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副語言的功能差異性及其應用

2017-04-12 09:02張慧
祖國 2017年6期
關鍵詞:語言技巧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摘要:副語言也就是輔助語言,它包括發聲系統的各個要素:音質、音幅、音調、音色等。由于副語言是不自覺的,因此它與語言相對比,會更為真實。副語言是一種非語言交流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傳統與語言體系中,副語言在其功能性發聲、語空以及聲音等層面上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要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文化沖突,對中西方副語言的差異性進行充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恰當地使用話語轉接、語音延長、停頓、音調、重讀、功能性發音等技巧與規律對提升跨文化有效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副語言 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語言技巧

副語言又被稱作輔助性語言、伴隨性語言或類語言。在人們的實際交流中,副語言指的是用于表達說話人態度、個人情感或用來傳遞信息的各種非語言性技巧的統稱,它普遍存在于整個語言的溝通與交流過程當中,因此,副語言有著特殊的交際功能。作為語言交流的一個通用輔助方式,在跨文化交際中,副語言帶有鮮明的文化差異。

一、副語言的種類

副語言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副語言是說話者使用相應語言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聲音現象。而廣義上的副語言指無聲而有形、與話語同時或單獨使用的手勢、身勢、面部表情、對話時的位置和距離等,因此,副語言能配合語言、加強語言的表達能力。

狹義的副語言又可分為以下幾類:語音代替功能,即利用副語言行為來準確地表示一些特殊的語言意義,其主要作用為代替某些話語或詞語;語音分隔功能,即利用副語言來更為詳細、深入地傳達說話者的目的、想法、思路及內心狀態等等,主要用“ah”(嗯哈)“um”(嗯哼)等有聲符號來表示;語音區分功能,其通常會具備影響話語含義的作用,例如,說話的語速,聲音的音量、音高,話語的強度等,說話者通過對自身發音器官的控制,實現對上述因素的改變,進而表現出說話者自身情緒的變化,例如,喜悅、氣氛、嚴肅、不快、開心等等;語言修飾功能,即對語言所表達的含義進行一定程度的修飾,在語言中加入適當的修飾成分,如大笑、哭鬧、打哈欠等等,從而反映出說話者的情緒與態度;個人音質功能,這一功能主要是由說話者自身所具備的生理條件——語音條件來決定的,其所反映的是說話自身所特有的語音特征,并由說話者的語音特征分為多種不同的因素,例如:說話的節奏、語速、延長音、音域、音色等等,這一語義功能往往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說話者的年齡、社會地位、職業等特征。

廣義的副語言不僅包含了上述狹義的副語言特性,還包含非語音類的特性,例如,環境語言、客體語言、肢體語言等等。本文將主要從狹義的語義范圍探討副語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差異性。

二、副語言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所具備的差異性

作為非語言行為中的一個關鍵部分,副語言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勢必會體現一定的民族特性與文化特性,反映出說話者所處的社會所具備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語言習俗以及特定的區域性差異。副語言是社會文化信息的內在傳播方式,對副語言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差異性進行深入對比分析有助于跨文化交流過程中雙方的理解、溝通。

(一)副語言聲音的差異性

副語言所傳遞的聲音是一種不具備特定含義,但卻能夠傳達交際含義的聲音,這種聲音往往不是分音節的語義信息,而是能夠發出聲音的“語言”。例如,交際時,在愉快輕松的場合人會開懷大笑,在演講的時候會頓挫有致,在私下交談時會切切私語,在授課或者打電話的時候適當放開聲音,這樣才能使對方更加準確地獲取信息。在大多數情形下,當英語國家的人在說話時想不出合適的表達方式,而又不希望結束發言,便會發出聲音分隔號,例如um來傳達“Sorry, just a minute”的意思。而在漢語中,通常用“呃,這個,哦”來填充話語之間的空缺。當英語國家的人感到空氣凄冷,或是環境溫度較低而有所不適時,通常會用雙手抱住身體,發出bum的聲音來表達傷口疼痛、難受、不舒服等感覺;而在漢語中,說話者往往會咬緊牙齒,用力發出吸氣的聲音。當中國人在認真聽別人發言時,經常會下意識地發出“嗯”的聲音來顯示專心致志地傾聽;而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這種聲音往往會被理解為“OK, I know”的意思。

(二)副語言語空的差異性

語空是指說話者在表達語言時所出現的沉默與停頓現象。事實上,沉默不但可以歸類為副語言的范圍之中,也可以從屬與廣義的語言之中。在漢語文化中,大多數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沉默與停頓可以是對對方的認可與贊許,也可以表示對其話語的抗拒,又或者表示自己暗下決心。而英語國家的人不喜歡在聽話的過程中保持沉默,相反地,他們會積極地配合說話人,及時向說話人反饋自己的想法,觀點或者認可程度。

(三)副語言功能性發聲的差異性

副語言的功能性發生又被稱為副語言的特征聲音,其從屬于語言的修飾功能。在對個人生理音與情緒的控制層面,英語國家的人十分注重對聲音的合理控制,例如,對打嗝、打哈欠、打噴嚏等聲音的巧妙控制,倘若無法有效地控制,則會不好意思地表示抱歉。同時,英語國家的人對于生理聲音的控制更加苛刻,在他們看來,在別人面前發出生理聲音,是一種不禮貌、沒有教養的表現。而在中國,大多數人對這些聲音表示不會太在意,在中國人看來,這些都是比較正常,合乎習慣的生理現象,一方面無法得以有效地控制,另一方面,也無需進行刻意的控制。而對于吹口哨等功能性聲音,英語國家的人會在熟人面前吹口哨,特別是男性對漂亮的女性吹口哨,通這樣做表明對女性的贊美與青睞,而這種行為在中國人眼中,往往是不禮貌的。

三、副語言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應用

為了提升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學習者需要盡可能地掌握副語言的基本原則與知識,了解副語言的使用規律。

(一)掌握副語言的發聲規律,盡可能避免出現文化沖突

副語言是一種靠聲音傳達的信息,缺乏固定含義的語言。英語主要利用語音的延長、停頓、語調、重音來傳達說話者的信息。這里有一個英語句子:He brings the ball to me。在這個句子里,當說話者將“he”這個單詞重讀時,表示其所要強調的主體是“he”,而不是其他人;當說話者將“brings”重讀時,其所要突出的是動作;當重讀(the ball)時,表示強調了對象。而在漢語文化體系中,所有漢字均由四個聲調所表示,即使是相同的漢字,當說話人的聲調不同,其所表示的含義也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跨文化交際時,倘若沒有慎用重讀,導致句子中的重音不當,便會引發文化交流中的沖突,進而對跨文化交流的有效開展造成了障礙。

說話中的停頓通常是對語言進行分隔的一種較為合理的表現方式,在進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停頓來引起聽者的注意、突出語言的重點或傳達較為關鍵的信息。舉個例子來說,里約熱內盧申辦2016年奧運會時,國際奧委會主席在宣布里約熱內盧獲得申辦權的時候,說到“The game of the 31th Olympic Games 2016 is to the city of Rio de Janeiro!”在這句話中,他在“is”與“to”中間使用了停頓,充分地烘托了當時的氣氛,喚起了聽眾的高度重視,達到了預期效果。

語調指說話者在說話過程中聲音的抑揚變化,在交流過程中,使用不同的語調可以傳達說話者不同的感情色彩與不同的含義。對于“He is very lucky.”這個句子來說,當說話者用普通的降調進行陳述時,它的含義為“他真是太幸運了”。而當說話人使用升調進行敘述,表示說話人不完全認可、懷疑或揣測的態度。

語言的延長指說話者將某一個詞語、語素或音素發音的長度進行適當的延長。通過延長話語中的某些單詞或語素,能夠使說話者表達出不同的話語含義或話語目的。比如,說話者使用不同的延長音說“he will come.”時,它所傳達的含義也會截然不同。當說話者將“will”這一詞延長時,表示肯定的含義說明“他一定會來?!碑斦f話者將“he”這一詞延長時,說話人根據對“他”的認識,強調了對象“他”。當說話者將“come”延長時,表示說話者對那個人來或不來不在意。而如果說話者不使用延長,干脆利落地說出這句話,則表示他堅信那個人很快就會過來。

(二)正確地使用功能性語音,避免出現語義表達模糊

說話者能夠正確地使用功能性發音,主要取決于說話者在進行語言交流過程中所采取的態度。說話者在說話過程中,夾雜著哭泣聲、帶著笑聲、采取低聲等副語言時,往往能夠對話語所要傳達的含義起到一定的修飾功能,進而使話語的表達更加豐富、惟妙惟肖,同時,也使語言表達的含義更加明晰透徹,使聽話者能夠毫不費力地理解說話人所要傳達的信息。

Tom:Excuse me,could I use your book?

Kate(aha):OK,as your wish.

在以上對話中,相比于凱特所說的內容,她的笑容更直接地表明了她她愿意借書的想法。由此可見,正確地表達功能性語音,能夠加強話語所要呈現的含義,同時有效地避免語義的模糊表達。

(三)巧妙地使用“話語轉接”,避免沉默不答

話語轉接指對說話人所闡述的語句進行有效地溝通與適當的回應。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英國語言學家薩克斯先生提出了“話語轉接”理論,用以闡釋在交流過程中,聽說雙方開展的話語交換現象。薩克斯將話語轉接分為三種不同的方式:話語放棄提示,即當說話者已經講完時,聽話者便可以開口發表意見了。通常情況下,說話者會逐漸放緩語速,隨后采用緩沖語,例如“As you know”,“OK”,“Well”等等,而當聽話人聽到這些詞的時候,就明白自己可以發表見解了。話語回歸提示,即當說話者陳述完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后,不再說話,希望聽聽話人繼續補充時,通常會使用“Uhuh”,“Um”等,或是直接升高語調,鼓勵聽話人將對話繼續。話語維持提示,即利用加快講話速度或加強音調變化的方式,使聽話人放棄想要發表意見的念頭。例如,在原本需要停頓的語句中,使用“Oh”,“Ah”等聲音來作為填補,不給聽話者契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應當采取上述的話語轉接方式,切勿保持沉默,使雙方的對話語交流更加順暢、自然。

四、結語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副語言功能,把握其使用規律與表達內涵,才能夠真正從容地應對跨文化交流,避免文化與語義障礙。與此同時,巧妙地使用副語言,還能夠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使談話氣氛更加輕松、愜意,更有助于對方準確地理解所要表達內容或闡述的含義。

參考文獻:

[1]張舒軍.中外語言文化探究[J].外語研究,2008,(03).

[2]劉偉強.英語語言使用規律淺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王磊.英語的表達藝術[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張春梅.英語語言使用技巧探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張麗華.英語與漢語的差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張慧,碩士研究生,四川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 :英語語言學。)

猜你喜歡
語言技巧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中的“入鄉隨俗”
中西方價值觀差異與跨文化交際的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