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暴力危害及防治措施

2017-03-07 21:30趙桂珠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 2017年2期
關鍵詞:暴力青少年校園

趙桂珠

近年來,校園暴力犯罪事件的發生率居高不下,后果嚴重,已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它在傷害學生的同時,也在腐蝕著我們的校園。

一、校園暴力及其危害

1.校園暴力的內涵

校園暴力是近年教育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語言或明顯的肢體動作侵犯他人,使對方感受到威脅、痛苦或身體上受到傷害。從廣義上來說,校園暴力應是指發生于校園內的所有暴力行為,包括同學間或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對學校的破壞行為等。然而在我國發生最多的是學生間的暴力行為,因此狹義的校園暴力是專指學生對學生的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態,則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體或物質的傷害,凡是口語恐嚇、辱罵、被迫做不喜歡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體、被故意陷害、強借物品乃至毆打、勒索等均應包括在內。

2.校園暴力的危害

近幾年的很多媒體已經披露了我國數起由于同學的長期勒索、敲詐、搶劫、欺侮而發生的學生出走乃至于自殺的惡性事件,校園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視。但是由于校園暴力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對方的威脅而不敢向教師、家長和有關部門報告,因而學校的處理率較低,受害學生也就因此會反復遭到勒索、敲詐和毆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學校、家長才會得知,才會進行處理。那么在學生受害期間,受害學生必然在學習、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響。簡而言之,校園暴力的危害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經常受到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陰影當中,學習成績一般都下降嚴重。甚至有些學生由于受到嚴重傷害不得不住院治療或者休學,正常的學習被迫中斷。而對于教師實施的暴力侵害行為,一般都會導致受到傷害的學生畏懼學校,不愿意再去上學。

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導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這種危害不僅體現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樣不能得到健康發展。對受害者,有可能導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氣,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對施暴者,有可能導致其形成反社會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破壞了社會秩序,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心。盡管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對青少年加強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從小知法、守法,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但如果這種校園暴力的狀態得不到有效改善,學生受到嚴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會對法律失去信心,就連他們的家人、同學等也會對法律失去信心。

二、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

1.學生方面

校園暴力看似一種個別的、簡單的社會現象,其實具有復雜的社會心理背景,給青少年造成的危害,遠不止皮肉的創傷,更嚴重的會造成孩子們心靈的扭曲。如果任由這種勢頭發展下去,無疑會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種不良的暗示:邪惡比正義更有力量,武力比法律更有價值。這是相當危險的。

究其原因,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學生面臨的學習、升學、就業等多重壓力,教師對學生的暴行,學校對校園暴力事件處理、簡單粗暴等,都是造成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根源。

在競爭激烈、信息龐雜、消費多元、家庭結構失調的現實生活中,社會對校園的影響日益加劇,不可避免地使之在一定程度上烙上了成人社會的某些陰影,學生純潔的心靈留下一些灰色的空間。某些家長“有錢便是娘”“有權決定一切”的言傳身教,“慣子如殺子”的溺愛,單親家庭薄弱的管教和心理疏導;以及不良社會風氣的熏染,社會小青年的滋擾,學校監管不力等,都是造成校園風氣不正的原因。輕者如代寫作業、班干部賄選、請客送禮、吃喝玩樂;重者則發展成拉幫結派,崇尚校園暴力,甚至釀成悲劇。

中小學生往往面臨著學習、升學、未來就業、經濟比照、人格貶低、被孤立、被強體力者欺負、校園內幫派勢力、家庭及社會暴力等多重壓力,而他們本身又具有好奇、敏感、心理褊狹、好占上風、愛模仿的性格特點。當受到班級小霸王、“少年黑社會”的欺詐、“剪徑”后,不少孩子稚嫩的心靈不足以辨別事件的性質,不足以承受思想的重創。一方面自尊、自卑交織,不敢說與家長、教師;另一方面默默地將屈辱、“憤恨”發酵,將自身遭遇與影視情節相對照以尋找出路。當再次面對“淫威”時,有的繼續選擇做“沉默的羔羊”,有的頭腦一熱,不惜“以暴抗暴”……當孩子們發現“暴力決定一切”的“黑道原則”可以解決矛盾和沖突后,哥兒們義氣、“拜把子”,便順勢滋生,原來的“弱勢人群”很容易地變成了“高危人群”。

2.教師方面

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可忽視。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重要,沒有身心健康的教師,就談不上教育的進步。教師對學生的暴行不容忽視:最近發生的12歲小學生考試漏做題,教師指使同學毆打致殘;上課說話令女老師生氣,全班被喝令互相打耳光等,這一切,無疑使學生受到了身心傷害。校園暴力事件偶然發生,學校重視不夠,處理軟弱,也嚴重影響到了學生身心健康。面對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有的校長重智輕德、息事寧人,教師睜眼閉眼,輕描淡寫,不僅使教育職能部門的公信力及形象嚴重受損,而且也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陰影。

三、校園暴力防治的具體措施

1.家庭

家庭功能的健全發揮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證未成年人樹立良好人格,順利完成社會化過程的先導。校園暴力的家庭預防應做好以下工作:(1)父母應言傳身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覺地做孩子的表率,以免對子女產生消極影響。(2)父母應以科學、文明的教育方式教育塑造子女,既不能一味遷就、過分溺愛,也不能不聞不問,漠不關心,更不能打罵相加,實施家庭暴力。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培養其健康的心性。(3)父母要經常引導孩子、關心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使其有一個民主、健康、安全、和諧、幸福的成長環境。(4)父母要規范子女的行為,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認識方法,學會正確地觀察、對待社會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別力和自我控制力。一旦發現他們有不良行為,要及時糾正,遏制其繼續發展。(5)父母還應該培養子女健康積極的興趣愛好,使子女培養起高尚的情操,精力得到合理的釋放。這些積極的愛好能強化子女的成就感和自尊心,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從而消除暴力隱患。(6)成立家長學校,建立家庭教育咨詢機構,提高家長家教水平,引導家長對未成年人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保障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長。

2.學校

學校作為教育系統工程的重要陣地,自然是預防犯罪的重要防線。為了把校園暴力犯罪預防工作落到實處,學校應做好以下工作:

學校必須轉變智育為上的傳統教育觀念,應針對青少年的喜好和身心發展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內容,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建立健全的德育機制和標準化德育評價體系,真正將學校教育從應試教育轉移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以生命價值、女生生理心理和防范暴力教育為重點,加強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加強青少年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防衛能力。還應充分依靠當地黨政和公、檢、法、司等有關部門,健全法制副校長制度,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開展生動活潑的法制教育活動。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習慣,讓學生自覺遠離暴力。

關注教師心理,建立教師心理健康的社會支持系統。對教師的角色期望要合理,消除教師的心理失衡感,并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強化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打造一支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人才培養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安排心理輔導教師,成立心理咨詢室,定期為師生舉辦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專題講座并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培養學生心理承受能力。

加強學校管理,抓好校園安全穩定預案的制定和落實,建立檢討獎懲制度;關注學生交友情況,開展幫教活動,保持與學生的溝通;健全校園安全穩定第一責任人制度和學校保衛組織,主動保持與警方的聯系。

學校要通過家長定期聯系會、家訪等形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共同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加強與社區、與工青婦等組織的聯系,建成以學校為主導、全社會齊抓共管的育人網絡。

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成長營造健康氛圍。學校經常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致力于培養高尚的校園精神和良好的校風,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這樣,即使少數行為不端正的學生,也會自慚形穢。

通過靈活多樣的社會活動,特別是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分散學生注意力,規范學生行為,宣泄學生壓力,疏導學生精力。有效地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熱情,提高思想水平,凈化靈魂,規范自己的言行。

3.社會

社會因素是校園暴力發生的直接外因,社會對校園暴力的防治應擔起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各級政府應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高度重視學校安全工作,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完善和執行力度,會同公安部門全面開展校園安全隱患排查,切實解決青少年幫派問題,建立防治校園暴力的專門機構,負責領導和協調校園暴力專項整治工作,使政府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功能互補,形成防治校園暴力的合力。

通過建立健全領導機制、預警監測機制、協調聯動機制、督導機制、激勵與約束機制和保障機制,加快預防青少年犯罪長效機制建設。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推動地方黨政領導進一步的關心重視,提高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系統化、科學化、經?;鸵幏痘?。

教育體制的改革要加速進行。應重視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大對教學設備薄弱學校的資金投入,促進教師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力求不同素質學生的合理分配,盡量減少因學校設施、教師水平、學生素質較差的“第三世界”學校的數量,建立和完善社會安全保障機制,特別是重視家庭結構不健全的學生的社會保障,從源頭防范和減少校園暴力的發生。

堅決貫徹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針,建立和完善社會行為規范體系,保持良好的社會治安局面,凈化社會環境,整頓文化娛樂場所,抑制暴力文化傳播,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并整治學校周邊環境,增強文化建設資金投入,多建一些青少年體育活動場所設施,使其有釋放充沛能量的地方,減少青少年進入一些不宜進入的場所的可能性。

社會公益團體如婦聯共青團或其他社區團體應幫助破碎家庭孩子,幫助問題青少年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矯正其不良行為,端正其不良心理等。

社會還應加強有關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研究,以便為政府決策和家庭與學校教育提供指導以及設立專項基金資助有關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研究,建立因校園暴力而受損害的家庭的法律救濟。

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級教育防范網絡。面對在校未成年學生違法犯罪的嚴峻事實,防范校園暴力,已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級教育防范網絡,是防范校園暴力的重要途徑。學校應優化校園育人環境,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抓好常規管理,用積極向上的群體心理氣氛、輿論導向約束規范學生的行為。各職能部門應該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要做到三者聯動,不僅要一致行動,向學生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構建起強有力的社會、學校、家庭三級教育防范網絡,才能更好地防范校園暴力的發生。

防范校園暴力,構建和諧校園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我們必須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校園環境,讓他們在校園里,不僅僅能學到文化知識,更能學會做人,身心健康地成長,能夠擔當起歷史賦予他們的重任,成為未來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蘇高郵經濟開發區中學)

猜你喜歡
暴力青少年校園
蔬果能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反性別暴力
中日青少年體質PK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暴力的班長
暴力和痛苦
“疆獨”暴力襲擊我駐外使領館
青少年打籃球注意事項
第二單元 做自立自強的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