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記經濟學家華生

2017-04-25 23:09唐依瀾
傳記文學 2017年4期
關鍵詞:華生鐵凝改革

文|唐依瀾 趙 瑩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記經濟學家華生

文|唐依瀾 趙 瑩

上圖:華生

提到華生,或許很多人會下意識地以為是英國推理作家柯南·道爾筆下福爾摩斯的得力助手華生。其實,在中國,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位名叫華生的男子,他是當今中國文聯作協主席鐵凝的丈夫,也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在專業領域的成就足以與夫人媲美。

華生,1986年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之一。他曾提出建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A股含權、股權分置的改革建議,并陸續發表文章推動這些改革的實施。他現任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市僑聯副主席、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榮譽院長,以及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和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6年,華生憑《微觀經濟基礎的重新構造》一文榮獲孫冶方經濟學獎,之后又斬獲中央國家機關優秀論文一等獎;2011年,他榮獲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除了2004年付梓的《中國股市的經濟學思考》,他近年來還出版了《中國改革:做對的和沒做的》《中國股市假問題與真問題》《城市化轉型與土地陷阱》等專著。

作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華生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那影響中國經濟改革進程的三項重要變革——價格雙軌制、資產經營責任制和股權分置改革,他是其中的建議與推動者之一。

心志砥礪,梅香自來

1953年,華生出生于江蘇省揚州市。1966年,13歲的華生趕上了“文革”,因為“黑五類”家庭出身的孩子不準參加大串聯,所以他徒步從江蘇到北京,成為一名現在常說的“北漂”。知識分子上山下鄉運動興起時,華生到蘇北淮安農村插隊,一干就是五年。這期間,他當過一年的生產隊長。盡管只受過初中教育,然而華生并未放棄學習,在當時的環境下,除了《馬克思列寧全集》《資本論》等書籍外,尋找合適的讀物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于是,人們便常常能夠看到華生坐在田埂上,手里拿著《馬克思列寧全集》《資本論》這些厚厚的書,聚精會神地研讀。之后,華生又到當地的工廠工作了五年多,與他相伴的依然是那一大箱子書。在工廠工作期間,華生開始試著自己撰寫經濟學的文章,他將《應當實行資金利潤率》一文投到《南京大學學報》,在1979年得到發表。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大批知識分子回到校園,華生離開工廠,期望進大學深造。然而由于出身的問題,他遲遲未被高校錄取。正當他的大學夢幾近破碎的時候,1978年,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馬列師資班補錄了他。從此,華生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轉變。

在將近十年的蘇北農村生活中,華生曾飽受歧視,然而,也就是這段經歷,對他日后的人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幫助,使他看問題的視野和角度與眾不同。華生曾表示,自己這一代人沒有學院派的條件,是既從書本又從實踐中學習的經濟學家。直至今日,每每提及當年的境遇,華生不僅沒有怨恨,相反,他還認為正是當年的經歷才使自己有了更好的機遇。正如他在一次采訪中所說:“15-25歲,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階段,所以我覺得這段經歷對我非常有幫助,使自己不會坐而論道,不會不切實際。不管是西方的東西,還是對社會的了解,你有求知欲,你要了解所有東西,但是,你要牢牢地把根扎在中國的土地上,這個經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從學校到學校、從機關到機關,那么你的思路不會這樣。很多人問我,為什么你會這么想問題?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想和那些年的生活背景有重要的關系吧?!?華生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緊緊相連,遭遇“文革”、上山下鄉、知青返城、恢復高考、出國熱潮、社會轉型……作為典型的50后,他有過諸多的人生經歷,除卻經濟學家這一頭銜之外,他也做過農民、工人、企業家等,正如華生自己所言:“真是什么都趕上了,一個都沒落下?!边@些經歷也讓華生對于時代的經濟脈搏更加有所體會。換言之,正是因為深深扎根于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他才能深刻地了解中國的社會與中國的社會資本形式——從實際出發,才能確立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經濟理論和制度。

1982年,華生大學畢業,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財政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在他畢業前一年,即1984年,第一次全國中青年經濟改革理論研討會在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召開,華生與同學們一起,在會議上率先提出放調結合的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并作為代表之一向中央財經小組秘書長張勁夫同志作了匯報。這項改革思路,后被國務院采納,對我國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有著重要的歷史性突破,華生也因此一舉成名。

1985年,華生碩士研究生畢業,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并任微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全國青聯委員,同時參與了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工作。在所里,以他為核心成立了一個年輕的研究團隊,這個團隊因不斷提出創新的論題而廣受矚目。如曾分期刊載于《經濟雜志》上的《中國進一步改革的問題和思路》等文章,對國有資產的管理與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建議,促成了此后國資委的成立。

1986年,年僅33歲的華生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榮譽帶給他的不僅僅是表彰,更多的則是激勵。華生并沒有因此止步不前。同年,他又提出建立獨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企業經理人實行競聘、實行資產經營責任制等改革方案,并組織了在長春、武漢、南京、重慶等地的試點工作,推動了我國第一個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成立。

1987年,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華生赴英國牛津大學學習經濟學,許多人對他的這一行為表示不解——當時,華生在學界已名聲大噪,正是最好的個人發展時期,而他卻偏偏選擇出國學習。后來,談及當時的想法,華生說,雖然他參與了國家經濟改革政策的制定,但仍感覺缺乏西方經濟學的系統訓練,知識結構有缺陷,所以必須到國外深造。這一深造,就是七八年。1991年至1995年,他應聘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和任教,并參與組建了我國駐英使館指導的福州牛津—劍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20世紀90年代中期,華生回國出任原國家教委批準設立的牛津劍橋國際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長。需要強調的是,這位當年的改革風云人物,從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系統學習了西方經濟學理論知識歸國后,卻被社科院拒之門外,之前分的房子也被沒收,本人則被辭退。華生說:“沒房子沒工作,兩手空空,我被逼下海?!彼蛷膰覚C關辭職的同班同學一起租房子、吃食堂,干起了個體戶。他干過很多事情,但都失敗了——“火鍋店凈請朋友吃飯了,錢沒賺到;開小書店經營圖書后來破產了;搞水產養殖魚沒養出來;賣酒酒沒賣出去,被我們拿回家喝掉了;辦幼兒園也沒辦成?!彼奶幣霰诤?,華生不免開始懷疑自己。就在這時,有朋友鼓勵他堅持下去——“現在明白了,一個人到底有沒有企業家的才能,沒人知道。只有在做的過程中才能顯露出來?!彼缡歉锌?。后來,在劍橋大學的同事、校友郭樹清和張維迎的建議下,華生引入發端于英國,已成為國際標準的ISO質量、環境等認證體系,也與他在牛津大學讀的“信息與動力機制”專業對口。通過校友的幫助與自己的親身考察,華生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受到國內和歐盟都認可的認證中心,他親自帶隊進行了一批環境質量認證的試點工作。在20世紀90年代,華生顯然算得上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在他的努力下,牛津—劍橋國際高科有限公司逐步走上正軌,華生本人也成為20世紀90年代首批海歸企業家的成功代表。1999年,華生的公司花1.57億元收購上市公司閩福發A,由華生任董事長和總經理,直至2003年。之后,華生辭去了在閩福發的高管職務,將上市公司和控股集團留給同學打理,自己則轉入學術研究。

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轉變經濟模式,將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結合,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那個時候,中國股票市場正處于逐步復興的時期。華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深入研究,對股市有著自己的一番獨到見解。從1997年開始,華生密切關注股市動態并深入研究。此后,他提出了A股含權和股權分置的改革問題,認為中國股市在表面繁榮的背后存在著日益增大的制度風險,須盡早糾正制度缺陷,重新界定產權,用贖買流通權的辦法讓非流通股恢復流通。華生將自己對股權分置改革這一問題的思考寫成《中國股市風險的根源在于一級市場》一文,并于1998年年初用清風的筆名發表在《經濟研究》雜志上。

2000年,華生開始兼任燕京華僑大學校長,并成為中國證券市場具有影響力的研究者。

2001年7月1日,由于受歐美股市大幅度攀升的刺激,中國股市奮力最后一搏,終于沖上自1990年以來的第六輪行情的“至高點”。華生在股市接近最高點時發表了《漫漫熊市的信號》一文,從股權分置理論出發,準確預見了長期熊市的來臨。他認為,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產權界定不清楚是一個重大的制度問題。國有股減持政策一旦推出,實際上是不再承認這個差別,因而必然會損害流通股股東的利益。而流通股股價如果大跌,股市就要大跌。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產權界定不清的問題如果不予以解決,則必將給中國股市帶來一場浩劫。華生在《漫漫熊市的信號》中的觀點雖然有點駭人聽聞,但他卻具備足夠的自信和勇氣。因為,這一理論來自他從1997年開始對中國股市長達四五年的深入觀察和研究。就在2001年,為股改破題,華生受邀參加了由國務院牽頭、多部委聯合召開的第二次討論會議,并發表了多篇相關文章,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005年年初,中央決定啟動股權分置改革?!吨袊C券報》在股改的各個主要階段,先后五次以頭版通欄發表華生的長篇論文,成為推動股權分置改革的權威理論聲音。同年5月10日,當股指即將逼近1000點、市場以猜疑和暴跌迎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時,華生又發表《市場轉折的信號》一文,堅決支持股改試點方案。他指出:“正是在這種熊市漫漫的氣氛中,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性轉折已經悄悄來到了我們的身邊?!痹谖闹?,他還斷言熊市正在死亡,市場即將見底轉折,建議投資者把握市場發展的大趨勢,不要在熊市的盡頭、牛市信號初現時悲觀絕望。當時,他對此的判斷依據還只是部分地與他對股權分置的判斷有關系——股改拉開了序幕,試點方案推出時被整個市場認為是災難,事實卻恰恰相反。華生強調,股權分置改革拉開序幕是市場轉折的標志,是牛市悄悄來到的標志。

2006年5月10日,也是股改一周年之際,華生又發表《迎接證券市場的新時代》一文,預告了股市新時代的到來。這一次,華生又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在文中預言,股權分置改革將會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時間最短、進展最順利、對改革成效爭論與分歧最小的重大制度變革而載入史冊。他同時表示,非流通股恢復流通權過去被視為洪水猛獸,其實,其實際沖擊會比人們的心理預期小很多。

2007年5月10日,股改兩周年之際,華生發表《市場過熱的信號》一文,批評過度樂觀情緒,預見了市場的長期調整;2007年8月29日,股市逼近6000點,華生發表《市值遠超GDP的虛胖與警示》一文,而后的市場大調整再次印證了華生的判斷。

可以說,華生一直以來對中國證券市場的深入了解與準確預測,使他成為對中國證券市場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2001年和2005年,在他兩次準確地預言了股市走向后,他對股市的準確分析判斷似乎成了更多投資者的風向標。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華生就和同伴們先后提出了價格雙軌制、建立國有出資人制度、競聘企業經理人等建議,這些思路深深影響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路徑,有些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進入21世紀,華生對股權分置的精辟觀點和獨到深入的分析再次贏得了市場的認同。應該說,這三次重大學術成就,也是他人生之路的真實寫照,充滿了艱辛和曲折,也充滿了成就感。1953年年初出生的華生,可以說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典型——從上山下鄉、恢復高考、改革開放、出國留學、下海經商到研究資本市場,華生的個人經歷幾乎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濃縮版。閱讀他的人生,也是走進那段歷史的一個切入點,可以了解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那些閃光的片段。

如今,華生仍然持續地關注與研究中國社會經濟現象,除了資本市場以外,還有兩個問題:一是他從2005年就開始關注的城市化和新農村問題;二是國資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問題,20多年前就被提出來了,但還沒有全部做到,故而需要研究下一步的走向。值得一提的是,華生做研究很專注,不會對很多問題發表意見,常常是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他覺得,一個問題能說透就已經不錯了,不能什么都談,不能有一個熱點就發表意見,好像自己什么都懂。顯然,華生的身上有著工匠般的精神:精益求精,專注于一事,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作為著名經濟學家、改革的風云人物,華生自然是許多記者趨之若鶩的采訪對象。在很多采訪錄中,留在記者印象中的華生是一個態度親和,喜歡用平實的語言闡述經濟現象、能讓大多數人理解的經濟學家。他總是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那些錯綜復雜的經濟現象,在交談中也不會刻意去展示自己淵博的經濟知識,而仿佛是和朋友們在一起談天說地,討論經濟民生。

盡管自己的人生經歷可謂曲折艱辛,但華生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報之以感激。在《數字商業時代》雜志的專訪中,他提及自己人生中的點點滴滴,感慨道:“實際上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起伏。一個人要抓住機遇。抓住機會,也不是偶然的事情,需要積累和沉淀。我覺得在80年代,自己機遇的成分更大些。比如雙軌制,某種意義上,我覺得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集體的智慧碰撞出來的,趕上改革開放的需要,過去中國沒有,外國也沒有這個東西。90年代以來,努力的成分更多些,因為時代發展,大浪淘沙,你必須從頭開始,接受歷史的重新檢驗?!?/p>

華生,就是這樣一位學者、一位企業家,永遠將理論付諸實踐,正如他曾說自己是一個不會只坐而論道的人,坐而論道固然很重要,但起而行之更加難能可貴。華生一直在不斷地踐行這句話。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從莫干山時代的一戰成名,到離開學界無奈下海,再到回歸本行,華生這27年來看似一波三折,實則是轉了個圈兒,他對學術的熱愛從未消減。在常人眼中文質彬彬的華生表示,自己是被“命運推著走的”,他的平和與涵養是被風浪打磨出來的,“我其實是一個挺叛逆的人”。他認為,自己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設計過渡機制。而對于影響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三項重要變革——價格雙軌制、資產經營責任制、股權分置改革,華生正是主要的提出者和推動者之一。雙軌制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橋梁,股權分置改革是資本市場邁向市場化的樞紐制度,下一步是如何才能實現發行制度改革的平穩過渡。這三項經濟理論深深影響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前進步伐,并以事實證明,它們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價格雙軌制通常意義上指的是同一產品計劃內部分實行國家定價,計劃外部分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制度。雙軌制是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種特殊經濟制度,是1979年至1993年間中國所實施的漸進式增量改革(體制外優先改革)戰略的一個重要特征。雙軌制的特點是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價格體制同時存在,隨著體制外價格機制的逐漸發育、壯大,最終讓體制內價格喪失其顯赫地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價格雙軌制是華生及其同伴在1984年9月召開的首屆全國中青年理論工作者年會上提出的。當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城市經濟改革的序幕已拉開,人們已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好處,然而,改革過程中的弊端卻還未引起大家的重視。在中央工作的一些人感受到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正面臨一個大的突破,需要一些對策性的意見,因而用征集論文的方式網羅人才參與,當時還在攻讀碩士學位的華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脫穎而出的。

在80年代中期的那次全國中青年經濟改革理論研討會上,價格組圍繞價格改革的思路通宵辯論,吸引了其他各組觀戰助戰。論戰先是圍繞以調為主(大步調整或小步快調,以田源、李劍閣為代表)還是以放為主(一步或幾步放開價格調控,以張維迎為代表)展開,由于討論太過激烈,會議發明了“掛牌辯論”的方式,歡迎大家參加與價格組關于價格問題的論戰。當時的會場“鮮花”和“板磚”齊飛,價格組激烈爭辯了兩天,沒有結果。當時華生并不在價格組,而是在企業組。聽了價格組的辯論后,華生和何家成、蔣躍、高梁、張少杰等參會的同學認為,兩派的觀點都有可取之處,也各有弊端,若能把雙方的觀點結合起來,可以形成更好的方案?!斑€有第三種觀點,申請發言!”正在兩組激烈討論的時候,年輕的華生擔起了發言的重任,他提出計劃內調整、計劃外放開,即放調結合的雙軌制方案,建議用五年時間完成計劃價格體系向市場體系的過渡。

當時華生以入選論文參會,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滿腔熱情地為改革建言;大家也毫無顧忌,沒有偏見,得理不讓人?!皡亩际悄贻p人,意氣風發,思想單純”,后來華生毫不諱言,年輕氣盛的自己在那次會議上“得罪了不少前輩與同仁”。

1985年至1986年,華生自莫干山會議后,又參加了一些關于改革的會議,也試著從改革的全局上思考問題。此后,華生參與了國務院經濟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工作。

時代的機緣讓華生在20世紀80年代到達人生的第一個高峰。有人甚至說那是華生個人聲望的頂峰,因為無論是對國家政策的影響力,還是在學術界的影響力,他都具備。然而,華生卻輕描淡寫地描述自己的那段經歷:“那個時候很單純,沒有想過別的。我見過那么多領導,但說和某位領導拉拉關系,以后謀個一官半職的,這個想法那時根本沒有。在國務院開會,領導當然都會見到,但是都很自然,氣氛寬松,只是研究問題。當你該想怎么賺錢的時候,你會想到的是這個制度有什么問題,你的思維調不過來,因為你本來不是干這個的。當時并沒有覺得很了不起,因為你根本沒有時間、也來不及考慮這些事情?!?/p>

顯然,豁達、淡泊名利也是華生的標簽之一。他之所以深入研究,不斷地創新理論,并非為了得到金錢與名譽,正如他當初選擇經濟專業的初衷一樣簡單。當年下鄉插隊時,人們都因為他的出身而看不起他,認為他一輩子只會當個農民,而他卻抓緊時間閱讀了《資本論》和《馬克思列寧全集》,為后來的求學打下了基礎;當他在工廠工作,身邊的人都斷言他恐怕一生只能做普通的工人時,他專心鉆研,埋頭研究經濟現象,寫下學術文章并發表于《南京大學學報》上;讀大學時,數學與英語是他最薄弱的學科,他堅持與數學班的人同上專業課,幾年下來,學業突飛猛進,在考研究生時,他的數學和英語成績好得令老師驚訝;被迫下海后,他雖幾經挫折,但始終能夠清醒地審視自己,并在成名后不忘初心,以自己的智慧與經驗為社會作出貢獻??梢哉f,正是因為華生身上的堅毅與豁達,使他不斷地在學術的道路上攻堅克難,以努力化動力,以動力扭轉“逆境”。

在英國的求學與任職經歷使華生對中國股市產生了一定的研究興趣。華生對金融有研究,既有實踐也有理論。他曾在倫敦的金融市場上買股票,卻賠得很厲害。而回國后,被套的兩只英國股票出現了轉機,最后賺了幾萬美元。隨著改革開放,股市漸漸發展,許多人開始炒股?;谌罕姵垂傻臒崆?,華生開始研究股市,他不光考慮賺不賺錢的問題,更多的是在研究股市的結構和制度問題。他在西方國家的經歷讓他能夠提出股權分置的觀點,因為只有對不同市場作比較,才能看到自身所在市場的一些缺陷和弊端。有比較,有分析,再抓住主要矛盾,于是,華生在1998年年初,以“東南大學清風教授”的名義發表了關于股權分置的文章《中國股市風險的根源在于一級市場》,首次明確提出股權分裂的分析框架,指出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產權界定不清是中國股市的制度癥結所在。

琴瑟和鳴,心喜歡生

2007年,有一條新聞讓人“震驚”——著名作家鐵凝嫁給了華生。那時的華生已過了知天命之年,他謙和內斂、溫文爾雅,早已不再是莫干山論戰中那個得理不饒人的年輕人了。談及他目前的成就時,他也不再鋒芒畢露,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比較幸運的人,“大變革時代的許多機遇,不是努力就能碰得上的”。除了學術研究,華生還熱愛體育鍛煉,主要愛打乒乓球。但由于時間有限,不可能有太多時間做別的事情。他的生活很簡單,以閱讀寫作為主,讀一些經濟、政治、哲學、文學書籍。他也喜歡和朋友交流,經常聊天,但不太習慣到社交場所去。

當然,由于夫人鐵凝是作家的原因,華生在婚后對文學的關注比以前更多了。不難發現二人的感情是美好幸福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每當提及鐵凝,華生總是會發出不好意思的笑聲。談及婚姻,他們直言一個“等到了”,一個“選對了”。誠然,鐵凝和華生確實有許多奇妙的共同點,比如價值觀、對文學的愛好,還有生活習慣,二人晚上都喝粥,都喜歡走路……就像華生在訪談中提及的:“我們兩個人在本質上很靠近,都很認真和誠實。同時骨子里又有頑皮的一面,只是被命運的顛沛和社會角色的沉重給壓抑了。其實夫妻如果志同道合,又情投意合,家庭就會成為童心發現的港灣?!北M管二人的領域不同,但他們互相啟發,互相扶持,最終走在了一起,歡喜而幸福著。

2007年4月26日,鐵凝和華生各自帶了戶口本出門。和很多人一樣,他們要趕在“五一”長假之前,到戶口所在地所屬民政局辦理結婚登記。結婚證拿到手里,辦事人員跟鐵凝和華生握手祝賀。在宴請親朋好友的儀式上,鐵凝幸福地評價華生道:“這個人就是我要找的,是我一生要跟他相依為命的人?!倍谝淮位啬感Q葜v時,當被問及“你這輩子覺得做得最對的選擇是什么”時,華生笑著說:“當然是選對了人!我這個人在這方面不善于表達,平時花很多時間閱讀,是一個很枯燥的人。我想用四個字概括這個決定——‘結成正果’?!?/p>

由于都經歷過動蕩的時局,夫妻倆格外投緣,價值觀與人生觀十分契合。當被問及如果兩個人吵架的話會怎么樣時,華生哈哈大笑,說道:“肯定是我讓步。我老婆有句治家名言——‘小事我做主,大事你做主,但家里一般沒大事?!边@樣紳士的華生,無怪鐵凝說他尊重女性——這不僅源于華生本身脾氣好,也與他青少年時期曲折的經歷有關。

在人前,每每提及鐵凝,華生總是稱她為“我老婆”,并坦言:“確實,我們特別好,越來越好?!边@時他的臉上往往洋溢著笑容,甜蜜而滿足。據說,每天晚上快到11點的時候,夫婦倆總會不約而同地放下手中的事情,開始天南地北地聊天,每天都是如此,遇到節假日甚至會有所延長。他們從不聊自己手頭的工作,然而,一旦知道鐵凝有了新的作品,華生總會找來讀一讀,因為“我得看看,她作品里諷刺的社會角色里,是不是有我的影子?”

華生與夫人鐵凝

華生和鐵凝,一個儒雅,一個優雅,相互扶持,相得益彰。雖然時而會因為一些意見而“抬杠”,但他們卻始終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夫人是中國作協、文聯主席,華生坦言自己并沒有感到有什么障礙,他更看重的是鐵凝身上的大氣和女人味。鐵凝也曾多次表示,自己與華生彼此的心都是敞開的、明亮的。

鐵凝曾強調,好的婚姻能使人起死回生,這也是華生對婚姻的感悟。華生和鐵凝彼此相愛,無關社會地位與名氣,而是彼此之間的心靈相通。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的契合,才是幸福的前提。有一次,他們攜手同游鎮江金山寺,也就是《白蛇傳》故事中法海所在的寺廟。當時,天下著小雨,他們看到寺里有一個匾額,上寫“心喜歡生”四個字。鐵凝事后說,其實應讀為“生歡喜心”,但誤讀為“心喜歡生”也很有意味,因為你的心喜悅了,歡樂就生出來了。生命本身就是歡樂之所在,內心真實的喜悅對生命何其重要!“心喜歡生”四個字,作為華生、鐵凝對婚姻的注解,亦何其貼切!

華生,在家是與妻子相濡以沫的好丈夫。在經濟學圈中則是赫赫有名的“大佬”,他始終以扎實的實踐不斷地研究和鞏固理論知識,不僅是坐而論道的學者,更是起而行之的行動家。

責任編輯/崔金麗

猜你喜歡
華生鐵凝改革
鄉鎮改革怎樣防止“改來改去”?
鐵凝三謝張守仁
一聲姥姥
孫犁與黃豆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聰明人
《福爾摩斯》
我們是朋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