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縣中南部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2017-03-24 18:15桂中山
現代農業科技 2016年22期
關鍵詞:中南部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桂中山

摘要 近年來在壽縣中南部鄉鎮水稻種植區域,細條病發生面積和危害程度逐年上升。通過對當地水稻細條病發生規律進行梳理小結,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以為正確認知該病并做好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細菌性條斑??;發生規律;防治措施;安徽壽縣;中南部

中圖分類號 S435.1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2-0113-02

水稻細菌性條斑?。ê喎Q細條病、條斑病,俗稱紅葉?。?,是水稻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病害,為全國農業植物檢疫性對象。1918年菲律賓首次報道,1953年我國最早在珠江三角洲發現,近年來在長江流域上亦有大面積發生。壽縣地處江淮丘陵與淮北平原之間,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其地形以丘陵和平原為主,水稻常年種植面積11.33萬hm2左右,主栽品種為兩系和三系雜交中秈稻。1995年壽縣瓦東地區雙廟鎮始見水稻細條病危害,近年來壽縣中南部地區安豐、保義、眾興等鄉鎮發病面積不斷擴大,已上升為當地水稻重要病害,危害程度僅次于稻曲病、稻瘟病和紋枯病,病田一般減產15%~30%,重發田塊可達40%~60%,甚至絕收。因此,了解細條病流行規律、提高對細條病的認識,是當地農業生產需要解決的問題。

1 發病癥狀

1.1 癥狀

細條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初呈暗綠色水漬狀半透明小點,后沿葉脈縱向擴展形成黃褐色短條狀病斑,寬約1 mm,長約10 mm。感病品種上的病斑縱向擴展快,長可達40~60 mm,高濕條件下病斑產生大量菌膿,呈類魚籽形膠狀黃色小粒,干燥后附于病葉表面而不易脫落,后期相鄰病斑可相互連成枯斑,不斷擴展,整葉變為紅褐色,枯死;抗病品種上病斑較短,病斑長度不到10 mm,病斑、菌膿相對較少。

1.2 診斷

細條病田間診斷要點是遠觀大田發病區域呈紅色似火燒,近觀可見葉片上沿葉脈縱向擴展形成的黃褐色狹條斑,對光觀察為透明細條,濕度大時會流出菌膿,干燥后呈黃色膠狀小粒。

2 病菌病原

細條病病原為稻生黃單胞桿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Fang) Swings et al],屬薄壁菌門黃單胞桿菌科黃單胞桿菌屬。菌體桿狀,大小為1.0~2.0 μm×0.3~0.5 μm,單生,少數成對但不成鏈狀,不形成芽孢和莢膜,單極鞭。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在NA培養基上菌落呈黃色,圓形,邊緣整齊,光滑發亮,黏稠,好氣。病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 ℃,主要侵染水稻、陸稻、野生稻,也可侵染李氏禾等禾本科植物。

3 侵染特點

細條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稻谷上可存活12~16個月,在室內病草上可存活12個月。種植攜菌稻種是該病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病菌通過灌溉水、雨水接觸秧苗,從氣孔和傷口侵入,侵入后在氣孔下繁殖擴展到薄壁組織細胞間隙并縱向擴展,形成透明細條斑。大田表現初始出現發病中心,田間病株病斑上溢出的菌膿通過風、雨、露和串水、葉片接觸傳播,進行再侵染,引起病害迅速擴展蔓延。農事操作也會造成人為傳播。此病的發生流行程度主要取決于水稻品種的抗病性、氣候條件和栽培措施等,而壽縣中南部地區水稻種植品種95%以上為中秈雜交稻,抗病力弱,因此不同年份雨量多少和溫濕度高低是決定當地細條病發病輕重和早遲的主要原因。

4 流行因子

4.1 溫度

最適宜于細條病發病的溫度是25~30 ℃,當氣溫高于35 ℃或低于20 ℃時病害發展受到抑制。適溫期來臨的時間和長短與該病發生流行時期和擴展速度呈正相關,2015年夏季壽縣中南部由于低溫寡照時間長,該病于水稻拔節孕穗期發生流行,擴散速度快,發病重,損失大;2016年適溫期來臨早,水稻分蘗中后期即發生流行危害,后期因持續35 ℃以上高溫該病發展被抑制,程度輕,損失小[1-3]。

4.2 濕度

細條病喜高濕,相對濕度大于80%以上有利于該病的流行擴展。2015年夏季壽縣中南部的連陰雨天氣加重了該病擴散速度和程度,2016年高溫干旱則抑制了該病擴散速度和程度。

4.3 風雨

臺風暴雨侵襲會使水稻葉片相互摩擦造成大量傷口,細條病病菌極易侵入傳播,加快病害擴散速度;病葉上菌膿及膠粒受風雨沖刷大量落入田水,隨地表徑流蔓延到周邊田塊,因此臺風暴雨是細條病暴發流行的重要因子。

4.4 肥水

在施肥過程中,超量施用化學肥料特別是偏施氮肥的田塊,水稻植株生長茂盛,無效分蘗多,田間郁蔽,通風透氣差,葉片柔嫩,抗病力弱;同時葉片增多,葉片間摩擦頻繁,接觸傳染幾率增大。在水漿管理上,大田長期深水漫灌,植株根系活力低,抗病力下降,高濕的田間小氣候有利于喜濕的細條病病菌繁殖侵染;溝渠不配套,大田串灌、漫灌使病田田水流入下田,都能直接促使病害的傳播[4-6]。

4.5 品種

水稻品種不同對細條病的抗病性有差異,一般常規稻品種強于雜交組合,粳稻強于秈稻,糯稻強于粳稻,窄葉稻強于寬葉稻。葉片氣孔密度和大小與品種的抗性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一般葉片氣孔密度較小及氣孔開展度較低的品種抗病性較強[7-8]。

4.6 人為因素

當晨露未干或雨后農戶在病田進行施藥、追肥等農事操作時,病株上的病菌易附著在衣物上,隨操作人員行走進行侵染,形成帶狀發病區,使細條病由發病中心擴散到全田和其他田塊。

5 防治措施

5.1 強化檢疫措施

引種單位和繁育基地必須嚴格執行植物檢疫條例和規定,從源頭把關;無病區種子經銷單位不要到病區調運稻種和繁種,嚴防傳入;各級植物檢疫部門要加強執法力度,做好基地和市場檢查。病害發生區域繁育的稻種和病稻草就地消化,不能外運。

5.2 選用抗病品種

種植抗(耐)病品種是控制細條病的有效措施。壽縣中南部水稻主栽品種大多為Y兩優系列、新兩優系列、C兩優系列、廣占系列及Ⅱ優系列等兩系和三系中秈稻雜交組合,均為易感品種,抗性差,對細條病重發田塊和區域,可改種抗性較好的粳稻或粳糯稻或部分常規中秈稻品種,如武育粳7號、皖墾糯1號、皖稻99等,降低損失。

5.3 培育無病壯秧

首先必須選用無病稻種,將種子用清水預浸12 h后,用85%強氯精300~500倍液浸種12 h,撈起洗凈催芽播種。在育秧過程中,宜選用地勢較高、排灌方便、上年無病的田塊育秧,嚴禁在苗床上覆蓋病稻草,防止深水淹苗,在秧苗三葉期和拔秧前3~5 d各噴施1次20%噻菌銅懸浮劑,殺菌保苗。

5.4 加強田間管理

要采用科學方法進行田間管理,提高秧苗對細條病的抵抗力。平衡施肥,將氮磷鉀合理配比,杜絕超量施肥特別是過量、過遲偏施氮肥,保證植株健壯生長,提倡增施有機肥和微肥;合理灌溉,做到排灌分開,淺水勤灌,嚴防深灌,忌大水串灌、漫灌;適時曬田,控制無效分蘗,改善通風透光田間小氣候;適時除草,及早防除李氏禾等田間雜草。

5.5 及早化學防治

防治水稻細條病,要注意在易感期內定期巡查,發現一點治一塊,發現一塊打一片,堅持早治和用藥保護的原則。一經發現發病中心,要及時采取封鎖措施,防止病害擴展蔓延,防治效果可達80%左右。目前在當地防治細條病使用較多的藥劑有20%噻菌銅、27.12%堿式硫酸銅、50%氯溴異氰尿酸等,注意交替使用,施藥間隔期7 d左右,根據病情發展確定施藥次數。

6 參考文獻

[1] 楊新軍,聶厚祥,孫懷山,等.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與防治[J].安徽農學通報,2001,7(3):51-52.

[2] 謝錦靈,韋迎春,韋娟,等.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藥效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12):124.

[3] 曹春梅,陳軍,劉在松,等.2014年欽州市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流行原因及防控對策[J].廣西植保,2015,28(1):11-13.

[4] 鄭建華.郎溪縣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11):172.

[5] 劉姮,李雪琴.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研究概述[J].湖北植保,2011(5):51-54.

[6] 張榮勝,陳志誼,劉永鋒.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學報,2014(4):298-305.

[7] 曹滌環.暴雨后須重點防控水稻細菌性條斑病[J].農藥市場信息,2014(15):44.

[8] 朱國芳,周華眾,匡輝.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綜合防控技術[J].湖北植保,2011(2):35-36.

猜你喜歡
中南部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中南部地區老年人健康狀況及養老需求分析
內蒙古中南部出土漢代銅鏡紋飾的文化內涵淺析
淺析建筑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的防治措施
埃及兩車相撞至少8人死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