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手術中抗菌藥物防治感染的療效分析

2017-03-16 19:41陳遠中繆建春陳宇
中國實用醫藥 2017年2期
關鍵詞:骨科手術抗菌藥物感染

陳遠中 繆建春 陳宇

【摘要】 目的 探討骨科手術中抗菌藥物防治感染的療效。方法 120例接受骨科手術治療的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每組60例。觀察組患者術前0.5~1.0 h內、術后12 h均靜脈滴注足量抗菌藥物, 參考組患者術后靜脈滴注抗菌藥物持續7 d。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率、愈合率及術后住院時間。結果 觀察組術后感染發生率1.7%低于參考組1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甲級愈合率50.0%高于參考組31.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術后住院時間(15.77±1.56)d短于參考組(19.65±2.08)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骨科手術中把握合適的抗菌藥物使用時機能夠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 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關鍵詞】 骨科手術;抗菌藥物;防治;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2.013

Effective analysis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infection in orthopedic operation CHEN Yuan-zhong, MIAO Jian-chun, CHEN Yu.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henzhen City Longgang District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urative effect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infection in orthopedic oper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receiving orthopedic operation trea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lenty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by intravenous drips in preoperative 0.5 ~ 1.0 h and postoperative 12 h,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ntimicrobial agents by intravenous drips for 7 d. Observation were made on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ate, healing rate and hospital stay tim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 lower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ate as 1.7% than 13.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postoperative first grade healing rate as 50.0% than 31.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horter averag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time as (15.77±1.56) d than (19.65±2.08) 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Seizing the appropriate timing of using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and promot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Key words】 Orthopedic operation; Antibacterial agents; Prevent and treat; Infection

骨科手術后患者容易出現切口感染等并發癥, 導致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差, 嚴重時可造成感染性休克或死亡, 因此必要時需要給予患者抗菌藥物預防感染的發生, 然而骨科手術中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現象較為普遍[1-3], 違背了國家對于抗菌藥物使用規定, 不僅不利于患者的康復, 同時可能增加耐藥性等問題的發生, 因此對骨科手術中抗菌藥物防治感染的時機與療效進行分析有著重要作用, 作者選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骨科手術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 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手術患者, 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60例,

排除手術禁忌證及體內存在感染灶的患者。觀察組:男38例, 女22例, 年齡13~65歲, 平均年齡(42.19±7.60)歲, 29例

Ⅰ類手術, 25例Ⅱ類手術, 6例Ⅲ類手術;參考組:男40例, 女20例, 年齡15~66歲, 平均年齡(43.60±7.47)歲, 30例

Ⅰ類手術, 25例Ⅱ類手術, 5例Ⅲ類手術?;颊咝g前在醫院接受治療時間均在5 d內。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 2 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麻醉誘導期(術前0.5~1.0 h)靜脈滴注生理鹽水100 ml與頭孢呋辛1.5 g混合液, 15~30 min內滴注完畢, 若患者手術時間≥4 h則追加1個劑量, 手術結束后12 h再次滴注同等劑量藥物;參考組患者在手術前、術中均未滴注抗生素藥物, 術后患者轉入病房后立即滴注頭孢呋辛, 劑量與觀察組相同, 術后連續滴注7 d。兩組中對頭孢呋辛過敏的患者則采用克林霉素。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發生情況、術后切口愈合情況及平均住院時間。

1. 4 判定標準 術后感染部位的劃分依據衛計委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來評價[2]:淺表切口出現膿性分泌物或伴隨紅、腫、痛、熱等癥狀為淺表切口感染;切口深部軟組織出現感染為深部切口感染;器官或腔隙出現的感染為器官感染。術后愈合情況判定[3]:愈合部位未出現炎癥或化膿為甲級愈合;愈合部位出現炎癥但無化膿為乙級愈合;切口化膿為丙級愈合。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1例淺表切口感染, 無其他混合感染, 感染發生率為1.7%;參考組患者術后出現4例淺表切口感染, 3例深部切口感染, 1例器官感染, 感染發生率為13.3%;觀察組感染發生率低于參考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愈合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甲級愈合率50.0%高于參考組31.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術后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8~21 d, 平均術后住院時間(15.77±1.56)d, 參考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10~26 d, 平均術后住院時間(19.65±2.08)d, 兩組患者平均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骨科手術患者多需要金屬或其他材料的內固定材料, 發生感染的幾率較高, 當切口暴露時間過長時可導致切口創傷表面細菌數量明顯增多, 傷口被污染, 同時損傷組織受到牽拉, 引起傷口出血等癥, 而手術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大, 術后患者機體抵抗力較低, 增加了患者感染的幾率, 不利于切口部位的良好愈合, 因此術中醫護人員要提高防范意識, 規范操作,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標準, 而有植入物或內固定物的Ⅰ類切口手術以及Ⅱ、Ⅲ類切口手術患者圍術期合理預防使用抗菌藥物能夠有效預防感染發生, 避免了感染加重患者傷痛及病情加重, 有助于患者盡快康復[4-9]。

目前國內醫院外科手術時為了預防感染的發生, 多會在術后給予患者長期的抗菌藥物治療, 以往認為這種用藥方式能夠降低術后感染發生, 然而近年來這一理論逐漸被臨床研究所否定, 抗菌藥物的濫用, 不僅對患者術后康復無關鍵幫助, 甚至可能引起患者出現交叉感染、耐藥性等問題, 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有學者對住院患者進行研究, 結果發現抗菌藥物構成、聯用方法、使用時間等均存在不合理現象[10]。其實手術感染危險期多在24 h內, 主要在手術切開至縫合關閉這一階段, 切口在空氣中暴露, 與體表相通的空腔臟器可能受到細菌侵襲, 因此有學者主張應在切口或手術野受到污染之前或污染后的短期內給予抗菌藥物預防性治療, 這樣就能保證藥物濃度在細菌侵入時達到有效濃度, 因此多會在圍術期預防性給藥從而保證藥物能夠完全覆蓋感染危險期[4]。而圍術期預防性給予患者抗菌藥物能夠實現切口部位抗菌藥物的高濃度聚集, 這是由于手術部位受到創傷后, 微血管滲透性顯著增高, 白細胞滲出, 體液滲出, 導致抗菌藥物局部聚集, 因此臨床已經被廣泛認可在圍術期預防性給藥[11-15]。本次患者在接受抗菌藥物預防性治療時, 在麻醉誘導期(術前0.5~1.0 h)即給藥, 而對于手術時間≥4 h患者, 則需要在術中追加1個劑量, 從而保證藥物濃度足夠對侵入組織和血液的細菌產生抑制并有效殺滅, 避免切口感染的發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術后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 患者術后甲級愈合率顯著高于參考組(P<0.05), 這就說明本次預防性給藥效果顯著。參考組患者雖然在術后連續7 d給藥, 然而術后患者發生感染率較高, 同時2例患者出現二重感染, 這說明術后長期盲目使用抗菌藥物在預防感染時效果并不令人滿意, 而患者出現二重感染則與使用抗菌藥物盲目治療有關, 患者術后病房環境菌群、皮膚表面正常菌群和醫護人員攜帶菌群之間的互相作用, 也是導致治療難度較大的原因。

目前骨科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需要遵照以下幾點:①抗菌藥物預防性使用率過高, 雖然骨科手術部位感染通過抗菌藥物能夠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然而這并不能夠作為所有骨科手術用藥指征, 圍術期預防性給藥時需要將手術野污染可能性作為基本觀察指標, 其中切口的分類是重要依據。Ⅰ類切口原則上無需預防性用藥, 只需要醫生在操作時嚴格按照無菌標準進行, 然而對于高齡、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營養不良和手術時間長、創面大患者需要給藥[16]。②藥物選擇, 預防手術部位及切口感染是圍術期預防性給藥的重點, 因此在給藥時需要針對手術部位可能定植的致病菌的抗菌藥物, 同時參考抗菌藥物的抗菌譜、體內過敏、不良反應等來綜合給藥, 從而快速殺滅定植菌。手術類別不同, 準則用藥也不同, 切口感染的致病菌主要為革蘭陽性球菌, 深部切口可能兼有革蘭陰性球菌, 因此這類手術切口患者可預防性給予第二代頭孢菌素類藥物, 若患者對頭孢類藥物過敏則可選擇克林霉素。③選擇合理的給藥時機, 預防性給藥能否達到期望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給藥時機, 本次研究中在術前0.5~1.0 h給藥, 術后僅有1例患者出現感染現象, 這是由于此時給藥能夠保證手術時間內藥物濃度彌散, 從而有效降低了切口感染的發生。術后12 h給藥則是為了殺死術中殘留的定植細菌, 防止其出現擴散和繁殖。同時在聯合給藥時需要具有明確指征, 對于單一用藥即可達到預防治療效果者, 無需聯合給藥;在給予患者抗菌藥物時需要嚴格依照劑量給藥, 避免劑量過大而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增加。

綜上所述, 骨科手術中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能夠顯著預防感染發生, 因此臨床醫生要嚴格按照患者指征, 依照抗菌藥物使用原則給藥, 避免抗菌藥物濫用現象, 促進患者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 陳濤, 余潤澤, 章杰斌, 等. 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周圍感染的竇道沖洗置藥治療18例報告. 中國骨與關節雜志, 2013(8): 448-451.

[2] 王晨, 劉元元, 丁玉峰, 等. 對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病歷用藥合理性評價標準探討. 醫藥導報, 2015(4):534-537.

[3] 趙杰. 2009-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分析.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1(9):783-786.

[4] 張先龍, 沈灝, 王俏杰. 髖關節假體感染的臨床和基礎研究進展.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1):1-3.

[5] 裴保香, 徐艷萍, 馮潔, 等. 骨科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7, 17(11):1424-1426.

[6] 周月紅, 張繼明. 骨科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的調查.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6, 16(10):1154-1156.

[7] 常芳, 郝彩琴, 李鑫, 等. 骨科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0, 20(21):3401-3402.

[8] 饒友鳳. 骨科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 實用臨床醫學, 2011, 12(4):122-123.

[9] 王芳, 包蕾, 曹亞麗. 骨科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21):4867-4869.

[10] 要慧, 趙艷春, 李六億, 等. 骨科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調查及成本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0, 20(21):3399-3400.

[11] 桂楓, 胡定安. 骨科圍手術期應用抗菌藥物預防切口感染臨床觀察.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9):1880-1881.

[12] 張玉娥, 梁錦儀. 骨科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感染的藥物經濟學分析. 中國執業藥師, 2009, 6(10):33-36.

[13] 王素英. 骨外科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使用與切口感染調查分析. 當代醫學, 2015, 21(18):64-66.

[14] 張冬艷, 歐陽芳. 95例骨科圍手術期患者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調查與分析. 中國藥學雜志, 2007, 42(22):1753-1755.

[15] 曾文叢. 骨科無菌手術中抗菌藥物防治感染的療效分析. 抗感染藥學, 2015(5):679-680.

[16] 張葉芳, 王小玲, 張秀珍. 骨科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使用對比研究. 吉林醫學, 2015(10):1973-1975.

[收稿日期:2017-01-02]

猜你喜歡
骨科手術抗菌藥物感染
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術中麻醉效果對比分析
微量激素聯合抗菌藥物治療細菌性角膜炎的療效觀察
小兒支氣管哮喘與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相關性分析
骨三相顯像對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松動與感染的鑒別診斷價值研究
降鈣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手術室護理管理對骨科手術醫院感染的干預效果探討
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創傷骨科手術中的應用
早期防治嚴重創傷及骨科手術并發脂肪栓塞綜合征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