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田秸稈還田條件下的氮肥調控與鉀肥替代試驗

2017-03-06 00:55鄭霞孫玉海王關林劉東蘇章
現代農業科技 2017年1期
關鍵詞:秸稈還田水稻產量

鄭霞++孫玉海++王關林++劉東++蘇章鋒++潘久四++孫世清++丁亨虎

摘要 進行了水稻田秸稈還田條件下的氮肥調控與鋅肥替代試驗。結果表明:氮肥分基肥、蘗肥、拔節肥3次施用比分基肥、蘗肥2次施用,增產效果明顯,增加778 kg/hm2、增幅15.48%;氮肥3次施用+秸稈還田也有一定增產效果,與未施秸稈還田比較,產量增加80 kg/hm2、增幅1.38%。氮磷鉀配施+秸稈還田與不施鉀肥比較,產量增加878 kg/hm2、增幅17.54%;在秸稈還田條件下,鉀肥施用量應為推薦使用量的3/4為宜。

關鍵詞 水稻;秸稈還田;氮肥調控;鉀肥替代;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32;S14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1-0018-02

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是秸稈綜合利用重要途徑之一。秸稈還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降低土壤的容重,增強土壤的透水性、透氣性及蓄水保墑能力,并可使土壤的團粒結構發生變化,保持疏松狀態,有效緩解土壤板結的問題[1-2]。秸稈還田的增產作用還有明顯的后效[3-4]。利用秸稈腐熟劑加快秸稈腐熟是近年小麥水稻秸稈還田方法之一;秸稈腐熟還田能提高秸稈的腐熟程度,有利于水稻的早期生長[5]。秸稈還田后,在0~30 d腐解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漸變慢[6]。鉀肥在中稻生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隨著秸稈還田量的增加產量有所提高;中稻早期秸稈全量還田+腐熟劑對中稻的分蘗有一定的影響,中期促進分蘗,后期增加實粒數,提高產量[7]。本文通過水稻田腐熟劑腐解秸稈還田條件下的不同氮鉀肥施用試驗,進一步探討秸稈還田條件下氮鉀肥施用時期及施用量,對科學利用小麥秸稈資源,減少化肥使用量,實現主要農作物化肥到2020年零增長具有重大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湖北省潛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前茬為小麥,產量4 500 kg/hm2,試驗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土種為灰潮砂泥田,耕層質地為砂壤土。土壤檢測結果:有機質20.1 g/kg,堿解氮116 mg/kg,有效磷9.4 mg/kg,速效鉀118 mg/kg,pH值7.25。當季麥稈養分含量檢測結果:C 32.28%,N 0.83%,P2O5 0.08%,K2O 1.22%。

1.2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為中稻,品種為川優8377;肥料:氮肥為尿素(含N 46%),磷肥為普鈣(含P2O5 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 60%),腐熟劑為合緣牌秸稈腐熟劑。

1.3 試驗設計

試驗為大區,不設重復,共設10個處理,編號為A、B、C、D、E、F、G、H、I、J,小區面積50 m2,各處理試驗方案設計如表1所示。

試驗肥料用量:氮(純N)、鉀(K2O)肥用量按試驗方案執行,磷肥用量(P2O5)60 kg/hm2。

秸稈還田量6 000 kg/hm2;各秸稈還田處理腐熟劑用量30 kg/hm2。施用方法除氮肥施用方法按試驗方案進行外;磷、鉀肥均作基肥使用。試驗田在劃小區和整田前將前茬秸稈全部移走,再按處理設計準確還田。腐熟劑同秸稈一起施用,灌水7~10 cm泡田。

1.4 試驗實施

本試驗采用水育秧技術育苗,于2016年5月4日播種,6月7日移栽,移栽時苗數4.2株/穴(基本苗2 株、分蘗苗2.2株),栽植密度16.785萬穴/hm2;6月5日施腐熟劑、還田小麥秸稈翻耕上水。其他農事活動各處理相同。于9月22日中稻收割前各個小區取10穴考種,計算取其平均值收割時測定實際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中稻苗情的影響

試驗分別于移栽期(6月7日)、分蘗盛期(7月8日)、齊穗期(8月19日)苗情調查,分析得各處理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數、成穗率(表2)。

2.1.1 不同氮肥施肥處理對中稻苗情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氮肥分3次施用的處理A、B、E之間比較,最高苗排序為處理B>處理A>處理E,有效穗數排序為處理B>處理A>處理E,成穗率排序為處理E>處理B>處理A。由此說明,氮磷鉀配施+秸稈還田能增加水稻分蘗和有效穗,秸稈還田能提高水稻成穗率。

氮肥分2次施用的處理C、氮肥2次施用+秸稈還田的處理D之間比較,最高苗排序為處理D>處理C,有效穗數排序為處理D>處理C,成穗率排序為處理C>處理D。由此說明,秸稈還田具有后期肥料效應,若后期不追施氮肥秸稈還田肥料效應明顯。

等量氮肥分2次施用的處理C與3次施的處理A之間比較,處理A的最高苗高于處理C,有效穗數持平,處理C成穗率高于處理A。由此說明,分3次施用氮肥有利于水稻分蘗,但后期追施氮肥也會增加水稻無效分蘗。

氮肥分3次施用的處理A、2次施用的處理C與不施氮肥的處理J之間比較,處理J其最高苗、有效穗數明顯低于處理A、C,處理J成穗率高達90%以上。由此說明,氮肥能有效地增加水稻的分蘗數,同時也會增加無效分蘗。

2.1.2 不同鉀肥施肥處理對中稻苗情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全量施用氮磷鉀的處理C,與不施鉀肥的處理F之間比較,處理F最高苗、有效穗數明顯低于處理C,處理F成穗率高達70%以上。由此說明,鉀肥能有效增加水稻分蘗數,同樣會增加無效分蘗。

施用不同鉀肥量的處理G、H、I、D,與不施鉀肥的處理F之間比較,最高苗數排序為處理I>處理D>處理H>處理G>處理F,有效穗數排序為處理D>處理I>處理H=處理G>處理F,成穗率排序為處理F>處理G>處理H>處理D>處理I。由此說明,在秸稈還田條件下,隨著鉀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分蘗增加明顯,在秸稈還田條件下,以處理I施用3/4鉀分蘗為最多,最高苗數為459萬株/hm2;有效穗數隨著鉀肥施用增加而增加,鉀肥施用也會增加水稻無效分蘗,增加鉀肥其成穗率反而降低。

2.2 對中稻產量結構的影響

2.2.1 不同氮肥施肥處理對中稻產量結構的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氮肥3次施用處理A、B、E之間比較,株高、穗長排序為處理E>處理B>處理A,有效穗數排序為處理B>處理A>處理E,穗總粒數排序為處理E>處理B>處理A,穗實粒數排序為處理B>處理A>處理E,結實率、千粒重排序為處理A>處理B>處理E,產量排序為處理B>處理A>處理E。由此說明,氮肥3次施用+秸稈還田能促進植株生長,增加穗粒數和產量,但增施氮肥+秸稈還田(處理E)穗實粒數反而降低;秸稈還田對千粒重有一定的影響。

氮肥2次施用的處理C與氮肥2次施用+秸稈還田的處理D之間比較,株高、穗長、有效穗數、穗總粒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均為處理D>處理C,只有千粒重為處理C>處理D,產量排序為處理D>處理C。由此說明,秸稈還田具有一定肥料后效作用,能補充水稻后期生長一定氮肥,且產量以秸稈還田為高。

等量氮肥分2次施的處理C與3次施的處理A之間比較,株高、穗長、有效穗數、穗總粒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測產均為處理A>處理C。由此說明,3次施用氮肥有利于植株生長、株有效穗數及穗粒數形成。因此,合理氮肥施用方法能增加水稻產量。

氮肥3次施用的處理A、2次施用的處理C與不施氮肥的處理J之間比較,株高、穗長、有效穗數處理A、C高于處理J,穗總粒數、穗實粒數排序均為處理A>處理J>處理C,結實率、千粒重排序為處理J>處理A>處理C,測產排序為處理A>處理J>處理C。由此說明,氮肥能促進植株生長、增加水稻的分蘗數,且氮肥3次施用的穗實粒數、千粒重高于2次施氮或不施氮肥;測產結果不施氮肥處理產量反而高于2次氮肥處理,此結果有待進一步試驗。

2.2.2 不同鉀肥施肥處理對中稻產量結構的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全量施用氮磷鉀的處理C,與不施鉀肥的處理F之間比較,株高、穗長、有效穗數排序為處理C>處理F,穗總粒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產量排序為處理C<處理F。由此說明,鉀肥能促進植株生長、增加水稻分蘗數,對穗總粒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影響不明顯,有待進一步試驗。

不同施用鉀肥量處理G、H、I、D,與不施鉀肥處理F之間比較,株高排序為處理H>處理I>處理D>處理G>處理F,穗長排序為處理H>處理D>處理G>處理F>處理I,有效穗數排序為處理D>處理I>處理H=處理G>處理F,穗總粒數排序為處理D>處理F>處理G>處理H>處理I,穗實粒數排序為處理D>處理F>處理I>處理G>處理H,結實率排序為處理I>處理D>處理F>處理H>處理G,千粒重數排序為處理F>處理I>處理H>處理G>處理D,產量排序為處理D>處理F>處理I>處理G>處理H。由此說明,在秸稈還田條件下,隨著鉀肥施用增加,水稻其株高、分蘗增加明顯,穗總粒數、穗實粒數、產量影響不明顯,但仍以氮磷鉀配施+秸稈還田為最高,千粒重在秸稈還田條件下隨著鉀肥施用增加千粒重有所下降,有待進一步試驗。

2.3 對中稻產量的影響

2.3.1 不同氮肥施肥處理對中稻產量的影響。從表4可以看出,氮肥分3次施用處理A、B、E之間產量比較,氮肥3次施用+秸稈還田的處理B產量為5 884 kg/hm2,較處理A增產80 kg/hm2、增幅1.38%,較處理E增產770 kg/hm2、增幅15.06%。處理B增產效果明顯,而處理E由于前期氮肥過多無效蘗分蘗過多反而影響產量。

氮肥2次施用的處理C與氮肥2次施用+秸稈還田的處理D之間比較,處理D產量為5 078 kg/hm2,較處理C增產52 kg/hm2、增幅1.03%。秸稈還田有一定的增產作用。

等量氮肥3次施的處理A與氮肥2次施的處理C之間比較,處理A產量為5 804 kg/hm2,較處理C單產增加778 kg/hm2、增幅15.48%。等量氮肥分基肥、蘗肥、拔節肥3次施用比分基肥、分蘗肥施用增產效果明顯。

氮肥3次施用的處理A與不施氮肥的處理J之間比較,處理A較處理J增產812 kg/hm2、增幅16.27%。氮肥增產作用明顯。

2.3.2 不同鉀肥施肥處理對中稻產量的影響。從表4可以看出,氮磷鉀處理A、C,與不施鉀肥的處理F之間比較,處理C與施處F產量基本持平,較處理A減產778 kg/hm2、減幅13.40%。由此說明,鉀肥在水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施用鉀肥量的處理G、H、I、D,與不施鉀肥的處理F之間比較,產量排序為處理I>處理G>處理H>處理D>處理F。由此說明,在秸稈還田條件下,隨著鉀肥施用的增加,產量也有所增加,與不施鉀肥的處理F相比,氮磷鉀配施+秸稈還田處理B增幅最大,增產878 kg/hm2、增幅17.54%。同樣說明鉀肥在水稻生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結論與討論

由于本試驗水稻楊花授粉期間遇到持續高溫(2016年8月10—25日,日最高氣溫33 ℃以上,8月18日,最高氣溫37.7 ℃,超歷史4 ℃,嚴重影響水稻生長發育),結實率、千粒重比常年偏低,產量比常年低30%以上,對試驗結果也有一定的影響。該試驗結果表明,氮磷鉀配施+秸稈還田能增加水稻分蘗和有效穗數,秸稈還田能提高水稻成穗率。秸稈還田具有后期肥料效應,若后期不追施氮肥秸稈還田肥料效應明顯。鉀肥在中稻生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氮磷鉀配施+秸稈還田增產明顯,較不施鉀肥產量增加878 kg/hm2、增幅17.54%。目前,對秸稈鉀利用率研究相對較少,本試驗秸稈氮磷鉀素累計還田量分別為49.8、4.8、73.2 kg/hm2,有研究認為秸稈還田鉀素可以替代20%~50%的鉀肥。秸稈鉀素一次性投入,容易受到淋洗、徑流、下滲等環境因素的影響[8-10]。在秸稈還田條件下,鉀肥施用量應為常規推薦施用量3/4為宜。關于鉀肥替代率有待進一步研究。

等量氮肥分基肥、蘗肥、拔節肥3次施用比分基肥、分蘗肥2次施用增產效果明顯,產量增加778 kg/hm2、增幅15.48%;氮肥3次施用+秸稈還田也有一定增產效果,與未秸稈還田比較增產80 kg/hm2、增幅1.38%。

4 參考文獻

[1] 余延豐,熊桂云,張繼銘,等.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2):169-171.

[2] 勞秀榮,孫偉紅,王真,等.秸稈還田與化肥配合施用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3,40(4):619-623.

[3] 馬宗國,盧緒奎,萬麗,等.小麥秸稈還田對水稻生長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作物雜志,2003(5):37-38.

[4] 洪春來,魏幼璋,黃錦法,等.秸稈全量直接還田對土壤肥力及農田生態環境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2003,29(6):627-633.

[5] 鄧國英.不同秸稈腐熟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作物研究,2013,27(3):249-251.

[6] 武際,郭熙盛,王允青,等.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稈還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麥秸稈腐解特征[J].中國農業科學,2011,44(16):3351-3360.

[7] 丁亨虎,吳家瓊,劉克芝,等.小麥秸稈不同還田量對中稻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3(24):233-236.

[8] 戴志剛,魯劍巍,李小坤,等.不同作物還田秸稈的養分釋放特征試驗[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6):272-276.

[9] 王偉妮,魯劍巍,魯明星,等.湖北省早中晚稻施鉀增產效應及鉀肥利用率研究[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1,17(5):1058-1065.

[10] 李繼福,魯劍巍,任濤,等.田不同供鉀能力條件下秸稈還田替代鉀肥效果[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2):292-302.

猜你喜歡
秸稈還田水稻產量
水稻種子
水稻栽培現狀與高產栽培技術建議
4月份有色金屬行業運行情況
黔北山鄉水稻飄香
玉米高產栽培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
國際茶葉產量少量增加
2014年6月印度橡膠產量增長65.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