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發展觀視角下政府完善生態治理路徑研究

2017-04-01 16:51張甲田
學理論·下 2017年3期
關鍵詞:政府治理科學發展觀生態

張甲田

摘 要: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的發展觀,其與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與時代發展的潮流相適應,其具有相當豐富的文化、經濟與政治內涵。除此以外,科學發展觀也具有相當深刻的生態內涵。就本質而言,科學發展觀與生態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文章首先介紹了生態治理的基本內涵,然后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政府治理的作用,最后詳細地探討了科學發展觀視角下當代政府完善生態治理體系的路徑,以期為相關工作提供一些借鑒與幫助。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生態;政府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009-03

生態文明指的是在對自然界進行改造的過程之中,不斷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加以優化,進而建成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制度、精神、文化成果總和。生態文明并非是局部的社會經濟現象,而是相對于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一種社會經濟形態。所謂政府治理,指的是為了能夠使得公眾的利益獲得最大化,而對公共事務進行互動合作管理的過程。目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訴求,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各界關注的熱點。本文就科學發展觀視角下政府生態治理路徑完善問題展開相關研究,以期為政府的生態治理提供參考。

一、生態治理的內涵及其現狀

在科學發展觀的視角下,所謂生態治理便是在政府的管理下,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法律法規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過程。政府是生態治理過程的主體,此外,社會力量及廣大的群眾也應該積極參與到其中去。目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世界各個國家的合作、依賴程度也愈來愈緊密。因此,在進行生態治理時需要積極地與其他國家相互配合、協作。

以科學發展觀視角綜觀我們國家的生態治理現狀,其形勢是相當嚴峻的,具體表現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易沖突乃至誘發生態危機等??茖W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強調利益的最廣大化。但是,由于社會轉型期,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處于改革攻關時期,許多地區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導致資源供應緊張、資源分配不均,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受到嚴重威脅。所以,我們對該問題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世界時代發展的主要潮流,是自然、社會與人類三者共同發展的重要基礎。

我們國家現在的改革逐步步入了深水區,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就包含著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以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短暫的經濟利益,必然是不可持續的發展。這種發展理念和現狀亟須轉變,綠色、可持續、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宜居生態的發展理念。

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政府治理的作用

(一)倡導綠色消費模式,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因此,政府部門首先需要高度重視生態文化建設,努力倡導綠色消費模式,使全社會牢固地樹立起生態文明觀念。具體來講,包括以下三點:一是積極扭轉消費觀念,努力倡導生態消費模式。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們消費模式的不斷轉變,我們應該積極倡導新的消費模式,杜絕環境惡化與資源浪費的現象。二是建立健全生態教育機制。政府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介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進行廣泛的宣傳,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生產等層面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充分地體現出來。三是努力加強生態教育,不斷提升公民生態道德素質。在公共場所、教學生活中融入生態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公民生態觀念,提升公民生態道德素質。

(二)發揮政府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

如果在進行經濟建設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會對人民群眾的利益造成威脅,那么政府加強對環境的治理便是維護公眾利益的重要保障。若是把環境治理活動簡單地推向市場,只是依賴于市場的組織運作,從而引導社會資源向環境保護流動,這便是典型的市場萬能論。政府是生態環境的責任主體,是社會生態環境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是在市場經濟運行的條件之下政府的重要職能。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充分發揮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

(三)確立多元主體參與機制,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

在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會涉及各行業、各領域,因此,生態環境治理具有綜合性與廣泛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政府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時要積極與各行業、各部門溝通協調,杜絕相互矛盾與相互脫節現象的發生,避免因權責不明而產生責任推諉、履責缺位的現象。確立多元主體參與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做到以下三點。

1.建立生態環境信息公開機制。對于環境信息的公開披露一直是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環境信息的公開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社會生態現狀,生態治理主體參與才能有的放矢。環境信息公開的基本架構包括兩方面,一是基于環境信息請求權的被動公開,主要表現為對某一生態問題的信息披露;另一個是基于政府法定職責與企業社會責任而主動公開相關的環境信息。政府、企業應當更加主動地公開環境信息;同時公民個人也可以積極申請、主動維護自己對于生態環境信息的知情權。

2.健全部門、地區協調機制。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諸多領域和部門,在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除了要做到信息公開與資源共享,還應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不同主體、不同部門間的交流與合作。健全部門與地區的協商機制、協調機制,可以更加高效地處理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的問題。各級政府部門應當采取聯合行動應對生態問題,通過跨區域合作與交流,推動生態治理的合作走向普遍化和常態化。

3.明確政府與公私機構之間的界限和責任。政府與企業在政治、經濟、社會中作為主要參與主體,享有諸多資源與環境便利。因而,在生態治理過程中,政府與各類公私機構應當明確自身的權利邊界以及應當履行的環境保護責任。更重要的是,政府與企業機構應當清晰職責邊界,杜絕尋租現象的發生。

三、科學發展觀視角下當代政府完善生態治理體系的路徑

(一)構建政府生態績效管理體制

在科學發展觀視角下當代政府要想完善生態治理體系,首先要從構建政府生態績效管理體制著手,這要求政府部門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增強政府部門對于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生態治理、堅持五位一體發展戰略,從行政理念與責任上切實強化生態觀念。

其次是不斷優化創新政府部門現有的管理制度,要努力將對政府組織的績效考核指標從經濟至上轉向綠色GDP考核,把生態保護成果作為評價政府治理的核心內容。當前,不少學者關注到了綠色GDP核算的學術研究問題,雖然綠色GDP真正運用的可操作性值得商榷,但是這種積極的探索不失為生態治理中政府行政理念轉變的良好表現。

再者要對目前的管理手段加以不斷的優化,有意識、有步驟地減少利用稅收、行政處罰等行政手段來治理環境,努力做到市場激勵與行政手段并重。生態治理如果一味地通過稅收與行政處罰來進行治理,其往往是被動的。政府可通過市場激勵、政策扶持,鼓勵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帶動生態治理產業的發展與普及。企業在市場激勵下,自覺履行生態治理義務,也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生態治理的行政成本。

最后,要不斷改善政府職能,努力實現從生態管理到管理與服務并重。生態治理,強調管理與服務的同步。政府在生態治理過程中應當樹立強大的服務意識,在生態治理中優化環境服務,打造生態宜居的生態環境,提供便利、優質的環境咨詢、環境保護等服務。

(二)建立健全的執行機制

在科學發展觀的視角之下,政府部門要完善生態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建立健全的執行機制。只有在高效的管理與約束之下,我們才可以更好地實現環境保護。

首先,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當出現違犯環境法律法規的情況時,要依法給予相應的處罰;其次,政府部門要積極出擊,及時、高效地解決生態危機問題,對于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的地方,要依法進行重點補償。

同時,還應加強基層執行隊伍的培訓。好的政策有賴于基層執行人員推動執行與跟進反饋。一直以來,政策執行偏差經常是困擾政府的問題。生態治理涉及環境保護政策、環境立法與執法、環境服務等方方面面的執行工作。這些工作的執行依靠大量基層執行人員推動實施。不斷提高基層執行隊伍的生態治理理論素養,有利于保障法律、政策執行效果,降低執行偏差,避免生態治理法律政策執行失效或產生不良后果。

(三)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

政府部門要不斷加強法治建設,逐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一是要不斷普及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要加強對政府負責人的法制培訓,并且把環境保護法寫入企業生態經營之中,加強對社會大眾的法制教育力度,不斷增強全民生態保護法治意識。從科學發展觀到生態治理,可以發現我們不斷強調治理的可持續與綠色發展。但是,生態治理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在不斷提升認知的同時也需要他律機制的健全來規范和約束行為,確保生態治理的推進。

二是政府部門要做到嚴格執法,不斷增強執法、巡視力度,對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行為做到零容忍。法制是生態治理的堅強后盾,對于生態治理的破壞成本的提升,并不是生態治理的目的,但是不失為生態治理的有效手段。經濟人往往具有趨利避害的心理,當破壞環境的代價足夠大的時候,更加能促使其放棄犧牲環境利益的決策。

三是要逐步健全地方生態環境法規,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修訂相應的制度,不斷增強對地方企業的約束力度。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執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地方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而,對于生態環境的立法、執法工作要注意做到與時俱進、緊貼地方特色??茖W發展觀,講究動態與系統的發展管理戰略,地方生態環境規約的制定可開展聽證、調查等形式,深入了解地方環境變化情況,制定有效性、針對性較強的規約,更好地為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四)鼓勵社會組織的參與

目前,我們國家的生態環境遭到持續不斷的破壞,這已經給人類的社會活動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因此,這就要求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中。我們國家嚴峻的生態現實催生出了很多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社會組織,專業的社會組織可以吸引更多的民眾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中來。并且,我國的生態治理工作與科技發展問題、貧困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具有相當緊密的聯系,政府部門積極鼓勵社會組織的參與,能夠為生態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專業的民間環保組織可借助自身優勢為政府提供專業的環境測評報告,真實有效地反映環境發展存在的問題。同時,專業環保民間組織在環境保護方面可以發揮群眾優勢和專業優勢,這也極大地節約了政府行政成本、提高了政府治理環境的行政效率。此外,專業的民間環保組織更可以提起民間環保公益訴訟、協助環保領域相關立法工作。例如各地生態法學研究會以專業的法律基礎從事某一環境問題立法草案研究,為生態立法工作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民間性的環保組織可以深入了解基層環境、聽取民眾意見,對于生態立法工作的科學性與民主性具有極大幫助。

專業的社會組織可以發揮組織優勢,吸納社會群眾力量,聚集一批有志于為生態環境治理服務的志愿力量。生態治理是一個系統而龐大的社會工程,僅僅依靠政府單邊治理是不夠的,政府由于時間精力、行政成本等問題,對于生態治理問題需要諸多力量支持;而社會組織雖然具備專業性和組織優勢,但是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還是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公民個人可以加入相關社會組織從而參與到生態治理的工作中,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培訓,形成專業優勢與人才優勢,更好地推動社會生態治理。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直接關系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進程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在科學發展觀視角下,政府部門要不斷完善生態治理體系,首先要倡導建立綠色消費模式,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執行機制,提升基層執行隊伍素質;再者要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最后要鼓勵專業社會組織的協同參與,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生態治理工作,從而更好、更全面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小勇.基于科學發展觀視角下當代政府生態治理[J].科教文匯,2015(3).

[2]金潔沛.生態社會主義視角下我國生態治理問題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3]楊洪彬.生態文明建設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徑[J].商,2016(1).

猜你喜歡
政府治理科學發展觀生態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村鎮規劃方案設計思路
淺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
淺析創新社會治理
運動式治理常規化的特征、原因及其后果
我國小產權房面臨的現實困境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科學發展觀視閾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實效性探析
盱眙生態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