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信息技術課程響應性評價體系

2017-04-15 23:50張允崢劉建國
求知導刊 2017年4期
關鍵詞:評價過程信息技術

張允崢+劉建國

一、信息技術課程評價的現狀

目前,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評估是單一的,側重于評價的選擇功能,而忽略評價的反饋和促進功能。信息技術課程評價強調學生的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計算思維。教師的評價占主導地位,學生很難參與課程評價,這樣會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有些中小學甚至忽視了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考核,導致學生不能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有正確的認識。

“形成性評價”一直是教育者關注的概念。它引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收集對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的證據,使教師能夠及時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以期獲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這種評價方式具有確定學生學習進度、改善學生的學習、向教師提供反饋意見的作用。

終結性評價是在相對完整的教育階段后對教學活動做出的評價。它根據預先設定的教育目標,考查學生實現目標的程度。在每個學期結束時,使用開卷或閉卷的方法來考查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對重點和難點知識的把握。該評價方法具有簡單易行的特點,因此,這種評價方法在教育評價中一直占主導地位。

當前,多數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都是采用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通常是用分數來評判學生的水平,它著重于強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忽視學生出現差別的原因,更不要說通過評估來促進學生學習。

近幾年,形成性評價在信息技術評價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把考勤作為評判學生平時成績的標準。許多教師都將學生的考勤作為形成性評價的重要內容。實際上,出勤并不能證明學生投入了學習,特別是對于實用性很強的信息技術課程,學生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從而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第二,把完成任務和作業等同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通常會在學習過程中布置相應的作業。但是,完成了作業并不能證明學生理解了知識。

二、響應性評價

2008年7月,英國教育傳播與技術署公布了新的《利用技術:新一代學(2008—2014年)》信息化戰略,確立了下一階段的核心戰略目標。其中包括為學習者提供可定制的、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在內的響應性評價。

響應性評價通過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把教學評價融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評價與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融為一體,真正實現將“學習作為一種評估”。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理解的差異,響應性評價中的反饋,是根據學生的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比較,響應性評價兼顧過程取向和目標取向,強調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之間的協調配合。響應性評價將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相結合。定量評估用于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定性評估指通過收集和分析教與學過程和結果的信息,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建議。定性評估更加注重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推理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與其他學科知識整合的創新能力。

響應性評價著重強調學生的個體差異。信息技術學科的課程評價要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對不同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反饋信息,激發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創造性。

三、信息技術課程響應性評價體系的建構

1.評價主體

在運用響應性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在評價中占據主導地位,也要注意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自我反思和與他人的對比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實現共同進步。

2.評價對象

在教與學雙邊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水平。因此,信息技術課程評價不但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進行評價。

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評價,主要可以從課前的教學準備、教學的實施過程和教學效果幾個方面進行。如下圖所示,教學準備包括教學環境、資源和對學習者的分析;教學實施則包括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對教學過程管理的評價;教學效果層面從學生的滿意程度、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和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幾方面進行評價。對教師進行評價有助于幫助教師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根據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對學生信息技術學習過程的評價可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個層面進行評價。如下表所示,從這三個層面出發,又細化出了兩級評價指標。這個評價指標體系是針對信息技術課程整體的評價指標。信息技術課程的響應性評價體系,是由多個具體的響應性評價項目構成的。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將整體指標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結合,制定相對應的響應性評價項目。每一個響應性評價項目的結果,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促進接下來的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證教學工作的開展。

3.評價的方法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采用與其相適應的不同的評價方法。筆試、上機、作品評價、實踐活動評價、觀察評價與量表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各自有其優勢和不足,只有把評價內容與評價方法進行合理的匹配,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

筆試的優點在于能夠短時間內進行大量的測試,效率高、評價標準統一。而缺點則是忽略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過分重視學習結果。因此,如下表所示,筆試在信息技術課程中適用于對信息技術相關的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的考查。上機測試則適用于測試學生對信息技術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和對信息技術工具的操作的熟練情況。

作品評價主要考查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水平、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等。與筆試和上機測試不同的是,作品評價很難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如果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則會限制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運用作品評價方法時,要注意評價標準的把握,在盡可能公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實踐活動評價則是考查學生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評價方法更能真實反映出學生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方法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情況。

觀察是教師對學生在運用信息技術時表現出來的態度的評價,在課堂及學生完成作品過程中運用觀察法,能夠較好收集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反應,準確把握學生情感的變化,通過不斷觀察和記錄,對教學進行反思,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量表評價法是對學生對量表中的一些問題的回答來判斷學生的情感、態度的評價方法。但是,這種評價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學生的主觀影響,學生回答的是否真實就影響著評價的結果。觀察法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師的主觀因素影響,而量表法則受到學生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上,應該綜合運用這兩種評價方式,讓兩種方式的評價形成互補,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合理性。

信息技術課程是理論與實際并重的課程,選擇任何一種評價方法都很難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所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不同,在不同階段選擇適合的評價方法,多種方法協調配合,才能實現對學生的全面評價,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課程在中小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也應該受到相應的重視。為了更全面地考查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建立起具備個體性和針對性的包括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在內的響應性評價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李 藝,鐘柏昌.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實施建議[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11).

[2]張永生.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研究與實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猜你喜歡
評價過程信息技術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思考
巧學信息技術課程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式學習教改實踐
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描寫具體 再現過程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最大的是哪些,為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