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的草原
——踏訪烏加河地震臺

2017-04-09 03:26撰文
防災博覽 2017年4期
關鍵詞:臺站觀測

撰文 /

如果我是鴻雁,我會張開翅膀,飛向天際,從空中俯瞰內蒙古草原上這個稱為巴彥淖爾的地方。青山起伏、黃河蜿蜒、湖水碧藍、草原無際,300多萬畝葵花正在八月的艷陽下競放……

如果我是駿馬,我就奮起四蹄,迎著夕陽,從陰山山脈的東端一直向西,奔向那個被叫做烏加河的地方。一首源于烏拉特民歌的《鴻雁》深情遼闊、凄婉悠長,有誰知道,那里正是原創作者的故鄉?

然而,又有誰知道,就在這里,有一個名揚中國地震界的烏加河地震臺和一批堅守數十年的地震人呢?

色爾滕山麓的烏加河:想說愛你,不容易

地震頻發的自然環境

始建于1972年的烏加河地震臺,地處色爾滕山前斷裂帶,北高南低,四周亂石密布,山路崎嶇不平,是個寸草不生的荒坡石灘。

色爾滕山前斷裂與狼山山前斷裂一起控制著河套斷陷帶的西北邊界,是河套斷陷帶一條非常重要的邊界活動斷裂,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6級以上的中強地震。顯然,烏加河地震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996年5月3日包頭西發生了6.4級地震。

那天上午11點左右,突然,從地底下爆發出一聲低沉的巨響,緊接著,天昏地暗、地動山搖、狂風大作、房響屋顫,烏加河地震臺值班室內的報警鈴聲驟然響起……大家立刻意識到:大地震來了!王樹忠和當班工作人員馬上跑到值班崗位,各司其職,緊張而有序地開始大震速報工作。一時間,省局的、市級的、以及周邊群眾的詢問電話此起彼伏,響成一片。當時,烏加河地震臺采用的還是模擬記錄方式,記錄儀器需要不間斷地更換紙張。王樹忠從容不迫,把一整套的工作程序分解壓縮為:換紙5分鐘(P頭出現5分鐘后換紙)—計算4分鐘—速報4分鐘。在電話線路被外界擠占的情況下,僅僅用了13分鐘時間,就把此次地震的時間、空間、強度等一系列重要參數迅速上報自治區地震局,并及時報送了100多次余震序列。

烏加河地震臺外景

烏加河

王樹忠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十分感慨:當地震來臨時,人民群眾都是從家里往外跑,而我們是從外面往值班室里跑。職責所使,不能不為。

人們常說,地震預報難于天氣預報。

1996年8月,烏加河臺站根據形變異常較成功地預報了8月12日在寧蒙交界處發生的4.2級地震。

2001年初,工作經驗豐富的李柱林根據地電自然電位出現大幅度下降,結合形變資料異常及地震活動情況,認真地分析研究,在組織臺站及時進行震情會商后,填報了A類地震預報卡片,成功地預報了6月5日發生在烏前旗4.8級有感地震。預報的時、空、強三要素完全正確。

工作人員集中進行震情研判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時,臺站工作人員在規定時間內確定了地震的三要素。他們堅守崗位,晝夜分析匯總,僅在13日一天就分析地震上百個。至27日共記錄汶川地震余震300多個。為了確保信息即時傳輸,他們還對本臺所有的通信網絡和信號傳輸線路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和維護。同時,加密震情會商,及時繪制各種資料的圖件,分析各前兆觀測資料,并將分析結論及時上報自治區地震局和中國地震局的相關部門。

在全區地震趨勢會商會中,提交的年度地震趨勢分析報告,烏加河臺站多次被評為專業臺站前兩名。有十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華北地震》、《內蒙古地震》和《臺站通訊》上。

烏加河地震臺經受住了歷次大震的實戰考驗。每次地震發生后,都以最快的形式速報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同時速報余震序列。震后總結每次地震發生的地理位置、地質條件、前兆異常情況和震后損失程度。為自治區地震局準確判斷震后趨勢提供了寶貴資料。

艱苦惡劣的生存環境

陰山山脈是中國季風與非季風區的北界,屬溫帶半干旱與干旱氣候的過渡帶。隸屬陰山山脈的色爾滕山地氣候變化無常,晝夜溫差大,風天多而且持續時間長。春夏、秋冬之交,揚塵和沙塵暴天氣頻繁。時而風沙彌漫,飛砂走石;時而雷鳴電閃,大雨傾盆。

烏加河臺的形變數據儀器安放在半山腰上的山洞里。值班人員從臺站北門出發,一路都是碎石陡坡。再加上這條路段地處山口,遇到雨雪天氣,風大路滑,只能側身往上挪移。如果正面上山只能彎腰前行,否則連呼吸都困難。夏天天亮的早,問題還不大。冬天一早上山,四面黢黑一片,女同志只得帶著一條狗隨行壯膽了。

為保證產出資料的連續性、可靠性,必須壓縮監測儀器的缺記時間。所以,只要發現儀器出現微小異常,不論刮風下雨、還是白天黑夜,觀測人員都會立刻上山到現場處理。為了早日修復儀器,他們24小時吃住在山洞里。累了、困了在地上鋪塊泡沫板躺一會兒;餓了、渴了吃一塊自帶的饅頭,喝一口涼水甚至蒸餾水。身體稍差的工作人員,往往從山洞中維修完設備后,就需要去醫院治療。

烏加河地震臺周邊砂石遍地,干旱荒涼。離蒙古國界80公里,距最近的縣城也有30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活枯燥,條件艱苦。烏加河地震臺在經費緊張、人手有限的條件下,自力更生,依靠雙手徹底改變了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

建臺初期,全臺職工用近乎原始的簡陋工具——鎬、鍬和小車,搬石運土、挖坑栽樹。累計平整土地1.9萬余平方米,修建專用沙石路近1公里,硬化院落800多平方米,栽種楊樹、松樹近500余株,建成200平米的塑料大棚。最初栽種的樹木由于環境惡劣,成活率不足三成。經過全臺職工長年的努力,臺站院落基本落實了綠化,美化和硬化。昔日種下的樹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小環境逐步改善,水分蒸發逐漸減少,才有了今天綠樹成蔭,果香四溢,空氣清新的花園式辦公場所。

八月的陽光灑在烏加河地震臺的院子里,西紅柿、黃瓜、玉米隨吃隨摘,籽瓜、葵花、蘋果、李子、梨子也豐收在望。烏加河臺站的職工驕傲地告訴我們,果園菜地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職工用篩子篩出來的,每一棵樹都是挖石換土栽種的。如今,臺站職工告別了靠咸肉酸菜度日的生活,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的瓜果蔬菜了。

來之不易的監測環境

也許會有人問,地震臺站一定要建在偏僻的地方嗎?回答是肯定的。中國地震局的專家說,為了獲得精準的數據信息,地震臺站及其監測設備,建設安放得越偏越好。但凡能出好資料的臺站,都是遠離都市、遠離喧囂的“孤寂小島”。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城市、交通、廠礦、旅游開發等建設項目日益逼近基層地震臺站。許多臺站從建臺初期相對偏僻的地理位置,變成交通便利、人口流動的頻繁地段。

烏加河臺也同樣面臨著觀測環境遭受波壞,觀測質量得不到保證的嚴峻局面。

2000年,某企業在烏加河臺站檢測保護區內安裝了煉鐵廠的大型變壓器。2016年,巴彥淖爾市供電局計劃在檢測保護區內搭建110千伏的高壓鐵塔線。更有甚者,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某企業在距離儀器設備2.2公里的檢測保護區內大面積采砂。一時間,機車隆隆,馬達轟鳴,50噸以上的運沙車不停地穿梭往返,嚴重地影響了地震臺的日常工作和觀測質量。烏加河地震臺以《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為依據,在中國地震局、自治區地震局以及新聞媒體的出面協調后,與以上當事方多次交涉溝通,有效地進行了干預和制止。維護了檢測周邊的環境保護,確保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烏加河當地的習俗是土葬。早在上世紀80年代,附近的老鄉就開始在臺站周邊建墳造墓。有時老鄉一次竟能拉來十幾口棺材,入土掩埋。為了保護地震觀測環境,烏加河臺的工作人員對老鄉反復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端茶倒水,就像對待親人一樣。老鄉們感動地說,就沖你們這態度,我們也要把墳墓遷走??墒?,最近十幾年,又有一些老鄉在檢測保護區內陸陸續續地建造地面墳塋,臺站出面多次勸說,也作不通當事人的工作。最終還是通過新聞媒體的曝光,才把這些地面墳塋徹底遷走了。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化建設加快,地電阻率觀測環境也日漸惡化。居民區漏電時有發生,對地電阻率觀測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查找漏電難處極大,需要與供電系統協商,需要供電局人員配合。從各個變壓器開始,逐一斷電檢測,判定是哪一個變壓器下用電漏電,然后再查找此變壓器下用電的每戶居民。往往是一個變壓器下有八九十戶人家,都要逐一排查。供電局規定的排查時變壓器斷電一般安排在夜間12時之后。烏加河地震臺的工作人員跟隨供電局夜間排查后,第二天還要照常上班,處理數據。有時,供電局不能參與排查,地震臺的工作人員就靠自己摸索出的經驗排查:晚上爬到山上觀察到哪處有燈光,就去哪里巡查。

2016年7月30日居民區漏電,烏加河地震臺的工作人員用了10多天的時間,才找到了漏電變壓器所轄區域。但由于漏電變壓器下轄近百戶居民。這個季節里,大部分居民白天外出勞作,排查工作只能在中午、傍晚、夜間進行。盡管找到了兩處漏電地方,但觀測數據依舊未能恢復正常。烏加河地震臺的工作人員說,不查出準確的漏電位置、不徹底解決問題,是絕不會停止的。

色爾滕山麓的烏加河:我為你用盡洪荒之力

設備改造,邊學邊干

烏加河地震臺由于地域和環境的局限,好多工作都需要職工親力親為,自己解決。

1996年春,老舊地電阻率觀測設備更新,為了節省經費,臺站人員全員動手,更換長達3000米的測線。

這個工程需要拆除舊線路,架設新線路,重新埋設新電桿40多根。臺站里沒有大型搬運設備,電桿更換只能靠肩扛人抬。如果說挖坑取土是個苦活兒,攀桿架線是個技術活兒,那么立桿埋桿就是個險活兒。每一次將長達6米、甚至10米的電桿穩穩地立進深坑,都將面臨極大的風險,稍有不慎,就會桿倒傷人。臺站員工從三面用繩索固定方向,在電桿底部用支架支撐著,然后將電桿慢慢地豎起來。每當此時,大家伙兒才長出了一口氣。

用陳舊的腳扣爬電線桿架設線路,要勇氣、更需要技術。臺站唯一的線路架設專業人員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職工。記得第一天傍晚,他從桿上作業下來后,一個勁兒猛咳,蹲在地上好大一會兒才緩過勁兒來。于是,全臺站職工總動員,邊學邊干。膽小一點的,技術掌握慢一點的爬6米高的電桿,或者在桿下做些配合工作;膽大一點的,學的快點的就上桿作業。爬到半桿,腳扣脫落有之;人隨腳扣滑落到地有之;好不容易爬到桿頂,固定好安全帶卻發現腳扣脫落,靠安全帶掛在桿頂的也大有人在。經過幾天的磨練,不少人都能上桿作業了。

黃昏中的臺站一角

王樹忠記憶最深的是最后一根10米桿上的作業,他和那位老職工倆人上電桿、取緊線機。上去后,王樹忠在上,老職工在下。為了保險,王樹忠把安全帶直接掛在了橫桿上,然后開始作業。由于王樹忠技術不熟,上身發力時,腳下松動,腳扣突然墜落。好險!幸虧他已經提前把自己掛在桿頂橫桿上,身體才沒有繼續下滑。否則,自身墜落時會將下面的老同志一腳踏下……在場的人都驚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那可是十米高的電桿??!

烏加河臺站海拔1千多米,是多雷地區,監測設備經常遭受雷擊。為抗擊雷災,他們進行了兩次大的技術改造。

80年代中期,全站總動員,分別在山坡和高山頂上架設了三座消雷塔。在山頂上架設消雷塔,施工難度大,塔架、沙子、水泥都要自己運上山去。山路崎嶇,有時不得不手腳并用,攀巖爬坡。大家劃破了衣服,磨破了鞋底,好多人的手腳也是斑斑血跡。就這樣,硬是靠大家的齊心協力,完成了搭建消雷塔的工作。

“九五”期間,為進一步減少雷電的侵害,從根本上改善供電條件和信號傳輸質量。他們又是自己動手,將山洞至觀測室的供電和信號線進行了地埋。在堅硬的花崗巖山坡上開挖地溝,難度可想而知,這個長達一公里的石槽,是臺站職工一鎬一個白點,一錘一個火星,硬靠自己的雙手一尺一尺地開鑿出來的。幾天下來,所有的鎬頭都被磨短了一半。他們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終于按期完工,不僅保證了施工質量,而且使項目按時投入使用。

凡是到過烏加河地震臺,凡是一步一步沿著山坡走到了安放觀測設備山洞的人,凡是抬頭看到矗立在色爾滕山上的三座消雷塔時,都會被他們那種頑強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打動。

山上作業,有驚有險

1988年6月8 日中午13時左右,烏加河地震臺值班室內的測震儀器突然信號中斷了,當時懷疑是儀器用的干電池沒有電了。李貴明和另一值班人員背上電池馬上上山查看。趕到山洞口才發現,洞門的鐵鎖已經被撬。拉開洞門一看,線路全部被拆開,前置放大器丟失,山洞暗處還有一個黑影……

李貴明說,“那時我們年輕氣盛,什么也不怕。我們走進山洞,對那個身穿黃色衣服,一手拿著1米多長的鐵棒,一手拿著手電筒的年輕人大聲喊話——

你是干什么的?

我進來看看。

我們的前置放大器呢?

不知道。

你怎么把我們儀器的線路全部拆了?

我對無線電技術有愛好……

我們從他的提包里搜出了前置放大器。然后,我一人留在山洞里與他周旋,另一人趕緊下山回臺站叫人。山洞距離臺站還有一公里的路程。在此期間盜賊拿出了身上的錢賄賂我,讓我放他走,我沒有同意。最終大家趕過來,把盜賊抓獲,并移送公安機關處理?!?/p>

后來經公安機關查明,此人是一個流竄作案的慣犯。曾多次盜竊農用變壓器,使大批農田遭受損失。有一次,他盜竊了烏拉特中旗中海商場,在公安人員的圍捕中,趁著夜色跳樓逃脫了??伤f萬沒有料到,這次竟然被烏加河地震臺的工作人員堵在了山洞里。

經過數小時維修后,山洞里的儀器恢復了正常運行狀態。1988年,烏加河地震臺的測震觀測資料質量在全國評比中獲得第一名。

烏加河地震臺工作人員集體合影

1990年8月12日14時,雷雨交加,測震山洞里的前置放大器遭受雷擊,李貴明和另一值班人員冒雨上山維修。維修好儀器后,他們收拾好工具,冒雨下山。雨中的山路坡陡路滑,行走困難。突然,雷聲大作,一個強大的直擊雷在山洞前炸響,距他們頭頂不足一米高的電線上火光四濺,連成一片,并且爆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十分滲人。他們本能地蜷伏起身軀避雷。同時,鎮定心緒,觀察情況。待雷擊減弱,馬上返回山洞里避險。此次強大的直擊雷準準地打在了6根鐵絲線和一根長傳線上,幸虧當時有些線路的是和地連接,對起到了屏蔽保護作用。否則,李貴明一行的冒雨維修,在下山途中肯定會被雷電擊中的。

后來大家才知道,那次強大的直擊雷,在極短的時間內,一下子擊毀了烏加河鎮上許多人家的電視機。那天直擊雷襲來時,在臺站的同事看到值班室木頭窗戶上的鐵制開關竟然都在冒火花。

臺站人員野外架設線路

敬業愛崗,一專多能

烏加河臺的地震隊伍,是一支能吃苦、能戰斗、能奉獻的專業地震觀測預報隊伍。

基層臺站的工作頭緒多,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人手。臺站就地挖潛,力爭把所有的職工都培養成為一專多能的技術人才。他們采用多種形式提高專業人員的素質:開展崗位培訓、派人參加專業技術培訓班、請專家來講課、舉辦專題講座。

烏加河地震臺的觀測隊伍精干高效,每個人都學會了多種技術操作。從水電設備維修維護、儀器監測檢修,到多種觀測設備儀器的原理、結構和用途都了解得明明白白。比如副臺長李貴明承擔了地電觀測、測震分析、年度地震趨勢會商工作,同時兼職臺站的辦公室、后勤保障和財務工作。

觀測質量是臺站工作的生命線。觀測工作順利進行并能產出高質量的觀測資料,觀測人員的業務水平至關重要。烏加河臺站的觀測人員不僅有較強的責任感、事業心,更具備較高的政治覺悟和工作自覺性。晚上經常能看到他們加班工作、進修學習的身影。面對枯燥繁雜的工作,他們從不漏掉一個P頭,并且采取全天24小時,地毯式的搜索,反復回放CTN波形,重復進行各種儀器的仿真。有時一整天都在進行搜索、分析和編輯,利用計算機網絡拓寬分析領域,參照最新地震,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對個別特殊地震事件,有時甚至要進行二三次修正,以確保其震相、到時、震級的精度,從而提高分析質量。

有些設備看似簡單,實則暗藏危險。就拿日常使用的大容量電瓶說吧,每節電瓶都裝有10公升的硫酸溶液。還有臺站使用的UPS不間斷電源,外接192V電瓶,操作中稍有不慎,就會對造成人身傷害。

有一次,烏加河臺站山洞里的設備年久銹蝕,設備里的水銀泄露,雖然經過打掃,依舊留有殘余。外面請來的儀器鑒定人員做常數標定時,看到洞室情況,直接退出,要求再次清理洞室。臺站的觀測人員使用一些簡易工具清除時,手上難免也會沾染上水銀。外來鑒定人員告訴他們水銀對身體有危害。臺站的觀測人員只是笑了笑。事后他們說,自己何嘗不知這些基本常識呢,可這就是他們必須面對的工作呀。

安放測震儀器的山洞

基層地震臺站的日常觀測工作枯燥繁雜、單調嚴格。在90年代初,沒有手機,沒有撥號電話,更沒有網絡,所有數據都是通過短波電臺報送,每天8點之前必須報出,越往后電臺信號越弱,所以,每天早上是觀測人員最忙碌的時候。

上山上采集形變數據的人員,更是每天清晨6點半就必須出發。幾套儀器逐一采集,更換記錄紙。急匆匆上山,急匆匆下山,用計算器計算出結果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報出。不管刮風下雨、雷鳴電閃,一刻都不能耽擱。山下采集地電阻率數據的工作也不輕松。按程序要求是,每天從早晨7點到夜里23點,定時觀測,一次不落。

雖然說地震預報預測還未過關,但為了保證監測資料的完整可靠,他們謹小慎微,盡心盡責,規范操作,一絲不茍。就是這樣每天多次瑣碎重復的操作,有時竟形成了記憶困擾:駕輕就熟的監測操作,在過去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十幾分鐘后卻完全在記憶中消失了!每當這種情形出現,監測人員只得再次上山,再次去觀測室,再次檢查。有時甚至檢查完畢還不放心。值班人員自己笑稱:這是“強迫癥”發作了。

老舊的觀測設備

色爾滕山麓的烏加河:我的執著你的平安

建設高標準的臺站,為自己更為后人

2006年,中國地震“十五”項目啟動,烏加河臺開始籌建一個新型的基準地磁觀測臺。建設一個高標準的臺站,不僅對建設環境要求苛刻,更需要臺站職工艱辛的付出。選擇一個供電、供水、交通、通信、觀測環境達標,又符合地磁觀測要求的場地極不容易。地磁觀測要求遠離鐵磁性物質,這就要求所選環境必需遠離機場、鐵路、高等級公路,遠離電力線路以及居民區。一年里,他們跑遍了河套大地,經過實地考察和反復測算,終于在臨河附近找到一片符合要求的場地,2007年3月開始破土動工。

工作人員進行數據分析

由于地磁臺站的特殊要求,所有進入場地的人員、工具、材料不能有磁性。觀測室建筑材料都必須是弱磁性的,大到石塊,小到螺絲都需要通過檢測。觀測室每完成一部分,還需做地磁梯度檢測,合格后再做下一步。不合格的拆除重來。所以材料選取成為在選取合格場地后的第一要務。

新建的地磁臺,建筑面積只有120平方米,但全部用石灰巖石砌筑,用量達到1200立方,這1200立方砂石全部都是烏加河地震臺的觀測人員用儀器逐一檢測過的:大石塊用儀器多方位檢查,小石塊放置儀器上方檢測;細沙、水泥倒進塑料小盆里,盛裝檢測。建筑工人上班前要檢測完當天施工所需的全部材料。晚上工人下班后,再檢測當天砌成的石墻。合格便罷,不合格就推倒重來。這個工作量有多大,可想爾知!

入夏的蚊蟲黑壓壓聚集在頭頂,檢測人員為獲取可靠數據,只能任其叮咬,不敢動作。整整8個月,1200多方砂石,30多噸水泥,600多平米的墻體檢測,終于畫上圓滿句號。

標桿團隊,承前啟后

烏加河地震臺是一支由“轉業”教師擔當領路人、承上啟下的技術中堅和積極進取的年輕人組成的標桿團隊。

臺長李柱林和副臺長李貴明來臺站之前都是中學數學、物理和化學的全科老師。據統計,內蒙古地震局初建時,80%的臺站監測人員都是從教育部門改行過來的。深究起來,有兩方面的原因:從個人角度來講,地震臺站的工作,專業性強,受外界的干擾少;從地震局的角度考慮,教師的自身素質高,自律、自學能力強,能吃苦,能安心工作。

畢竟隔行如隔山。他們從教育戰線轉入地震臺后,不斷地向老同志學習,向書本學習,參加各種專業培訓,邊學邊干。在日常觀測工作中,認真值班,認真分析震相,認真填寫工作日志,從報告的編寫報送到光盤的刻錄保存,從不馬虎。

這批教師出身的老地震人以最快的速度成長起來了,不僅成為基層臺站的排頭兵,并且影響、帶動了地震行業的后來者。

科班出身的中年人,年富力強,踏實肯干。他們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很快地承擔了臺站內日常的主要監測工作。

新生代地震人,朝氣蓬勃,對日常的數據處理、軟件使用等工作上手快,接受能力強。通過學習和培訓,新到崗的年輕人已經可以獨立當班,分析處理監測數據了。

臺站偏僻,環境孤寂。烏加河臺站的職工更加珍惜彼此之間的感情。工作之余,他們經常組織集體活動。春天,他們一起耕地、灌溉,灑下希望的種子;夏天,他們一起鋤草、滅蟲,守衛美好的家園;秋天,他們一起采摘,收獲,享受幸福的果實;冬天,他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體驗生活的樂趣。臺長李柱林經常說:“臺上的年輕人都是我的孩子”。他對職工的關心無微不至,小到職工宿舍抽水馬桶的更換,大到臺址搬遷工作,凡事親力親為。職工把臺站當作溫暖的大家庭,年輕人們也把李臺長當作可敬的長輩,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上遇到問題,都愿意向他請教。

獲獎無數,業內矚目

正是因為一批又一批的地震人在烏加河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奉獻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年華,才換來了色爾滕山麓的烏加河周邊、乃至內蒙古河套地區30多年來從未間斷的地震監測記錄,得到了一張又一張的獎狀和一面又一面的錦旗。

烏加河地震臺多年來在地震監測、預報、臺站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在觀測質量方面:測震觀測資料連續20多年在全國評比中名列前茅。其中1995-1999年連續5年獲得第一名。此項觀測成果獲得中國地震局設立的“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一等獎”;2000-2005年,再次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三等獎;形變觀測資料在全國傾斜潮汐臺站綜合評比中,共有7次獲得前3名,在全區評比中連續13年獲得第一名;地電觀測資料曾兩次進入全國評比前三名;重力觀測資料于2010年獲全國評比第三名,地磁觀測資料GM4秒數據2011年獲全國評比第三名。在2015年評比2014年的資料中,全局共有20個測項進入前3名,烏加河臺包攬了7項,其中分析阿爾山無人值守臺獲全國評比第一名。

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1995年率先被烏拉特中旗旗委命名為“文明單位”,2003年又被授予“標兵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2009年和2013年兩次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中國地震局聯合頒發的“優秀集體”的光榮稱號;臺站6次被中國地震局、15次被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評為“先進集體”;多次被烏拉特中旗旗委和烏加河鎮黨委評為“先進單位”,“先進黨支部”。

面對榮譽,烏加河地震臺工作人員不驕不躁。在地域偏僻、醫療文化設施落后的寂寞邊陲,他們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是全體工作人員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所取得的。面對榮譽,烏加河地震臺工作人員也更加謹慎。他們說,對地震活動進行監測預報責任重大,是一項不容有絲毫懈怠的工作,稍有疏忽便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國家給予的榮譽,讓他們更清醒地認識到肩上擔子的分量。

在采訪中,許多職工絲毫不掩飾對烏加河的眷戀。他們表示,自己會一直在這個臺站工作下去……

30多年過去了。一代又一代的烏加河地震人把根深深地扎在了這片土地里,把自己的情、自己的愛、自己的事業、自己的一生都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難怪在食堂的飯廳里,在一路顛簸的汽車上,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放開歌喉,用蒙語、漢語充滿深情地高唱著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烏拉特民歌——《鴻雁》。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請你打開音響,再欣賞一遍用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塤演奏的《鴻雁》吧:它獨特的音色幽深而婉轉,神秘且高遠,更會令人浮想聯翩……

猜你喜歡
臺站觀測
中國科學院野外臺站檔案工作回顧
氣象基層臺站建設
2018年18個值得觀測的營銷趨勢
天測與測地VLBI 測地站周圍地形觀測遮掩的討論
可觀測宇宙
基層臺站綜合觀測業務管理之我見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
MDOS平臺臺站級使用方法及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