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演化發展經濟學理論的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探析

2017-04-26 18:07
當代經濟 2017年10期
關鍵詞:生產性第三產業比重

(中國人民銀行 昆明中心支行,云南 昆明 650221)

基于演化發展經濟學理論的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探析

陳娟

(中國人民銀行 昆明中心支行,云南 昆明 650221)

自稱“替代性教規”的演化發展經濟學從生產和創新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與“主流教規”迥異的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實現經濟增長和趕超的一系列理論和觀點。這些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我國經濟正處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時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第二、三產業發展的認識也出現了一些誤區。本文從演化發展經濟學的角度,對我國現階段二三產業的關系及協調發展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演化發展經濟學;工業;服務業;協調發展

以挪威經濟學家賴納特和英國劍橋大學韓裔經濟學家張夏準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通過考察一些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發現幾乎所有曾處于落后和邊緣狀態的國家在崛起過程中所實行的,都不是目前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奉為“正統”的經濟政策,而是一種把生產、知識、創新、協同、報酬遞增和由此所引起的制度變遷看作是經濟發展核心機制的“經濟學的替代性教規”。這種“替代性教規”沿襲了重商主義、德國歷史學派、馬克思經濟學、美國制度主義、熊彼特經濟學、現代演化經濟學等的思想傳統,從欠發達國家角度出發探討落后國家的經濟增長和對外政策等問題,所以又被稱為“演化發展經濟學”。演化發展經濟學是發展中國家的演化經濟學,其對發展中國家選擇經濟發展之路,實現國富民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演化發展經濟學的富國之道

與“主流教規”分析焦點放在實物交換、消費和積累不同,自稱“替代性教規”的演化發展經濟學認為財富的積累是通過創新累積地改變人類的知識和工具(技術)存量而產生的,因此其分析的焦點是生產和創新,并從這一根本點出發提出了發展中國家從貧窮到富裕的發展之道。

理想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是:實際工資水平上升、政府稅基擴大和稅收增加、企業的高投資率三者并存的模式。實際工資上升導致需求增加,市場規模擴大,從而帶來更高的投資和利潤,并倒逼技術創新以節約勞動成本;政府稅基擴大和稅收增加使政府更多地投資于公共事業和設施,從而促進企業投資、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三者交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環,從而提升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

要實現富國富民,應選擇“正確的產業”加以培育,即大力培育具有技術外溢性、能帶來報酬遞增的行業。

培育“正確的產業”的方法是產業保護和激勵創新??v觀英美等發達國家的發展史,其在崛起過程中無一例外地借助了保護貿易手段。而當他們成為強國之后又在世界范圍內鼓吹自由貿易。因此發展中國家應該“按照發達國家做的去做,而不是按照他們說的去做”。賴納特主張的產業保護是“好的”保護,即建立在市場驅動的“創造性毀滅”基礎上,以技術創新為出發點的對新興工業的暫時性保護。產業保護和技術創新是窮國擺脫國際分工低端地位的必經之路。

發展是一種協同現象,應充分發揮不同經濟部門之間的協同效應,以報酬遞增行業為帶動,通過技術外溢與其他行業形成聯動效應,從而帶來更多行業的生產率提高。此外,發揮技術、個體和社會制度的系統協同效應也很重要。

綜合以上觀點,演化發展經濟學認為窮國之所以窮,主要源于報酬遞增、技術創新和協同效應的缺乏,因此窮國應選擇具有技術外溢和報酬遞增的產業進行保護和培育,以技術創新為導向,充分發揮不同經濟部門的協同效應,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以及實際工資和國民收入的提升。這些觀點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趕超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誤區

隨著第三產業受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對第三產業的認識也形成了一些誤區:盲目追求第三產業產值及比重上升,甚至認為第三產業的比重越高越好。還有一些觀點認為,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式邁入“服務化”時代,中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在這些認識的影響下,很多地區將發展重心從制造業轉移到了服務業,各地掀起了大力發展服務業的熱潮,從而推動了服務業更快發展。

由表1可見,2005—2015年間,我國第一、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總體處于下降趨勢,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梢悦黠@看出,第三產業上升速度從2012年開始有加快趨勢。2005—2011年這6年時間,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只提高了2.8個百分點,而2011—2015年僅4年時間,第三產業比重累計提高了7.1個百分點,增速之快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展史上是罕見的。

表1 2005—2016年我國三次產業結構變化

分析服務業比重快速上升的原因不難發現,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第二產業增速下降過快導致的。從表1可以看出,2012年以后第二產業比重下降幅度較之前明顯增大,2015年尤其顯著。2015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比上年增長6.9%。而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41567億元,增長8.3%。第二產業增加值僅增長6.0%,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3%,實現主營活動利潤同比下降4.5%。當第二產業增速下降過快,生產效率較高的新興服務業又發展不成熟時,資源將更多地配置于效率較低的傳統服務業,從而導致經濟增速放緩。

縱觀發達國家和地區服務業的發展歷程,其服務業的主導地位均建立在工業高度發展,進而帶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快速成長的基礎上。而目前我國服務業的高占比很大程度上是工業發展不足形成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直接決定著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高度和競爭力。第二產業比重下降過快,直接阻礙服務業升級的基礎和服務業高端化進程。我國目前服務業比重雖高,但仍以技術、知識含量較低的傳統服務業為主,知識技術密集型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的現狀就是最好的佐證。因此,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非常重要,如何使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二三產業如何實現協調發展——演化發展經濟學的啟示

關于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問題,很多專家和學者從各個方面提出了真知灼見和發展良策。本文僅從演化發展經濟學的角度,對我國現階段二者的關系及協調發展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1、堅持工業強國之路以及工業的主導產業地位不可動搖,是促進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前提

首先,根據演化發展經濟學秉承的“歷史是經濟學唯一的實驗室”原則,從歷史上看,美、德、日等發達國家的強國之路均建立在規模雄厚的工業基礎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擺脫貧窮與落后,實現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趕超,也是通過推動工業化、發展制造業來實現的。

其次,從技術創新的角度,制造業的技術復雜性和管理復雜性都明顯高于其他部門。正因為制造業具有更高的技術復雜性,所以技術創新活動主要發生在制造業。例如雖然美國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只有13%左右,但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數據,在2008年私營企業的總研發投入中制造企業占到了67%。技術創新以產品開發和制造過程中形成的知識和經驗體系為基礎,離開了制造業,創新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報酬遞增和技術創新,是工業和服務業優化升級的關鍵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長期的國際分工中一直從事以原材料為基礎的報酬遞減的經濟活動,經濟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我國應重點培育和保護技術知識密集型制造業和服務業,對有潛力的生產活動減稅或提供補貼,對有價值的知識進行專利保護等。在工業領域,重點培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減少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形成報酬遞增與實際工資提高的良性循環。在服務業領域,減少對傳統附加值低的服務業的扶持,加大對高端現代服務業的支持力度。

3、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工業與服務業協調發展的切入點

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廣泛關聯、知識密集的突出特征,涉及從生產到消費的多個產業部門,能夠有效地將各個產業有機“粘合”在一起,實現工業與服務業的協同發展。同時隨著生產性服務業的知識密集度和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其對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當前我國服務業仍然以傳統部門為主,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不到20%,低于發達國家30%的水平。由于生產性服務業存在產值規模小、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進入壁壘高等問題,對制造業升級的促進作用還很有限。因此應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使之真正成為工業發展的助推器,最大程度地發揮工業與服務業的協同效應。

[1] 埃里克·S·賴納特著,賈根良、王中華等譯:窮國的國富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埃里克·S·賴納特著,楊虎濤、陳國濤等譯:富國為什么富窮國為什么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劉冰冰)

猜你喜歡
生產性第三產業比重
觀圖釋義:《紅樓夢賦》與《〈紅樓夢賦〉圖冊》的生產性傳播
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黑龍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第三產業完成投資增長2.9%
第三產業完成投資增長6%
第三產業完成投資增長6.7%
一季度第三產業增速明顯下滑
產業集聚對生產性服務業效率的影響
產業融合視角下河南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