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蚶人工育苗

2017-03-22 02:27許明利
農業與技術 2017年3期

許明利

摘 要:本實驗通過采用室內水泥池進行催產,浮游期,附著期和苗種早起培育結合室外土池培育工藝相結合方法,于2010年11月3日經現場檢測,共培育出泥蚶苗3735.2萬粒,蚶苗平均殼長9.70mm,平均體重0.117g/粒。

關鍵詞:泥蚶;人工育苗;土池培育

中圖分類號:S9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60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俗稱“泥蛤蜊”、“血蚶”。其分類地位隸屬于雙殼綱、蚶科、蚶屬,是一種暖溫性灘涂底棲貝類,主要棲息于海水灘涂的泥質底中,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浙江南部、高雄、廣東、廣西等沿海地區,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養殖品種。漳州市是福建省重要養殖基地,養殖面積在4667hm2左右,其平均年產量高達10萬t,每年的產值在8億元以上。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泥蚶采補壓力加大,這導致泥蚶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大片優質養殖海區面臨荒廢,影響了泥蚶養殖的可持續發展。苗種市場需求量急劇上升,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從2007年起在云霄縣益海水產有限公司育苗場就泥蚶人工育苗技術進行了探究。在2010年10月下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成功培育泥蚶稚貝4000萬粒,這對于解決泥蚶育種問題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于泥蚶人工育苗技術,相關內容如下所示: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親貝的來源

東山灣泥蚶增養殖保護區。

1.1.2 親貝的規格

重78粒/kg,長度在3.6~5.7cm,殼面光滑,健康。

1.1.3 實驗地點

云霄縣益海水產有限公司。育苗場水電設施及各種育苗設備齊全,具備規格9m×5m×1.2m的水泥池83個和具備3級沙濾及單孢藻培育設備和一個面積0.467hm2的土池,土池為軟泥質底,水深1.2~1.5m左右,進排水便利,可作為稚貝培育池。

1.2 方法

1.2.1 人工催產

泥蚶為雌雄異體,雄性性腺呈乳白色,雌性略呈淡黃或淡褐色,一齡性成熟,雌雄性比約為1:1.07,雄性略多,據黃松木等關于《云霄礁美海區泥蚶生物學持性及增殖研究》觀察發現泥蚶的繁殖期為每年的夏季。每年的7—9月為主要繁殖期,此時東山灣泥蚶養殖區水溫28~31℃,密度1.019~1.021,酸堿度7.5~8.2。4月開始,泥蚶性腺發育進入盛氣,此時的成熟親貝解剖發現性腺覆蓋整個肝臟,外觀可見內臟囊的基部突起明顯。鏡檢發現,雌性卵粒圓而飽滿(有些呈橢圓形)個體間分離狀非常更好,入水即化(已達IV卵期);雄性精子尾巴細長明顯,游動迅速頻繁,性腺入水呈云霧狀散開。此時即可選取親貝進行催產。

采取“陰干+流水刺激”的催產方法。其中,陰干時間在4~8h之間,陰干后,利用流水刺激方法,可以使親貝出現排卵、排精現象,從而促進泥蚶繁殖。一般來說,催產方法應用,產生的排卵、排精現象在2~4h,這一時間,可以有效促進泥蚶繁殖。

1.2.2 卵化

健康的受精為沉性卵,卵徑60~65μm。當產卵完成,對上層水進行排除,之后對受精卵進行收集,并洗卵2~3次。受精卵收集密度控制在250萬粒/m3左右,并要確保繁殖溫度和鹽度滿足需要。10~12h后進入直線絞合幼蟲初期。

1.2.3 幼體培育

受精卵到幼蟲成長期在12~20h之間。在對幼體觀察過程中,可以借助于顯微鏡,觀察到“D”型幼體,其大小約為60~100μm。這些D型幼體活動較為頻繁,針對于這一特征,可以借助于篩絹網,對活性較強的幼體進行收集,將死卵和雜質進行排除。篩絹網收集的D型幼體主要放置在培育池當中,培育水位控制在40cm。培育水池內的水要經過嚴格的沙濾,并對水內環境予以保持,使之符合幼體發育需要。

在對幼體進行喂食過程中,餌料主要以金藻為主,在后期可以適當添加扁藻,以保證幼體對餌料的需求。

在前期喂食過程中,喂食量控制在2~4萬個/mL,并需要根據幼體生長情況,適當增加餌料的投放量,以滿足幼體對餌料的需求。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在每日加水、換水過程中,對餌料密度進行適當的調整。幼體在轉移到培育池中,前3d主要進行加水,之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換水操作,每日換水次數在2次。在加水和換水過程中,要注重對水溫進行嚴格控制,水溫差保持在±1℃左右,以確保環境理化因子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附著期幼蟲培育。幼蟲培養10~12d后,幼蟲殼頂微微突起,幼蟲進入殼頂初期。這一生長階段,幼蟲的殼長在110~130μm,經過7d左右的成長,會出現眼點,殼長生長到130~150μm左右。當幼蟲生長到這一階段后,需要就幼蟲附著做好準備。附著選擇時,可以利用藻泥,對其進行曬開、碾碎處理后,放入培育池,使其能夠覆蓋池底即可。幼蟲附著10d左右后,可以利用篩絹網對幼體進行收集,放入培育池,剛附著的幼體殼長180~200μm,規格約為2億粒/kg左右,培養密度控制在50~100/cm3,餌料選擇方面,以金藻為主、云微藻等為輔。餌料投入方面,要比初期有所增加,增加量為原來的2倍左右。同時,在進行換水過程中,換水量為100%~150%,并且需要對培育池內部的雜質和排泄沉淀物進行及時、有效地處理,避免排泄物等對培育池環境產生較大污染。

稚貝土池培育。在培育池培養的幼體經過一個月時間成長后,稚貝殼長在1mm左右,大小為4000~5000萬粒/500g時,可對其采取室外土池培育的方式。

結合泥蚶的生活習性來看,其居住于軟泥當中,穴居深度一般在5~40cm左右,并且受到氣溫影響,穴居深度變化較為明顯,夏天的深度較淺,冬天深度較深。在為泥蚶選擇室外土池過程中,要注重對土池環境進行慎重考慮,保證土池受污染小,并且鹽度穩定。在將泥蚶轉移之前,需要對土池進行正平、消毒等操作。

保持良好水質。這一過程中,可利用施肥培育藻類、換水等方法,定時對水質進行檢查,保證水池內部環境,使之有利于泥蚶生長。

注重對敵害進行清除。把握泥蚶的敵害,對敵害生物進行處理。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濾網或是環境清潔的方式,對泥蚶的敵害,如螺類、魚類、青蟹等生物進行清除。

2 結果

本場于2009年選取規格32粒/500g的本地親貝32.5kg,于2009年10月12日和10月15日分2批次催產共獲得直線絞合幼蟲1600萬個,培育至最后共獲得殼長1~1.5cm,規格平均3500粒/500g的稚貝18kg。

在總結了2009年、2010年、2011年3a經驗的基礎上本場于2011年9月4—7日共選取規格10g/粒以上的泥蚶親貝382.5kg分4批次進行催產,共獲得受精卵24.5億粒。并分別于9月27日將規格4000~5000萬粒/500g的稚貝3820萬粒和10月10日將規格40~50萬粒/500g的苗種360萬粒,移養至面積0.467hm2的土池。至2011年11月3日經現場抽樣檢測,今年共培育出泥蚶稚貝3735.2萬粒,蚶苗平均殼長9.7mm,平均體重0.117g/粒,并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泥蚶人工育苗的技術和路線。

3 討論

如何獲取成熟親貝,是泥蚶培育必須把握的一個重點內容。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泥蚶的性腺進行刺激,從而使其能夠正常排卵,避免流產現象產生。同時,泥蚶性腺成熟后,外界環境容易導致其流產,例如極端天氣、暴雨臺風、捕撈作業影響。因此尋找未受外界影響的養殖區非常關鍵。

充足、適口、營養的餌料,是提高幼體成活率的關鍵,根據經驗,金藻的營養最佳,活動能力較弱易于被幼體所攝食,但大量培養難度較大,這樣一來,在進行餌料喂養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加入云微藻、毛藻、扁藻等餌料。但考慮到扁藻個體較大,幼蟲期投入量需要予以控制,在幼蟲成長中后期,可以加大對扁藻餌料的投入。同時,在幼蟲培養階段,受到單胞藻數量影響,可能導致幼蟲營養不足。但這一階段,在對酵母使用時,要注重對量進行控制,避免其對水質產生破壞,影響到泥蚶的成活。

水溫的影響。泥蚶的適應水溫14.2~31.1℃,繁殖溫度在28~31℃之間。泥蚶培育過程中,對水溫變化的反應較為強烈,水溫變化后,會對泥蚶的生長有著較大的影響。針對于這一情況,需要對水溫差進行控制,保證其溫度變化在±1℃以內。

鹽度對于泥蚶培育影響較大,其適應范圍1.005~

1.020,但最適為1.012~1.018,據相關調查顯示,鹽度在1.005以下或是1.023以上的海域,很少發現泥蚶生存。對此,在進行泥蚶培養時,需要對鹽度進行控制,避免影響泥蚶正常生長。

土池培育。通過本次實驗的跟蹤檢測(每星期取樣30個,測殼長,殼高、體重和總體計算)發現土池培育具有幾個顯著優點:生長速度快,在水溫20~24℃,餌料充足的情況下,經過7d培育體重可翻倍。死亡率低,整體測試稚貝死亡率為9.4%,多次取樣均很少發現死亡個體和死殼。生產量大而操作管理簡便,可嘗試進行土池人工育苗和土池養成經驗。比較顯見的缺點是:土池內的天然餌料生產力往往低于苗種的攝食力,使用施肥培植浮游藻類不容易,廢水較難經常要依賴替代品(如豆漿小雜魚磨漿,豆漿等)投喂或可增設一空池作為肥水池來增殖餌料。易受陸源污染和天氣影響較大。

參考文獻

[1]黃松木.云霄礁美海區泥蚶生物學特性及增殖研究[J]福建水產,1984(03).

[2]趙志紅.李復雪.柯才煥.泥蚶的性腺發育和生殖周期[J]水產學報,1991(01).

[3]蘇仰源.畜水養蚶高產技術[J]福建水產,2006(02).

[4]方銀標.云霄泥蚶增養殖技術[J]福建水產,2005(0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