要社會組織管理形式,對于解決族群內部矛盾、決議族群重大事宜具有重要作用。移民搬遷后,族群組織被瓦解,原來的組織制度不復存在,原有的鄰里關系被中斷,人脈資源逐漸喪失,族長對族群的作用與影響也消失殆盡。再加上遷居的瑤民對政府的部門與職能沒有充分的了解,對相關法律法規也沒有系統學習,缺乏“有問題找政府”的習慣意識。因此,當出現族群內部矛盾或需要共同決議重大事項時,遷居瑤民往往無所適從。新的村落很容易出現管理混亂、缺乏組織紀律等問題。這也使得相當一部分瑤民希望重返故土,尋求族群帶來的安全感。

三、留得?。宏P于解決“返流”問題的合理化建議

實施生態移民,鼓勵與支持瑤民從深山中遷出來,是提高瑤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態環境、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然而,要確?,幟衲軌蛟诎仓玫亓舻米?,逐步適應新的生活,融入當地文化,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還有不少工作要做。

其一,廣泛征詢意見,切實保障遷居瑤民基本權益。移民前期,政府要充分聽取和采納瑤民意見,完善生態移民點規劃建設方案。這既是對移民主體的尊重,也是確保生態移民政策有效落實的需要。移民中后期,要根據遷居瑤民的合理需求制定修訂公共政策,保障其合法權益,消除遷居可能為其帶來的不利影響。

其二,加強基層調研,有效掌控移民“返流”動向。政府要安排專人,及時掌握“返流”及預“返流”移民數量,定期對移民心理狀態進行摸底、評估。同時,建立“返流”信息數據庫,加強對相關數據資料的集成利用與跟蹤研究,及時準確地掌握遷居瑤民的思想動向,并對其實施有效引導。

其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營造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是豐富瑤民業余生活,增強其幸福感、歸屬感以及傳承族群文化使命感的有效方式。政府和村落要牽頭組織有益于瑤民交流參與的各類活動、比賽,在民族重大節日舉辦符合民族習慣、體現民族風情的儀式,讓遷居瑤民的文化生活不再單調、精神不再空虛。

其四,廣辟渠道途徑,加快發展新型產業。目前來看,僅僅依靠在移民區發展旅游業并不足以有效緩解持續增長的就業壓力。政府與村落要依托當地優勢資源,充分發展制造業、服務業等新型產業,增加就業崗位數量,并配套開展從業指導培訓。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宣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并帶領瑤民勞動致富、創業致富?!坝泻惝a者有恒心”,對于政府來說,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留住瑤民的“人”,而是要使其安居樂業,從根本上拴住他們的“心”。

結語

生態移民是國家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工程,旨在惠民、安民、利民。在落實這一政策過程中,各地政府一定要前瞻預置、合理規劃、穩妥推進,在充分體察民意、尊重民俗的基礎上,加強科學設計,注重宣傳引導,強化資源整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平穩搬遷、有效安置,讓移民“遷得出”,“留得住”。

(作者系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調研組成員)

猜你喜歡
瑤山族群移民
瑤山速寫
移民與健康經濟學
移民火星
瑤山黨支部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部的文化沖突
新興族群的自白
歸來吧!精靈(大結局)
淺析不同層次的認同是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基礎
瑤王府(組詩)
內陸移民(外二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