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德教學模式比較下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研究

2017-03-02 22:44常悅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16年42期
關鍵詞:建筑學比較實踐

常悅

摘 要:本文以中德建筑學教學體系為背景,研究兩種教學模式目前在高校建筑設計基礎類啟蒙課程中的趨同與互補,進而結合實踐探析不同教育方法對建筑學專業初學者未來設計思維及理念產生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建筑學 比較 教學模式 實踐

隨著建筑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逐步推廣,中國建筑學教育亟待擺脫沿用80余年之久的舊式布雜教學模式,這是目前中國高校建筑學教育領域所關注的熱點。

在近年的全國建筑學專家指導委員會會議中,將國際化教學模式比較作為會議重點進行關注。其中提出中德建筑學聯合培養,實質上是布雜學院派建筑學教育和包豪斯式建筑學教育模式的趨同與互補。

一、中德建筑學教學模式比較

1671年法國成立皇家建筑學院,從而誕生了建筑學科專業教育的雛形,后人稱之為法國布雜學院派建筑教育體系?;诖?,1919年德國公立包豪斯學校成立,從而實現了建筑學從藝術門類到現代工科專業的蛻變,架構了德國以模型實踐、手工建構及設計與實施并重的包豪斯式現代建筑學教學模式。

我國吸收了西方建筑學布雜教育思想,于1923年創立了中國建筑學高等專業教育,1952年開始又受前蘇聯構成主義設計理念的深入影響,形成了民族形式為主線的、以渲染練習為具體表現的中國建筑教育體系,發展至今80余年,經歷了移植、本土化和抵抗這三個發展階段。

因此,中德建筑學專業教學模式的比較,實質上是布雜學院派建筑學教育和包豪斯式建筑學教育模式的比較。布雜教育的本質,是把建筑設計作為一種與繪畫密切相關的藝術形式;而重視實際建造經驗的訓練及對空間和建構的強調,是包豪斯式教學所主張的。但是,兩種教學模式比較后,如何更好地結合,應用于建筑學專業新生的建筑設計啟蒙教育,目前仍是國內各高校建筑學院初步探索的關鍵問題。

二、趨同與互補下的建筑基礎教育實踐

1.認知性的建構教學實踐

曾與弗蘭克·蓋里,扎哈·哈迪德,安藤忠雄有過合作的德國教授Günter Pfeifer曾這樣解釋建筑設計:對于世界的萬千復雜,我們的感知源于生活中無意識地得到的經歷和影象,基于此我們構筑了真實,而我們的創造將關聯并作用于外界事物,這一過程即是設計。這種思想的形成與包豪斯的學派影響不無關聯,因而,可以了解到通過感知的設計過程是德國乃至近代西方建筑學教學的方式與主題。從建筑系館的布置方式就可了解到中德建筑教學的不同形式,德國大部分建筑系館沒有以班級為單位的固定教室,僅有供基礎階段和少量專業階段理論課授課的階梯教室和以教研室為單位的研討室。多數情況是選擇哪個教研室的課程就去教授所在研討室或室外,校外等現場教學,研討室一般用來做報告,改圖和評圖。輔助教學的空間有模型制作車間,雕塑室,實習基地等。與國內的建筑學固定班級教學相比較,前者是學生擁有獲取知識的主動權去領取知識的學習行為,在老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將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學習過程,后者是老師擁有傳道授業的主動權,而學生是被動位于不變的情景內接收知識以提高認知結構。對于建筑學這門需要學生創造力并且實際應用性極強的專業來講,這一區別至關重要。因為無論是語言講述還是實物圖片傳達的專業知識和信息,即便是電腦模擬仿真度極高的三維世界也不及學生實際動手親自做的紙板模型直觀。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建筑專業開展建造節活動,在教學中以傳統歐美學派偏布雜教育體制和前蘇聯注重基礎訓練的教育模式為基礎,融合德國包豪斯式教學模式,促使建筑學低年級學生在建筑設計的啟蒙階段接觸到多重思考模式,培養并激發其創造性思維,這種認知性的建構教學有效提高中德建筑學教學優勢互補的可能性。例如,近兩年吉林建筑大學建筑學專業,結合中德教學模式比較,進行建筑設計啟蒙教育的研究。該研究將認知性的空間建構融入建筑設計基礎課程之中,應用實際構建材料進行人體尺度空間模型制作。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親身感受到空間尺度與自己的關聯性,強化了空間的感知力,建立起對建筑設計的初步認識。

2.提高主觀能動的實踐

德國建筑學專業與國內理論授課和以個人或少數2-3人為單位的設計作業為主要教授形式所不同的是,增加了20人左右為團隊的Workshop形式。Workshop是對當前國際上流行的研究小組的稱呼,也叫“工作室”或“工作坊”。其實質是運用群體壓力和有效的指導來完成一些復雜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Workshop教學形式從包豪斯傳統的實習或操作型工作坊發展至今已成為空間實踐的場所,來集中強化訓練、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在組團合作的過程中各成員或承擔項目工作的某一環節,或相互配合完成一項工作。針對相同問題不同的思維方式間相互交流,是組員拓展設計手法,又在相互配合、增加團隊合作精神的同時利用團體效應,調動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參與三維實體的空間的構建。我國在設計基礎空間認知中,越來越多采用這種團隊協同合作形式。

另外,國內的學生建筑設計競賽近年來不斷增多,這與行業發展對建筑教學關注度的提高及各高校的積極組織工作密不可分,學生作品得到社會層面的認可鼓舞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但多為概念設計最終停留在紙面上。比較之下德國將學生的設計競賽作品與實際工程項目聯系相對密切,并且將學生競賽作為,部分獎項一但中獎即可與中標相似,將設計轉化成可實現的實際項目,同時可經相應專業組教授的認可以學分形式計入成績。這樣學生自主競賽有了參與實際工程的可能,為在校生提供了夢想成真的舞臺。學生的主觀能動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最后,有組織的專題報告形式也是提高學生主觀能動的重要手段。結合行業發展中實際建設項目投招標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經典建筑大師作品專題報告,并在課程設計匯報加強學生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系統表述自己的設計思想和理念。

結語

在建筑教學面臨變革和挑戰的今天,深入的比較兩種教學模式,針對現行專業需要將兩種方式進行理性結合,以此來指導建筑設計啟蒙階段的教學實踐,可以更利于專業設計啟蒙課的設置,更快地引導專業初學者進入設計狀態,更大地發揮建筑學專業學生的創造力,更好地增強建筑教學與工程實踐的聯系。

猜你喜歡
建筑學比較實踐
高層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學的應用分析
建筑學中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分析
建筑學與建筑設計現狀淺析
見山樓的建筑學意味
同曲異調共流芳
張愛玲的《金鎖記》與居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較研究
托福聽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較”和“遞進”結構的講座題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