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螟赤眼蜂生物防治水稻主要害蟲的研究

2017-03-26 05:58袁秋生張玉燭方寶華朱國奇
湖南農業科學 2017年12期
關鍵詞:赤眼蜂二化螟卷葉螟

劉 洋,袁秋生,張玉燭,方寶華,匡 煒,朱國奇

(1.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邵陽縣農業局,湖南 邵陽422100;3.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5)

發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綠色防治技術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植保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適應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和方向,有利于解決現階段防治病蟲難的問題,有利于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率,也有利于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1-2]。因此,研究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綠色防治技術對保障農業生產安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赤眼蜂屬膜翅目,赤眼蜂科,由于赤眼蜂是一種寄生性昆蟲,其幼蟲在螟蛾類的卵中寄生,取食卵黃,化蛹后引起寄主死亡[3-4]。目前,赤眼蜂人工繁殖技術已相當成熟,已有研究表明,赤眼蜂能有效防治稻田二化螟及稻縱卷葉螟,并對天敵生物有一定的保護作用[5-7],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田中的害蟲成為一種有效的生態防控技術。該研究設置水稻主要害蟲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2種方法,開展了水稻二化螟及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及產量的對比研究,為水稻綠色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技術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早稻品種為湘早秈45號,供試晚稻品種為湘晚秈12號。供試稻螟赤眼蜂由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提供。防治對象為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 共設4個處理,即:(1)釋放稻螟赤眼蜂+施殺蟲劑,(2)釋放稻螟赤眼蜂+不施殺蟲劑,(3)不釋放稻螟赤眼蜂+施殺蟲劑,(4)空白對照,不釋放稻螟赤眼蜂+不施殺蟲劑。在稻螟赤眼蜂寄生區內選擇一塊面積2 001 m2以上的稻田,一半施殺蟲劑,另一半不施殺蟲劑,病害照常防治;在距稻螟赤眼蜂寄生區200 m外選擇一塊面積2 001 m2以上的稻田,不釋放稻螟赤眼蜂,但其他栽培管理與赤眼蜂寄生區一致,相同品種做同樣的處理。調查稻螟赤眼蜂對二化螟卵及稻縱卷葉螟卵的寄生率以及不同防治方式對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收獲時測產。

1.2.2 赤眼蜂釋放方法 在667 m2范圍內選擇10個點釋放稻螟赤眼蜂共計1萬頭左右,點與點的間距8 m,每點釋放約1 000粒,在1.5~1.8 m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或防水紙杯,杯口朝下,將赤眼蜂卵卡用膠水貼于杯子內側,杯口離水稻50 cm。

1.2.3 防治次數及時期 早、晚稻分別釋放3次稻螟赤眼蜂,釋放時間為5月2日、5月20日、6月10日、8月6日、8月10日、9月12日。殺蟲劑按當地慣用方法噴施,早稻2次,晚稻3次。

1.2.4 調查方法 在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危害穩定時調查各個處理區的卵寄生率、枯鞘率、枯心率、白穗率、卷葉率等;同時,調查稻田蜘蛛數量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防治方式對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影響

2.1.1 對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如表1所示,釋放后5~10 d,稻螟赤眼蜂對二化螟卵的平均寄生率為60.3%,其中5月20日、6月18日、8月10日釋放赤眼蜂的二化螟卵塊寄生率分別為56.7%、61.6%和60.4%,不同時期釋放赤眼蜂對二化螟卵的寄生率沒有顯著差異。

表1 不同時期釋放稻螟赤眼蜂對二化螟卵的寄生情況

由表2可知,不同防治方式對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差異顯著,其中處理1(釋放稻螟赤眼蜂+施殺蟲劑)的平均枯鞘株率、枯心株率和白穗率均最低,分別為2.40%、0.06%和0.03%,相對防效高達99.40%;而處理2(釋放稻螟赤眼蜂+不施殺蟲劑)的蟲害比處理3(不釋放稻螟赤眼蜂+施殺蟲劑)的嚴重,平均枯鞘株率、枯心株率和白穗率分別高出0.84、1.96和1.23個百分點;但與空白對照(不釋放赤眼蜂+不施殺蟲劑)相比,處理2的枯鞘株率、枯心株率和白穗率分別降低了16.17、9.39和3.84個百分點,防效顯著,相對防效達70.80%。這說明,雖然釋放稻螟赤眼蜂對二化螟的防效不及化學殺蟲劑,但也能有效防止水稻枯鞘、枯心、白穗的發生率,將二化螟危害降至可控范圍以內。

表2 不同防治方式對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

2.1.2 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 從表3中可以看出,稻螟赤眼蜂釋放后7~15 d,稻螟赤眼蜂對稻縱卷葉螟卵的平均寄生率為57.1%,其中5月20日、6月18日、8月10日和9月12日釋放赤眼蜂的稻縱卷葉螟卵塊寄生率分別是56.8%、72.1%、65.8%和33.8%。不同時期釋放赤眼蜂對稻縱卷葉螟卵塊寄生率的影響顯著,這主要與稻縱卷葉螟的遷飛習性有關,也有可能與氣溫、風速等環境因子有關。

表3 不同時期釋放稻螟赤眼蜂對稻縱卷葉螟卵的寄生情況

由表2可知,不同防治處理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差異顯著,其中處理1的平均卷葉率最低,為0.51%,相對防效高達97.52%;處理2的防效次之,平均卷葉率為1.65%,相對防效達91.99%;而處理3的防治效果有限,平均卷葉率為9.23%,相對防效僅為55.19%。由此可見,釋放稻螟赤眼蜂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優于化學農藥。

2.2 釋放稻螟赤眼蜂對天敵(蜘蛛)的影響

表4 釋放稻螟赤眼蜂對稻田蜘蛛數量的影響(頭/100蔸)

6月18日、8月10日、9月12日3次田間調查結果(表4)表明,赤眼蜂寄生防治區的蜘蛛數量顯著多于施藥區,其中2個不施殺蟲劑的處理(處理2和處理4),其田間蜘蛛數量超過了400頭/100蔸,而施藥處理(處理1和處理3)的田間蜘蛛數量分別只有266.3和169.7頭/100蔸。由此可知,殺蟲劑在消滅稻田害蟲的同時也將蜘蛛等益蟲消滅了,破壞了稻田的生境平衡系統;而利用赤眼蜂寄生防治水稻主要蟲害能大幅提高稻田天敵的數量,既保護了稻田的生態環境,又能有效控制田間害蟲密度,從而延長對蟲害的防治效果。

2.3 不同防治方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與空白對照相比,采取了防治措施的處理水稻產量明顯有所提高;其中,以處理1的產量最高,平均為400.7 kg/667m2,比CK增產30.4%;其次是處理2,平均產量為388.6 kg/667m2,比CK增產26.5%;處理3與處理2的差距很小,僅相差7.7 kg/667m2,比CK增產24.0%。這表明,在不施用化學農藥的前提下,利用稻螟赤眼蜂寄生能有效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為害,減少由病蟲引起的產量損失。

表5 不同防治方式下水稻產量的比較 (kg/667m2)

3 結 論

施用殺蟲劑是保證水稻高產、穩產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施用殺蟲劑能有效控制田間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發生量,枯心、枯鞘、白穗、卷葉的發生率都明顯降低,保證了水稻的高產和穩產。但由于殺蟲劑在消滅害蟲的同時也將蜘蛛等天敵生物消滅了,破壞了稻田的生境平衡;同時,殺蟲劑的長期及大量施用將增強害蟲的抗藥性,為蟲害的大爆發帶來隱患。該研究利用稻螟赤眼蜂的寄生特性來防治水稻主要害蟲,一方面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為害,減少由病蟲引起的產量損失,其相對防效分別為70.8%和91.99%,水稻增產26.5%左右;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施藥對田間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蜘蛛等天敵生物,減少稻田污染,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 馮 斌,吳建功,王文玉,等. 赤眼蜂在我國的研究和應用現狀綜述[J]. 山西林業科技,2004,(1):26-30.

[2] 王致能,劉功朋,張玉燭,等. 水稻主要害蟲生態防控技術應用現狀與發展前景[J]. 湖南農業科學,2012,(1):92-95.

[3] 張聯合,千懷松,徐炳芳,等. 我國赤眼蜂分類及自然分布[J]. 吉林林業科技,2014,(4):33-35,38.

[4] 王連霞. 赤眼蜂蜂種的采集、篩選與擴繁[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7,(7):38-39.

[5] 龐雄飛,陳泰魯. 中國的赤眼蜂屬Trichogramma記述[J]. 昆蟲學報,1974,(4):441-454.

[6] 郭 震. 水稻二化螟卵寄生蜂的采集、鑒定及田間種群動態監測[D]. 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1.

[7] 劉功朋,張玉燭,朱國奇,等. “蜂—蛙—燈”綠色生產技術對水稻害蟲、天敵及產量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13,(7):89-92.

猜你喜歡
赤眼蜂二化螟卷葉螟
不同形態指標用于二化螟幼蟲齡期劃分的研究
應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評價
太倉市近年稻縱卷葉螟發生情況及防治進展
5種赤眼蜂品系對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蟲卵的選擇偏好研究
棉大卷葉螟識別與為害癥狀
四種赤眼蜂對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適應性
稻蝦共作模式對稻田二化螟的影響
崇明區稻縱卷葉螟歷年發生特征分析
省農委召開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術現場培訓會
不同地理種群稻縱卷葉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對藥劑的敏感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