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精當才是志書高品質的標準

2017-03-31 20:47張殿成
天津史志 2016年4期
關鍵詞:修志志書資料

張殿成

資料豐富是評判當代志書的重要標準之一,表明人們對資料為志書第一屬性的認同。事實上不論古今,方志的資政、教化、存史功能和其他意義上的現代社會功用,都是通過資料來實現的,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尤其如此。這也是《地方志工作條例》將志書定性為資料性文獻的原因所在。

現代社會構成復雜,分工細密,發展變化飛速。記錄主脈絡、把握社會本質特征,無疑才是志書的主要職責。因此,擺在志人面前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如何把握資料的價值和記述的得宜。

新中國大規模志書編修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因時移世異,舊的方志體例已不適用于新的時代,故當時理論研究的重心在對舊志繼承和體例創新上,研究者主要為熟諳舊志的“象牙塔”學者,雖然形成較為系統的方志理論,但很少有專家像明清時那樣親身參與修志,因而對資料標準與詳略尺度考究不多,對修志實踐缺少針對性指導。志人在編寫中基本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憑自己的感覺選取資料,產生的突出問題是冗長細碎,以致每部縣志動輒百萬字以上,多者甚至二三百萬,更遑論地市級以上志書。

一般說來,志書材料的豐富是靠字數量來支撐的,但不論從常識還是從學理的角度,著述的文字量不必然等于信息量,更不一定與價值成正比。如果收入價值不大的材料,或文字拖沓,二者關系反會成反比。還會由于本身部頭大,不便攜帶和查找,也不利于傳播和收藏。首輪志書就多有這種情況,數量不鮮的志書對資料提煉不夠,堆砌嚴重,導致著述品質較低。

二輪修志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變革所帶來的社會性浮躁難免對修志產生一定影響,加上與首輪時隔二三十年,前志的編修者多已退出,后來者重新上路,不安于故紙堆者難任其事,能“坐下來”的又遇到首輪同樣的問題。還由于是接續前志,時限較短,材料主要來自職能部門和基層修志單位,兩級編寫中多有對材料不進行提煉,只簡單處理后便依次排列,甚至逐年貫將下來的現象,導致二輪志越編越長,比首輪更加臃腫。雖然中指組和各省市都下發有字數指導意見,但突破字數限量的極為普遍。

這其中,除了對材料標準和方志屬性認識有欠缺外,不無“功利”性思維在內——希冀以體量大彰顯成果,或為迎合上意以示浩繁,因而缺少應有的學術立場和理性態度。

這樣“豐富”的結果,是一些不宜入志和“原生”“粗放”型的材料被大量使用,導致志書達不到“可信、可用、可讀”的基本標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取標準過低。世間事物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史志類著述不可能全息式地給予反映,必要擇其要者,將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質、于當代和后世有價值的資料記錄下去,作為建設參考和存史。從志書內容上說,既然事類都不能盡排于篇目,不得不無奈于“不缺要項”,那么具體材料的使用更應擇其精要,要通過“骨質”的材料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這就要求必須以“要項”“要務”材料為主,對社會價值不大、瑣碎細微的材料要勇于摒棄。而一些志書從設目起,不僅對所有類項兼收并蓄,一體對待,錄入材料更是多多益善。如某城市志城建部分,設有“公廁”目,逐年介紹域內公廁改造及數量;在環衛章中,將歷年清潔車和清潔工人數都詳加記述。雖然環衛之于城市的重要性人所盡知,但這樣的選取和處置,無疑屬事項和材料標準過低,記述過于瑣細,結果也必然導致志書成為浮腫型的“巨著”。

二、背景材料繁多。對事物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進行記述,已超出志書的記述范疇,但多家志書樂此不疲,每每以全國或省市的背景介紹作為本地記述的先導,實質上是對地域范圍的一種超越,背離了區域性原則。如有的志書記述某些事物從毛主席指示、黨中央或國務院下發文件寫起,繼之以全國響應,全省的做法,然后才是本地的落實,通常還要記述學習外地典型,如何進行試點推廣等等。仿佛不如此,便未將事情交待清楚完整,表現出觀念上政治化、行政化、公文化色彩濃厚,也使記述的內容過于繁復。更重要的還在于,這樣做的本身違背了“共通不書”的修志原則。

三、專業性資料過載。志書是綜合性社會學著述,受眾為普通大眾,對材料篩選和文字記述都應與普通讀者的認知水平相契合,而不能過于專業化,使所記材料失去社會性意義(也不會被專業人士所倚重),徒占大量空間,使志書失偏失衡。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在城市志中收錄大量植物名稱,而且專業化地標注拉丁文對照,卻并不究查這些植物是本生、移植還是泊來品,也不言及長于路旁、公園還是庭院,但有其名,一概照錄不誤。僅此一項,就占去數頁甚至十數頁之多,使得志書帶有專業辭典性質,屬無益過載。

專業化記述還表現在專業術語的大量使用上,特別在記述地理、科技和進口高新設備時,多帶有專業性很強的名稱和外文標示。如有的為展現醫院設施設備的先進,用文字或表格羅列數十種高精尖進口設備,名稱皆非大眾所習知。這樣引用專業性材料,同樣會影響到志書的品質。

四、材料衍生枝蔓。這里指的是并非反映事物本質的衍生性材料,主要是上級對地區或部門工作的視察與肯定,或某項活動和常規性工作獲得榮譽和獎勵,均被視為有價值材料寫入志中。大體上評定方級別越高,價值被視為越大,文字也更豐富。這些衍生性的材料在志書記述中普遍,有的還于多處重出,不僅在大事記要記,篇章下序也要記入,還要在志體中隨文記述。就入志而言,這樣的內容不是應記述的本體,只是領導者或上級機構對本地事物進行或結果的評判鼓勵,于入志的價值意義很低,只宜作參考。除重要者可記入大事記外,志體和序體均不能使用。

五、記述流水賬化。多有志書對長編材料不進行提煉歸納,不合并同類項,對相同類延續性材料不作階段劃分,也不采用更加直觀明了的表格,而是簡單地用文字逐年羅列下來,使志文形成一本“流水賬”,這是最無技術含量的寫法。更有甚者,并不認真搜集整理資料,只把統計年鑒的數字進行文字化表述——除了數字外,上下年所有類項都相同,形成機械記述,干枯無味,嚴重降低志書的著述性。

六、表格照片泛濫?,F代志書普遍采用文字結合圖表照的形式,使志書圖文并茂,更具畫面美感,得到志界和全社會一致贊揚。但圖表的使用要有節度,應掌握均衡和密度,不能替代文字“唱主角”。有的志書對用表理解很是偏頗,記述中能表皆表,甚至連表十多頁,使表格過于冗多和碎細。如某志在環衛章設表有:環衛車三個、垃圾站兩個、清衛方式兩個、在職清潔工人數一個、公廁(按時段)四個。還有的于一頁中配以多幅照片,而文字只寥寥數行。這樣的泛表照化,實質上是對主體記述方式的疏離,賓奪主位。過多表照入志,也是導致志書越編越厚的重要因素。

七、語言繁瑣不謹。當代志書要求采用白話的書面語言,而是要使用精煉的通用漢語,追求質樸、通達和簡潔,使志書文約事豐,不能使用議論、文藝化、新聞和公文式語言。而有些志書公文化、文學化色彩嚴重,且句式繁復,多有副詞、形容詞和衍生字,典型的如:“在此基礎上”“比某年量值增長多少倍”“截至某年底”“共計”等,使文字拖沓空泛,使文體缺少嚴謹和規范。

上述種種,都是造成志書體量大而質量低的重要原因。

因此,二輪及其后修志應旗幟鮮明地反對以量取勝的“材料豐富”,遏止材料的粗糙俗爛化,嚴把字數關,把材料的“精當”作為“豐富”的前提,同時也成為評判志書質量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對在修志書,倡導在材料上下工夫,使每條材料形質兼備,都具有一定價值。

從編纂學的角度說,對所收集的材料進行刪削精煉,是史志類著述編寫的必要階段,也是成書的最重要過程。歷史上,孔夫子筆削魯國《春秋》,使數萬字精縮為一萬余字,成為具有斧鉞之力的史著之宗;司馬光在已精選的二千多萬字備選材料中,只擇取三百萬字精要輯入《資治通鑒》,終成不朽巨著。二書所以字字珠璣,段段精彩,不僅由于立意高遠,還在于選取材料精當和文字雅致洗煉。

這兩事例足以提醒志人:只有在材料和語言上下大工夫,進行精當選取和逐條逐字錘煉,才能使志書真正成為精品佳作。

(作者單位:寶坻區地志辦)

猜你喜歡
修志志書資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情系志書藏古今
志書圖片的放置原則
略議年鑒資料在第二輪貴州省《科學技術志》中的重要作用
河東區地方志第二輪編修工作動員大會召開
河北區第二輪修志工作中期推動會召開
淺談在第二輪修志過程中的實踐與認識
第二輪志書編纂應避免年鑒化傾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