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史·志第三十七片段淺析》

2017-04-10 20:28陳雪
速讀·下旬 2017年2期
關鍵詞:明史禮樂

陳雪

摘要:《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明太祖自朱元璋至崇禎帝朱由檢,(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本文主要是對明史·志第三十七“樂”的第一段進行簡要翻譯并進一步剖析和評價。

關鍵詞:明史;禮樂;雅俗雜出

一、翻譯部分

古代圣明的君王,為了使國家可以安定、功業可以成就,因而制作樂,以契合天地的本性,類同萬物的性情。天神來到而使民心協和。音樂,可以抒發人心中的聲音。君心和睦,天下之間便沒有不協和的。因此,音樂,上能作用于君主,下能化育百姓。秦、漢以后,這個道理漸漸衰敗,音樂的思想體系與國家的政治治理不在彼此通融,而且民間的風俗一天天趨于奢侈淫靡。明朝興起后,明太祖下定決心實行雅正之樂。這時,朝中文臣冷謙、陶凱、詹同、宋濂、樂韶鳳等人都通曉音律,互相研究切磋整理改定。由于舊制空乏缺略,想要返還上古音,沒有途徑。明太祖也正以民情茍且澆薄,要求用嚴厲的刑法來約束,對于躬行中庸之道,謙和之道的根本,沒有時間顧及。文皇帝詢問黃鐘的樂律,群臣百官沒有一個能應答人。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時代,宮廷樂器懸掛四面的制度只是文字上有記載而已。朝廷宴享,郊壇祭祀,教坊樂官、道士之流,輕慢褻瀆草率簡略。劉翔、胡瑞為此深深慨嘆。世宗以制禮作樂為己任,張鶚、李文觀察研究,以精審的音律而受人賞識而被優待或重用,最終也是沒有成就。原因在于學士大夫的著述只能論說樂律的理論,而實施于五音六律,便多不協和,樂官能記錄音樂的實際演奏,卻不明白它的含義,因此整個明代沒有人能明辨。經考察得知明代制禮作樂,大致集中了漢、唐、宋、元人的舊有制度,只是稍微改變了它的名稱。凡是聲音儀容的次序,禮器、禮數的繁瑣規定,在當時并不是不能明確地全部舉出來,只是雅俗雜糅,無法予以規正。所以全部列于篇中,以供考察的人使用。

二、分析、評論

“古先圣王,治定功成而作樂……是以樂作于上,民化于下?!边@句話主要講了在秦漢之前,我國古代傳統政治中,禮樂是治理者手中不可或缺的王牌。在所有的治國之術中,禮樂是較為有效的政治手段。因此,從教化的角度來說,禮和樂實際上是一件事中兩個相輔相成的不同側面:一是禮制的設立,創造一種外在的社會規范形式;二是以樂教為手段,通過陶冶人的內心情感來促使人們把禮制轉化為個體的自覺行為?!扒?、漢而降,斯理浸微,聲音之道與政治不相通,而民之風俗日趨于靡曼?!鼻貒y一后,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在戰國諸國所建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萬里長城,以防匈奴人。重要的是他聽取了丞相李斯的提議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焚書坑儒”事件,對當時的中國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摧殘與斷層。而到了漢代漢武帝又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思想統治政策,儒學在中國文化中就成為了統治地位的標志。單從這一角度來講的話,與明史里面“聲音之道與政治不相通”這句話的記載是矛盾的,不具有說服力,所以這部分資料可信度,有待進一步考證的。

明興,太祖銳志雅樂。是時,儒臣冷謙、陶凱、詹同、宋濂、樂韶鳳輩皆知聲律,相與究切厘定。而掌故闊略,欲還古音,其道無由。太祖亦方以下情偷薄,務嚴刑以束之,其于履中蹈和之本,未暇及也。文皇帝訪問黃鐘之律,臣工無能應者。英、景、憲、孝之世,宮縣徒為具文。殿廷燕享,郊壇祭祀,教坊羽流,慢瀆茍簡,劉翔、胡瑞為之深慨。世宗制作自任,張鶚、李文察以審音受知,終以無成。蓋學士大夫之著述止能論其理,而施諸五音六律輒多未協,樂官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曉其義,是以卒世莫能明也?;鞔谱?,大抵集漢、唐、宋、元人之舊,而稍更易其名。凡聲容之次第,器數之繁縟,在當日非不爛然俱舉,第雅俗雜出,無從正之。故備列于篇,以資考者。這一段主要是講述了明代各位帝王與群臣為制約所采取的措施,明初,朱元璋重建禮樂,在國家機構設置上,突出了教坊司的作用,將之與太常寺并列,同置于禮部管轄之下。在樂制改革上,基本延用宋代的大晟律,并側重于樂章的重訂,以典正和平為風格宗旨。朱元璋非常注重禮樂的政治教化功能,強調樂章文學的諷諫作用。朱元璋的本意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樂章的政教功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很多弊端。明孝宗時期,教坊司內雜劇充斥,都御史馬文升上書稱教坊司內“狎語連天”,要求皇帝下令整治。然而,喜好雜劇的明孝宗對此置之不理。正德年問,明武宗朱厚照耽樂嬉游。因此,劉瑾等人在宮廷內大肆從事雜戲活動?;杪樀恼碌?,甚至封伶人為官,以至于朝野震動。然而,即便如此雜戲直到明末也未從宮廷中消失。明亡之后,廷雜戲藝人流落民間,從而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戲劇時代。

三、對“雅俗雜出”的理解

明代宮廷音樂創作活動,大體上可以分為雅樂與俗樂兩部分。雅樂則以道教神樂為主,俗樂則以民間戲曲為主。宋元以來,由于戰亂,以及元朝統治階級的不重視,禮樂文化衰落很快。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朱元璋在祭祀活動中只能以道教的神樂作為主體。其后,俗樂漸漸融入雅樂,甚至影響力大大超過雅樂,俗樂與雅樂不同,其不是依靠政治而存在的,因而不易受政治動蕩的影響。

從總體上而言,關于明代的禮樂制度,是統治階級自身沒有將制度落實到實處。以鐘鼓司為代表的宮廷音樂機構,對于后世戲劇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因此,對于明代的宮廷禮樂制度在音樂上所做出的貢獻應當持肯定的態度。但是,其制度本身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缺陷,對于音樂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帶來明代“雅俗雜出”新氣象。

猜你喜歡
明史禮樂
禮樂之道中的傳統器物設計規范
《禮樂》系列刊物述論
從班固的禮樂觀看漢代樂論思想的重建——以《漢書·禮樂志》為例
《明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訂誤十一則
明史強志立當下 仰望星空展未來
周人傳統與西周“禮樂”淵源
中國明史學會屯堡研究分會正式成立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南風吹夢,禮樂重光
《南明史·藝文志》經部著錄標準商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