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影響下的《紅燈記》改編

2017-03-28 10:09鄭紫涵
戲劇之家 2017年4期
關鍵詞:國家機器紅燈記滬劇

鄭紫涵

【摘 要】《紅燈記》是“文革”時期的“樣板戲”之一,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并被大力普及。本文從經典版本的變遷闡述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對《紅燈記》改編的影響,引發人們關于政治對文藝作品版本更迭的關注。

【關鍵詞】《紅燈記》;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165-01

1962年9月,長春電影制片廠出版的《電影文學》雜志刊載了沈默君、羅靜創作的電影劇本《自有后來人》(又名《紅燈志》)。劇本刊發以后,收到了各界的來信,讀者總體持肯定態度,但對劇本提出了一些細節上的意見和建議。許多劇作家看到劇本后,意識到這個一家三代為革命先后犧牲的紅色現代題材具有濃厚的政治意義,于是他們展開了改編行動,從而創造出多個版本的《紅燈記》。

一、電影《自有后來人》

196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以劇本《紅燈志》為藍本,拍攝了黑白電影《自有后來人》。當時對影片的定位是“驚險片”,意圖在尖銳緊張且意想不到的情節中展現人物的性格。電影在結構上嚴格遵循“三一律”,故事發生在幾天內,最基礎的情節是保存并傳遞密電碼,并圍繞這個主線設置了一系列驚險的情節。作為一部電影,《自有后來人》的情節過于單薄,偶然巧合太多,且對巧合的過分追求,并沒有達到在細節中深化人物性格的預期目的。由于過分追求被曲解的“三一律”,使得電影效果更像是戲劇,因此電影《自有后來人》并不十分賣座。

二、滬劇《紅燈記》

1962年底,上海愛華滬劇團成員在研讀了劇本《紅燈志》后開始著手編排滬劇《紅燈記》,這次修改是一次成功的修改,其后的版本,大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更為細致的精修。此次修改加強了“粥棚脫險”這一場戲,使得李玉和的形象更加豐滿。該版本最大的改編是對小鐵梅命運的修改,鐵梅最后并沒有死,而是成功傳遞密電碼并且高舉紅燈活了下來。這樣的修改,自然地反應了“紅燈精神”傳承下去、“革命自有后來人”的主題。

三、京劇《紅燈記》

1963年11月,中國京劇院決意移植滬劇《紅燈記》,《紅燈記》也因此紅遍了大江南北。京劇版無論是戲劇沖突還是場次設置,都與滬劇版基本相同。由于京劇劇種終究與滬劇不同,京劇院從導演到演員都對角色進行了深層次的揣摩。扮演李奶奶的高玉倩,從青衣改唱老旦,經過她的不懈努力,李奶奶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飾演李玉和的李少春,對自己的角色掏空心思,精心設計臺步與唱腔,之后代替他出演的錢浩梁,也是按照李少春的設計來表演的。飾演劇中第一反面角色——鳩山的袁世海,為了演好這個“日本人”,翻閱典籍,終于在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中找到了鳩山的“影子”——日本侵華特務兼軍閥土肥原賢二,并對這一歷史人物進行仔細研究,終于成功出演了該角色。

經過全劇組成員的不懈努力,京劇《紅燈記》得到了更高層次的升華。但與滬劇相比,京劇過分突出人物的英雄氣概,反而削弱了角色的人性。在李奶奶與李玉和相繼犧牲之后,鐵梅所表現的只有仇恨,沒有悲痛,“不許淚水腮邊掛”的態度不太可能是一個年僅17歲的小姑娘的真實心態,缺少了些許人情味。

四、電影《紅燈記》

1968年,《紅燈記》被改編成電影,在其后的四年內拍攝了三個版本,從而促使其由城市走向農村,擴大了影響力。在這三個版本中,尤以1970年開拍、1971年春節上映的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同名影片影響最大。不過客觀來說,它像是一部戲曲藝術的紀錄片。戲曲中人情味的缺乏,在鏡頭語言的表現下被無限放大,雖然展現了“文革”電影的特色,但也被許多評論家詬病。

五、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對《紅燈記》版本變遷的影響

“樣板戲”總的指導思想是毛澤東在1942年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其指導方針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為了響應這個號召,電影《自有后來人》被改編成了滬劇、京劇,此為“洋為中用”;京劇這一古典戲曲形式,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紅燈記》中儼然呈現出一副現代模樣,此為“古為今用”。為了擴大受眾群體,宣傳政治思想,電影《紅燈記》誕生了;同樣由于“洋為中用”的方針,鋼琴伴奏電影版《紅燈記》也問世了,西洋樂器伴奏古典唱段,這樣別具一格的創新為后人拓寬了思路。從中國電影的開端——譚鑫培的《定軍山》開始,由戲曲改編成電影的例子并不少見,但從原創電影改為戲曲,再由戲曲轉回電影,并且獲得了巨大成功的例證,卻少之又少。這種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得《紅燈記》必然成為經典。

在《紅燈記》的改編過程中,根據政治的需要增添了許多時代因素,意識形態的教化功能也在這一過程中被逐漸放大,可以說,《紅燈記》的改編過程,就是其“樣板化”的過程,從而達到了影響一代人的審美觀念,甚至價值取向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袁成亮.紅色經典《紅燈記》誕生始末[J].黨央文苑,2005,(2):31-36.

[2]謝柏梁.蕩漾在電影與戲劇之間——《紅燈記》系列作品的邏輯演進[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12(4):56-64.

猜你喜歡
國家機器紅燈記滬劇
初中藝術教育滬劇非遺傳承的實踐探索
京劇《紅燈記》
紅燈記(根據現代京劇樣板戲改編)
《紅燈記》中李鐵梅的音樂設計與人物塑造
原創大型滬劇《擔當》演出成功
從意識形態批評角度評影片《綠里奇跡》
滬劇《雷雨》海報
滬劇《魂斷藍橋》海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