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吉爾·德勒茲的逃逸線

2017-03-23 05:17
關鍵詞:塔利德勒概念

曾 靜

(重慶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74)

論吉爾·德勒茲的逃逸線

曾 靜

(重慶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74)

德勒茲和伽塔利的精神分裂分析是西方后現代哲學理論的重要一支。逃逸線是該學說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概念,是理解該理論的一把鑰匙。在二人歸納的三種線中,逃逸線最為重要,旨在破除二元對立、質疑存在、提倡生成。它不是讓主體逃避社會、遁世隱修,而是令之在思想上絕對解轄域,敢于質疑和批判社會主導思想中帶有局限性的內容,提倡擺脫社會負面因素,強調主體應發揮潛在的革命心理,努力走向他者,與他者合力,為重新創造帶來可能。

德勒茲; 精神分裂分析; 逃逸線

一、引言

法國著名激進派理論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和菲力克斯·伽塔利(Felix Guattari)合作提出的“精神分裂分析(Schizoanalysis)”是一種后現代哲學理論,其矛頭直指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在西方現當代哲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略u價二十世紀將是吉爾·德勒茲的世紀。二人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論引起了眾多哲學家和學者的注意,國內有不少學者致力于該領域的研究。精神分裂分析是德勒茲與伽塔利在合著的《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CapitalismandSchizophrenia)系列作品中提出的后現代批評理論,既有直接針對弗洛伊德和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的批判,也包括了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倫理的分析和評論。德勒茲和伽塔利在系列第一卷《反俄狄浦斯》(Anti-Edipus)[1]中提出并界定了精神分裂分析,并于第二卷《千高原》(AThousandPlateaus)[2]中對之進行實踐運用。

德勒茲和伽塔利在精神分裂分析學中使用了許多新概念,其中有三個核心概念貫穿始終,是精神分裂分析的中樞。它們是欲望(desire)、生成(becoming)和逃逸線(line of flight),三者密不可分,“(它們)有著神秘而難以言表的系統性”[3]。其中逃逸線概念對理解另兩個概念甚至是整個理論都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擬通過分析德勒茲和伽塔利的理論文本,著重探討逃逸線概念的基本含義、實踐運用和理論意義。

二、線與逃逸線

(一)線

德勒茲和伽塔利對線與逃逸線的解釋說明集中出現在《千高原》里,他們進行了反復、多角度的討論。國外學者十分重視這個概念,塔姆辛·洛雷恩(Tamsin Lorraine)、亞德里安·帕爾(Adrian Parr)和羅西·布雷多提(Rosi Braidotti)三人在《德勒茲詞典》中從不同角度闡釋了逃逸線的具體意義??梢?,逃逸線概念是理解精神分裂分析學的關鍵之一。

比較而言,國內以該概念為對象的研究成果偏少,幾乎都是附著于欲望和生成研究的。目前國內只有朱立元和胡新宇的《線與生成:德勒茲文學創作理論的兩個主要概念》是以線為主題,關注的是這兩個概念與文藝創作的關系[4]20。的確如此,在《對話錄》(Dialogues)里,德勒茲直接闡釋了逃逸線對于文藝創作的重要意義:“寫作就是要緊緊跟隨那些逃逸線,它們并非是想象出來的。真實情況是寫作會把我們領入逃逸線中,因而我們必須要跟緊這些線……寫作能引發生成,那就是逃逸線的不同軌跡?!盵5]54這說明逃逸線與文學創作和生成緊密相連。德勒茲倚重這兩個概念,“將文學創作的目標與意義定位在一種非個人化、非主體性的生命力量之上。這種生命力量在與社會機制和權力建構對抗的過程中,作為一種逃逸線、一種絕對的生成而存在”[4]20。這進一步說明逃逸線與文學和生成一樣有明顯的顛覆性特征。

德勒茲和伽塔利是如何定義“線”和“逃逸線”等相關概念的?這些概念又如何運用于實踐?下文將逐一梳理說明。

德勒茲和伽塔利在《千高原》里強調的是事物如何彼此聯系,而不是單純地如何存在,關注的是創新變異的演化傾向,而不是所謂的“真實性”。他們傾向于將事物看成是組裝(assemblages)或多樣性,通過揭示各種力來理解事物,而不是認為事物由各種靜態本質形成。于是,線這個概念就變成了用來觀察說明人和人生的最佳工具。他們認為“無論是作為個體還是群體,我們都被線所穿透”,“我們是由線所構成”,“更準確地說,我們是由線簇所構成,因為每種線都具有多樣性”[6]282。他們還宣稱:“精神分裂分析既不依賴于要素或整體,也不依賴于主體、關系和結構。它只著眼于線,后者既貫穿著群體、也貫穿著個體?!盵6]284

關于線,德勒茲和伽塔利歸納出了三種主要形式:第一種線稱之為克分子線(molar line),是相對于分子線的一個概念。該概念與心理學關系緊密,原本指的是“對意識進行轄域化或者殖民的力量”[7]所形成的線。經過他們的哲學加工,這條線實際上指的是一種固化的節段線,這種線“通過二元對立的符碼對社會關系加以劃分、編序、分等和調整,造成了性別、種族和階級的對立,把現實分成了主體和客體”[8]119,從而能在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機制中構成某種穩定的、規范化的心理結構。這條線占據著根深蒂固的支配地位。

第二種線是分子線(molecular line),是與克分子線相對應的概念。在德勒茲和伽塔利看來,分子線是一種柔韌但仍不失節段性的線,它總是沖撞和干擾第一種線的結構和規范化圖式:“兩條線不停地相互干擾、相互作用,彼此將一股柔順之流或一個僵化之點引入到對方之中?!盵6]274這條線的主體在固守和逃逸之間猶疑不定,既不愿再受第一種線的支配,也沒有完全決定逃離。德勒茲和伽塔利認為卡夫卡的故事可以說明這條線,在他的故事中總會遇到人試圖變成動物、動物又總試圖變成人的情況,因而他們都屬于這種線。

第三種線是逃逸線(ligne de fuite,通常英譯為line of flight),即欲望沖擊社會編碼的“解轄域運動軌跡線”,“這條線根本不能容忍節段,它更像是兩個節段性的系列的爆裂”[6]275。也就是說,逃逸線是破除二元對立的思想軌跡,主要被欲望占據。它是一條積極的、創造性的線,“更具有游牧性質,它越過特定的界限而達到事先未知的目的地,構成逃逸路線,突變,甚至量的飛躍”[8]120。在《千高原》中,德勒茲例舉了勞倫斯《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的主人公康妮來論證,認為她在逃逸線中得到了“重生”。

由于這三種線并存,而且“這三種線不停地相互糾結在一起”[6]276,德勒茲和伽塔利又用了一個例子來小結這三種線的含義。他們以羅馬帝國為例,帝國本身可被視為僵化的分割線,也就是第一種線;那些在帝國邊境上游走擄掠、居無定所的野蠻人慢慢被再轄域化,融入當地的居民中,是第二種線;那些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避開了轄域化進程,反而是在他們的游牧路線上不斷地解轄域,因而是一條逃逸線。

(二)逃逸線

上述三種線中,最重要的是逃逸線。要理解逃逸線,需要意識到生命流在這個世界里從古至今,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總是被各種社會公理、律法、規范和習俗等編碼,編碼后的生命流被束縛在一些嚴密的網絡里,將之導向特定的路線和方向。逃逸線則是那些打破社會公理和編碼的流,目的在于創造出有顛覆作用的新的生命形式。這些生命流不沿著規定的路徑流動,而是與之交錯,從而生產出新的、差異的、富有生命力的東西。逃逸線是顛覆性的,它像破除慣例一樣打破規則,允許生命朝不同方向流動,從而讓生命能逃脫社會的壓制性約束。

上述特征說明逃逸線并不是勸誡主體逃離現世、回避社會以求自清,而是倡導在思想上尋求絕對解轄域,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德勒茲強調:“針對逃逸線之認識,唯獨不可念想逃避生活或放棄生命,那是最糟糕的謬誤?!盵5]49所以逃逸線并非是逃避社會,那是最不可取的做法。在德勒茲看來,逃逸線是積極的:“逃逸正是在生產真實,創造生命,獲得武器?!盵5]49逃逸線是在倡導主體應質疑和批評社會主導思想的局限性,逃脫有負面效果的社會決定條件,目的在于為重新創造帶來可能。正如德勒茲與伽塔利所說:“逃逸線就是實在;它們對于社會來說是極為危險的?!盵6]286這種危險實際上是源自逃逸線的革命性和創新性本質。如果將沿著逃逸線行進視作一種旅程,人卻不知道這種旅程的終點在哪兒,只能感知“其他世界”可能在哪兒,那么追尋逃逸線的做法就有了解放的意義。既然逃逸線能把人帶到一個未知的、無法預見的目的地,這種“不停地被勾勒出來的逃逸線”或許就是“一種新的幸?!盵6]289。

德勒茲和伽塔利主要是在社會、歷史和政治范疇內解釋說明逃逸線的,不過他們注意到了逃逸線與文學的重要聯系。他們在《千高原》中以三則短篇小說為例,集中探討了逃逸線與文藝創作的關聯,突出了“藝術本身就是作為逃逸線在起作用的,她在個體和集體主體間來回移動,并將中心化的組織結構推向臨界,她以一種共軛的方式,結合了多種感受和認知”[9]148。在他們看來,藝術源自于欲望生產,反映出欲望最具生產性的一面,“她在個體和集體主體間來回移動”則說明欲望總是在尋求與他者的聯接。藝術的這種特性能生產出一種特有的倫理維度,即:作為逃逸線的藝術強調與他者合力,以此來提升個人對生活和生命的享受,這正是快樂生活或幸福生命的定義,也是德勒茲倫理學的關鍵。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大的倫理缺陷莫過屈服于縮減人之活力的外力了。此外,藝術不斷生產著可能,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和理解,讓我們對自身與整個世界的聯系感受更為敏銳。藝術能形成新的社會性的、語言性的、感知的、理念的甚至是經濟的和歷史的聯接與組合,從而產生新的認知對象和感受,生成一種變化的“感受系統”。因此,藝術是最具創造性的,能生產出新的主體范式。例如備受德勒茲推崇的卡夫卡,為了尋找屬于他自己的特有表現方式,沒有屈從于歐洲文學傳統,而是不斷嘗試突破其局限,甚至不惜擺脫語言的限制。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似乎總有一股力量使其中的人物不遵循資本主義的理性運作,轉變成不為社會接納的異類,但這些人卻能擁抱欲望的驅力,感受到真實的生命,他們實際上就是德勒茲筆下的精神分裂者:他們共同追尋著欲望逃逸線,不斷進行著解轄域運動。

三、逃逸線的意義

由上述可知,追尋逃逸線雖然不能明確肯定具體的結果,卻是朝著某種方向和目標行進,希冀產生某種效用。在德勒茲和伽塔利看來,逃逸線的最終效果一是生成,二是解轄域。

德勒茲認為:“我們自身只是一條抽象的線,就像是一支穿越空間的箭?!覀兿袼械娜四菢舆M行生成?!覀冞M入到生成—動物之中,進入到生成—分子之中,最終進入到生成—難以知覺之中?!盵6]279也就是說,精神分裂分析中的線與生成交織在一起,線是生成的軌跡,生成是線要達到的效果。無論是他們提倡的生成女人,還是生成動物,甚至是最終的“生成難以知覺”,都是某種逃逸線實現的效果。這種效果就是破除二元對立:生成女人是對男女性別絕對劃分的破除,是占社會強勢地位的男人遵循逃逸線向弱勢的女人生成,生成動物則是對人與動物絕對劃分的破除,是強勢的人遵循逃逸線向弱勢的動物生成。生成總是在中間,是一種居間性。

逃逸線的另一個效果就是實現解轄域。亞德里安·帕爾總結“解轄域是作為逃逸線來運作的”[9]67,保羅·帕頓則進一步認為“由于解轄域的過程決定了‘逃逸線’的在場及質量,它(解轄域)就是定義某個組裝的運動”[9]70??梢?,逃逸線的效果之一是實現解轄域。解轄域概念是基于轄域產生的。轄域源自生物學中動物對狩獵、進食和交配的區域劃定。之后,拉康將轄域吸納入心理學中,用它來指涉嬰兒身體形成的方式。伽塔利在1966年出版的一本研究精神分析學專著里將這個概念進一步發展,最終德勒茲和他一起將它引入哲學領域,成為了精神分裂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他們利用它來分析處于不同歷史階段的人類社會管控和引導欲望的方式。根據轄域的心理學意義,他們用轄域化(territorialization)來指涉把欲望抑制或禁閉于一定范疇內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夠達到規訓欲望的破壞力和創造力的目的。相對應的,他們把欲望突破和掙脫上述管控與制約的過程稱作解轄域(deterritorialization)。解轄域的本意是指“某種東西從某個轄域離開或者逃脫的運動”[9]70。精神分裂分析的解轄域是指欲望從社會的各種抑制性轄域掙脫或者逃脫的運動,是主體遵循逃逸線突破社會局限性的效果。在德勒茲和伽塔利看來,逃逸線預示著主體的潛在革命心理,它是主體掙脫社會壓抑性限制、逃脫俄狄浦斯化的離心過程。追尋逃逸線就能在破除二元對立的同時實現思想上的絕對解轄域。換言之,逃逸線就是主體獲得精神解放的運動軌跡。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逃逸線是德勒茲和伽塔利精神分裂分析學中至關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三種線中起著決定意義的那條線。它旨在破除二元對立,質疑存在,提倡生成。逃逸線決不是提倡逃避、遁世或者隱修,而是思想的絕對解轄域,敢于質疑,批判社會主導思想的局限性,擺脫社會中的負面決定條件,強調主體的潛在革命心理。它勾勒的是主體掙脫社會壓抑性限制,獲得精神解放的運動軌跡。德勒茲和伽塔利是在利用逃逸線來提倡主體應努力走向他者,與他者合力,生成他者,以此來提升個人對生活和生命的感受,從而為重新創造帶來可能。

[1] DELEUZE G,GUATTARI F.Anti-Edip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apolis Press,1983.

[2] DELEUZE G,GUATTARI F.A thousand platea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5.

[3] GROSZ E.A thousand tiny sexes:feminism and rhizomatics[J].Topoi,1993,12(2): 167-179.

[4] 朱立元,胡新宇.線與生成:德勒茲文學創作理論的兩個主要概念[J].文藝研究,2012(1): 20-29.

[5] DELEUZE G,CLAIRE P.Dialogues[M].Paris:Flammarion,1996.

[6] 德勒茲,伽塔利.千高原[M]//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姜宇輝,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

[7] DELEUZE G.Encyclopedia nomadica.[EB/OL].[2016-08-10].http://www.encyclo pediaomadica.org/English/gilles_deleuze.php#Publications_by_Gilles_Deleuze.

[8] 陳永國.理論的逃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9] PARR A.The Deleuze dictionary[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

(責任編輯:李曉梅)

On Gilles Deleuze’s Line of Flight

ZENG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

Deleuze and Guattari’s Schizoanalysis is a critical branch of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postmodern theories. The concept “line of flight” is a significant one of many in their theory, which can be held as a key to their thought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lines they conclude, line of flight is prior to the rest. It aims at deconstructing dichotomy, scrutinizing being while advocating becoming. Through analysis, it is stated that line of flight is not about escapism, retiracy or reclusion, but rather for deterritorialization, daring to criticize the limitation of dominant ideological system so to shake off negative social determinants, to empower the potential revolutionary mentality. Line of flight is an approach to the Other, a wa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Other, a possibility to renovate.

Deleuze; Schizoanalysis; line of flight

2016-11-25

全國外語教學科研項目“后現代視野下的英國‘浪漫主義’時期詩歌研究”(CQ-0003-A);重慶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科研項目“布萊克詩歌中的身份問題研究”(2016WY09)

曾靜(1981—),男,重慶人,重慶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研究方向:英語詩歌。

I04

A

1674-0297(2017)04-0098-04

猜你喜歡
塔利德勒概念
尋找德勒茲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如何“機器地”思考倫理學?——以德勒茲《反俄狄浦斯》為分析中心
幾樣概念店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離結束貧窮還有一半的路程
還有一半的路程
強德勒紅心柚果實生長發育規律觀察
塔利去旅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