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加勒比地區經濟形勢及中格合作展望

2017-03-25 01:53
西部學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加勒比地區經貿合作經濟形勢

摘要:加勒比地區經濟較易受到周期波動和外源性沖擊的影響。近兩年,經濟基本處于低迷時期,并具有如下特點:低增長、低通脹;失業率處于較高水平;財政和經常賬戶“雙赤字”;公共債務和外債“雙風險”。未來的挑戰主要來自結構不平衡、氣候和環境的脆弱性以及在融入世界經濟過程中缺乏競爭力。針對加勒比國家發展訴求,未來合作的建議是:第一,充分利用兩個平臺機制,加強溝通與協調;第二,鞏固傳統產業優勢,開發新興產業潛力,提高經濟合作的效率;第三,延續援助外交效果并保持援助機制的靈活性。

關鍵詞:加勒比地區;經濟形勢;經貿合作

中圖分類號:F125.4;F1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后危機時代,鑒于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各區域經濟復蘇和增長分化的情況同時存在,這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簡稱拉美地區)也較為明顯。根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10月12日的最新預測,2016年拉美地區經濟萎縮0.9%,2017年微幅增長1.5%。然而,地區的平均水平容易掩蓋地區內部的差異性。2016年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增長率預計分別為-2.2%、3.7%、-0.3%。換言之,加勒比地區經濟表現強于南美洲、弱于中美洲。然而,即使在13個加勒比國家內部,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分別衰退4%和2.5%,成為加勒比國家經濟的最大拖累。①本文主要基于對加勒比國家近兩年經濟形勢特征及成因分析,通過研究中國和格林納達合作的案例,為深化中國和加勒比地區的經貿合作提供啟示。

一、2015-2016年加勒比經濟形勢特征

加勒比地區總體而言是經濟低增長、社會高發展的地區。從四十多年的增長歷史看,自1970年以來加勒比地區不僅絕對增長率落后,而且相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也落后于東亞、非洲、甚至欠發達國家(表1)。盡管經濟表現不佳,但是絕大部分加勒比國家被世界銀行劃分為中高收入國家,而且在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大部分處于相對較高水平。這種不匹配的發展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歸因于該地區在諸如健康、教育和司法行政等方面保持了相對穩固的制度基礎,同時也反映出堅持把社會福利作為必要因素的民主傳統力量。

加勒比地區較易受到周期波動和外源性沖擊的影響,從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到80年代拉美地區的債務危機,再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小型開放經濟體的脆弱性逐一體現。在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仍然對加勒比國家產生負面影響。近兩年,該地區經濟基本處于低迷時期(表2)。

從表2可以發現加勒比國家經濟形勢的四個典型特征。第一,該地區基本處于低增長、低通脹的狀態。鑒于美國經濟復蘇乏力,與其保持緊密經濟聯系的加勒比國家通過貿易、旅游業等渠道受到負面影響。同時,作為能源和糧食凈進口國,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降低了加勒比國家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倘若經濟低迷持續時間延長,加勒比國家多年積累的人類發展水平將受到侵蝕。因此,促進經濟增長是該地區面臨的首要任務。第二,失業率處于較高水平??衫玫臄祿@示,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和牙買加的失業率均超過10%。因貧困家庭涌入勞動力市場,非正規就業比重上升,就業質量惡化。第三,大部分加勒比國家出現財政和經常賬戶“雙赤字”現象。巴巴多斯、伯利茲、蘇里南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財政赤字比例已經超過國際通用的3%的安全警戒線。嚴重的財政赤字將影響主權投資評級。而經常賬戶赤字則更為嚴重,其地區平均水平(5.5%)已經超過國際通用的5%的安全警戒線。為彌補國際收支,只能依靠資本流入,這無疑將加深經濟的脆弱性。第四,公共債務和外債面臨“雙風險”。相對于外債而言,加勒比地區的公共債務負擔更為嚴重。地區平均水平達到77.7%,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60%的警戒線,而牙買加、巴巴多斯和安提瓜和巴布達公共債務負擔更分別高達127%、110%和92%。這種長期財政失衡造成的高負債將制約經濟增長的動力。

二、加勒比經濟形勢的成因及面臨的挑戰

當前加勒比地區經濟形勢顯然與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結構密切相關。外部環境因素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歐美經濟低迷,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抑制了全球需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6年10月發布的最新經濟展望,全球經濟在2016年和2017年預計分別增長3.1%和3.4%。兩者相對于4月的預測值均下調0.1個百分點,表明發達經濟體因英國六月脫歐事件以及美國增長弱于預期產生了疲弱的增長前景。而需求萎縮又通過貿易和旅游業兩個渠道傳遞到加勒比國家。以旅游業為例,它是加勒比地區重要的支柱產業,為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表3)。一旦收入增長受限,消費需求降低,以歐美為主要消費群體的旅游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

其二,初級產品價格下跌改善了大部分加勒比國家的貿易條件。鑒于加勒比國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除外)是糧食和能源產品凈進口國,受益于初級產品價格下跌2015年和2016年該地區分別獲得1%和2%的貿易條件改善(圖1),這也是該地區經濟表現強于南美國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將對縮小經常賬戶赤字、減緩輸入型通脹壓力、降低財政支出中的能源費用產生積極的影響。

就加勒比國家內部而言,國內經濟結構失衡是主要缺陷。這主要體現在國內產業升級缺乏漸進性。從歷史角度看,隨著亞洲國家制造業競爭力提升,以及全球貿易規則變化逐漸“侵蝕”了針對加勒比地區的優惠政策,加勒比國家已經在傳統農業出口市場和中低附加值制造業出口市場中喪失了競爭力。它們轉而增加對服務業(特別是旅游業)的依賴性,如表4所示,大部分加勒比國家服務業占比超過70%。然而,這種從初級農業到服務業的跨越中間階段的發展模式,不是由結構轉型自發推動的,其結果也不能帶來產出的多元化以及高附加值服務業競爭力的提高(盡管旅游業的潛力十分巨大)。而且,以消費者服務出口(旅游)為主導的經濟模式容易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未來加勒比地區重塑經濟結構的重點領域之一在于促進資本服務出口更快增長。資本服務領域投資重點在教育、醫療保健、版權為基礎的服務及其相關產品。而且,為促進資本服務業發展,加勒比國家還應該升級ICT基礎設施以及建立激勵私人資本投資的制度框架。

與此同時,從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看,除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外,加勒比國家均出現貿易赤字,這也是加勒比經常賬戶長期赤字的主要原因。而經常賬戶赤字反映了地區競爭力不足和財政失衡。而且長期通過資本流入彌補國際收支缺口的做法將持續增加公共債務負擔。

展望未來,加勒比地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結構不平衡、氣候和環境的脆弱性以及在融入世界經濟過程中缺乏競爭力。應對挑戰需要:第一,鞏固財政紀律,降低公共債務。通常認為,公共債務占比超過60%將損害經濟增長。因此,引入財政責任立法、改革稅收制度、加強財政資本性支出、完善審慎的債務管理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第二,提高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目前可從改善投資環境和促進人力資本開發入手。第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能源成本?;A設施匱乏和能源價格高昂已經嚴重制約經濟增長的動力,兩者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全要素增長率。第四,積極參與地區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第五,減少面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脆弱性。提高防范和應對各種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自然災害等)的能力。

三、中國和格林納達經貿合作展望

(一)格林納達的發展利益和基本訴求

如前所述,加勒比國家面臨的挑戰具有共性,例如地理和經濟的孤立狀態、資源有限、環境脆弱、交通和能源成本高昂、應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脆弱性,等等。因此,它們的發展目標和利益訴求也具有一致性。以格林納達發展為例。

自1974年獨立以來,格林納達由一個農業國發展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在早期發展階段,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的單方面市場開放和發展援助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歐盟的經濟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歐美國家向格林納達等加勒比國家提供的特殊待遇、發展援助日漸減少,格林納達的發展速度日益減慢,外債負擔不斷加重。進入21世紀以來,格林納達的發展再次處于“十字路口”。目前,政府正在制定《2030年國家可持續發展規劃》,并計劃于2017年10月完成。格政府已經批準六大主題作為《2030年國家可持續發展規劃》(NSDP2030)的重點發展領域:政府治理、競爭性的私營部門、基礎設施、創新、社會關懷、氣候變化、災害管理及環境與生態。

總結起來,格林納達發展的核心關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促進經濟增長。格學者曾在《2014-2018年格林納達增長和減貧戰略》②中提出“建設穩健國民經濟”的目標,并且強調從穩定宏觀經濟、改善營商環境、發展潛力產業和開發可持續能源四個領域入手。第二,擴大融資和尋求國際經濟援助。作為經濟實力較弱的發展中小國,格林納達強調通過外交渠道爭取更多的國際資金援助,以支持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在與他國的交往中,經濟合作與援助是核心內容。第三,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格林納達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表現活躍,曾于2009-2011年任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主席國,強調小島國是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和影響最多的群體,積極呼吁國際社會重視小島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關切,要求發達國家率先采取行動大幅減排溫室氣體,同時增加經濟和技術援助,支持小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第四,重視區域一體化發展。格林納達非常重視加勒比國家的聯合自強,積極主張實現加勒比經濟一體化和更廣泛的區域合作,支持向風群島一體化。

(二)中國和格林納達經貿合作現狀

中格雙邊貿易起點低,貿易額較小,兩國恢復外交關系后貿易規模有所擴大,但近五年中格貿易額波動較大(表5)。在中格貿易中,主要是中國對格林納達出口商品,從格林納達的進口很少,中國一直處于貿易順差狀態。中國和格林納達的投資合作剛處于初級階段,雙邊投資規模不大,投資領域也比較有限。CEIC數據庫顯示,截止2015年底中國在格林納達投資存量為2367萬美元。在格林納達設立的中國企業主要是從事建筑工程承包、裝飾材料生產、農副產品加工、餐飲、五金百貨零售和超市等,單個投資項目的規模都很小。在其他領域的經濟關系方面,中國與格林納達在科技合作、教育、文化交流、應對氣候變化、援助等方面都已經開展了合作。

(三)中國和格林納達合作的方向

1.充分利用兩個平臺機制,加強溝通與協調

其一,2015年1月8~9日,中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體論壇(China-CELAC Forum,簡稱“中拉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京舉行。這充分表明中拉雙方整體合作正式進入機制化階段,開辟了中拉合作由“1+33”邁向“1+1”式的新紀元。其二,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已經于2005年、2007年和2011年成功舉辦三屆。該論壇以促進中國和加勒比地區經貿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為宗旨,是中國和加勒比國家間級別最高的經貿對話機制。建議繼續利用該論壇,有效開展對加勒比國家經濟和技術合作項目,提高雙方的戰略互信,避免該機制的功能因“中拉論壇”機制的建立而弱化。此外,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拉共體)設立了“四駕馬車”機制,由現任、前任、候任輪值主席國和加勒比共同體(加共體)輪值主席國共同擔任。因此,加強與包括格林納達在內的加共體的溝通,在中拉整體合作中應得到高度的重視。

2.鞏固傳統產業優勢,開發新興產業潛力,提高經濟合作的效率

格政府在向新經濟模式轉型中提出“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全面應用、世界一流的服務業(特別是旅游業)、綠色商業、根據價值鏈發展農業、高效的輕工業、有活力的出口業、新能源行業”等核心要素。而格林納達工業發展公司(GIDC)更加明確了吸引外資的四大領域:旅游與酒店、健康與療養、信息通訊技術及替代能源。這與近兩年格林納達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較為吻合,因為國內增長較快的部門也集中于旅游和酒店服務、教育和健康服務、通信業、農業加工及能源開發五個領域。

根據格林納達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現狀及吸引外資政策,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和投資多元化戰略,建議將重點合作領域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鞏固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主要包括農業和旅游業。第二類是開發新興產業潛力,主要包括信息通訊業、能源開發及教育產業。

格林納達的傳統優勢在于農業和旅游業。農業是兼具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產業,不僅為GDP和就業做出重要貢獻,而且也是調整時期吸收宏觀經濟沖擊的減震器。建議中國企業一方面要關注提高傳統產業(香蕉和肉豆蔻)的生產效率,一方面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投資,促進產業鏈延長和深化。就旅游業而言,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復蘇、家庭收入增長、新航線開通、新度假區全年營業以及格林納達旅游局(GTA)實施的細分市場營銷策略,旅游業開始恢復增長。盡管如此,但它仍未完全恢復至全球金融危機前的最高水平。而且,旅游部門還將面臨著古巴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新的競爭壓力。中國對格旅游業投資主要可考慮兩類。其一,開發特色旅游,包括度假區旅游、海洋和游艇旅游、健康養生生態旅游。其二加大與旅游業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簡言之,中國可以將先進農業技術、旅游開發成功經驗等應用到格方,對其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這也符合格方提出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智力密集型”經濟發展戰略。

通信技術、可替代能源開發和教育產業,對于中國而言也是新興產業,但具有較大投資價值。格政府目前正在通過《ICT戰略和行動規劃》致力于建立“知識經濟”社會。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報告,2015年格林納達ICT發展指數(IDI)為5.05,在167個國家中排名第83位,在美洲33個國家中排名第16位,均處于中游水平。③

對于替代能源開發,格林納達政府早在2011年就制定了《格林納達國家能源政策》(Grenada National Energy Policy,GNEP),力圖保證能源的健康發展,以此獲得能源安全、能源獨立和能源效率。格政府已經認識到促進使用當地可再生能源(包括地熱、風能、太陽能、水電和垃圾發電等)的巨大潛力和必要性,提出到2020年國內使用的能源至少20%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④例如,電價高昂已經成為制約格林納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國企業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大有可為。

至于教育,2014年教育部門占GDP比重為19.7%,其中私人教育占比15.6%。2014年和2015年教育部門分別增長4.5%和1.9%。私人教育因為對諸如旅游業、房地產、批發和零售業等部門產生溢出效應,持續地成為GDP的主要貢獻者。2004-2015年圣喬治大學入學人數從2990人增至7026人,增長135%。目前格政府從兩個方面大力推動教育服務業發展,一是吸引國際著名大學落戶格林納達,二是建立服務于一系列科學研究的自然實驗室。這些都將給中國提供重要機遇。

3.延續援助外交效果并保持援助機制的靈活性

“援助外交”是各主要國家發展與格林納達關系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對格林納達政策的核心所在。復交以來,中國對格林納達的援助包括國家體育場、田徑場、低收入住房項目、農業技術合作項目,等等,這些項目的落實鞏固了格林納達對華立場。未來的援助方向可關注三類。

其一是加強政策咨詢和制度建設交流。制度是國家長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而且制度與國家競爭力之間也存在著強烈的正相關關系。格政府在《2030年國家可持續發展規劃》(NSDP2030)中明確將“政府治理”、“創新”、“社會關懷”等作為重點發展領域,這些都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和能力培養。憑借數十年來在政府戰略規劃、產業政策制定、減貧事業、教育投資等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中國可向格政府提供相關政策咨詢和制度建設建議。

其二是保持經濟援助的靈活性。第一,保持經濟援助與具體項目掛鉤,提高援助的瞄準度和效率。第二,加大對格教育、衛生、環境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援助力度。中國可通過加勒比共同體的渠道,對加勒比國家實施一攬子發展援助計劃,從而在該地區形成規模效應。

其三是增強技術援助的力度。除繼續擴大農業技術合作、醫療合作外,還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格方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合作。格林納達是“小島嶼國家聯盟”的重要代表,在氣候談判中發揮著比較積極的作用。這也是歷來歐美及日本對格林納達政策中關注的重點。近些年中國曾向格林納達提供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節能設備,未來應該繼續加大對該議題的支持力度。

注釋:

①http://www.cepal.org/sites/default/files/pr/files/tabla_

proyecciones_octubre2016_eng.pdf

②Patrick A. Antoine, Timothy G. Taylor, Michael Church, Grenadas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GPRS) 2014–2018,March 2014.

③http://www.itu.int/net4/ITU-D/idi/2015/#idi2015byregion-tab.

④參見:TheNational Energy Policy of Grenada: A Low 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Grenada, Carriacou and Petite Martinique,Nov.2011.

注:國家開發銀行《格林納達經濟發展戰略和中格合作研究》課題組成員:徐英九、吳志峰、李一君、李嘉、柴瑜、袁東振、楊志敏、謝文澤、楊建民、張勇、諶圓庭、周志偉、史沛然、楊茜、孔帥等,執筆人:張勇。

(責任編輯:李直)

猜你喜歡
加勒比地區經貿合作經濟形勢
2020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區數學奧林匹克
2018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區數學奧林匹克
加勒比島國上的體育場
淺談做好煤炭企業困難時期穩定工作的思考
論我國房地產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自貿區談判背景下中日韓經貿合作前景分析
改革、創新是中國當前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的關鍵抉擇
世界銀行:出資對抗寨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