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路

2017-04-15 03:50
福建質量管理 2017年3期
關鍵詞:豫劇文化遺產物質

萬 鑫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

?

豫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路

萬 鑫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

豫劇在中國是一個分布范圍十分廣泛且影響深遠的保存較好的戲曲劇種之一。走非物質文化遺產路是豫劇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要途徑。非物質文化遺產注重的是世代相傳的創作和傳承方式,而處在商品經濟的今天,豫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路任重道遠。

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商品經濟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拉近了世界各族人民之間心靈的距離。秉著保護與傳承人類優秀文化的宗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旨在以全球化的視野保護和保存世代相傳的人類瑰寶。國務院于2006年5月將豫劇收錄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但如今是商品經濟的時代,和許多戲曲一樣,豫劇也受到了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的沖擊。走非物質文化遺產路,豫劇在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值得學術界深入探討。

一、豫劇的發展

豫劇起源于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為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的前身是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據考證,河南梆子最早在開封開設戲班,后逐漸流傳。之后,在開封一帶形成“祥符調”;在商丘一帶形成“豫東調”;傳入洛陽一帶的,形成“豫西調”;傳入豫東南沙河流域的,形成“沙河調”。

豫劇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中后期,是充分吸收并融納了當時各種戲曲的藝術精華發展而成,當時就已在古都開封和周邊各縣有了演出。清朝初期戲曲界的“花”“雅”之爭,是豫劇發展的催化劑。那個時候,昆曲藝壓群芳,被稱作“雅部”或“正音”,其他地方戲曲只能是“花部”或“亂彈”。到了清乾隆年間,昆曲由于自身歷史局限性而緩慢發展。乘著“花雅”之風,地方戲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在中國各地。就這樣,河南梆子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之所以稱之為梆子,是因為它的擊節方式為梆子擊節。清乾隆十年編修的《杞縣志·風土風俗志》記載:“愚夫愚婦,多好鬼尚巫,燒香拜佛,又好約會演戲,如邏邏、梆、弦等類”。清嘉慶、道光年間則是梆子戲廣泛流行的時期。以開封為原點,向河南的中心區域擴散。那個時期,豫劇成為了田間街頭人們娛樂的主要方式。許多知名豫劇演員科班出身,進一步傳播了豫劇,甚至在清末民初出現了“五大乾旦”,可見觀眾對豫劇的喜愛。

民國時期是豫劇“登大雅”的關鍵時期。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文化的傳播增添了新方式。豫劇開始走出鄉村并進入到城市演出,登臺在各個茶社,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文化休閑。這個時期也是造就豫劇藝術家的時代,形成了五大藝術流派,各領風騷。正是她們的努力,豫劇得到了弘揚和提高。

新中國成立以后,豫劇開始走出河南,走向中國各地乃至世界。到今天為止,豫劇的足跡遍布了世界諸多國家,也因為自身鏗鏘大氣、抑揚有度、韻味醇美的特點被西方人夸贊為“中國歌劇”、“中國詠嘆調”。

2006年,豫劇作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收錄,充分展現了其歷史、藝術價值與魅力。

二、豫劇的現狀

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今天,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受到商品經濟的沖擊,豫劇也面臨了諸多困境。雖被收錄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措施保護和傳承下去,豫劇的命運難以想象。正是處在這樣重要的歷史節點,重新審視并認真思考豫劇的傳承與發展非常之必要。

(一)豫劇劇團面臨困境

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城市觀眾大量流失,農村觀眾則以老年群體為主。這使得豫劇的觀眾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中。由于觀眾的流失,各個劇團沒有表演市場,困難重重。僅有的收入很難維持豫劇演員的生計,很多演員選擇離開劇團另謀生計。這對于熱愛豫劇的導演、編劇以及優秀演員來講是一種精神上的打擊,也導致劇團士氣不振,面臨著解散的危機。

(二)豫劇劇目不能打動觀眾

面對市場和生計帶來的壓力,多數豫劇編劇逐漸失去創作靈感,很少有新劇目展現給觀眾。有些小型劇團仍在表演上個世紀的經典曲目,或者是改編當時有觀眾基礎的劇目。但在這樣一個更新換代快的時代,觀眾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趣味也會緊跟時代步伐。如果總拿以前的劇目或選段應付觀眾,久而久之觀眾就會產生視聽疲勞,從而失去對豫劇的興趣。如果一項文化遺產失去了群眾基礎則命運堪憂。劇團每年也會制作和改編新的劇目,但是迫于社會壓力、經濟壓力以及觀眾流失而難以存活,展現給觀眾的更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就是不能及時推陳出新,不能得到觀眾的歡迎。

(三)豫劇市場消費萎縮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豫劇得到了國家政府部門的保護和宣傳。但作為有償服務的豫劇,其高額門票則成為觀眾看戲的絆腳石。豫劇來自于民間,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古時人們聚在田間地頭,或者門前庭院,聆聽著淳樸的鄉土語言,感受著生活的韻味。到了民國豫劇來到城市,一度成為貴族消費。但當今社會是大眾化社會,而高額門票卻背離了大眾文化的本質,對于基層群眾來說很難接受。這也是豫劇商品化和庸俗化的表現。失去了觀眾市場,豫劇就會失去“活化石”的標簽。這對于豫劇的傳承和傳播是一種很大的局限。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路上豫劇的傳承與發展策略

豫劇是在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基礎上經過漫長歲月而逐漸形成的,它承載著千千萬萬中原兒女的思想情感和審美需求。豫劇來自于生活,反應的是中原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民風民俗,具有很濃的地域性。豫劇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無論是服裝還是裝扮,無論是語言還是腔調,都充分展示著她的藝術魅力。作為最具中原文化代表性的豫劇,面對當今社會給予的種種壓力,必須注重傳承與發展的策略研究。

(一)加強旅游開發

文化遺產和自然遺憾能夠被打造成旅游精品,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可以走旅游開發道路。加強旅游策略研究,首先可以通過各種現代媒體宣傳豫劇,讓觀眾形成豫劇意識。其次要豐富豫劇旅游文化,制定旅游指南。豫劇是活態遺產,主要通過演員的肢體和語言傳遞給觀眾。那么觀眾會產生“獵奇”心理,也想穿上戲服,身臨其境感受豫劇。我們可以借此開發豫劇的旅游體驗項目,建立豫劇文化村,讓觀眾在有限的空間內感受無限的豫劇魅力,融觀賞性與參與性于一體。

(二)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

豫劇如同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傳承,那么這項遺產就會消失在中華大地。政府部門作為遺產的主要管理者,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加大力度宣傳和鼓勵人們對豫劇的學習和傳承,并且保護好已有的和潛在的傳承人,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政府部門也應該鼓勵高校和大中專院校設置相關專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戲曲,學習豫劇,為豫劇的傳承與發展獻出微薄之力。

(三)舉辦豫劇節日活動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有關部門和企業協作下,成立了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此外還舉辦了中國豫劇節。有競爭才有發展,促進會的成立對于豫劇乃至中華傳統戲曲文化都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中國豫劇節則是廣大豫劇愛好者的盛大慶典活動,可以擴大豫劇藝術的交流與合作。我們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成立相應的豫劇文化部門,舉辦豫劇節日活動,積極推動豫劇的傳播和發展。

四、結語

我們不能否認,時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的物質乃至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提高。豫劇是中原文化沉淀下來的人類寶貴財富,我們要繼續將其傳承下去?!氨Wo的目的是傳承,保護的方式也是傳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我們應該保護豫劇的文化生態,積極探索適合豫劇傳承和發展的途徑,多管齊下,讓豫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路越走越光明。

猜你喜歡
豫劇文化遺產物質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民國豫劇唱片探論
品豫劇,聽秦腔:誰有滋味誰響亮
不老的豫劇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