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海民間民俗文化傳承保護現狀研究

2017-03-16 06:38章亞萍寧??h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315000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寧海民俗文化民俗

章亞萍 (寧??h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315000)

寧海民間民俗文化傳承保護現狀研究

章亞萍 (寧??h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315000)

民俗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游戲競技、民間文學等等,是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也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

民間習俗雖然千姿百態,但無外乎綜合表現在“吃穿”“娛樂”“祭祀”三個塊面上。寧海的民間民俗文化具有其他地區相同的信息含量。以“過年”為例。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活動,也是全年最重要的節日。于寧海百姓而言,過年是他們天大的事兒,民俗活動是相當豐富,忙忙碌碌持續兩個月時間。寧海民間從吃了臘八粥開始就著手準備過年了。做新衣、買鞋帽、全身上下換新行頭;爆米花、熬糖漿,五什果子全備齊;搗年糕、搡麻糍,白面饅頭層層疊。廿三日是小年。家家戶戶祭灶司菩薩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孩分吃灶果。廿四日,全家總動員撣塵除穢,之后殺豬、殺雞、宰羊、買魚。大年三十日,人們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延續著老一輩傳下來的喜慶氣氛。除夕夜全家團聚吃團圓飯,分壓歲錢,大人帶領小孩守歲,留戀逝去的歲月,期盼新年美好。正月初一,放開門炮,碎紅滿地,新年大吉。喝紅糖水,舞龍燈、打獅子,相互拜年,恭賀新禧,喜慶吉祥。稍后的初五求財、上燈直到鬧元宵、落燈,林林總總、枝枝蔓蔓的細節講究,形成文化含量龐大的春節文化,最直觀地體現了寧海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寧海民間民俗文化特征

(一)地域特征

由于寧海處于臺州、寧波文化的交界點,又是兩地的邊緣地帶,這就決定了寧海民俗文化兼有兩地特色。按寧海地域來分,南路、西路深受臺州文化的影響,北路深受寧波文化影響,東路則兩地影響均衡。正是臺寧文化的交融,使得寧海先民的文化性格中既有臺州式的硬氣,又有寧波人的開放意識,影響并發展著寧海民俗。形成了獨特的正月十四鬧元宵、四月初八搗烏飯麻糍給耕牛過生日、八月十六過中秋節等習俗。

(二)豐富多彩

人文景觀上,有王愛山崗上的孟姜女廟,有唐代鑒真和尚準備東渡日本時的歇腳之處壽寧寺等,民間信仰習俗遍布。民俗風情上,歲時節令習俗各放異彩,有廟會、行會及形式各異的飲食等。民間藝術中,有流傳歷史悠久的民間的舞龍和舞獅,船燈、馬燈、把酒舞、儺舞等,表演時空和形式上都富有極強的民俗性。手工工藝上,有雕刻、泥塑、繪畫、刺繡、箍桶、竹編等。建筑上,有寧海古戲臺、成片古民居。民間歌曲方面,有長街山歌、強蛟漁歌。民間戲曲方面,有寧海平調。形式繁多的民俗文化,展現了寧海生活民俗原生態風貌,體現了寧海百姓獨特的審美情趣。單是十四夜飲食,就多種多樣。東路吃糯米和粳米摻和、內裹咸或甜餡的糰;北路及城里吃芥菜、香干、筍丁餡料的湯包;西部南部,湯包、米筒、胡辣羹。

(三)農耕為源

古代寧海受到交通限制和處于臺寧的邊緣等原因,導致商業不夠發達,農耕成為寧海先民的主要生產方式,這也決定了寧海先民的一切生產和生活方式都圍繞著農耕來運轉,一切都是為農耕服務的,其中也包括了寧海先民創造并流傳下來的諺語、傳說、民間故事等,也才有了寧海人特有的文化呈現形態——農耕民俗發達。如民間信仰“祈雨求水”“祭田公田母”等。還包括手工技藝、戲曲等,如“五匠”(木匠、泥水匠、漆匠、作匠、石匠)的相關民俗等,農村演戲的習俗等,都以農耕色彩為表現形態。

(四)宗教滲融

寧海人氣淳性輕,好佛信鬼,“越巫”流行。歷代有許多高僧到過寧海,這為佛教等宗教在寧海的落地生根創造了條件,城鄉遍布寺院廟宇及庵堂,自古以來向公眾敞開。寧海又靠近浙東宗教勝地天臺山,古來民間佛教、道家思想濃厚。這種強調因果和報應的理念深深底融注到寧海先民心中,鑄就了寧海人的處事方式:注重細節,講究和諧與內省、崇敬先祖等。像廟會、行會、香會,或者是清明、七月半等節日所表現的宗教色彩十分濃烈,而且百姓態度相當虔誠。

(五)講究飲食

寧海兼有山海資源之優勢,加上深厚的農耕理念,因此,寧海先民講究飲食。一年之際,從正月到十二月,每月都有一個月節?!罢赂?,正月團,十四夜吃湯圓,清明吃艾草,四月八吃柴腦,端午筍殼包,六月六嘗新吃麥糕,八月十六蒸洋糕,九月重陽麻糍糍,冬至湯圓,年夜飯大團圓”,充分表達了寧海人“以食為天”的觀念。從主食看稻米和雜糧摻半;從菜肴的豐盛度來看,有“八大碗”“十大碗”“十二大碗”“十六會千”之分。由于寧海深受鄰縣風俗的影響,各地在吃的方面又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展示了寧海飲食文化多樣性。不僅菜肴豐富,還有寧海特色的敬酒、猜拳等形式,極大地豐富了寧海酒食文化的和諧性和趣味性。

(六)淵源深厚

寧海建縣于西晉太康元年(280),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寧海人民辛勤勞作、生生不息,不僅建設了富饒美麗的家園,也創造了富有地方個性的民俗文化,并不斷傳承、宏揚。寧海古代交通落后,一段時間里對外交流閉塞,倒是保留大量具有古代文化原生態,厚樸特性的古代語言,很好地反映了寧海久遠的民俗:“廿四撣蓬塵,廿六走街坊,廿七牽腳燥,廿九好謝年?!保ā哆^年歌》節選);“公搗搗,婆添添,兩叔伯母背背,兩只小雞篤米碎?!保ā稉v米歌》節選)。除了語言上,還有一些祭祀、紅白事等方面的儀式,如備豐盛的祭品“謝年還?!焙汀罢埨咸?;講究喪事禮儀:孝子穿麻布衣;戴“山梁冠”,持孝杖扶棺等,直至今天,寧海百姓仍是一絲不茍傳承。地方戲曲寧海平調的好多劇目也把寧海的傳統民俗表現出來,足見寧海民俗發展歷史之深遠。因此,寧??梢猿蔀檠芯空銝|地區古文化原生態的一個典型案例。而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又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從寧海民俗的這些特征可以看出,民俗文化的發展只有在民俗文化主體鮮活的生活現實中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這里舉例:

寧海歲時節令主要民俗活動一覽表

二月二當地傳說中龍抬頭的日子,未剃過頭的小孩在當天請剃頭匠理發剃龍頭,吃奶的小孩在此天斷奶。又稱花朝節,是百花娘子的生日,所以姑娘家要采摘花朵戴在發髻上,婦女用五彩線穿耳墜、飾耳環。民謠:“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因此寧海人就在二月二這一天用玉米調成漿糊將谷倉泥住,不讓稻谷外流,家家戶戶吃胡辣羹。農諺“二月二,泥谷桶”,就是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之意。三月三男女青年到溪邊、井邊或在自家天井里搭灶燒飯,主料是咸肉和糯米。大家一起動手,一起吃飯,叫做“天下飯”,吃后會聰明。清明節寧海習俗,各自家的掃墳祭祖在清明前進行,宗族的祭祀在清明日進行。各家剪紙幡,搗青麻糍,挖春筍、準備供品,上山祭祀祖宗,清除墳頭雜草,加土,插紙幡(壽墳要插紅紙幡)。傍晚在村口“祭故”,再請祖宗和沒有后代的孤魂野鬼來吃。清明日當天,各房族在宗祠里祭祀。族內各家出錢出糧置辦供品,每家各有一位代表出席祭祀后的晚餐。四月八傳說中牛的生日,農家搗烏飯麻糍,配上雞蛋老酒給耕牛吃,犒勞。這天一定要讓耕牛休息,牽引它們到水塘里洗澡,以示謝意。耕牛主人還要用供品到牛欄舍間請牛欄公、牛欄婆,祈求他們保佑耕牛健壯有力幫忙農事生產。立夏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吃筍健腳骨,謂“腳骨筍”;吃海螄,稱“拄腳骨”,還吃青梅、蠶豆。各家煮立夏蛋,用五彩絲線編織套子裝蛋,掛在孩子胸前,諺語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钡粶首貣箢^(門檻)。人們在村口或道地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條凳子,大家輪流秤人。母親擇立夏日為女孩子穿耳朵。端午節裹粽,門上插菖蒲和艾葉,雄黃畫刀槍劍戟,家里角落噴雄黃燒酒,小孩額頭上抹雄黃等。丈母娘送小雞到女婿家,女婿則給丈母娘送黃魚吃。六月六采集木槿葉燒水洗頭,晚上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小孩躲在水芋地里,聆聽牛郎織女講悄悄話。七月半(盂蘭盆節)“六月六,曬紅綠”,將家里的被服全部曬去霉氣。家里燒紅鍋,爆炒黃豆、瓜籽等干果,小孩吃了不生瘡,俗話說“六月六,炒豆米胖打地毒”。中午家家戶戶蒸麥糕吃。并給家養的狗洗澡,俗語“六月六,黃狗汰浴”。七夕節祭祖。傍晚每家備葷素菜肴,擺放在宗祠內和岔路口祭祖。各地主食稍有不同,西路一帶是麥餃筒,其他地方一般都是麥糕。中秋節 在農歷八月十六日過節。女婿給丈母娘送月餅等禮擔。晚上家人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重陽節以敬老為主題,小輩做重陽糕、搗糯米麻糍請老人吃。組織外出活動,如登山。祭田公田母。重陽節時,正是秋收的日子。民間百姓認為,年景豐收是土地神在保佑。為了感謝土地公、土地婆,農民準備供品到田頭祭祀,然后才可開鐮收割。

十月半深甽廟會深甽廟會是紀念南宋抗金名將許宗澤元帥。期間百姓提著燈籠到隔水庵真君殿念經、坐庚申。深甽村的家家戶戶就擺上供品,朝請真君大帝。舉行民間藝術表演和商品交流活動。冬至以糯米粉作湯圓,以赤小豆作餡,禮神及祖考。俗話說“吃了冬至圓,年齡長一歲”。丐者裝神鬼判狀,仗劍擊門,口喃喃作咒,俗謂之抲灶王。民間亦有在冬至日做墳修墓的習俗。俗約:除了冬至和清明節,其他時間都不得動土。俗話說:“要吃十四夜,要睏冬至夜”。冬至夜按天文氣象是最長的夜晚,讓人足夠睡個飽。臘八節臘八,民間稱“頭八”,過了這天,各家開始過年的準備工作。寺廟里煮臘八粥給眾人喝。貼春聯,裹粽、包湯包、搗糯米麻糍,置辦豐富的菜肴,全家人吃團圓飯,長輩分發壓歲錢,眾人施放關門炮,一起守歲至凌晨。除夕

除上述主要的歲時節令民俗之外,還有很多的民俗活動亦是豐富多彩,生產生活風情萬種。寧海人厚道,靠山靠海生活的人口居多,所以百姓十分重視民俗節氣活動,講究細節,一絲不茍傳承。

二、寧海民間民俗文化傳承現狀

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現象展現了寧海人民豐富的生活風情,影響著一代有一代寧海人的思想和操守。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及多元化社會現象的滲透,當前孕育民俗文化的土壤正在逐步消失。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交流合作的增多,人們生活方式日趨同一,原有的民俗文化氛圍逐漸淡化,現代氣息增強。地方性文化和民俗文化被逐漸拋棄,或者艱難地在原有的地域范圍內生存和發展,消亡的可能性增強。究其原因有:

(一)民俗文化的發展空間正逐漸縮小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人口急速向城市聚集,形成空心村,或者原有的住民以老弱病殘為主,缺失了民俗文化傳承的主力和動力,任由民俗文化漸漸消失,汰沒。城市里由于人口的交錯雜居,文化的相互學習和借鑒,共同的生產生活,人們逐漸丟失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的傳承,相應的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間就大大縮小。由于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使人緊張、忙碌,注重細節表現農村的民俗活動被省略或簡化了,氛圍也逐漸淡化。農耕社會里,百姓是一絲不茍繼承,注重細節上的傳承和表現。到現在人們以尊重家中老者的意愿為前提,才被動傳承民俗,而且不能完整地繼承了。

(二)民俗文化的傳承后繼乏人

農村中大多民俗和民間信仰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對思想進步的年輕人來說,一概認定是封建迷信思想的表現,確實忽略了民俗文化的教化作用,將精華和糟粕全都拋棄。所以他們也不會有虔誠的心態來傳承民俗,再加上生活工作的忙碌,民俗的傳承和傳播群體逐漸縮小,相應的傳承人范圍也日漸縮小,尤其是民間信仰。民俗事項隨著傳承群體的縮小而日趨簡略或湮滅。

(三)對民俗的研究、宣傳,還是被動,甚至是輕視的

人們普遍認為對民俗的研究是民俗學家、文化部門該考量的事情,政府部門缺少這方面的研究意識。但有一點可贊許,認識到利用民俗來發展農村經濟,如加快鄉村旅游的發展,以民俗的魅力吸引游客,壯大農村經濟,但從保護民俗的根本性上還是缺少正確的認識。所以在民俗的正確傳承和發展問題上,常會出現和鄉村旅游相矛盾的情況。宣傳上,主體是鄉村旅游或者是經濟利益為主,出現民俗搭臺,經濟唱戲的現象。沒有根本上如何發展和傳承好民俗文化,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

三、寧海民間民俗文化保護策略

當下,如何有效保護和傳承我們的民俗文化,發揮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強大作用,值得深思。民俗文化現象是適應一定的社會生活,首先是物質的生活和相應的社會心理需要而生成、傳播和繼承的;同時它也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相應的功能,主要在于規范、便利和調節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之得以鞏固和發展。即便是一些在以后失去原來意義的風俗,往往也能夠以某種變通的方式被保留下來,在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滿足人們的社會與文化需求。研究各種民俗文化現象,研究如何傳承和發展寧海的民俗文化,將有助于對社會歷史傳統的梳理與展示,有助于對民眾實際生活及其觀念、心理的考察與理解,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所以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們的民俗文化優勢擺在現代人面前應當思考的一個問題。在民俗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人們已經逐漸在重構傳統民風民俗的價值體系。傳統民風民俗的一些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要有所拋棄。民風民俗的傳承與改造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傳承發展的原則。

(一)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扶持

從如今政府層面的行政態度來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引導和研究、扶持,逐步完善民間民俗文化的保護制度。出臺了《寧??h民俗文化人才認定辦法》,保護民俗文化人才。政府管理部門建立完善的民俗文化保護機制,發揮政府對優秀民俗文化的引導保障作用。鼓勵和倡導各地自主開展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政府則積極介入安全問題,保證民俗活動順利開展。文化宣傳部門在縣級報刊和電視頻道開辟專題專欄,宣傳寧海民俗,并開展節慶文化研究。

非遺保護工作也促進了屬于非遺保護范疇的民俗的發展和保護。從2003年寧??h啟動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以來,縣委、縣政府就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如今寧海的四個國遺項目中,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和前童元宵行會兩個就是民俗類別的項目。隨后的非遺保護中,出臺了多項措施,如《寧??h非遺三位一體保護辦法》《寧??h非遺傳承人、傳承基地認定和保護辦法》等。出版民間民俗文化的書籍《甬上風華》《甬上風物》《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寧海民俗》。包括與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相關的其他傳統文化來講,也有對民俗文化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的舉措。一些民間組織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積極參與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進行宣傳

現代社會是網絡化時代,我們通過多種網絡形式宣傳民俗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優秀民風民俗,將其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絡、文化交流、旅游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風俗的熱情。聯合央視媒體拍攝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前童、龍宮的《鄉愁》等記錄片。本地的報刊和電視臺非常注重對各地民俗文化的宣傳報道,將民俗文化呈現在不同年齡層次的受眾群體前,加深人們的了解,逐漸樹立地方文化保護意識。時下興起的微電影藝術,興趣愛好者更是將鏡頭瞄準當地文化,將故事情節安排在當地民俗文化背景下發生。

我們通過傳媒,把即將消失的民俗趕快搶救、拍攝,準確報道民俗活動并加以引導,使其民間化、大眾化。如東岙村的十四夜吃餾習俗原本是當地特有的元宵習俗,到現在形成每年這天人山人海,來品嘗的熱鬧場面??孔畛醯娜伺c人之間相傳,發展到用現代的通訊工具來傳播,這里面微信傳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為有每家每戶無償招待熟悉或不熟悉的客人品嘗美食這一民俗魅力的支撐,現在這習俗在周邊地區是相當有名氣了。還頗讓當地政府喜憂參半:每年這天,車多、人實在多,達飽和狀態了。這時候民俗文化的道德規范作用明顯了,民俗氣氛凸顯了和諧、好客的一面。多年來,每年熙熙攘攘,但絕沒有發生一起有悖道德的事情,主人和客人,一個熱情,一個陶醉,奏響社會和諧之音。如今的網絡傳播速度之快,影響之深遠,打開寧海的文峰論壇里就可以看出來:長街吃糰、一市吃餾,行會鬧元宵,這些民俗是家喻戶曉了,許多人慕名探訪,帶動了這些古村旅游發展。

(三)發展農村民俗文化產業

這是我縣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而實施的一個良好措施。目前我縣四個國家非遺項目中,有兩個就是單純民俗類的,即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和前童元宵行會,還有寧海平調和泥金彩漆技藝,它們都是地域色彩強烈的項目,印證著當地的民俗。四個項目的保護和發展都有民俗文化產業的支撐。如寧海十里紅妝婚慶公司提供的傳統婚禮服務系列,因前童元宵行會而盛名的前童古鎮發展文化旅游,前童民俗博物館、鼓亭館都是良好的載體。2013年,寧海非遺文化產業園正式啟動。2016年1月,展示泥金彩漆技藝和清刀木雕技藝的東方藝術館開張,十里紅妝博物館新館也在室內裝修階段。濃縮并表現寧海民俗文化特色的寧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也擬準備建設中。這些舉措加強了寧海民俗文化的傳播,一定程度上還鼓勵民眾參與創造經濟利益,開發民俗文化產品。

經濟與文化日益交融,文化的經濟功能明顯增強,文化產業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貢獻越來越大。時下興起的寧海鄉村民俗文化體驗游,將民俗文化底蘊深厚的各個古村連成一條旅游帶,以站點的形式招引外地游客體驗各村落的民俗風情。其獨特的歷史氛圍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吸引了旅游愛好者,許多一線城市的人都到這些鄉村享受慢生活。通過把有形的文化載體和當地鮮活豐富的民俗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確保了文化產業的生命力,從而實現民俗文化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獨特的民俗文化為產業注入文化內涵,促進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民俗文化與鄉村旅游相結合

優秀的民風民俗若要在現代的各種沖擊下繼續傳承下去,就需要讓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重視,因此就需要和旅游業相結合。深厚的民俗文化可以有力地推動當地旅游的發展。近年來,寧??h深入挖掘民間行會、廟會等傳統民俗文化資源,揚其精華,棄其糟粕,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氛圍。深甽十月半廟會,原本是純粹的民間信仰習俗表現。因為有當地政府的積極介入,與當地發展鄉村旅游結合在一起。如今每年廟會期間,除了以民間信仰、物資交流、民間藝術大薈萃之外,鎮政府還適時開展鄉村旅游文化論壇、持杖登山、露營大賽等一些旅游相關的項目,以民俗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把農村民俗文化整合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了。深甽當地的經濟特色之一是發展登山杖產業,所以借民俗活動推動旅游經濟的發展,可謂一箭雙雕。同樣前童元宵行會,單是正月十四、十五兩天,慕名到前童旅游的就到二十萬左右,再加上平常日子“古鎮游”的客流量,在促進前童旅游經濟的發展方面作用不可小覷。

同時因為合理地發展鄉村旅游,當地的民俗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和開發。以前不知名的山村來了一撥撥驢友。村民們意識到了要保護自己的家園不再破敗,于是積極行動,如許家山石頭村、龍宮村等傳統古村落得到了修繕和保護,以原生態風貌出現在游客面前。當地的民俗文化得到進一步的挖掘、保護和展示。旅游業的發展使人們意識到民俗文化的獨特價值,當地很多被人忽視的民俗文化在旅游大潮的帶動下得以復蘇和保護,并開始逐漸融入到旅游市場當中,得到新生和重構。同時,旅游的發展也增強當地人們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當地人們的自尊感和自豪感逐漸增強,開始認識到民俗文化的重要價值以及獨特魅力,開始懂得深厚的民俗文化正是當地的靈魂所在,開始重視對其文化內涵的挖掘和保護,無形中增強了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有了一種文化自覺,進而表現在行動上。積極探索,找到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平衡點,在保持民俗文化本真性的基礎上全社會重視民俗文化,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既增加了收入,又為民俗文化保護提供資金支持,改善生存狀態,最終實現民俗文化資源的良性發展。

(五)加強民俗文化研究

我們知道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根,一個民族的存在、發展,離不開民俗潛移默化的影響。民俗文化有其積極的作用,它在社會中表現出的教化功能、規范功能、維系功能和調節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文化的穩定性,并通過社會輿論和人們的良心、負罪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達到規范社會的目的。認識到這一點,不管是政府的還是民間的,我們有許多組織和部門在開展民俗文化的研究,厚植民俗文化研究的土壤??h非遺保護中心、縣民間文藝家協會,縣餐飲文化協會及民間的民俗文化研究會等都發揮積極的作用。大家把研究的焦點對準寧海百姓在過每個節日上、傳承的每一種傳統習俗上。研究節日習俗形成的歷史、它的發展和對百姓起到的作用等,把節日的歷史來源搞清楚,把每次活動都記錄下來。寧海葛洪文化研究會,扎根寧海葛洪后裔的生活生產狀貌,從民俗、養生、醫學等方面研究,將岔路湖頭、下畈等地一直傳承深厚的道家養生文化、慈孝文化底蘊挖掘出來,打造“慈孝文化”品牌,宏揚先進社會道德。面向年輕一代的葛洪后裔傳播慈孝文化、民俗文化,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感,讓年輕人在生活中全面了解當地的傳統節日,學習傳統民俗知識,傳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養。研究會還將受眾目標擴大,定期開展民俗文化講座和實踐,傳播民俗文化知識、技能和道德,在民俗傳承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寧海徐霞客研究會,研究氣氛相當活躍,如今舉辦了一系列徐霞客文化的研究和運用活動,發掘、整理、研究徐霞客的著作和史料,出版《徐霞客研究》,宣傳寧海的傳統文化。組織并推動與徐霞客有關的地理學、旅游學、民俗學、歷史學等方面的研究活動。目前聯合《徐霞客游記》涉足地,擬將徐霞客旅游線路向聯合國申報世界線性文化遺產,承接了一項歷史性的偉大工程。各研究組織通過對民俗文化的研究,認識到民俗文化的重要地位,為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奠墊實了基礎。

一個地方的民俗文化是該地珍貴的文化遺產、巨大的精神財富,是當地民眾天才創造的果實,非遺智慧的結晶。大量古老風俗的保留,可以反映出人民傳統的思想和古樸的文化。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渡嗉馍系闹袊芬云錁銓嵑啙嵉慕榻B、干凈純美的畫面、直入人心的情感和豐厚的文化底蘊,給觀眾帶來了天南地北的美食知識、人文信息和生活圖景,將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我們也通過元宵行會、廟會等民俗活動感受到大自然無私的饋贈和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通過與各社區開展立夏、端午節等節日活動,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還從寧海民間祭祖的虔誠中,體會到民俗信仰的教化作用。這些融化在節日里的包含了吃穿玩樂的儀式承載了幾千年的文化內涵,寄托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細數習俗,確乎繁瑣,但正是這些老講究,讓咱們的日子有了鄭重的儀式感,有了些許咂摸味兒,喚起了人們美好的記憶,熏陶一代代人。我們關注民俗中“吃穿”、“娛樂”、“祭祀”三個塊面的內容,就是不僅關注食物、服飾、活動等本身,更發掘出了它們深藏的文化底蘊,使各地域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多重展現。將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一種簡練、通俗、溫和的手法進行闡釋。

民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我們民族的歷史和生活,凝聚了歷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智慧。民俗文化也強化了人們的民族意識,協調人們的內心情緒,并保持和延續了自己文化傳統上的責任與義務,使各民族在同一個國家中,共同奮斗、共同發展。保護民俗文化有利于豐富文化的多樣性。當下新農村建設為民俗文化的發展和保護提供了契機,我們秉承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的原則,積極致力于挖掘、保護、傳承,深入開發民俗文化,精心組織民俗活動,盡展風俗特色,增強民族文化的競爭力。給予傳統文化和民俗更加尊崇的地位,將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與富有魅力的傳統習俗推向全世界。

猜你喜歡
寧海民俗文化民俗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熱貢地區民俗文化中的潔凈觀與實踐研究
民俗節
漫畫民俗
日月星
吃粽子
自大的小螞蟻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