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談農村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017-03-16 07:50顧君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17年2期
關鍵詞:家鄉教材語文

顧君

一、農村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運用現狀

目前,大多數農村語文老師的教學對教材、教學案例和課件的重視程度仍然很高。常規的教學也只是封閉在有限的教室里,語文教師的眼睛也還是目無旁視的盯著“考試”兩字,嚴重地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忽略學生實際生活的體驗。語文老師沒有充分地將教學資源融入課堂教學,對于語文課程資源關注不夠,教學資源觀念較為狹窄,以致于縮小了課堂教學資源的可開發、可利用的范圍。因此開發與利用課外資源就成農村語文教師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

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

(一)立足課本,挖掘教材資源

1.換換順序,機動靈活

現有教材的編排,已經考慮到了選編課文的內容、體裁以及時令的變化等。但是每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情況不盡相同,我們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內在的聯系,適當地調整課文的順序,會起到較好的效果。

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兩篇表現鄉情的散文《端午的鴨蛋》(17課)《春酒》(19課),筆者期望達到重溫鄉情、了解端午文化的目的,特意將課文留到端午節前夕教學,讓學生們在《春酒》的帶領下引發對家鄉物產的念想,在《端午的鴨蛋》的帶領下了解端午的風俗,進而在假期里與家長一起過一個有家鄉特色的端午節,成功地激發了學生思鄉、愛鄉的情感共鳴。

2.變變形式,趣味盎然

語文學科貼近生活、走進生活,這是必然的回歸。目前的語文課還少有人走出教室,這不是一種好的現象。新大綱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有些課文的學習,走出課堂,在校外寬松的環境中,學生更能產生與課文一致的感受。形式變一變,更能達到讓讀者“貼近”作者、讀者“成為”作者的境界。

如在完成九年級下第三單元《談生命》的教學以后,筆者給學生大半節課的時間到校園里面去發現、感悟生命,要求學生以“生命”為話題寫一篇文章。于是,學生們在圍墻邊發現茂密的黃楊所展示的生命的蓬勃,在開著的潔白的廣玉蘭那里感悟到生命的博大,在叢生的三葉草身上體悟到生命的堅韌,從校外居民樓墻上攀爬的爬山虎那里了解生命的頑強。讓學生們在視覺、嗅覺、觸覺的綜合體驗中感悟生命,沒有任何補充的教材能讓學生獲得如此真切的感受,此時的語文不再單單是無聲的符號,而是充滿形象、色彩的有生命的物體。

3.演演課本劇,新鮮又有趣

“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闭n本劇的表演讓學生親身參與課堂、表現自我,從而適應了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使學生在感到新鮮有趣的同時,自信心得到了滿足,從而增強了對語文課的興趣。

如九下第四單元都是劇本。如《威尼斯商人》的演出,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招聘”導演、演員,自制道具,再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排練,完全按照劇本演出的正規程序進行。演員們將劇本中每個人物的性格把握得很到位:心胸狹窄、一毛不拔的夏洛克,談吐文雅、機智勇敢的鮑西亞,寬宏大量、重情重義的安東尼奧等。課本劇的表演過程中,學生要動腦、動嘴、動手。通過課本劇的排練,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剖析。角色的分配、排練等環節中,學生有爭論,有體驗,有感悟,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體諒、相會配合的意識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在編排課本劇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創新,內心情感不斷豐富,形象思維得以加強,創新能力也在逐漸提高。

(二)加強學科滲透,整合學科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苯處熢谌粘=虒W中根據實際的需要可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與英語整合,使相近概念區分更清晰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學生總是將代詞“你”“你的”“他(她、它)”“他(她、它)的”混為一談,句子的理解倒不成問題,但在辨析虛詞的用法時,往往因為這個問題出錯。于是,教師便可借助英語中“人稱代詞”和“物主代詞”的概念明確兩者的區別,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一課的教學中,惠子說的“安知魚之樂”與莊子狡辯說的“汝安知魚樂”中的“安”,學生總是認為都譯為“怎么”。教師可以借助英語中“how”“where”提問句型分析,弄清學生的這一疑惑。當然,在語文教材已經淡化語法的新課程教學中,借助英語語法來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行為是越來越多了。

2.與藝術整合,使情感體驗更豐富

語文課文中有很多優美的寫景文章,文中好詞好句層出不窮。但不管再美的描述,畢竟是文字,有很多是遠離學生生活的。要是能多角度地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輔助教學,讓學生既能形象深刻地感知文本,又能得到藝術熏陶,豈不是更妙?

教學《三峽》一文時,我借助一組三峽的景觀圖,讓學生在欣賞三峽四季景色、山水草木、清猿怪相的同時,形象地感受三峽美景的靈動,感受到酈道元文字的魅力。在《老王》的教學中,筆者將教材上老王畫像的簡筆畫放大,讓學生看著畫像回答“在這張臉上你看到了什么”,很直觀地將老王的“苦”呈現在同學們面前,烙在他們的心底。

(三)開展綜合活動,挖掘鄉土資源

中國農村幅員遼闊,農村學校也有城市學校所不具有的優勢:優厚的自然資源,濃郁的地方色彩,鄉土教材豐富了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筆者從說說家鄉、讀讀家鄉、寫寫家鄉將鄉土資源融入教學,讓學生從了解家鄉的過程中熱愛家鄉。

1.說說家鄉

人類先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家鄉馬目也是如此。家鄉馬目的名字有什么來歷?原來它的背后有一個凄美的故事。建德名稱是怎么來的?據說,三國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韶封領建德侯,取“建功立德”之意,建德之名因此誕生。農村一些禮俗也保存完好。我還讓學生收集有特色的民情風俗。如:建德九姓漁的特殊婚嫁風俗,七月半做干層糕,大同勞村“二月八”廟會等等。此外,還可以介紹家鄉的特產和風景。像里葉白蓮、秋梅倒篤菜、三都桔子等特產,江南懸空寺、新葉古村、七里揚帆、三江兩岸綠道等風景。學生廣泛收集這些資料之后在班上與同學交流,以講故事的形式展開,這樣學生既了解了家鄉的文化歷史、民風民俗,自然而然就會因了解家鄉而愛上家鄉;同時又加強了聽說的訓練,提高了聽說能力。

2.讀讀家鄉

家鄉猶如一本書。少年讀書,可以讀讀家鄉的水土,讀讀身邊的這條河。如七下第二單元“黃河,母親”這個探究對象與我校學生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有一定距離,不如把它改為“家鄉河,生命之河!”我校就座落在家鄉河畔,這樣更適合學生的實際。筆者就帶著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家鄉河的歷史情況,探究家鄉河在養育家鄉人的貢獻以及河水今昔變化的對比,對造成水鄉水危機產生的原因的深層次思考。從而激起學生們的樸素的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增加學生對家鄉的關注。讀讀家鄉的文化名人。如古有西漢的朱買臣,三國時期的建德侯孫紹,唐代詩人李頻、翁洮,宋代的喻陟、葉問義等等。近現代有的蔣治、陳松林、馬正榮、沈邦富、陳鶴軒、陳懷白等等。他們是家鄉文化的代表群體,是家鄉文化的傳承者、創造者、傳播者,他們共同組成了家鄉文化的長廊。讀家鄉文化名人了解家鄉文化,沒有文化的傳承,一個地方的文脈就難以延續。筆者引導學生了解家鄉文化、愛上家鄉文化,從而增強學生建設家鄉文化的使命感。

3.寫寫家鄉

農村有優美的地理環境和大自然特有的風光。教師帶著學生走近自然,親近自然,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細心體會,就會讓學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寫成作文,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家鄉的愛是那么的自然真切,絕無矯揉造作之意。

如教學完詩人何其芳的《秋天》,正是秋季。筆者就布置了一篇題為《家鄉的秋天》的作文,帶著學生來到離學校不遠的田間,讓學生仔細觀察,抓住秋天田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來寫:金黃的稻子、枯黃的落葉、火紅的柿子等,通過多種感官來運用恰當的修辭方法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秋天。如有一學生寫到:“走進田野,到處都是金黃一色,稻子的長勢十分喜人,每顆稻穗都有八九十粒。粒粒都挺著個快要脹破的大肚皮,沉甸甸的……沒想到家鄉的秋天竟然這么美!家鄉,我愛你!”此時學生對家鄉濃濃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這是學生感受到家鄉實實在在的美之后,由衷地發出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真是有了真切的感受比任何說教都要有效果。

“先生是活的,書本到處有,只要活用,就有辦法?!痹缭?0世紀上半葉,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有過這樣精辟的論述。今天,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不能過分地囿于教材,而是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以現有教材為中心,充分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充分發揮教師個性化處理教材的作用,使教材更加充實、豐富多彩,使語文課堂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猜你喜歡
家鄉教材語文
教材精讀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夏天的家鄉
我的語文書
家鄉美等
語文知識連連看
語文妙脆角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