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劇

  • 廣 益
    “劇目創作”是滬劇發展的生命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21 世紀以來,各滬劇團體編排了一大批有思想藝術,反映現實社會,貼近大眾生活,緊隨上海文化發展步伐的新劇目,這些劇目具有很強的現代感和時代感,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共鳴,展現了上海滬劇藝術繁榮發展的景象。滬劇表演藝術家丁是娥生前曾說過:“吃飯不忘種田人,女兒不忘娘家人?!?982——1991 年間,上海滬劇院連續10 年舉辦了“滬劇回娘家”活動,這是因為滬劇的根在鄉間,滬劇的忠實知音在鄉間。2023

    上海藝術評論 2023年5期2024-01-31

  • 為你打開一扇窗
    。推“窗”遠望:滬劇,承載著多少代上海人的鄉戀,多少上海市民的鄉思。它是上海的聲音,是縈繞于上海這座城的鄉愁。相信這座城中的不少人,一提起滬劇,縷縷情思自會悄然涌上心頭。根據各種滬劇史料上提及的早在“清嘉慶元年(1796)年《松南樂府》中就已有記述”一說算起,滬劇至今已有近230 年的歷史,它起源于吳淞江和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語,一路走來,櫛風沐雨,涌現了丁是娥、石筱英、楊飛飛、汪秀英、顧月珍、筱文濱、施春軒、解洪元、邵濱蓀、王盤聲、袁濱忠、趙春芳、

    上海藝術評論 2023年5期2024-01-31

  • 2023 上海滬劇藝術節助力鄉村振興
    潤2023 上海滬劇藝術節閉幕式現場2023 年6 月11 日,2023 上海滬劇藝術節在浦東新區惠南鎮海沈村拉開帷幕,把滬劇節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滬劇回娘家”的初心。本次滬劇藝術節在活動規模、演出陣容、輻射范圍等方面較以往都有所擴大,展現了新時代滬劇藝術發展的喜人景象。毛時安:鄉音繚繞系鄉愁——觀2023 上海滬劇藝術節有感滬劇是唯一完全在上海本土文化環境中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它的曲調來自申城的田頭水邊農家小調,它的音樂和江南絲竹息息相通。滬劇,是

    上海藝術評論 2023年5期2023-11-10

  • “浦江水滋養我身心”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滬劇的發展
    王建華茅善玉在滬劇《敦煌女兒》中有一段核心唱段,開頭兩句是這樣的:“我生于百年繁華上海城,浦江水滋養我身心?!彼氖窃鼗脱芯吭涸洪L樊錦詩,但我每每聽到這兒,總是在想,茅善玉唱的不也正是她自己和她所畢生從事的滬劇嗎?滬劇生于斯、長于斯,從一株田頭阡陌的小草,如今長成亭亭玉立的江南戲曲名花,以其特有的江南清秀之美,稱譽我國348 個地方戲曲劇種之列。她不也正是在浦江水的滋養下成長起來的嗎?一滬劇淵源于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距今約有200 多年的歷史。滬劇

    上海藝術評論 2023年5期2023-11-10

  • 大膽突破才能創新
    禾玉實驗滬劇《假如我是狀元郎》演出海報??赐晷戮帉嶒?span class="hl">滬劇《假如我是狀元郎》,意外驚喜,感覺這是滬劇舞臺上許久不見的一部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向年輕觀眾打開滬劇大門的驚喜之作。這部輕喜劇的故事改編自蒲松齡《聊齋志異》里的《姐妹易嫁》,又借鑒了山東呂劇的同名劇作進行移植,故事并不復雜,“上錯花轎嫁對郎”,最終善惡有報。從題材上來看,該劇有著“守正創新”的傳統基礎。此次的滬劇改編,沒有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而是生動演繹了每個角色的喜怒哀樂,讓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得以鮮活

    新民周刊 2023年18期2023-05-30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定檔3月8日
    國公映。在精妙的滬劇和電影融合中,藝術化地展現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50多年堅守大漠的故事。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中,以樊錦詩為代表的敦煌人,用一代又一代的堅守保護璀璨的敦煌莫高窟文明,并結合數字時代開發“數字敦煌”,讓敦煌文化得以在世界舞臺上傳播。在最新發布的電影主海報中,茅善玉扮演的樊錦詩頭發花白,背影依舊堅毅,她用手電照亮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中的禪定佛。發布的群像海報中,樊錦詩、常書鴻、段文杰等為敦煌文化奉獻一生的前輩背靠

    婦女之友 2023年3期2023-03-15

  • 傳統戲曲“非遺”滬劇如何在校園流行
    文/李納米滬劇是上海的代表性劇種,流行于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起源于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2006年,滬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滬劇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靈活性較強。這些特點使得滬劇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文化魅力。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如演出市場萎縮,觀眾減少,缺少符合新時代的傳播方

    青春期健康 2023年4期2023-02-20

  • 茅善玉:“上海女兒”心歸滬劇
    演、茅善玉主演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喜獲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晚會現場,茅善玉手捧獎杯,抑制不住激動。她說得最多的兩個字是“感謝”——感謝滕俊杰導演,感謝主創團隊,感謝這些年陪她一路走來、一同堅持的同仁們,尤其感謝電影的原型“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的鼓勵、支持、厚愛?;蛟S,除了對所有人的感謝外,這一晚的茅善玉也應該將一份感謝留給自己——感謝自己十年的堅持。如同她在答謝詞中形容樊錦詩“擇一事,終一生”,茅善玉,這個外表柔弱的上海女兒又何嘗不是如此——對《敦煌

    上海采風月刊 2022年6期2022-12-17

  • 基于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非遺保護與傳承 ——以滬劇為例
    海文化的瑰寶——滬劇,也沒能逃過這樣的命運。因此,本文以新時代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滬劇發展為研究內容,探討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作為非遺文化的滬劇重新在戲曲舞臺上璀璨奪目、光芒耀眼。1 滬劇的發展現狀與困境滬劇作為地方知名戲曲,自古及今經歷了花鼓戲—本灘—申曲—滬劇四大階段。兩百多年以來,滬劇與上海一同成長,見證了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風云變幻。但是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娛樂日益多元,觀眾審美傾向和消費

    海外文摘·藝術 2022年22期2022-09-02

  • 那一年,滬劇曾轟動上海灘 ——兼憶滬劇名家袁濱忠
    材來回憶,上海的滬劇又有你什么事兒?讀者如這樣想也很自然,“佐羅”的“洋”和滬劇的“土”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嘛。我現在想想,這個事兒多少亦有點傳奇色彩,容我如實將這“色彩”為你道來,相信你一定愿意聆聽。其實,我是個“頗具規?!钡膽蛎?。大約1955年之后,我上初中高中那會兒,曾被滬劇和評彈迷住,不能自拔,這也成為我藝術道路上最初的啟蒙??蓱z我接觸這兩門藝術的途徑,唯有收聽電臺的戲曲廣播。我說過,我是個貨真價實的廣播迷,不管時代怎么變化,都不曾改變,直到現在我居室

    上海采風月刊 2022年3期2022-07-06

  • 基于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非遺保護與傳承
    海文化的瑰寶——滬劇,也沒能逃過這樣的命運。因此,本文以新時代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滬劇發展為研究內容,探討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作為非遺文化的滬劇重新在戲曲舞臺上璀璨奪目、光芒耀眼。1 滬劇的發展現狀與困境滬劇作為地方知名戲曲,自古及今經歷了花鼓戲—本灘—申曲—滬劇四大階段。兩百多年以來,滬劇與上海一同成長,見證了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風云變幻。但是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娛樂日益多元,觀眾審美傾向和消費

    海外文摘·學術 2022年22期2022-05-30

  • 滬劇短視頻對青年上海城市認同影響因素研究①
    200240)滬劇發源于黃浦江兩岸的民間俚曲,是生長于上海本土的地方戲曲劇種。滬劇曲調優美,表現手法和方式比較靈活,展現了上海的真實生活場景,能夠貼近現代生活。今天保存滬劇的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在于保存上海的語言特征,保存上海的文化記憶,保存上海城市特有的品位和風格。因此,滬劇滋養于海派文化,蘊含著海派文化的特質,以戲曲的形式展示了上海的城市風貌和城市特點,成為上海的一種文化標志。滬劇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正是因為其發展與上海城市變遷息息相關。滬劇雖然起源于上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2022年6期2022-03-06

  • 推動傳統文化融入校園 助推學校育人目的達成 ——上海市新涇中學滬劇進校園活動的經驗與做法
    文化藝術之鄉”,滬劇、剪紙等民間文化享譽滬上。得益于獨特的人文環境,在區教育局和鎮政府支持下,學校于1995 年成立了學生滬劇藝術團,在“讓每個學生得到理想發展”的辦學理念引領下,以“提升學生文化修養,喚醒學生非遺傳承的文化自覺”為目標,打造了以“修德、啟智、礪志、尚美”為框架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開發了以滬劇為核心的滬劇傳唱、滬劇表演、學說上海話等特色校本實踐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校獲評全國第二批中小學生藝術傳承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上海市非遺

    非遺傳承研究 2021年4期2021-11-26

  • 滬劇女藝人的從業精神探析 ——以丁是娥為例
    真正使丁是娥走上滬劇這條藝術道路的是在丁是娥母親去世之后,由姑母做主,其師從丁婉娥,時年九歲。她學藝、幫師共九年的時間,之后就真正走上了滬劇舞臺。她從事滬劇幾十年,與同時代的石筱英、楊飛飛等女藝人共同為滬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丁是娥專工花旦、正旦,兼演老旦,其代表作有幾十部,主要有《羅漢錢》《金黛萊》《雞毛飛上天》《蘆蕩火種》等。一、腳踏實地,刻苦練習幼時丁是娥拜師后,最先學習的是敲板,由于年少,注意力不易集中,丁是娥掌握了敲慢板的技術后便有些懈怠,

    戲劇之家 2021年12期2021-11-12

  • 滬劇:與上海城市同行
    性的劇種,那就是滬劇。上海是全國重要的戲碼頭,在上海的舞臺上,可稱百戲雜陳,爭麗斗妍。但上海的本土劇種不多,其中,滬劇是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之一。每個地方土生土長的戲曲劇種,總是與其起源、發展的地域或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系。上海的滬劇特別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滬劇與上海都市有著一種同構的關系。來自黃浦江畔的鄉間小戲滬劇起源于上海吳淞江、黃浦江一帶農村中的山歌小調和俚曲,曲式短小,曲調樸實委婉,內容多表現勞動、愛情等,演唱者或在田野、或在街頭演唱,被稱為“山歌

    上海采風月刊 2021年4期2021-08-23

  • 家國情懷在滬劇中的傳承與發展
    、現代戲為代表的滬劇,在藝術創作中堅持立足人民、反映生活、緊跟時代,更是一直在傳承和發展著家國情懷。關鍵詞:家國情懷? 傳承與發展? 滬劇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3-0167-03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里,家國情懷是永恒的主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無數醫護人員和基層工作者都義無反顧地奔赴一線,舍小家、為大家,再次彰顯了家國情懷的偉大力量。當這種力量用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時,更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與號召力。滬

    藝術評鑒 2021年3期2021-04-06

  • 一盞紅燈放光華
    ”——由楊浦愛華滬劇團在1963年演出的滬劇《紅燈記》,因這部由楊浦地方劇團編演的滬劇,而有了紅遍全國的現代京劇《紅燈記》。滬劇,前身為本地灘簧,別名申曲,起源于黃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如川沙、南匯的“東鄉調”和青浦、松江的“西鄉調”。最初的滬劇,只有“一把胡琴、一副鼓板,兩位演員”,表演形式簡單,唱詞通俗易懂,善于反映上海鄉民的生活狀態和喜怒哀樂。滬劇在19世紀 80年代進入上海租界,由鄉間小調逐步吸收了西方話劇、歌劇和其他傳統戲曲的特色,迅速成為戲曲新星

    檢察風云 2021年21期2021-01-13

  • 滬劇第一史
    專做一件事:研究滬劇。為此他寫了不少論著。4月,他又出版了一本《滬劇與海派文化》,24萬字,將滬劇這張“上海的名片”的正反兩面、前生今世、高低起落介紹得一清二楚,論述準確而新穎。這本書,可謂是滬劇第一史。著名學者、褚伯承的同班同學余秋雨為這本書寫了序,對于褚伯承的努力,余秋雨以華美而形象的文字評介:“他是一名晚風下的守護者,秋霜下的掃野人。據我所知,這樣的人物在全國各劇種中已經不多。他長年累月地收集、訪問、評論、介紹,使滬劇的艱辛吟唱有了一道忠誠不移的‘回

    上海戲劇 2020年4期2020-08-23

  • 立足滬劇創新探索
    茅善玉上海滬劇院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利用“云創排”創作了四部滬劇微劇場作品《阿拉上海人》《一路有你》《城市的溫度》《凱旋》。這些作品均由滬劇院中青年演員聯合演繹,聚焦疫情中的醫務工作者、醫務人員家屬、熱心市民、快遞小哥、外賣員等。3月底,藝起前行·演藝大世界云劇場戲曲展演周,劇院推出了滬劇電影《雷雨》線上導賞活動。我們在汾陽路150號滬劇院新址,邊走邊聊邊唱,將《雷雨》與花園洋房的淵源娓娓道來,并帶領觀眾一同品味電影中的經典片段,感受百年經典日久彌新的藝術

    上海戲劇 2020年3期2020-06-19

  • 關于滬劇傳承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朱佳樂滬劇是上海的本土戲劇,江南文化的根脈。上海市松江區曾是滬劇重鎮,但目前滬劇傳承現狀堪憂。本文通過梳理滬劇在松江的歷史源流及發展現狀,分析當下存在的問題,探尋振興松江滬劇傳承發展的現實途徑。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全面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三大任務。2019年上海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強調,尤其要加快江南文化品牌建設,用好用活江南文化資源

    上海藝術評論 2020年2期2020-06-08

  • 第五屆上海滬劇藝術節成功舉辦
    辦的“第五屆上海滬劇藝術節”成功舉辦。2019年12月6日晚上在東方藝術中心舉行的開幕式緊緊圍繞“祖國頌”這一主題,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滬劇藝術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豐碩成果和滬劇藝術工作者昂揚向上的精神風采。15日下午的閉幕活動則在修繕一新的上海滬劇院新址(汾陽路150號“白公館”)花園內舉行。沉浸式的滬劇交響演唱,百年滬劇與百年歷史建筑的碰撞交融,折射出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底蘊和溫度。第五屆上海滬劇藝術節舉辦期間,全市十余家國有民營滬劇院團走進浦

    上海采風月刊 2020年1期2020-03-13

  • 論抗戰時期滬劇的形成與發展
    滬劇是上海土生土長的劇種,最初發源于上海黃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滬劇藝術的發展緊跟著上海城市化進程的步伐,歷經“本灘”和“申曲”階段,逐漸走向成熟。20世紀二三十年代,滬劇因善于編演反映都市生活風貌、表現社會問題的時裝戲而風靡上海。同時,滬劇藝人積極地向話劇和電影藝術學習,借鑒其藝術表現手法和故事題材,不斷充實本劇種的表現能力??v觀滬劇史,我們發現滬劇在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多個里程碑事件,如1938年9月,筱文濱在“文月社”的基礎上組建文濱劇團后,滬

    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 2019年6期2019-12-21

  • 不忘初心傳承滬劇之美 ——國家級非遺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馬莉莉訪談
    受訪人:馬莉莉滬劇是上海的地方戲曲劇種,初名花鼓戲,源起于浦江兩岸農村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據史料記載,從最早的花鼓戲到當代滬劇,經歷了兩百多年時間。2006年5月20日,滬劇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身為“滬劇人”,滬劇表演藝術家馬莉莉的成長與滬劇的發展相伴相隨。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她歷經了滬劇發展四分之一的歲月,她塑造的舞臺形象,從令人崇敬的英雄,到平實可信的凡人,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滬劇藝術發展的清晰軌跡。她見證了滬劇從20世紀80年

    非遺傳承研究 2019年3期2019-12-14

  • 我與滬劇教學結緣的故事
    與海派時尚兼容,滬劇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展始終和上海城市的歷史變遷緊密相關,是傳統文化和時尚文化的巧妙結合體。如今,被喻為“上海的聲音”的滬劇,走進了校園,走近了學生,在校園內開展本土文化教育是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良好途徑,也是上海本土戲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對本土文化“愛”的延續。長橋第二小學是一所年輕的家門口學校,近年來外來務工子女占學校學生數的85%左右。在推廣普通話的形式下,對于這群非上海本地學生來說,滬語是個較難接觸的語言

    學校教育研究 2019年19期2019-11-23

  • 丁是娥“吹蠟燭”
    馬信芳滬劇表演藝術家丁是娥生前一直是上海市文聯的老義工,文聯組織的演出和慰問等活動,她是積極參加者。由于工作關系,我們很快相熟了。我知道,丁是娥成名在解放前,藝術升華卻在解放后?!读_漢錢》是她藝術生涯的一個里程碑。當年趙樹理看完戲后高興地說:“我寫的小飛娥,就是舞臺上的這個人物?!眲≈小傲_漢錢”成了主要道具。當年,她在唱“金光澄亮羅漢錢,小巧玲瓏惹人愛”時,苦于手中沒有真的羅漢錢,總感到“不適意”。這件事被酷愛滬劇的錢幣收藏和鑒賞家馬定祥先生得知,便把自己

    世紀 2019年4期2019-10-28

  • 初心與信仰的詩意表達
    倪愷祺摘要:滬劇現代戲《敦煌女兒》著力協調藝術性與真實性,敘事上打破傳統,重在融合多重敘事方式,實現多時空的轉換流動和人物的心路歷程;多媒體數字舞美的設計為主題與敘事增添了詩意性與感染力,達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它為戲曲現代戲的創作提供了新思路。關鍵詞:滬劇;現代戲;敦煌女兒;敘事;舞美由楊林、張曼君編導、茅善玉主演的滬劇現代戲《敦煌女兒》以百名改革先鋒之一的“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樊錦詩的真實人生經歷為藍本,藝術化地再現了她從一個剛畢業的

    藝術大觀 2019年24期2019-10-12

  • 上海舉辦校園滬劇大賽
    19年上海市校園滬劇大賽”最終評選出一批優秀的校園滬劇新秀及集體。自7月開賽以來,校園滬劇大賽共吸引了來自全市26所學校、300多名中小學生報名參賽,選手們藝術水平出眾,行當角色豐富,充分展示了“滬劇進校園”取得的豐碩成果。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表示,希望通過校園大賽讓青少年熟悉上海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增強青少年對上海城市品格和精神的認同感,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熱愛滬劇、熱愛上海的種子。

    上海戲劇 2019年4期2019-08-29

  • 滬劇風雅與江南韻味
    大力保護和發展。滬劇作為上海當地的劇種,近年來也受到了極大的重視。上海作為我國較早開放的大都市之一,其在文化上呈現出極大的多元性和創新性。滬劇是融合了花鼓戲、海派文化及江南絲竹音樂的戲曲藝術,想要了解滬劇音樂特征就要從其伴奏中的“絲竹之音”談起。本文將從滬劇的發展史及其伴奏音樂風格分析出發,探索滬劇風雅背后繚繞的江南韻味?!娟P鍵詞】戲曲藝術;滬劇;海派文化;江南絲竹;申胡【中圖分類號】J825? ? ? ? ? ? ? ? ? ? ? ? ? ? ?【文獻

    北方音樂 2019年12期2019-08-21

  • 滬劇的新題材與新征程
    心首演至今,上海滬劇院的原創滬劇《敦煌女兒》得到了業內外的一致肯定。2月,《敦煌女兒》入選“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工程”,4月,上海滬劇院還被中國戲曲學會授予“中國戲曲學會推薦優秀院團”稱號,表彰其在劇團建設、劇目創造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上海滬劇院也成為全國首家獲此殊榮的文藝院團。5月,《敦煌女兒》又成為上海戲劇的代表,和上海其他兩臺入選劇目一起參評文華大獎。面對《敦煌女兒》所取得的成績,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說:“唯有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與城市

    上海戲劇 2019年3期2019-06-17

  • 2018“星光閃耀”中職學生藝術巡演落幕
    為觀眾帶來了傳統滬劇《星星之火》,雖然在場的小觀眾不一定能夠全部聽懂整場滬劇,但是地方戲這個傳統文化需要年輕一代的傳承,能夠將滬劇的精髓傳遞給更多人知道,是顧浩清作為傳統滬劇的傳承者的心愿。來自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衛生學校的熱巴舞代表表示:“非常感謝學校和易班工作站老師們對藏族班的格?;ㄎ璧笀F的指導,給了我們一個放飛自我、展現自我的平臺,將藏族舞蹈的精彩呈現在更多人面前?!毙枪庋惭菀灾新殞W生文化社團為主體,共舉辦了8場,在上海各街道、中學進行演出,包含歌舞、

    學生導報·中職周刊 2019年2期2019-05-14

  • 上海滬劇院的實踐道路與現代理想
    [內容提要]上海滬劇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滬劇藝術代表性院團,在其66年的發展史上,創作了數量眾多的優秀力作。尤其是近五年來的《雷雨》《鄧世昌》《敦煌女兒》,敏銳把握時代主題,將滬劇成熟的表演體系建構起來,展現著對于城市品質的追求。上海滬劇院是一個有著優秀藝術傳統的戲曲院團。從1953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的建團,到1982年上海滬劇院的重組,再到2012年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的轉型,在不斷新變的時代沉浮中,上海滬劇院始終保持著戲曲作為團隊藝術的創作原則。在6

    藝術評論 2019年9期2019-01-26

  • 茅善玉:與時代同步,與城市同行
    海是我們的家鄉,滬劇是我們的念想,保護滬劇、傳承滬劇、傳播滬劇是我們的使命?!币灰u精致旗袍,一抹淺淺微笑,一口吳儂軟語,作為當之無愧的領軍人才與代表人物,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總是給人優雅、端莊與大方之感。她宛如工筆畫上走下的美人,細膩、精致而神采飛揚,一顰一笑間,顧盼生姿,有著上海女子特有的溫潤與美好,令人難忘。她小小年紀成為名角,從《紅燈記》里勇敢的小鐵梅,到《石榴裙下》中悲情的盧雯慧,再到《一個明星的遭遇》里風姿綽約的周璇,嗓音甜潤、情深味濃,被譽為“

    新民周刊 2018年33期2018-09-01

  • 排演滬劇《白兔記》
    事起我就喜歡上了滬劇,尤其鐘愛滬劇的傳統戲,對老腔老調情有獨鐘。17歲時,經人引薦,我認識了滬劇表演藝術家王雅琴老師,自那以后,我就與滬劇界的老藝人有了頻繁的接觸,甚至成為忘年交。我對滬劇的歷史和傳統劇目有了比較多的了解,積累了一些素材,先后自費出版了兩本講述滬劇歷史的書籍《灘簧亂嚼》和《申曲拾遺》。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滬劇界的老藝人相繼離世,許多劇目也因他們的去世而失傳、消亡,作為一名滬劇愛好者,我著實感到痛惜。一位健在的老藝人或許就是一座豐富的資料庫,

    上海戲劇 2017年12期2018-01-02

  • 滬劇進社區,快樂傳萬家
    ”為主題的“上海滬劇院經典折子戲演出暨新東苑公益基金會愛心儀式”在新東苑·快樂家園慧音劇場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閔行區委宣傳部、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指導,閔行區華漕鎮人民政府、上海滬劇院、新東苑集團承辦,上海市老年基金會、閔行區老年基金會特別支持。在演出正式開始前,新東苑集團董事長沈慧琴代表新東苑公益基金會,向上海市老年基金捐贈50萬元人民幣,一如既往地展現新東苑“感恩心做人、責任心做事”的核心價值觀和社會責任心。關愛長者是新東苑基金會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滬港經濟 2017年4期2017-11-14

  • 在創新中傳承滬劇 ——記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陳甦萍
    家一級演員,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F任長寧滬劇團團長、上海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長寧區民盟區委委員,曾任長寧區政協常委。在三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擔綱主演的大戲有五十余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身份、性格和感情迥然相異的女性形象,其中尤以母親形象和教師形象最為生動傳神。曾先后榮獲上海市青年演員會演紅花獎、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表演獎、上海白玉蘭戲曲表演藝術主角獎,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滬劇表演藝術家。開創“滬劇陳派藝術”陳甦萍的

    非遺傳承研究 2017年4期2017-10-14

  • “三大節”點亮閔行 一人心中一座“群星獎”
    上海合唱節、浦江滬劇節、市民文化廣場系列活動等三大活動為重點、亮點,升級平臺服務大眾,努力打造地區特色鮮明、市民感受度高、社會參與廣泛的三張“文化精品名片”。合唱、滬劇、廣場舞,受眾基礎雖然龐大,但是年齡結構老化的情況也比較明顯。倘若一直沿襲舊往策劃的一些活動樣式,也漸漸難以滿足大家日新月異的“高標準、嚴要求”。對于主辦方、組織者來說,一方面,年年重復單調的比賽、展演,時間一長,老百姓肯定“食之無味”;另一方面,能夠突出重圍、進入區級層面決賽的,往往總是那

    新民周刊 2017年38期2017-09-28

  • 第21屆“佐臨話劇藝術獎”揭曉
    勞拉的朱杰奪得。滬劇電影《挑山女人》開機滬劇電影 《挑山女人》 近日在上海舉行開機儀式?!短羯脚恕?由汪灝擔任總導演,華雯擔任制片人兼主演,上海寶山滬劇藝術傳承中心原班人馬參演。影片保留了舞臺演出時的經典唱段和劇情架構。作為劇中人物王美英原型的汪美紅也有望在影片中亮相。影片預計將于今年10月與觀眾見面。第三屆上海滬劇節舉行“上海的聲音”第3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近日舉行。在為期7天的滬劇節期間,共有近5000名來自40多家國有、民營滬劇院團、滬劇沙龍和

    上海戲劇 2017年8期2017-08-23

  • 演戲就像涼水泡茶慢慢濃
    味濃,她被譽為“滬劇女皇”;從演員到院長,她為振興傳統藝術奔走忙碌……她就是滬劇表演藝術家、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不服輸的勁兒讓我走上滬劇表演之路我從12歲開始學習滬劇。那一年,上海滬劇團第一次單獨辦學館培養滬劇演員。當時我對滬劇沒概念,以為就是唱歌、跳舞。我稀里糊涂地參加了考試,沒想到居然考上了。雖然進了學館,但是我沒有任何基礎,專業水平比同批的其他孩子差了一大截,人家都學得有模有樣可以登臺了,我還沒出師。那時我甚至還沒學會用科學方法發聲,演唱完全靠大嗓門

    新湘評論·下半月 2016年7期2016-08-17

  • 紀念解洪元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動舉行
    2015年是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解洪元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上海滬劇院于12月推出系列紀念活動,以此緬懷這位畢生為滬劇事業嘔心瀝血的前輩藝術家。此次紀念解洪元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活動共分三個部分組成。12月19日下午,在逸夫舞臺上演傳承版滬劇經典傳統劇目《借黃糠》,由上海滬劇院最年輕的90后演員韓朝群、朱麟飛、錢瑩等主演。12月20日、21日兩晚在逸夫舞臺為觀眾獻上“解派名家名段演唱會”,不僅有解派傳人汪華忠、李恩來等參加演出,滬劇界眾多明星演員也紛紛登場,共同演繹

    上海戲劇 2016年1期2016-05-30

  • 演一出戲等于了解一個人
    朱木喬新編滬劇《鄧世昌》以甲午海戰為背景,演出了一曲蕩氣回腸的英雄故事。作為滬劇一部難得的宏大壯美的史詩戲,青年演員朱儉飾演了主角鄧世昌,塑造了一位可親可敬而又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昂軕c幸,這一次了解的是這么一個偉大的人,他叫鄧世昌?!敝靸€這樣說道。希望每一個細節都能符合“鄧大人”上海滬劇院曾在上世紀60年代排過一部《甲午海戰》,但是這次的《鄧世昌》完全是另起爐灶,新寫新編。劇本策劃了三年,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創作過程。作為上海滬劇院的優秀演員,《鄧世昌》就是

    上海戲劇 2016年2期2016-05-30

  • 滬劇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學校開設了小陶花滬劇班,當時的我很好奇滬劇是怎么唱的,就迫不及待地報了名。第一次來小陶花滬劇班,我戰戰兢兢地走進舞蹈室,四處張望,看見有一位和藹可親的中老年人站在鋼琴旁。他穿著一身運動裝,手里拿著一本樂譜,正在教一個小女孩,我猜那一定就是老師。果然不出我所料,那滿臉皺紋、卻始終保持著微笑的中老年人,正是我們的滬劇老師。開始教唱了!我們跟著老師的二胡認認真真地學了起來。老師拉二胡的樣子是那么的有趣,大家都沉浸在優美的二胡聲中,不知不覺,我們竟然學會了這首《蘆

    周末·校園文學 2016年21期2016-05-30

  • “上海的聲音”滬劇如何與時代同頻
    胡凌虹滬劇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戲曲劇種,被譽為“上海的聲音”,具有二百余年的歷史。滬劇的發展跟上海這座城市的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迅速反映、記錄時代的變遷、上海人的生活境況。一直以來,上海市民對滬劇都懷有深厚的感情,不少愛好者更是把滬劇當作“流行樂”來哼唱。近年來,滬劇呈現不錯的發展勢頭,出現了幾部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好戲以及一批深受老百姓歡迎的現實主義題材劇作。一年一度的滬劇藝術節也顯示了滬劇界的整體力量。然而,繁榮背后也有隱憂。在上海這座海納百川的大都市里,外來

    上海采風月刊 2016年8期2016-05-14

  • 新時代,滬劇該往哪兒走?
    滬劇被大家譽為上海的聲音,在這一鄉音當中印刻著上海的記憶。近年來,以《挑山女人》為代表的滬劇劇目,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跨越了劇種和地域,產生了全國性影響,整體上也在推動滬劇這個劇種的發展。作為戲曲中的年輕劇種,對于今后的發展方向,滬劇在努力尋找著屬于這個劇種的優勢,尋找一種共識。第二屆上海滬劇藝術節期間,來自京滬兩地的專家學者,在“與城市同行,與時代同步——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專題研討會上,對滬劇今后的發展方向進行了討論,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卻又針鋒相對的意見

    上海戲劇 2016年7期2016-05-14

  • 第二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開幕
    ”——第二屆上海滬劇藝術節在浦東新區舉辦。本屆滬劇節匯聚上海全市13家滬劇院團。其中的12場主體演出,包括滬劇界五世同堂的明星版《蘆蕩火種》和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紅色的豐碑”主題演唱會,以及深入基層鄉鎮演出的上海滬劇院《蘆蕩火種》、寶山滬劇團《鄉魂》、長寧滬劇團《深秋的淚痕》、勤苑滬劇團《親人》、文慧滬劇團《白衣柔情》、勤怡滬劇團《家園春天》、新東苑滬劇團《夢中家園》、海梅藝術團《情與法》等大戲。12場慰問演出,滬劇小分隊深入到大團、川沙、南碼頭、

    上海采風月刊 2016年7期2016-05-14

  • 首屆上海(奉賢)滬劇藝術節舉行
    首屆上海(奉賢)滬劇藝術節”2月24日到3月7日舉行,滬劇節由上海市奉賢區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滬劇院主辦,上海滬劇院、上海長寧滬劇團、上海寶山滬劇團、上海勤苑滬劇團、上海勤怡滬劇團、上海文慧滬劇團、上海彩芳滬劇團、上海市奉賢區文化館、奉賢區奉城鎮人民政府、奉賢區青村鎮人民政府、奉賢區柘林鎮人民政府、奉賢區金匯鎮人民政府、奉賢區莊行鎮人民政府承辦。滬劇藝術節的舉辦也是對“滬劇回娘家”活動的繼承和發展。在老一輩藝術家丁是

    上海采風月刊 2015年3期2015-08-15

  • 詩二首
    之一。賀大型原創滬劇《趙一曼》首演成功(注)滬劇傳承好戲寥,頌揚英烈領風騷。情真意切肝腸斷,字正腔圓品味高。徳藝雙馨形象好,精雕細刻創新標。嘔心瀝血花更艷,以戲樹團分外嬌。注:7月1日晚,長寧滬劇團為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老戰士演出了大型原創滬劇《趙一曼》,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陳甦萍團長主演,場面熱烈,精彩感人。

    大江南北 2015年8期2015-08-13

  • 以上海地域戲曲文化的名義
    術獎特殊貢獻獎為滬劇耆宿王盤聲獲得。這也是“白玉蘭”獎首次將大獎頒給了上海特有的地方戲曲滬劇的代表人物,這對于上海自身地域戲曲文化具有多重的意義。首先,這當然是對這位年逾九旬的滬劇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的肯定和褒揚。王盤聲是上海滬劇界目前唯一健在的、能代表滬劇鼎盛時代演藝水平的表演藝術家。他早年師從滬劇前輩陳秀山,長期在文濱劇團供職,故受一代宗師筱文濱的藝術影響很深,又悉心鉆研與吸收邵濱孫等人的藝術精華,并與自身條件融會貫通,創造性地形成了“王派”獨特的藝術風格

    上海戲劇 2014年4期2015-04-20

  • 滬劇綴起傳統與時代之鏈
    錢乃榮滬劇是伴隨上海都市化進程而生長、成熟、繁榮起來的唯一的本地劇種。上海開埠前,它只是一種鄉村田頭的山歌;上海開埠后,滬劇開始了一段海納百川、中西融合的輝煌歷程,從創始到成熟,最終成了上海國際大都市的一張文化藝術名片。一早期的滬劇,由于沒有許多的積淀,也就沒有太多的負擔,于是非常樂于、勇于和善于借鑒和采用其他劇種的演出手法。上海的開埠、移民和各地方劇種的進入,使滬劇獲得了吸收營養、壯大自身的最好機會——比如大量演出蘇灘的劇目,比如大量借用江浙等地的民謠,

    上海戲劇 2014年4期2015-04-20

  • 滬劇屬于誰
    余雍和滬劇是屬于上海和海派文化的藝術。二百多年前,當上海還是一個普通的江南村鎮時,滬劇便以說唱的形式出現在地頭田間,是一個在中華農耕文明中孕育、誕生并逐漸成形的戲曲種類。隨著上海開埠后迅速向現代工商都市化發展,滬劇與其他戲曲、曲藝品種一道進入游樂場、劇場、電臺和唱片公司,秉承反映生活、緊貼現實的優長,同時吸納和融匯話劇、電影的藝術精華,經過不斷完善和發展,完成了向都市現代藝術的進化,從市郊一個土生土長的小曲小唱,成為這座東方都市的一個主要藝術樣式和文化形態

    上海戲劇 2014年4期2015-04-20

  • 我的一生與滬劇緊緊相連
    閑著,心心念念著滬劇的發展。這些年,他將自己對滬劇唱腔如何發展的藝術心得整理成書,希望能對年輕演員有所幫助;還經常參加戲迷舉辦的滬劇沙龍,指點業余愛好者。我的愛好,我的生命從15歲學藝,至今已七十幾個年頭,經歷了滬劇興起和發展,直到今天,他的生活依然與滬劇密不可分。他這樣說:“我的一生與滬劇緊緊相連,滬劇是我的愛好,更是我的生命?!?937年,王盤聲拜上海灘灘簧名家陳秀山為師,進入滬劇前輩筱文濱組建的文濱劇團。少年時,王盤聲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一次,師父叫

    上海戲劇 2014年4期2015-04-20

  • 七家滬劇院組團“回娘家”
    首屆上海(奉賢)滬劇藝術節在奉賢會議中心禮堂落下帷幕。閉幕式上為感謝老一輩滬劇藝術家所作的貢獻,舉行了“向老藝術家致敬”環節,與會領導為王盤聲、韓玉敏、張清、顧珍珍、杜智華、趙惠芳、沈仁偉、吳素秋、劉銀發、沈惠中、汪華忠、朱鳳、張杏聲、王明道、徐伯濤、王珊妹、王明達、陳瑜等老藝術家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紀念獎杯。而后的主題演出《年輪》,從滬劇歷史長河中擷取部分劇目的精彩片段,把顆顆閃光的珍珠錯落有致地串聯組合,如城市年輪,通過劇目內容展現上海這座城市一百多年來不

    上海戲劇 2015年4期2015-04-15

  • 近代以來上海滬劇演出場所變遷
    )?近代以來上海滬劇演出場所變遷宋壽勝1,解 軍2 (1.昆山市蓬朗中學,江蘇 昆山 215333;2.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 200234)摘 要:上海的滬劇先后經歷了花鼓戲、本地灘簧、申曲滬劇時期,與之相對的演出場所同樣也經歷了郊縣的茶樓酒肆或農村高臺、城區茶樓、城市游樂場等變化。上海滬劇演出場所的變遷,為滬劇劇目的趨新、舞臺藝術的革新以及滬劇音樂的改善等提供了契機,促進了滬劇藝術走向成熟。關鍵詞:滬劇;演出場所;近代;上海滬劇藝術最初形成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5年5期2015-04-10

  • “白玉蘭”新芽萌發,滬花綻放
    個獎項各歸其主。滬劇表演藝術家王盤聲獲得特殊貢獻獎,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演員劉建楊憑借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出色表演奪得本屆主角獎榜首,共有10位演員獲得主角獎。張唐兵憑借在蘇劇《柳如是》中錢謙益一角榮獲配角獎榜首,共有4位演員獲得該獎。兩位新人主角獎和兩位新人配角獎、一個集體獎也一一揭曉。過去的一年,上海的戲劇舞臺可謂如花似錦、精彩紛呈。來自全國各地35個劇團的56臺劇目、20個劇種(京劇、昆劇、滬劇、越劇、淮劇、話劇、兒童劇、舞劇、評劇、粵劇、紹劇、

    上海采風月刊 2014年5期2014-03-07

  • 茅善玉:滬劇是時尚的
    程 也茅善玉:滬劇是時尚的文/特約記者 程 也確定要采訪茅善玉,心里有點激動。因為從小在上海長大,不僅我自己對滬劇的調子非常熟悉,而且我的家人也都很喜歡。我媽媽就非常喜歡丁是娥的唱腔,以前常常聽收音機里的廣播,后來則去看茅善玉等后起之秀的演出,現在閑暇之時還會跟著碟片哼唱紫竹調《燕燕做媒》。茅善玉的名字似乎必然是和“滬劇”聯系在一起的,因此也就必然和上海聯系在一起,上海人對她大概都有一份地域上的親切感。然而我和茅善玉的見面最終卻是在北京實現的。何時何地實

    上海采風月刊 2011年5期2011-11-06

  • 鄉音,唱響天使之歌
    pera浦東秀珍滬劇滬劇《天使之歌》新春3月,一臺大型原創滬劇《天使之歌》在天蟾逸夫舞臺上演。該劇的劇情是根據“白衣天使”陳海新的感人事跡創作的。陳海新是浦東新區周家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醫生,多年來,她視病人如親人,熱心為公眾服務,有著許多感人肺腑的事跡,曾在社會上激起巨大反響。她還以一味中藥引子——平地木自喻,立志一生治病救人,把健康快樂留給人間。劇場座無虛席,掌聲如潮,眾多戲迷被深深打動。這臺滬劇是由民營浦東秀珍滬劇團演出的。與許多人一樣,秀珍滬

    上海戲劇 2009年5期2009-07-17

  • 日出陽光,不只屬于一代人
    ion2009版滬劇《日出》3月19晚,新版滬劇《日出》在天蟾逸夫舞臺公演,為觀眾再次呈現大師傳世之作的風采。1982版滬劇《日出》珠玉在前。它有兩大成功之處——一是成功的戲曲改編。曹禺原作是一種橫截面式的開放結構,滬劇《日出》的改編者則進行了再創作,他們把4幕改成6幕,用傳統戲曲“減頭緒、立主腦”的手法壓縮刪減了一些副線,而把陳白露和小東西這兩條線進行加強。此外,改編者用“繡花圍巾”來貫穿全劇的手法,也得到了觀眾和曹禺本人的認同。二是成功的角色演繹。馬莉

    上海戲劇 2009年4期2009-06-0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