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研究

2017-03-15 14:06施雯
青春歲月 2017年2期
關鍵詞:主要內容馬克思

【摘要】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的終生價值追求,是他畢生為之奮斗的崇高理想。人的解放理論是馬克思立足于對資本主義的科學分析之上,為無產階級掙脫剝削與壓迫,爭取自由和解放而創立的科學理論。目前對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研究,既是對歷史的傳承,對現實的反思,也是對未來的殷切期盼,不僅具有充實、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論意義,也有為我們堅定社會主義理念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資源,更是為我國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提供了理論根據的現實意義。文章在寫作上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形成階段;第二部分,講述了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主要內容;第三部分,闡述了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實現途徑;最后一部分,考察和探尋了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人的解放;主要內容;解放途徑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又使人片面化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物與物之間的關系。雖然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的是健康文明有序的道路,但在其完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采取怎樣的途徑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都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和把握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一、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形成階段

1、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之前的初步探索階段

馬克思自小就生活在自由的思想氛圍里。他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認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要把自身的完美與人類的幸福作為首要目標。

1841年12月,普魯士政府出臺了新的書報檢查令,打著“自由主義”的幌子反對新聞出版的自由。次年1月,馬克思撰寫的《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將矛頭直指當時的書報檢查制度,辛辣的揭露了其反動實質,認為應當使新聞出版成為相對獨立的公共輿論領域,擺脫外在力量的束縛,使其順著人類精神自由的方向發展。因為,自由報刊是人民的報刊,是公民參與政治生活、行使政治權利的重要場所,它介于管理機構和被管理者之間。人民的自由直接被普魯士政府頒布的書報檢查令剝奪了,同時它也堵塞了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

1842年10月,馬克思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利用國家理性批判由物質欲望驅動的林木所有者的私人利益,他認為本應理性的法占據優勢,但事實是國家政權的力量戰勝了貧窮百姓的力量。由此,他堅定的站在貧苦百姓一邊,尖銳的批判了封建貴族和地主階級對貧苦大眾的剝削與壓迫,認為普魯士政府不具有理性立法的資格。

馬克思通過對摩澤爾河沿岸地區貧窮問題的考察在1842年12月底至1843年1月中旬,撰寫了《摩澤爾記者的辯護》一文,指出廣大葡萄種植業經營者陷入貧困的重要原因是當時脫離人民的官僚機構,揭露出了普魯士政治制度的官僚本質。

通過對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以及摩澤爾河地區的貧困問題研究,馬克思認識到自由與物質利益密切相關,而物質利益的自由單靠政治自由的斗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由此,他開始批判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性質,漸漸的轉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

1843年1月到1844年2月這段時間,馬克思專心進行理論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這些著作表明他已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在《黑格爾哲學法批判》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關于作為普遍觀念的國家決定家庭和市民社會,家庭和市民社會不過是國家觀念分化出的兩個環節的觀點,提出市民社會是政治國家形成的基礎這一唯物主義觀點,揭露出的虛假性即國家只是表面代表普遍利益實則是統治階級利益的代表,提出應通過建立普選的民主制實現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統一,實現人的自由??梢哉f《論猶太人問題》及《<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標志著他更快的轉向了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

2、伴隨唯物主義歷史觀確立的成熟階段

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確立以《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及《德意志意識形態》為標志,但這兩篇著作當時未能發表,所以《哲學的貧困》和《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代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公開問世。同時,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也逐漸成熟。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從人們的社會實踐出發考察人的本質,指出人是現實的、活生生的、實踐著的人,從而人的解放與現實的物質生產緊密相連,人的解放也就是無產階級的階級解放。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第一次系統表述了唯物史觀,從物質生產的作用出發,論證了人的解放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和共產主義運動才能實現。

在《共產黨宣言》里,無產階級的世界歷史使命得以論證,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首先要戰勝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盡可能的發展生產力,進而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實現共產主義,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一無產階級專政的最終目的。

3、唯物主義歷史觀確立后的完善階段

《1848年-1850年法蘭西階級斗爭》、《法蘭西內戰》、《資本論》及其手稿、《哥達綱領批判》及晚年的《人類學筆記》是自1848年歐洲革命爆發到馬克思去世這一階段的馬克思主要著作,標志著這一時期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得到不斷豐富、發展與完善。

在前兩部著作中,馬克思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不僅要消滅私有制更要消滅私有觀念,要打破一切舊的國家機器代以新的國家機器,當然無產階級專政要進到更高級社會需要長期的經濟解放過程。

在《資本論》中,通過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分析,闡述了資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壯大以及資本主義自身的局限性,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描述了共產主義社會是人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社會,是真正實現人的解放的社會。

馬克思在晚年著述的《人類學筆記》是對他以往問題的反思與補充,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涉及人類發展道路、東方社會發展道路和關于俄國能否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問題。他指出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史的過程,但其中又摻雜著人的主觀能動性,他設想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俄國農村公社并不一定會滅亡,它有可能不遭受資本主義制度的苦難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對人的解放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二、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主要內容

1、人的勞動解放

人類勞動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意義被馬克思充分肯定了,他認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人類能夠進行實踐活動,而且這種實踐活動不是無目的、無意識的,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由此,他把勞動作為人的類本質。馬克思認為,勞動包含了自然和社會雙重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因此,人的自然解放和社會解放也就內在地被包括在人的勞動解放之中。勞動在自然方面的解放就是突顯人的本質力量尤其是人作為實踐主體的本質力量,突出表現就是人掙脫外在自然必然性對人的束縛,成為自然的主人,而不是受到外在大自然的全面控制。這樣就可以不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加人的自由時間,使人超出自然主體和生產主體的存在形式,成為自由的社會主體,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前提。勞動在社會方面的解放,就是要消滅私有制、消滅勞動異化,勞動是自由自主的勞動而不再是異化勞動,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而不是滿足生存需要和生產需要的手段,每個人平等地占有生產資料,平等的參與社會勞動并平等的分享勞動成果,使人真正成為社會關系的主人。

總而言之,勞動解放就是人類依靠自己的勞動能力,實現自己對自己的解放,從某種意義上說,“勞動解放就是人類的解放”。

2、人的社會關系的解放

勞動的解放與人的解放具有一致性,但是勞動的解放并不等于人的解放,從根本意義上說來,人的解放以勞動的解放為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當人的生存與生產需要得到滿足時,人便會爭取發展需要,通過社會交往尋求歸屬感與認同感,在多種社會角色中表露自己的能力,希望實現自己的價值。但在這一過程中,由于一些興趣愛好、地域風俗、教育水平、價值觀等等的不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在一定程度上對人產生不良影響。所以,要實現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造成束縛的社會關系解放,實現“聯合起來的個人”擺脫被資本家支配和控制的狹隘的社會關系,從而每個人都可以共同占有、支配他們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根據社會關系的發展歷程,把社會形態概括為三大社會形態。第一大社會形態是以“人的依賴關系”為特征的自然經濟形態,人只能緊緊的依附于血緣共同體或者地域共同體,完全受外在大自然力量的支配,只能在孤立的地點上和狹小的范圍內活動,根本沒有任何自由。第二大社會形態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社會,在這里,人受到物與社會關系對人進行全面統治,個人全面依賴于物。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顛倒的表現出來,表現為物和物的關系,人成為自己創造出來的物的奴隸,勞動者失去可支配的自由時間,發展片面化,得不到自由全面的發展。第三大社會形態是以“人的自由個性”為特征的共產主義社會形態,人的全面發展與生產的進步及財富的增長步伐一致,人獲得了無限的發展空間。此時,人成為自然、社會關系和人自身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3、人的政治解放

“政治解放”是馬克思在1843年發表的《論猶太人問題》中首次明確提出的。政治解放的確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用形式上的自由平等以及人權更換封建等級制,使國家擺脫了宗教的束縛,大大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也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而且使宗教成為民眾自己的事。但是,如果把政治解放當作人的解放,那就是把資產階級專政國家理想化了,它沒有根本改變人們的奴役狀態,也沒有把人從對宗教的迷信中徹底解放出來,人仍然是不自由的,發展仍是不全面的。而人的解放則是要消滅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個人對宗教的迷信以及對金錢的崇拜,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所以人的政治解放只能是人的解放的一個前提,政治解放與人的解放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

4、人的個性解放

人的個性解放是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中的一條主線,不論是勞動解放、社會關系解放還是政治解放都是為人的個性解放做鋪墊,都是為其服務的。社會發展的最終歸宿是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人的個性解放”,通過對馬克思的個性解放思想,我們可以大致地將人的個性解放分為:“自然的個人”——“偶然的個人”——“有個性的個人”三個歷史階段。

在人類發展早期,人處于“自然的個人”階段,該階段人的個性階段在表面上由于當時簡單的社會關系顯得相對全面。隨著生產力發展和分工的出現,私有制得以確立,人從“自然的個人”過渡到“偶然的個人”階段,人失去自主性,處于被奴役的地位,人的個性發展片面化為“有個性的人”提供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而且為“有個性的個人”的實現鍛造了完成這一使命的依靠力量——無產階級。隨著生產力和人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資本主義必將消亡、共產主義必將勝利,人必將在自由王國里,人必將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獲得自由全面發展的個人也就是“有個性的個人”。勞動成為“有個性的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是謀生的手段,人們可以支配的自由時間大大增加,人的主體性將會得到充分實現和發揮,人類開始進入第一次進行自由自覺地創造自己歷史的時代,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三、馬克思人的解放的實現途徑

1、人的解放所依靠的物質力量是掌握無產階級解放學說的工業無產階級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即解放全人類從而解放自身。但是當時馬克思對此的闡述還帶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色彩,只是從徹底否定舊世界的角度論述的,不過他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資產階級私有制不能容納巨大的生產力從而造成周期性的、愈益全面而猛烈的商業危機并且資產階級還鍛造了自己的掘墓人——無產階級?,F代大工業不僅加速了資產階級的壯大,也產生了日益壯大的無產階級,使無產階級成為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它“不要求享有任何一種特殊權利”,是為社會上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階級。無產階級只要掌握無產階級解放學說,就一定能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消滅剝削與壓迫,消滅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2、人的解放所依靠的客觀物質基礎是生產力和交往的巨大發展

馬克思通過分析西歐國家資本主義的起源,找到了人類解放的客觀物質基礎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即社會物質生產,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馬克思指出,以前的哲學家只是把哲學、神學、實體消融在自我意識中,只是把人從這些詞句中解放出來,人一點兒也沒有得到解放,人還是受到奴役的人。但是哲學的目的在于改變世界而不是反映世界,所以,也就是說人的解放是一種歷史實踐活動,而不是思想活動,它必須要依靠物質財富的極大增加,來為人的解放提供物質條件,此外,馬克思特別強調交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每個人的發展都受到其他一切人的發展程度的限制,在交往中,每個人都應該充分利用他人的發展來發展自己。

3、人的解放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一種歷史活動,而非思想活動

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不是漂浮在高空之中的,而是堅實的奠定在物質生產發展基礎上,為我們指明了人類解放的根本方向。人的解放是一個歷史的實現過程:人類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本質能力的不斷實現、人類理性能力的覺醒與高度自由自覺,都體現出人的解放在不同時代的程度和水平。只有隨著勞動工具的不斷改進、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才能不斷豐富,精神財富也會隨之增加,由此才能為人類解放提供根本前提。只有共產主義階段,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社會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也將得到巨大發展,隨之而來的,人們的社會生產生活結合方式也會大大的豐富,人們將在豐富、全面的社會關系中獲得自由全面發展,成為具有真正自由個性的人,從而人的解放也將只能再此階段得以真正實現。

4、共產主義運動、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是實現人類解放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運動不僅是要解放無產階級,更是要解放全人類。無論是無產階級解放還是全人類的解放都源于資本主義所開辟的世界歷史。資本主義通過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開辟了第一次世界歷史,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分離狀態,溝通了東西之間的交流,在開辟歷史的過程中伴隨著無產階級的產生,產生出共產主義現實運動,帶來了人的第一次解放,從而為實現人的真正解放提供了條件。

四、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當代價值

1、為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在物質財富方面可能超越了大多數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社會問題也日益暴露出來,表明資本主義社會并不是人類生活的最理想社會。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革命破除了封建的、宗法的關系,卻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資產階級先是在在經濟上取得了統治地位,然后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實現自己在政治上的統治,然后使自己的意志上升為意識形態,成為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階級,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統治階級。資產階級利用資本對人進行統治,使人喪失自由個性,變成資本的奴隸,從而造成異化現象,使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階級處于相互對立的角度。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人是受到束縛的,是不自由的。但是資本主義并不會長久的存在下去,其內在矛盾決定了它必將被能容納更大生產力的社會主義代替。

無產階級專政為人的全面解放提供了各方面條件。第一,在經濟上,它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了經濟剝削與壓迫,解放了生產力,增加了自由時間,為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了經濟條件。第二,在政治上,它消滅了資產階級,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權利,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第三,在文化上,正在大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人們獲得思想上的解放提供了條件。

2、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理論資源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在自由王國中,人掙脫了社會關系與自然的束縛,成為真正自由的人。

雖然,我國社會目前在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與問題,比如雖然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但是收入分配不公,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程度越來越大;國家建立越來越多的學校,但是城鄉教育不公的現象越來越多;國家雖然在不斷建立健全醫療保障體制但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于此同時醫患糾紛愈演愈烈;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已提到日程上來,但是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尤其是大氣污染、水污染。所以我們目前建設的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堅持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上,不斷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完善各項基本政治制度,建設服務型政府,不斷加強和保障人民的權利,將以人為本作為政策制定和修改的主要原則。在和諧社會建設中,首先把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解決的首位,全方位的照顧各方面利益,推動社會矛盾的妥善解決。在黨的十八大上,黨和國家將關乎人民福祉與民族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歸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由原來的“四位一體”變成“五位一體”,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更加全面而具體。國家不斷加大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強度,全方位治理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加強對廣大民眾的宣傳教育工作,是全社會樹立起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明確表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積極改善自然環境,為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優美寧靜的大自然,向著美麗中國的目標堅定向前,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供理論根據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自由人的聯合體。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可以說是共產主義的根本價值底蘊。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經過不斷地豐富、發展與完善,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茖W發展觀在價值取向上把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目標,并把這一目標貫徹落實到各項方針政策以及措施中去。但是在生產力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達到的小康只是總體上的小康,是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建設不能脫離這一社會現實而片面要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所以,落實科學發展觀應根據我國的客觀條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加強社會建設,改善民生: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創造良好的就業和再就業市場環境,多方面解決就業問題;加快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尤其是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著力做好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不斷擴大各項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積極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繼續加大各級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努力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織就好民生安全網,發揮社會保障的“減震器”作用;加快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加強基層執法力量和規范化建設,強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加強安全生產和食品安全工作,營造穩定和諧的民生環境;改善人民居住條件,加大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扶持力度,優先供應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合理解決建設用地“瓶頸”,加強對保障對象的資格審查,加快實施有針對性、切實可行的保障性住房的管理辦法,努力實現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以人為本,必須強調發展依靠人民群眾,發展為了人民群眾,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眾的力量作為發展的基本動力,充分調動人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從而為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動力。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 馬克思. 資本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3] 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5).

[4] 馬克思. 德意志意識形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2).

[5] 馬克思. 共產黨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8).

[6] 豐子義. 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發展[J]. 北京社會科學, 2002(4).

[7] 韓慶祥.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 科學社會主義, 2004(1).

[8] 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作者簡介】

施雯(1991—),安徽銅陵人,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哲學。

猜你喜歡
主要內容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馬克思妙計催書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現代化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的組織管理
軟件工程技術的研究目的和發展前景
新形勢下高職生誠信檔案的有效構建方法
羅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共產黨宣言》主要思想的當代解讀
芻議水利工程驗收檔案資料的整理
別開生面的描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