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時期新鄉八景考論

2017-03-31 13:44張光輝孫勝楠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6年12期
關鍵詞:社會風尚八景

張光輝+孫勝楠

摘要:“八景”是我國古代約定俗成的一種風物景觀,也是人文與歷史結合的體現。后來許名勝之地多稱其景物為八景。盡管流風所及,也有濫竽充數,湊合而成的,致令有識之士譏為附庸風雅或粉飾升平,但始終不失為一種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現象。明清時期的新鄉八景,卻獨享一份恬淡樸實,反映出了豫北平原的農耕社會的風貌。在新的時代發展下,我們不僅要考察新鄉八景形成之原因,更要重新審視與探求風景背后的社會狀況與思想癥結。

關鍵詞:八景;社會風尚;農耕社會;思想癥結

一、新鄉八景之形成時間

“八景”是我國古代約定俗稱的一種風物景觀。史料記載中最早的八景可追溯到宋代瀟湘八景,“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相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盵1]

(一)形成之時間。新鄉八景之形成,是歷史長河中人民智慧的結晶。最早對“新鄉八景”進行論述的是明代初期河南鄉賢滄溟先生(梁海,字德源,別號滄溟),新鄉縣城嘉平鄉人(新塋在今新鄉縣敦留店村西南),生卒年月不詳。時人歸為八景,他曾以此為題作“八景詩”。新鄉八景分別為“五陵春曉”,“牧野春耕”,“李臺晚照”,“故城洛絲”,“司馬迷魂”,“洪門夜月”,“原莊夏景”,“衛水金波”。據正德《新鄉縣志序》中記載:“新鄉縣志……弘治甲子(1504年)予受……”落款時間“正德元年(1506年)歲在菊月吉旦”[2],可知新鄉縣志修纂的時間,開始于弘治甲子,成于正德元年。而縣志中記載有“八景”,可以得知新鄉八景應在弘治之前就已經流傳在百姓的生活與日常之中。

二、新鄉八景之風景描摹

新鄉八景歷經明清兩代,更多的文人騷客對其景致贊美與文化沉淀的感懷通過詩詞歌賦的形式記錄下來?!对佇锣l八景》:“五陵曉色日喧和,開宴鴻門夜月歌。司馬迷魂非布陣,故城洛絲為成羅。李臺晚照霞千里,牧野春耕雨衣蓑。閑到原莊觀夏景,回看衛水涌金波?!笨梢姲司暗娘L情與魅力多得地方官員與士紳的贊賞,百姓也多游冶其間,享受其帶來的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之感。明清時期八景的狀況在歷經明初百姓的口口相傳,經河南鄉賢滄溟先生歸納,一直到弘治、正德時期,八景日趨成熟。

(一)正德年間之記載。新鄉八景記載于縣志中始于明朝正德時期,我們來看正德時期《新鄉縣志》中關于八景的記載:

“五陵曉色,按,五陵在縣北二十里,每于天曉光燦爛于崗顛,草木輝煌而秀麗,登高望遠可以怡情,故曰五陵曉色。鴻門夜月,按,鴻門在縣東十里,平沙千頃,寂無一塵,每遇月夕,沙月交輝,光明加倍,故曰鴻門夜月。司馬迷魂,按,司馬社在縣南二十里,有寺曰:天寧,入其門則方隅莫辨,如失魂然,故曰司馬迷魂。 故城絡絲,按,故城在縣西十里,有廟曰:濟瀆,旁有一潭,險險駭人,深深莫測,俗傳昔人有以一絡絲探之,始得其源,故曰故城絡絲。李臺晚照,按,李臺在縣南三十里,元管民總管孫公懋避兵時,建此臺巍巍屹立,若沖霄,每遇夕陽,光明愈盛,故曰李臺晚照。牧野春耕,按,牧野在縣東北三里,昔武王伐紂之處,自周抵今悉爲黍稷之鄉,故曰牧野春耕。原莊夏景,按,原莊在縣北十五里,土饒地肥甲于他境,每遇夏桑麻掩映,黍稷蒙密,奇花好鳥,不能盡識,故曰原莊夏景。衛水金波,按,衛水岀輝縣蘇門山下,經新鄉北門東流入淇,其水悠揚而不洶涌,每遇光風,麗日波動成文,水日交映色如噴金,故曰衛水金波?!盵3]

(二)乾隆年間之記載。關于新鄉八景,到了清朝時期縣志中亦有所記載。清代關于新鄉八景的描摹有所增多,其內容更加豐富。乾隆《新鄉縣志》中記載:

“五陵曉色,林石郁翠與汲邑山彪相聯,曙光輝耀勢力凌碧落可以遠眺怡情。國朝李登瀛詩曰:曉色遠含空,蒼然曉望同,高峰先閃閃,宿霧尚蒙蒙,綠樹千章外,黃鸝百轉中,遙看裘馬客,初起鞚花骔。 鴻門夜月,四望白沙,夜色如畫,可助野趣,亦動愴懷。明盧大謨詩:鴻門一片月,夜夜印平沙,碧漠金疑墮,藍田玉已牙露,澄江撤岸風靜,浪生花雁在汀,洲宿驚飛字影斜。李臺晩照,夕陽掩映光景逼人,明余相詩:弭節西風過李臺,吟眸欣傍夕陽開,斷霞斜卷群峰外,山色遙從千里來,桑柘荒村歸鳥亂,牛羊平野暮笳哀,登臨謾惜黃昏近,明月前溪待舉杯。梁海詩:孫公臺畔吊殘暉,燦爛晴光暎四圍,幾處林園丹餙牗,數椽野屋錦爲扉,斜穿疊嶂峰舍麗,返照云瀾鑒吐輝,鴉噪忽驚回首望,翠屏晩景此依稀。牧野春耕,牧野在縣東北八里卽古牧野武王伐紂陳師之地今太公廟尚存……。衛水金波,水光澄徹,凡百歩許,每遇微風拂之,波紋如織。國朝任璇賦:吾聞至治之世,海波不興,上理之代河伯效靈方,今天惟瑞圣地不藏寶,則茲盈盈一水,用于民,惟地之利,用于國。故城絡絲,在縣西南十里,故城村,馮石城濟瀆廟旁,龍穴深邃古稱以絡絲探之方及底今淤淺。李登贏詩:舊有蛟龍窟,猶聞吟嘯聲。仙靈成幻跡,潭水尚留名。夜雨青苔濕,春風綠草生。滄桑終無定,憑吊不勝情。司馬神移,畛域縱橫,長堤斜映,至其地,往往方隅莫辨。明梁海詩:典午當年稱智慧,何爲沙界說迷魂,虛廊寂寞黃云靄,古殿荒涼碧草?,陣演八門夸相績,師旋孤竹羨王孫,幾時親駕軒轅輅,盡辨堯封禹甸邨?!瓏鯐r泰詩:黃河遺故道,云樹暗長堤,寺帶荒煙古,日隨望眼迷,顧瞻思向背,恍忽辨東西,門外神移處,從來話不齊。暢俊詩:攜得雙柑酒一瓢,長堤如帶席頻移,莫愁迷卻桃源路,鐵笛橫吹野老知。宋之范詩:甫田如鏡復如巵,一望迷離景若移,強里東南真識得,夜來風雨卜三時?!?/p>

由上述兩則材料我們不難看出,在正德《新鄉縣志》與乾隆《新鄉縣志》記載中,明清兩代其內容沒有變化,但清代在風景描摹上更加生動形象,在風景之后,述有文人詩詞與嘆詠贊美之詞,讓人感覺意猶未盡、身在其中。同時可以看出,清代對八景的記載較明代更加詳細,且多是通過詩詞來描繪內容。

總體上來說,五陵曉色、李臺晚照、鴻門月色以及故城絡絲,描繪出了當地的自然風光。新中地區風景秀麗,山水之間自成一畫,夕陽西下時風光甚美。文人騷客對八景風光的描摹,反映出人們內心對家鄉的眷戀與喜愛,對新中地區適宜居住的贊美之情也在無聲處流露出來。而對于牧野春耕、夏莊原景、司馬神移、衛水金波,從另一面反映出了豫北地區農耕社會中的村落生活狀況。衛河之源發于輝縣蘇門山,至合河鎮入界,合小丹河東流繞縣北城下,折而東入衛輝府,今為運道,一名御河。明清時期的新鄉縣,處于豫北平原,水土優渥,適宜進行農耕生產與生活。在以農為本的明清時期,新鄉縣之百姓生活較為安逸,可以自給自足,生活愜意,農忙與閑時分明,鄉里與村落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

三、新鄉八景之移風易俗

新鄉八景的變化與民之風俗息息相關?!坝^所載有土地焉,則知田野之當僻也;有名物焉,則知風俗之當厚也?!盵4]新鄉八景,景致之變亦風俗之變。明清時期的新鄉縣百姓之風俗、心性之變也體現在對風景的感受之中。

正德《新鄉縣志》中記載:

“按相激成風相沿而為俗,風俗之轉移其幾則在于上也。新中之風俗因時變遷屢矣,備書于左以見今日之移易。衛國地濱大河其土薄,故其人氣輕浮,其地平,故其人質柔弱,其地肥饒不費耕縟,故其人心怠惰,其人情如此,則其聲音亦淫靡,故聞其樂,使人懈慢,而有邪僻之心也。俗剛強多豪杰侵奪,薄恩禮好生分。男女極會聚,好氣任俠,有濮上之風。金元夷夏雜處,風俗益偷。國朝混一以來,百四十余年斯民極儒圣化,故今男耕女織,士業詩書,淳樸是尚而澆漓盡草焉?!盵5]

乾隆《新鄉縣志》中記載:

“風俗者,教化之端也。新鄉之在三代為衛風,而自秦漢以來或稱其纎儉,習事重義疏財,或譏其怠惰性緩,俗剛強漢恩禮,所言不一。意者風俗與化移易,先后之不同,有如此耶。移風易俗,使百姓纎儉習事更能重義疏財,而不至以怠緩,貽初甚且剛強,而薄恩禮,其責自在乎教民者(詩注)。地濱大河,其土薄,故其人氣輕浮,地平下,故其質柔脆,土壤肥饒,不費耕耨,故其人心怠惰?!蹲髠鳌芳驹?,聞衛歌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妒酚洝罚盒l多君子?!稘h書·食貨志》:其俗纎儉習事?!稘h書·地理志》:周末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剛武,上氣力,又云康叔之風,雖善而紂之化猶存,俗剛強多豪杰,薄恩禮好生分?!端逯尽吩疲好袷罗r桑,性多樸直,前代多文雅之士?!端鍟さ乩碇尽罚杭晨ず觾鹊靡笾?,壤考之舊說,有紂之余教?!段墨I通考》:性緩尚儒,仗氣任俠?!端问贰さ乩碇尽罚寒斒诣抵帜蠟I大河,北際幽朔,東瀕海岱,西壓土黨,大率氣勇尚義,號為強忮汲郡之地,頗雜斥鹵,宜于畜牧。宋詹文《新鄉學記》云:土地饒美,物產富盛?!遁浀刂尽吩疲褐亓x疏財,有先王遺風,《廣皇輿考》云:其俗剛武重義?!陡尽罚贺毟幌噘c,耕桑是務,人多貧窮,錢糧逋負?!犊ぶ尽罚喝酥驅W,彬彬有文?!稄堮珉s志》:山水清遠,土風厚善。[6]

由此可以看出,新中之風俗自三代以來,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其俗“剛武多豪杰”、“薄恩禮好生分”,其民“怠惰性緩”、“重義疏財”。明清時期新中風俗之轉變,通過對比以上兩則材料,我們不難看出:明代“成弘時,風淳俗美,人矜氣節”,清乾隆年間“邇來俗漸浮華健訟,習奢靡?!笨梢?,新中之風與歷史時期中國家權利與地方社會的控制有著直接聯系。

乾隆初年,經歷清圣祖時期的快速發展階段,百姓之生活有了一定基礎。反觀其對基層社會的管理,相比較而言卻沒有明代更加具有時效性。一方面,清代滿族統治者的文化之局限性不利于其教化;另一方面,其治理方式上更加側重治官而不治民,使得社會逐漸松散,而其中的教化也就有教無化,或者說教化之能并未起到相應的凈化風俗之功能。

從新鄉八景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新中之地以農桑為本,其自然風光警示著安逸與勤勞之結果,而其風俗移易又清晰可見人性之變化。

四、新鄉八景之思想癥結

新鄉八景的內容之下,實是新中之民。景致之背后,蘊藏著這一方土地上民眾之思想。然而思想之由來則基于山川、河流、物產等客觀條件,更為重要的則是傳統與教化等主觀因素。

首先,“按天下之所生,地之所產,雖有大、小、厚、薄、美、惡之不同,然其為利以資民生則一也。況新鄉枕山帶河,為天地之中,土美氣完,其水陸之所產者甲于他邑?!盵7]從中,我們可以得知新鄉土地肥美、物產豐富。明清時期百姓亦同前代,長期從事農耕,同時小農經濟自身帶有一定的封閉性,在能夠滿足生活的條件之時,人們內心深處一直存在“怠惰、懈慢”之蟲。同時,在豐登之年,百姓亦容易滋生怠惰之性情。

其次,更多的方面如“性緩尚儒仗氣任俠”、“民事農桑,性多樸直”、“人知向學,彬彬有文”等等。這些性情與風尚源于中央對地方的教化與控制,是中央權力與地方社會結合的重要表現。其反映出歷史時期中統治者的治國之道與基層社會中的秩序息息相關。明清時期統治者宣揚的理學傳統,是統治者為了加強控制的需求,明清時期已經形成桎梏,同時并出現僵化的趨勢。這一時期的新中民風,充分的體現了出來,其一,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所帶來的封閉性;其二,豫北平原,新中百姓以農桑為務,有較強的農本思想,故安土重遷。其三,在傳統綱常與地方教化的過程中,百姓重視教化與教育等問題。其四,在政令與地方的主導灌輸下,百姓出現了趨眾、盲從心理。

結語:明清時期新鄉八景的變化,不僅僅是景致之變。明清易代之際,其民風與民眾之思想已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對生活于該片土地上的民眾來講,卻是具體而又鮮活的。思想之變影響到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對待外部的態度和接納新鮮事物的心態等等。在移風易俗與思想癥結之上,新中之地的基層社會生活同樣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學術價值,其反映出豫北或者說是華北地區小家庭生產方式下的社會風貌。具體內容有:生產生活、村落結構、村民集會、祭祀游冶等等。這些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空間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

注釋

[1](宋)沈括:《夢溪筆談》卷17《書畫》,侯真平點校,岳麓書院,2005年,第137頁。

[2] 儲珊:《新鄉縣志序》,正德《新鄉縣志》儲珊(修)、李錦(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73號,第2a頁。

[3] 正德《新鄉縣志》卷3,《古蹟》,第46a~49a頁。

[4] 儲珊:《新鄉縣志序》,正德《新鄉縣志》,第1b頁。

[5] 正德《新鄉縣志》卷1,《風俗》,第5b~6a頁。

[6] 乾隆《新鄉縣志》卷18,《風俗》,第637~639頁。

[7] 正德《新鄉縣志》卷2,《土產》,第17b頁

參考文獻

[1](明)儲珊(修) 李錦(纂):正德《新鄉縣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第73號。

猜你喜歡
社會風尚八景
羅定新八景圖案設計
當代中國社會風尚嬗變態勢之歷史探究——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考察
書法作品欣賞
影搖江海,思結瀟湘——第二屆瀟湘八景論壇在永州召開
“最淳樸”的社會風尚——“德美屋”內外
讓尊重和關愛婦女兒童成為社會風尚
“八景”歷史文化現象與歐陽玄“蕪湖八景”律詩
典范與傳統:惠洪與中日禪林的“瀟湘八景”書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