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詩詞歌曲詞曲用韻的共生性特征探析

2017-03-16 23:39包德述
音樂探索 2016年4期
關鍵詞:文化意蘊

包德述

摘要:通過部分實例的解讀,指出中國古代詩詞歌曲不僅在歌詞上以詞韻為統領,而且在旋律發展上,也往往采用調式主音,或以歸于調式主音的旋律片段統領全曲并與詞韻相對應,體現出詞曲用韻共生發展的藝術特征,具有特殊的審美趣味與文化意蘊。

關鍵詞:古代詩詞歌曲;詞韻;共生性;文化意蘊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6)04-0123-06

“韻”是中國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國古代詩詞歌曲韻律具有特別穿透力的根本原因。其“不但作為詩歌存在的條件,先于詩歌而存在,而且以大量的雙聲、疊韻、疊詞等等聲音現象,潛在地存在于詩歌語言中”。

就中國古代詩詞的詞韻,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中指出:“聲畫妍媸,寄在吟詠;滋味流于下句,氣力窮于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币鉃椤霸娫~文章的美丑,寄托在吟詠上;韻味從安頓句子上流露出來,氣力全用在求和諧與押韻上。不同的聲調配合得當叫做和諧,使收聲相同的音前后呼應叫做押韻”。

就中國古代詩詞歌曲的詞曲用韻,沈約《答陸厥書》云:“若以文章之音韻,同管弦之聲曲,則美惡妍媸,不得頓相乖反?!贝颂帯邦D相”乃古代樂器“舂牘”之別名。這是以音樂之和諧發展來談文章創作中“詞韻”的重要性,同時也蘊涵了中國傳統音樂與文學的共同審美趣味。清代戈載《詞林正韻》在談到填詞時指出:“填詞之大要有二:一曰律,一曰韻。律不協,則聲音之道乖,韻不審則宮調之理失,二者并行不悖?!边M一步說明了古代詩詞創作除注重自身聲韻平仄的諧暢外,更加注重“詞韻”與宮調運用及旋律發展的密切聯系。

然而筆者發現,對于中國古代詩詞歌曲,研究者往往注重歌詞與曲調發展的單一層面分析,或關注歌詞結構、平仄與曲調結構、旋法的聯系,而較少關注詞曲用韻關系及其文化意蘊的解讀。鑒于此,本文將以部分實例,闡釋中國古代詩詞歌曲詞曲用韻的共生性表現特征及其內涵。

一、以調式主音對應詞韻

作為文人創作的中國古代詩詞歌曲,歌詞均以詞韻予以統領,在曲調發展上則特別強調調式主音的意義,往往以調式主音與詞韻位置的對應統一來加強歌曲的協調感,既體現了“同聲相諧謂之韻”的文學用韻特點,又表現出中國古代詩詞歌曲詞曲用韻的共生性特征,以及中國古代詩詞歌曲在創作上對“音韻諧暢”的審美追求。

譜例1是載于清代張鶴《琴學入門》(1864)的琴歌作品《陽關三疊》中第一疊的主題部分。歌詞為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首句押韻。從譜例可以看出,在歌詞用韻處(塵、新、人)均采用商音(調式主音)與之對應,體現出“韻”在詩詞歌曲創作中特殊的地位及“詞韻”與旋律發展的密切聯系。

從構字法看,“韻”由音生,這說明它的出現,一開始就具有追求聲音和諧的音調審美內涵。關于“韻”之涵義,北宋范溫在《潛溪詩眼》中有這樣一段精辟的闡釋:“有余意之謂韻?!瓬y之而益深,究之而益來,意多而語簡,行于平夷,不自吟炫,而韻自勝。故曰: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初若散緩不收,反復觀之,乃得其奇處?!蛭┣M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白遠?!币虼?,琴歌《陽關三疊》第一疊主題部分的詞曲用韻的對應關系,看似簡單,質樸無華,但實則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學與音樂對“韻味”的追求,有著“簡約”“玩味”“深邃”“逸遠”的審美特點。

譜例1《陽關三疊》主題部分

《竹枝詞》本是古代巴渝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一般由四個七言句構成(具有七言絕句的特點),句間和句尾還有“和聲”(幫腔)。譜例2是載于《東皋琴譜》中的《竹枝詞》,由唐代詩人劉禹錫作詞,也是一首典型的首句押韻的七言絕句。從譜例可見,其歌詞“葉韻”特征與曲調發展的對應關系完全同于譜例1。此外,類似的詩詞歌曲還有《魏氏樂譜》中的《清平調》《碎金詞譜》中的《天凈沙·秋思》等。

譜例2《竹枝詞》

二、以調式主音為主(兼用屬音)對應詞韻

除采用調式主音與詞韻簡單對應外,中國古代詩詞歌曲也往往采用調式主音為主,兼用屬音與詞韻相對應。既達到了以調式主音統領全曲的目的,又形成了一定的變化。這樣的創作手法,猶如中國傳統文學所言“協聲”的運用:“凡諧聲之道,有同聲者,則取同聲而諧;無同聲者,則取協聲而諧?!?。元代陳敏子在其《琴律發微·起調畢曲》中總結南宋至明代徐門琴家的創作時也指出:“至于徐氏二十五調引,其畢曲皆是本律聲,乃若起調,或用本宮宮聲,或用本律,或用本律所生之律,如宮調而用徵起之類?!边@充分說明中國古代文人音樂創作中對宮音、調式主音及其屬音的重視?!缎踊ㄌ煊啊贰逗帐伺摹贰兑患裘贰泛汀而P凰臺上憶吹簫》都是很好的例證。

譜例3《杏花天影》是中國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約1155-1221)的度曲之一,表現了作者一生漂泊的傷感情懷。作者在音樂創作時將之處理為上下片,每片四句。從譜例可見,歌詞起韻(浦)及“葉韻”(渡、苦)三處均采用角音(調式屬音);其他三處用韻(駐、舞、處,其中“處”為尾韻),則采用羽音(調式主音)。創作手法與前文所提“徐門琴家”的創作手法完全一致。從律學角度看,羽音、角音為近關系音,此曲中二者為主屬關系,最能產生共鳴,也最能產生和諧之美感與韻味。

譜例3《杏花天影》

曲譜最早載于明代孫丕顯《琴適》(1611)中的《胡笳十八拍》相傳是漢末蔡琰借用胡人音調創作的琴歌作品。全曲共十八段,逐層傾訴了蔡琰一生“被擄、思鄉、別子、歸漢”的坎坷經歷,是中國音樂史上聲美、情美、韻美的典范作品。譜例4為作品中的第十拍,真實而典型地反映了戰爭給蔡琰帶來的傷痛。從譜例可見,在歌詞用韻處,除歇、絕兩處采用角音(調式屬音)外,其余的起韻、葉韻與尾韻處的滅、月、咽、別、血均采用羽音(調式主音)。此外,在旋律發展上還大量采用句尾“疊音”的特殊手法,與漢語“疊音詞”以少勝多、反復吟詠具有同樣的審美情趣與文化意蘊,很好地表現了作者傷感的情懷。

譜例4《胡笳十八拍》之第十拍

譜例5是由南宋愛國詩人蔣捷作詞,曲調見于《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1746)的《一剪梅》(一名《臘梅香》)。內容刻畫了春江的幽美和作者對溫馨家庭生活的向往。歌詞句句押韻,但曲調發展則將句中韻與句尾韻區別處理。句中韻(澆、嬌、橋、拋)采用角音(調式屬音)與之對應,句尾韻(招、瀟、燒、蕉)采用羽音(調式主音)予以對應。鮮明地體現出中國古代詩詞歌曲在音樂創作上對詞韻的深入與細化。

譜例5《一剪梅》

譜例6是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作詞,曲調見于《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鳳凰臺上憶吹簫》。歌詞內容表現了對遠游丈夫趙明誠的思念,詞風婉轉意切,怨而不傷。上片用宮音(調式主音)、徵音(調式屬音)于詞韻處,“頭”“秋”兩處用宮音,“鉤”“休”兩處用徵音;下片詞韻處則全部采用宮音與之相諧。這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兩處與徵音相對的“鉤”“休”兩字均為平聲韻(雖然“秋”也同為平聲韻,但由于其處于上片的結尾處,按照音樂創作的要求當采用主音)。其余的仄聲韻字均采用宮音與之相諧。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詩詞歌曲在音樂創作上不僅關注詞韻的運用,甚至還將詞韻中“平聲韻”與“仄聲韻”予以區別,體現出中國傳統藝術在統一中求變化的特點。

譜例6《鳳凰臺上憶吹簫》

三、以歸于調式主音的旋律片段為主對應詞韻

除采用調式主音或調式主音及其屬音與詞韻對應外,古代詩詞歌曲也往往在歌詞用韻處采用以歸于調式主音的旋律片段為主與之對應。這樣的手法當是前兩種手法的進一步發展。出于《魏氏樂譜》的《清平調》和出于《碎金詞譜》的《破陣子》《天凈沙·秋思》都是很好的例證。

譜例7《清平調》的歌詞為李白為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賞花的助興之作。當時由李龜年演唱,十六名梨園弟子伴奏,但唐代絕句樂譜已失傳。從譜例看,即使在歌詞第三句不押韻處,旋律仍采用與第1、第2、第4句同樣的處理方式,僅作翻高八度的處理(第1、2、4句為低韻,第3句為高韻),是中國傳統音樂“合尾”手法的典型,給人以“殊途同歸”之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旋律發展時采用商一宮一商的處理既體現出漢語吟誦的聲調特點,又使音樂意味更加濃郁。

譜例7《清平調》

譜例8為清代詞人謝元淮《碎金詞譜》中所輯錄的《破陣子》(選段),歌詞為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從譜例可見,在歌詞用韻處“營、兵、驚、生”均采用了相同的句尾落音(羽音,調式主音)。值得注意的是,“營、驚”兩處與之對應的是歸于主音的旋律片段(宮-羽-徵-羽),“兵、生”兩處雖表面上采用單一的羽音與之對應,但是我們如果將這兩處的落音(羽)再往前延伸觀察,則其旋律發展與歌詞中“營、驚”兩處的旋律片段相同或相似(前者音列相同,后者稍有擴展、變化)。因此,這一作品的曲調用韻實際上已發展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最為典型、并具有特殊情感表達意味的“腔韻”。

譜例8《破陣子》(選段)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詩詞歌曲詞曲用韻相互影響,共生發展,有著鮮明的藝術特征與文化意蘊。首先,曲調發展采用調式主音,或以調式主音為主(兼用屬音),或以歸于調式主音的旋律片段為主與詞韻相對應,既達到了統領全曲,加強作品內聚力的目的,又鮮明地體現出詞曲共生發展的藝術特征。其次,詞曲用韻的共生性,具有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經驗和文本化感性特征,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具有特殊意味的中國文化表征符號;通過解讀這一特殊符號,并將之與他文化系統中的音樂進行對比,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中國傳統音樂的表現特征及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們就提出了文本層次分析的新視野,即從“材料”和“形式”的關系中考察藝術作品的文本層次。這使文本的解讀不再局限于結構性的靜態分析,而是導入了一種建構性的研究理念,使人們可以從藝術作品的生成過程中剖析文本層次的構成,進而從藝術傳播活動的意義上探尋藝術編碼和藝術解碼的規律。本文正是遵循這樣的研究思路,以實例分析中國古代詩詞歌曲詞曲用韻的共生性特征,探尋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生成過程,并解讀其特殊的審美趣味與文化意蘊。

責任編輯:錢芳

猜你喜歡
文化意蘊
品讀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蘊和藝術魅力
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藝術及其文化意蘊
言外之意話“紅”色
法語俗語、 俚語的特點及文化意蘊
元雜劇愛情婚姻劇文化意蘊探究
論詩歌中的悖論語言及其文化意蘊
晚清鐵路論爭中的文化意蘊
中國夢的文化意蘊
宋夏喪葬文書檔案比較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