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城市故事論的舊工業區改造探究

2017-04-09 21:58任瑤楊祖貴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歷史文化

任瑤+楊祖貴

摘要:城市故事論將整體生態視為一體,把自然環境、社會生態、歷史文脈三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以此彰顯城市的特色與生機,從而喚起人們對城市的記憶,加強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本文嘗試運用這一理論思維,通過現場調研對成都東郊記憶舊區改造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城市故事論;舊區改造;歷史文化

工業時代的現代主義城市理論僅將城市視為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求的機器,把城市機械分割成相互獨立、相互隔離的功能區塊,導致城市區域之間喪失了有機聯系。后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城市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一種高級聚落形式,容載了豐富的人類生活情感,單純依靠表面的綠化和形象設計是無法真正打動人的內心的,只有實現城市生活與空間環境的結合才能使人們真正認同自己在環境中的位置,使人與城市環境的關系更加親密。

1.城市故事論理論內涵

作為一種后現代城市設計的建構性思維,城市故事論主要是通過分析城市所蘊含的人文歷史、生活故事,探索如何傳承城市歷史文脈,保持城市特色,維護舊城生機與活力,并通過環境記憶心理學的層次性研究來探索如何在區域空間營造過程中表達出這種意義,最終實現塑造城市特色,保持城市異質性,達到城市持續發展的愿望。

環境記憶心理學認為,對于環境的記憶,人們總是首先記憶發生了什么事情,即對“事”的記憶;其次,記憶事情發生在哪里,即對“場”的記憶;最后,記憶環境本身,即對“物”的記憶。因此,可將人對環境的記憶分為三個層次:物、場、事。城市故事論將“物、場、事”作為統一的整體,尤其從“事”的角度追求城市的精神場所,以實現城市特色,賦予城市精神與靈魂。

3.城市故事論角度的東郊記憶舊區改造實踐

東郊記憶,原稱“東區音樂公園”,座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二環東外側,占地380畝,建筑面積約19萬平方米。在上世紀 50 年代,東郊是我國電子、機電工業集中發展區,也是四川工業的驕傲。但隨著時代發展的變遷,城市舊工業區逐漸出現功能性的衰退,傳統制造業衰落,工廠大量倒閉或外遷,廠房倉庫等舊工業建筑閑置,東郊舊工業區也就此成為工業廢棄地。2010年,我市對東郊舊工業區進行了改造,將部分工業特色鮮明的廠區作為工業文明遺址保留下來,并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打造成為成都地標性的現代藝術中心,匯集音樂、美術、戲劇、攝影等文化形態的多元文化園區,成為對接現代化、國際化的成都文化創意產業高地。

3.1景觀符號,塑造區域特色——物

東郊記憶是成都老工業基地的縮影,承載著成都乃至四川的電子、機電等產業的一段發展史,也承載著一代人的榮耀和夢想。東郊記憶舊工業區中的的改造保留了工業時代的許多物件,依據現代需求進行了改造融合。工廠的廠房大部分保留原有結構和表皮,表皮上遺存著那些時代的圖形、文字,這也是為了保留建筑的深層記憶,這是一種符號的延伸與滲透。工廠的大車間,已被改造為影院和劇場;直徑16米的氫氣罐,打造為國內一流視聽空間;多夾層、多管道的廠房,化身為藝術展示殿堂;煙囪、傳送帶、鍋爐等巨大構筑物圍合而成的獨特區域,已成為國內最具特色、各種音樂流派云集的音樂酒吧區。廢舊機床、玻殼半成品、廢舊罐體、管道改造成的藝術小品,這些改造都是對建筑文化內涵的保留與延伸,也是舊工業建筑對當代文化的滲入和標志性記憶。充滿情感記憶的紅磚廠房、講究效率的多層廠房、具有工業符號感的構筑物、廠區內枝繁葉茂桉樹和梧桐,共同構成了計劃經濟時代工業文明的歷史遺跡。對成都人來說,那里的一個車間行吊,一堵廠區紅墻,甚至半截煙囪,都能喚起那一段歲月的記憶。

3.2保留時代格局,豐富空間形態——場

(1)建筑空間形態 中央大道為公園的主干道,以步行為主,是東郊記憶的主要景觀軸線。兩側不均勻地分布著形態各異的建筑實體,部分建筑還進行了后退處理,形成了凹凸有致的街道空間;東郊記憶南路建筑層數多為 3-4 層,建筑物高低組合,豐富了街道立面天際輪廓線,并體現其步行空間的親切感;中央大道沿街的舊工業建筑底部進行改造,使得原有工業建筑的內部空間串聯起來,成了音樂器材的體驗式街道。立面改造是利用保留的舊有工業廠房紅磚墻、老式門窗、生銹了的鋼材構建與重新裝飾現代大面積玻璃幕墻、廣告宣傳畫及店招等立面形成鮮明對比與反差,突出音樂公園的沿襲歷史并賦予新的街道意義。

(2)道路連接 東區音樂公園的交通流動空間分為 2個層級。主道路網格規整統一,與外部道路巧妙銜接,主要用于車行。沿主道路的連續建筑側界面形成實體隔斷,劃分實體建筑與交通流動空間。街巷路分布在各空間功能區中,連接不同的空間組合。街巷路與主道路臨界處會有小管廊、路障等虛體隔斷,作為交通流動空間不同層級之間的過渡,也起到了劃分空間的作用。園區內地下兩層停車場的配置,實現了人車分流,且依托步行交通系統,使各建筑更易于到達。街面增設雕塑、座椅及花池等建筑小品,豐富了交通流動空間,有效提升了建筑外部空間的活力。

3.2整合區域資源,提升產所認同——事

東郊記憶舊工業區改造最成功的地方是保留和改造了具有工業時代特色的很多東西。這些工業遺存,更像一部史書,既記錄著滄桑歲月,也成為了城市史最鮮活的組成部分,延續著一個城市的血脈。

東郊記憶的主體特色是工業時代遺留下的建構筑物和音樂產業的發展。其客源市場主要由兩大人群構成:一是工業時代的50后,他們多具有工廠生活經歷,對曾經熟悉的生活工作環境懷有深厚感情;二是成長在現代社會的90后,年輕一代喜好時尚,另類的潮流。工業遺產距離90后的生活年代久遠,對其也構成了強有力的吸引,時尚而個性的創意園區也是年輕一代所鐘愛的。針對主要客源市場,一方面,園區在整體文化氛圍營造上應以復古懷舊為基調,充分運用鍋爐、煙囪、蘇式建筑紅樓、機床等工業時代感強的景觀符號,營造了五六十年代的文化空間,喚起那個時代人們的記憶,提升他們對園區的認同感;另一方面,結合園區工業時代遺產,打造多元化的、多年齡段參與的文化創意項目,吸引各年齡層次的人,營造開放、多元、易于游客互動參與的氛圍,通過各種游客親身參與的活動項目,帶給游客難忘的體驗。在東郊記憶館內的一角陳列著一輛體感自行車,隨著車輪的轉動,面前墻壁的投影上便有50年代建設路老街區的場景轉換;長達17米東郊攬勝圖,用畫面講述了老東郊的典型性建筑和街道,再現了工業時期的盛況。站在畫卷前,令人仿佛感覺到了轟轟的機器聲,人們穿梭不停,一幅熱鬧繁榮工業時代的景象。

結語:后現代主義強調人對于所在場所的體驗,城市故事如同場所的靈魂,它融入人們的生活和記憶,在給人感官體驗的同時,還使人與場所在精神與情感上達成共鳴。在對成都東郊記憶的分析中引入城市故事論思維,將物質環境、歷史文化和生活體驗共同研究,是對城市舊區改造的一種新的時空動態思路。通過賦予城市空間原有的歷史文化、物質要素,延續舊城靈魂,保持地方特色,從而激發城市居民對舊城的回憶,對鄉土的感情,加強了人們對區域的歸屬感、認同感,使得舊區改造的實際運作合理可行,促進城市特色的塑造。

參考文獻

[1]李征.后現代視角下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成都東郊記憶公園為例[J].河南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5,(01):79頁

[2]張楠.城市故事論------一種后現代城市設計的建構性思維[J].城市發展研究,2004,(05):8頁

[3]李楊,汪曉春.基于城市故事論思維的舊城改造探索------以欒川縣長春路中心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為例[J].江蘇建筑,2010,(02):1-3頁

猜你喜歡
歷史文化
中學校園景觀設計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戰略
歷史文化街區環境標識系統設計初探
城市化下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商業共存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